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Knowledge

  • 41-1041/H 国内刊号
  • 1003-6210 国际刊号
  • 0.0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知识是郑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郑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语文知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16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文本教学对话的四个维度3-7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文本教学中,阅读教学需要怎样的教学对话?在当代西方"对话哲学"思想引领下,我们认为文本教学对话应拥有以下四个维度:与编者对话是教学解读的起点;与文本对话是教学解读的关键;与作者对话是教学解读的支架;与自我对话是教学解读的最终归宿。

语文核心素养的三层落实路径8-10

摘要:2014年,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多次强调要抓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实:"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如果最终落实不到教学一线,指导不了实践,结果很可能就是失败。"[1]这是基于此前多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训而提出的警示之语,绝不是危言耸听。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落实到教学一线,

初中阶段小说纵深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三颗枸杞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11-14

摘要:近几年来,"小说阅读到底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话题,许多语文主流期刊曾开辟专栏加以探讨。在对这一话题的探讨中,专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介绍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路,一线教师则是以单篇小说为例来谈具体教学策略,都缺乏对初中小说教学的整体规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意象,打开文学教学的一扇窗——以鲁迅文学作品意象教学为例14-17

摘要:文学作品追求物象与心境的融合,借物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意,或随意于象,或象外有意,或寓意于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将客体的物象与主观的心境融为一体,就是意象。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不妨用悲剧理论解读《那树》18-21

摘要:体裁形式的分类过程中体现着分合倾向的错综交叉。求分倾向预示着各艺术门类和种类内部新兴体裁的产生,而求合倾向则体现了各种体裁形式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特征。相同体裁的文本会在构成要素及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体裁的文本也会在诸多方面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解读文本,我们既要有文体意识,又要大胆地跳出文体的限制,尝试其他一些文体理论。拿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那树》来说,它是一篇散文,

借我一双慧眼,看清你的面容——《列夫·托尔斯泰》比喻拾趣21-23

摘要:"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特意选择喻体,使喻体带上某种文化元素,与文章的‘境’相谐,鲜明地凸显某种文化味。"(龙中华)《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此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了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在肖像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努力实现多个喻体组合构境,在语境中最大限度地扩展意义空间,体现意趣美的特点。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解24-25

摘要: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所辑《玉台新咏》。又因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已提及此诗,并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沿用此名,遂成习惯,流传下来。《陌上桑》是一首富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写的是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她的美貌与坚贞。学界对于其中"来归相怨怒,

《想北平》的特殊情感26-27

摘要:老舍先生写过《想北平》《我热爱新北京》《北京》等多篇内容与北平、北京相关的散文。想北平、爱北京,是其散文的基调。老舍先生在1951年1月写的《我热爱新北京》中写道:"我已经十四年没回来过了。虽然别离了这么久,我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着她。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景,因为我闭上眼想起的北京是要比睁着眼看见的地方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感情的。"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28-29

摘要:被誉为"千古一谏"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风格雄浑的经典名文,人教版、苏教版等几种主要版本的教材均收录为课文。学术界对这篇文章注释的争鸣集中在"高危""九德""将有所作"等处,而对"虽在下愚""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两处鲜有谈及。关于这两处注释,笔者冒昧提出与苏教版的不同看法,就教于方家。

两个鲁迅的纠葛——读《阿长与〈山海经〉》30-32

摘要:鲁迅一生留下了很多怀人篇章,其中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阿长与〈山海经〉》,无疑是最知名的篇目。与鲁迅其他同类文章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中所怀的阿长,其实是一个无名氏。她是鲁迅幼时的保姆,是一个最卑微的农妇。甚至迄今为止,我们对阿长生平的了解依旧没能超出鲁迅当年的程度:"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整体把握 局部赏析——《我与地坛》解读32-36

摘要:"《我与地坛》堪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1],相继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和大学教材。这篇文章发表后,数年来在各个阶层的读者中都引发了强烈而持久的震撼、回味与思考。那么,它的艺术魅力到底在哪里?本文将从文体特征、结构思路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由于篇幅所限,一般只选登文章的前两节,许多文章也是针对这两节进行解读的。

情节·场面·细节——对小说文本解读的深入思考37-39

摘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语文教学,小说的地位都不言而喻。然而,语文教师解读小说文本时,对情节、场面和细节之间的关系往往考虑不周,有关研究也语焉不详,故笔者试图通过解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小说,作如下思考。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曲径通幽梦中情——《牡丹亭》“梦”的意象解析40-41

摘要: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戏曲作品,它"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1],甚至曾因文本的脍炙人口而"几令西厢减价"[1],足以表明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牡丹亭》对人性的解放、感情的自由等主题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对当时中国封建礼教压抑下人的生死爱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观照。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攀援“饯别”,探寻“愁心”——我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2-43

摘要:教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我引导孩子们从"饯别"入手,紧紧抓住一个"愁"字进行深入探究,以感知李白的心灵世界,解读他的情感密码,感受他的豪迈诗风。整节课,主线清晰,收放开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整体感知,把握情感总纲一问:本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朗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例谈文本细读44-46

摘要:一、面对新变化,寻找新出路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越来越灵活,已经开始从固定套路的题目转向针对一个文本的"这一个问题",而一改过往的解决了"一个"就解决了"一类"的答题模式。在这样的改变下,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再仅仅着眼于技巧的传授以及答题"范式"的训练,而应该在文本细读上做文章,真正地让学生能够通过细读文本,读懂文本,完成不同题目的答案归纳总结,

本土名人素材在语文学科中的积累和运用46-48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眭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关注,造成了独特而珍贵的语文学习资源的浪费,令人惋惜。

曲径通幽处,“生成”花木深——品赏李仁甫老师课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49-52

摘要:观摩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禁为生成的魅力击节赞叹。于漫不经意的师生交流中,一朵朵思维之花不断绽放,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看似轻轻松松、随意自然的师生对话,何以能产生如此魅力,蕴含一个个美的契机?一、生成是一场与真淳的邂逅"繁华落尽见真淳"。生成课堂以其质朴、自然、亲切、随意的外在形态,展现了师生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长篇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尝试——以《堂吉诃德》为例53-56

摘要: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一)目标设定1.拓展阅读视野熟悉《堂吉诃德》一书的基本情节和结构,对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堂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方法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实现知识迁移能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书中所学到的概念、术语来分析《堂吉诃德》的叙述视角、场景功能、母题设置、人物形象、情节运行、结构模式、情感处理、虚构技巧等八个方面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