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界》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策划、理论战略、实务个案、人物时评、事体背景、集团管理、动态资讯、在市州县报战线上等。
  • 主管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国际刊号:1007-2438
  • 国内刊号:51-1046/G2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33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1
  • 综合影响因子:1.06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界 2014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本刊访谈

新媒体时代也要用双腿丈量新闻——专访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宣克炅

摘要:宣克炅:当时我们打算做《小宣说》这个版块,放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早晨》节目里,原因之一是基于我十多年新闻工作的业绩和经验,我个人对新闻理解的提升、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使得我能够将新闻进行上下串接和深度分析,并且在其中加入我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评论。
2-10

微博之颓:解析门户网站关闭微博服务现象

摘要:从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中国的“微博”时代已有五年历史。然而,微博界的“四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至2014年的下半年只剩下新浪微博和搜狐微博互唱对台,其中又以新浪微博一家独大。从迅速崛起到似乎黯然式微,微博仅用了五年时间。2009年9月,新浪微博上线。2010年1月,网易微博上线。2010年4月,腾讯微博上线。同在4月,搜狐微博也正式上线。彼时的微博被人们给予厚望,作为新兴媒体的微博似乎无所不能。“7·23动车事故直播”、“微博打拐”、“微博反腐”、“转发帮助滞销产品售卖”、“冰桶挑战赛”、“随手拍解救单身青年”……可以说,微博见证了公民意识的崛起,微博的热点话题或事件体现着大众文化的解放性力量。
11-17
新闻界杂志媒介批评

处罚“成猪手”与“人肉搜索”的侵权风险——读新颁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第12条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不久前颁行《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的第12条,就保护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作出规定。“咸猪手”事件,特指今年初夏在上海地铁车厢内发生的一起骚扰女性事件。本文试通过分析这起事件,就“司法解释”对“人肉搜索”设置的底线作一解读。
18-21

纸媒内容呈现形式已老,再不变革就死了

摘要:新闻内容呈现形式的颠覆性时代已经来临,不管你承不承认。 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送的《习奥瀛台夜话,到底聊了什么》,看看现在的时政文章是怎么写的:
22-24
新闻界杂志理论研究

本刊关于规范论文格式的提示

摘要:为提高审稿时效,遵循学术出版规范,进一步办好刊物,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现将向本刊投稿的格式规范有关问题提尔如下:
24-24

民生调查:一种新形态的党报舆情调查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日报》“民生调查”报道的文本分析为例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民情与舆情的融合传播,而热线新闻的形态也伴随舆论传播的新形势转向一种回应民情问询的舆情调查,这也构成新时期我国党报舆论引导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日报》群众工作部开设的《民情热线》专版,既是对热线新闻实施舆论监督的党报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舆情开展主动调查和深度解读的能动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党报舆情调查报道在其“民生调查”的探索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本文对一年来《民情热线》专版中的“民生调查”专栏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民情热线的来源及内容将影响党报舆情调查报道的选题取向和呈现形态;党报新闻生产的转化形式将影响民情与舆情融合互动的调查报道模式及质量。
25-30

“保持汉语纯洁性”讨论中媒体和受众的博弈

摘要:近期,针对外来语滥用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一方面是大众媒体对此类现象的积极报道和各种分析,一方面是受众对此类信息及报道的讽刺性反应。这背后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新闻事件的范畴。本文以此类现象为关注点,通过观察大众传媒和受众各自的反应,分析传媒和受众反应背后的深层动机,探究讨论背后所蕴含的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31-34

全球媒介事件中媒体对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建构——以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为例

摘要:区域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分支,其传播研究的是从宏大叙事转为具像叙事的技巧以及更为广阔的“边缘”研究。2013年6月举办的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国媒体的聚焦,而且也为四川的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本文以此为契机,从传播学的角度就中外媒体对四川区域文化富有创意且巧妙的传播做了具体的分析,进而阐明对中国区域文化传播有益的启示及其建构意义。
35-40

论“当代史”纪录片的人文情怀——以《凤凰大视野》之“活着——冷暖十年”为例

摘要:拥有并体现人文情怀是具有普适性和强大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之道,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制作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从节目中人文情怀的体现、对政府与社会的角色描绘和处理两个角度,论述《凤凰大视野》的2014年“活着——冷暖十年”十期纪录片作为叙述当代历史的成功之道。
41-44
新闻界杂志实务研究

“郭美美事件”中的媒体价值和伦理反思

摘要:“郭美美事件”映射出来的社会镜像,以及围绕这一个案的舆论胶着,对媒体伦理是一次多维参照:步步跟进,是竞争必须还是立场矮化?深层起底,是专业报道还是媒体审判?议程延续,是合理选择还是资源浪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严肃媒体须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以免落入炒家陷阱。置身于众语喧哗的舆论场,媒体的角色定位和议程设置亦需保持足够理性和严谨,既要表达媒体的独立判断,又要对社会舆论起到平衡作用。
45-49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伦理的“社会责任”意识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伦理建设面临诸多困境,既包括新闻人职业认同感的降低,也来自公众舆论的一些负面声音和“污名”现象。媒介深度融合的热潮开启后,重振传统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以“责任”引导其适应新的传播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
50-53

本刊“博士生新论”专栏征稿启示

53-53

纪实性影片中的“拆迁”现象思辨——以《小武》和《三峡好人》为例

摘要:在贾樟柯纪实性镜语里,“拆迁”现象是后现代性文化的一个表征;它指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特质;这一特质折射出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对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切肤体验和应对策略。
54-57

风险沟通的文化变量分析

摘要:摘要风险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多重风险交织和共存,使风险沟通带有明显的复合特征。风险沟通的传统范式出现由科技范式向民主范式的转变趋势。组织必须考虑在危机传播中不同相关者群体的多样传播需求。风险沟通者在风险信息建构和传播时,要考虑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变量,本文引入三种以受众为集中的信息传播角度,通过小众沟通模式解释风险沟通者努力建构和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58-61

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模式探索

摘要:社会化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各类成员的宠儿,也因此成为营销传播主体青睐的领域,运用社会化媒体展开的营销传播实践不胜枚举。本文基于后台的大量案例分析,提出在“人际间的交互”与“主体性的在场”前提下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传播的A-O-W基本模式,期望以此为基础对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传播问题做理性深入的探索与检视。
62-67

从资讯类网站的发展看报业转型路径

摘要:资讯类网站虽然是互联网产品,但其提供信息服务的定位与报纸并无本质差别。因此,资讯类网站的运营方式,应该能够为报业的转型提供较好的借鉴。笔者总结了资讯类网站运营的三个关键,分别是:平台化、数据化及纵向扩展。报业的确在朝着这三个方向进行尝试,而资讯网站的做法及遇到的困难,可以为报业的前进提供具体的参考。
68-70
新闻界杂志全球视野

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国际媒体同行的互联网思维经验

摘要:本文以截止2014年11月国际主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最新进展材料为基础,梳理出一些能够指导媒体融合的观念和经验,以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参考。作者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媒体和用户的关系上。未来的媒体,用户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通过传统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在“互联网+传媒业”的时代.传统媒体要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个整体,而非单纯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或者“技术为王”。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