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记者杂志

《新闻记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等。
  • 主管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
  • 国际刊号:1006-3277
  • 国内刊号:31-1171/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71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9
  • 综合影响因子:0.84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记者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突破体制之困,报刊产业化才能实现

摘要:长期以来,困扰传媒管理者的一个问题是,传媒体制不顺畅,造成不能按照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给予激励,被不规范的操作击倒者有之,为逃离现行体制而造成人才流失也有之。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就会造成采编、经营产业链的严重分割,无法将传媒产业做强做大。正在进行的非时政类报刊“整体转制”将打破这一僵局。当然,伴随而来的难点问题也日渐凸显,但只要方向明确,难点完全可以突破。
3-7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需要重新定义的“专业化”——对新闻媒体内容生产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崛起,使媒体格局的变动加剧。2012年到来前后,与此相关的信息时有,比如多家机构公开了政务微博的评估报告,一些纸媒宣布停刊或改版,更多的传统媒体集团宣告实施“全媒体战略”等等。如果把这些零散的信息综合起来分析,
17-21

媒介融合时代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以南京某报媒人员的深度访谈来展开

摘要:本文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报业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的实践要点。研究发现,报业在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彻底的采编业务流程重组才能切中媒介融合关键。其中,“优先”观念的树立是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的起点;完善采编业务流程的创新模型成为报业全媒体转型的重点,而实现融合报道则是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
21-27

谣言的传播与辟谣

摘要:本文探讨了谣言的产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动力、过程和机制,着重论述谣言的根本,其实是人们对各类事务的主观立场。必须意识到,辟谣或制止谣言传播,与谣言的对抗,其实是希望改变人们的立场,而非简单地澄清一个事实便已足够。
28-31
新闻记者杂志新闻与法律

维护意见讨论的充分空间——从范曾诉郭庆祥等侵害名誉权案说起

摘要:侮辱或侵害人格尊严的言辞,乃是以低于常人所能接受的歧视性的词语或形象贬损相对人,使之处于“人所不齿”的境地。它的方式是一不说事,二不讲理。范曾诉郭庆祥侵害名誉权案判决把对作品和人品的正当批评意见误作侮辱人格,不利于正当的文艺批评。
32-36
新闻记者杂志媒介批评

“两会”采访的伦理问题——以2012年全国“两会”为例

摘要:健康的新闻事业通过新闻伦理的软约束规避失范现象,树立良好的职业声誉。全国“两会”关系国家形象,新闻采访的伦理问题,与其说是新闻界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两会”采访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对象选择的伦理问题、行为选择的伦理问题以及语言选择的伦理问题。探讨这些具体的伦理失范现象,其现实意义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37-42

两会花絮性新闻图片应谨防陷入误区——以2012年几大主流网站为例

摘要:在两会网络报道中,新闻图片被各个网站视为报道的亮点,其中花絮性新闻图片是网站贴近受众的重要传播方式和手段。在本届为期十余天的两会报道过程中,通过对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网易这些主流的官方及商业网站的跟踪可以发现,带有花絮性质新闻图片的不当选用会产生一些与报道初衷相悖的问题,即政治意义的削弱、阶层差距感的强化、记者职业形象的损伤。
43-45

两会报道不要消息化而要具象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都市快报》在两会期间推出的“重磅解读”与“微言微语”两个栏目得与失的分析,针对两会报道中普遍存在的、饱受读者诟痛的消息化倾向,认为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具体的东西、具象的内容,读者关心的、生动而有价值的信息,无不寓于具象之中。进而提出,在注重“具象化”的同时也要避免庸俗化。
46-50

全国23.6万记者将接受在职轮训

摘要:针对近年新闻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将用一年多时间完成对全国新闻单位在职新闻记者和采编人员的统一轮训和考核工作,考核合格后方可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
50-50

雷锋照片与新闻真实的原则

摘要:新闻理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新闻真实。为雷锋补拍的数百张照片,挑战了人们的生活常识,挑战了新闻职业道德。如果这种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做法被认可,我们的传媒上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的假新闻照片。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和职业规范:记者无权改变新闻事件,更不能策划、导演。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是无权改变新闻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新闻信息。
51-55

新闻摄影是否允许摆拍——以雷锋照片的争论为例

摘要:今年3月5目前后,全国各媒体对雷锋及其相关的事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挖掘性报道。雷锋做好事留下的诸多当时明显经过摆拍的照片,在当下复杂多元的舆论环境中,成为一个热议的焦点。这些雷锋照片究竟是宣传还是新闻报道?若从新闻职业道德角度,如何看待?本文认为,这些雷锋照片是宣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但是这不应妨碍我们坚持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原则。
55-57

西湖风景报道的异化现象——从媒体炒作龙井冒芽、荷叶露尖、湖面结冰谈起

摘要:杭州西湖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发生在景区里的新鲜事自然是杭州新闻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但是,近年来的西湖风景报道出现一种恋物癖式的炒作现象,媒体年复一年、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对龙井冒芽、荷叶露尖、
58-60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随笔

“彭宇案”真相大白引发的思考

摘要:轰动一时,一波三折的“彭宇案”终于真相大白,尘埃落定。但此案带给媒体的教训与思考,却远未到“结案”的时候。
60-61

有感于一则美德故事的“接力报道”

摘要: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则道德故事颇感人:博兴路菏泽路站附近有个.盲人按摩会所,夜里营业结束时间较晚。于是路经此地的大桥四线公交车的末班车司机,每晚有意放慢车速,存心拖拉时间,以确保将下班的盲人按摩师一个不漏地接走。
61-62
新闻记者杂志海外新闻界

仍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跟随者”现象更为突出——2011年美国报业发展报告

摘要:2012年3月19日,皮尤研究中心了2011年美国报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报业在摆脱对传统印刷广告依赖上依然进展缓慢,印刷广告收入已经连续6年下滑。全行业印刷广告下降了21亿美元,
63-67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新课题

理性启蒙与大众传媒对舆论建构的途径分析——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发生地的实证调查

摘要:在网络时代,媒体助力弱势群体进行维权和申诉的现象已不为少见。然而.它在兼具一定合理性与公平正义色彩的同时,却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进与非理性。本文对宜黄自焚事件进行了大样本实证调研,将此事件议题呈现、传播到消解的全景予以显现,旨在说明媒体借激化社会最凸显的矛盾来引爆舆论,并以单个冲突事件的暂时性解决来消减舆论,继而导致社会负面情绪更为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行为。基于此,文章以理性启蒙为衡量维度,提出媒体应敢于承担理性启蒙的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由此实现大众传媒在舆论建构途径中各个阶段的理性回归。
68-73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前沿

孕商机于大合:解析优酷与土豆的“闪婚”

摘要:土豆与优酷的合并,有望使2012成为中国网络视频产业转亏为盈的关键年,因为这一并购有利于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形成“共享型垄断”,开创多赢格局。
80-85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经济板块

激发当下公众的兴奋点——以《武汉晨报》为例简析纪念性报道的策划

摘要:在我们媒体的运作中,通常需要策划纪念性报道——著名人物的诞辰、重大事件的回顾、特定节日的庆典等,同样能够从中发掘出新的信息,甚至营造出新的热点,构成新闻传播的一大景观。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