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评述、论著、综述、专家视频讲座、手术演示、病案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123X
  • 国内刊号:11-9309/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24
  • 综合影响因子:0.266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专家笔谈

癫痫外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摘要:癫痫外科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个别手术,经过20世纪90年代数量不多的癫痫手术,到21世纪初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大规模手术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术前评估、术中验证、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术后跟踪调整的完整规范的癫痫外科医学体系。通过对手术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癫痫外科在我国形成了经典癫痫外科手术、神经调控技术、神经干细胞治疗技术逐渐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手术技术体系。目前,各地癫痫外科的技术水平差异甚大,治疗缺口巨大,治疗费用昂贵。为了我国癫痫外科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4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膜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其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成像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灌注情况,是影像学从形态学到功能学发展的一种体现。本文就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原理、意义及其在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作简要介绍。
5-8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临床研究

左乙拉西坦预防成人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评估左乙拉西坦(LEV)对成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晚期癫痫发作(LPTE)的发生率及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急诊科2013年5至12月住院的成人颅脑外伤患者95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患者给予口服LEV,500mg/次,2次/d;B组,32例患者给予口服丙戊酸缓释片,500mg/次,1次/d;C组,33例作为对照组,未服抗癫痫药物。观察三组患者随访一年的癫痫发生率与脑电图情况,使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量表评价患者的认知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一年内LPTE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33%、12.50%、15.63%。A组LPTE的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31,PA-C=0.017),B组LPTE的发生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脑电图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B组和C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脑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用药前后MMSE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和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V具有较好的预防外伤后癫痫发生的作用,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脑电图情况。
9-12

成人癫痫患者睡眠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癫痫患者睡眠障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的癫痫患者102例及年龄、性别与癫痫患者匹配的正常健康人群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睡眠障碍将癫痫患者分为癫痫伴睡眠障碍组(40例)及癫痫不伴睡眠障碍组(62例),以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癫痫患者一般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采用SAS9.2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进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癫痫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9.22% vs.21.74%,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0,P=0.0061)、发病年龄(t=2.037,P=0.0417)、焦虑(t=-5.93,P〈0.001)、抑郁(t=-5.71,P〈0.001)、婚姻(r=3.9883,P=0.0458)、应用抗癫痫药物(AED)种类(χ^2=1.7893,P=0.0497)、发作频率(r=4.1839,P〈0.001)、发作类型(r=12.1538,P=0.0005)可能与睡眠障碍相关。(3)多因素分析显示,全面性发作、发作未控制、合并抑郁或焦虑与癫痫患者的睡眠障碍明显相关(P〈0.05)。结论癫痫患者比正常人群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全面性发作、发作未控制、合并抑郁或焦虑为其危险因素。
13-17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轴性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轴性症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含C4及以上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病例共计41例。高颈段髓内肿瘤与脊髓平均宽度比为1.08〉0.80;高颈段髓外肿瘤与脊髓平均宽度比为2.18。经后正中人路行半椎板切除25例,经椎板成形术行肿瘤切除16例。结果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报告结果显示:室管膜瘤4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4例,血管网状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神经鞘瘤22例,神经纤维瘤1例,脊膜瘤5例,非典型脊膜瘤1例,合体细胞脑膜瘤1例。全切39例,部分切除2例。出院时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率为89.30%(25/28),感觉功能障碍改善率为63.30%(19/30),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率为100%(3/3),自发性疼痛94.10%(16/17)的患者缓解或消失。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5年,81.1%(30/37)的患者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复发1例。术后颈托固定平均时间34.5d,随访有颈背部疼痛僵硬,肌肉痉挛4例,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明显(P〈0.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技术日益完善,全切率提高,即使髓内肿瘤周径较大,总体疗效满意,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适当减少佩戴颈托固定时间,并予以合理的肌肉功能锻炼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发生率。
18-22

帕金森病患者顽固性便秘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顽固性便秘与其胃肠激素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伴有顽固性便秘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32例,其中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组根据口服药不同分为盐酸苯海索组16例和多巴丝肼组1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人群餐前、餐后血胃动素(MTL)、P物质(SP)、神经降压素(NT)、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水平,观察帕金森病伴有顽固性便秘组组内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组与正常对照组餐前比较,MTL、GAS显著降低,NT、VIP、SS显著增高(P〈0.05或P〈0.01);餐后比较,MTL、GAS、SP、SS显著降低,NT、VIP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多巴丝肼组与苯海索组比较,多巴丝肼组餐前MTL、GAS明显高于苯海索组(P〈0.05),NT、VIP、SS明显低于苯海索组(P〈0.05);餐后比较,多巴丝肼组MTL、SP、GAS明显高于苯海索组(P〈0.05),VIP明显低于苯海索组(P〈0.05)。结论胃肠激素分泌与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可能具有相关性,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也对顽固性便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调整胃肠激素水平的药物治疗和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对防治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3-27

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发病的时点及规律,探讨气象要素对其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太原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历资料以及同期逐日气温、气压、湿度等15项相关气象要素资料。用构成比描述脑卒中发病的月分布、季节差别和年度集中趋势;利用直线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结果(1)共纳入脑卒中患者2210例,其中脑出血419例,脑梗死1791例。(2)脑出血为冬、春季高发,其发病有两个高峰月份,分别为4月、11月;脑梗死为春季高发,高峰月份在5月。(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脑出血与Et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与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呈正相关(P〈0.05),与日最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5)。(4)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影响脑出血日发病人数的气象要素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影响脑梗死日发病人数的气象要素为日最大风速、日最低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日平均气压。结论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有一定影响,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分别与不同的气象指标及其变化有关,提示在脑血管病防治工作中应重视气象要素的作用。
28-31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基础研究

谷氨酸激活神经干细胞SHH通路机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酸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激活SHH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5只3日龄SD大鼠断头取脑分离神经干细胞(NSC);将NSC分为5组:正常组、谷氨酸刺激组、Conantokin—R组、SHH—shRNA组和shRNA对照组;通过Real—timeRCR、Western Blotting、CCK-8检测NSC在NMDAR1受到抑制及SHH被shRNA下调情况下受到谷氨酸刺激后SHH、Nestin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谷氨酸刺激组和shRNA对照组SHH和Nes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均P〈0.05),Conantokin-R组SHH和Nes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SHH—shRNA组SHH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Nes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谷氨酸通过NMDAR1介导激活SHH通路。
32-35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综述

防治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多巴胺能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长期服用左旋多巴等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可诱发运动并发症(MC)。目前认为MC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程度以及多巴胺能药物对纹状体突触后膜相关受体的脉冲样刺激有关。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开发多巴胺能药物的新剂型,探寻提高药物疗效与降低MC发生之间的平衡点。
36-39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脑出血急性期药物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控血压和止血治疗,尚缺乏有效的可用于临床的神经保护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还具有多重神经保护作用。然而他汀与脑出血的相关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最近不少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同时发现他汀在出血性卒中里同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他汀在脑出血药物治疗中的前景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0-42

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进展

摘要:分水岭脑梗死主要发生在两个邻近动脉供血区的交叉地带。关于分水岭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目前公认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是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发病机制。随着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增多,分水岭脑梗死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治疗效果的大规模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分水岭脑梗死仍没有可以依据的治疗规范指南。
43-46

动机访谈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机访谈,可以调节、改善其心理情绪,改变脑卒中后患者日常行为活动,提高服用药物的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后的死亡率及再发风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机访谈,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7-51

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改变以及人们对疾病二级预防意识的提高,近年来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学者关注,由于地区差异、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各研究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为更全面地认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分别从不同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特点、可能机制、预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开展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
52-55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这体现在对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治疗,超早期溶栓,一级、二级预防及血管内治疗等多方面。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卒中的全程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包括超早期溶栓中的血管探查,启动动脉溶栓的辅助判断,辅助溶栓治疗,脑卒中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判定,某些抗栓治疗效果的判断,卒中复发和预后评估等。本文综述了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56-59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后感染的研究进展

摘要:感染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急性卒中后约有1/3的患者早期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是30d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急性卒中后感染发生率的增加,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免疫器官之间的远途反馈调节参与了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内分泌系统的介入,免疫系统和中枢系统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目前尚未能精确地找到某一靶点作为卒中免疫学治疗的最佳途径。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广泛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本文就卒中后感染及他汀类药物对卒中后感染的影响作一总结,供临床探讨。
60-6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管理进展

摘要:全球脊髓损伤患者日益增多,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发生肾衰竭、肾脏和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尿路感染和膀胱尿道反流的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膀胱管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国内外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方式、泌尿系感染的处理原则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如下,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63-66

蛋白激酶D:新的肿瘤调控因子

摘要:蛋白激酶D(PKD)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中的一类新成员,参与调控了细胞生理以及病理状态的众多功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已有文献报道,PKD特定蛋白亚型的异常表达在多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侵袭以及上皮间充质样变等过程。本文通过介绍PKD的结构、活性调控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近年来PKD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67-70

缺氧缺糖模型的研究现状

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多遗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目前离体实验常用的模型为缺氧缺糖(OGD)模型,大体上分为两类: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两类模型如何建立及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