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爱好者杂志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Lover

  • 41-1025/G2 国内刊号
  • 1003-128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爱好者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爱好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月评论、本刊特稿、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采写编、报海钩沉、新闻摄影、办报经纬

新闻爱好者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时代马新观的新发展
无处不在的耳目 千呼万应的喉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兼学习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4-7

摘要:马克思把充当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报刊的重要使命,把确保新闻报道的完全真实作为新闻记者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工人报刊时期和党报时期提出了耳目喉舌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作为新闻记者,马克思的新闻初心即报刊使命观,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的新闻初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媒介进化定律的历史解码7-11

摘要:在麦克卢汉的人体延伸定律和莱文森的媒介人性化定律的基础上,提出高性能媒介定律、"内容为王"和"受众为王"定律、质媒移动灭失定律,以及网络信息无边界定律、信息两极化定律、网络再中心化定律和大数据潜伏事件真相定律。这些媒介演化定律决定了媒体的历史走向,最终把人类推进物联网时代。

论中俄媒介集团合作内容、目标与路径12-18

摘要: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已经持续展开,合作内容多且领域非常广泛。经过多年发展,中俄媒介集团已经成为两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两国媒介集团合作既是为了应对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舆论霸权,也是为了推动本国媒介集团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增加了互访频率,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在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问题上互相支持,并在经贸、科技、能源等多方面展开了大力合作,积累了合作经验,为两国媒介集团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中俄在国际社会上所持立场与态度,以及近年来在世界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来看,中俄媒介集团合作将对区域和世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首届周边传播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18-18

摘要:本刊讯如何改变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近而不亲""亲而不近"的现象?如何实现央媒和周边省份媒体在周边传播过程中的分进合击效果?周边传播与国家的周边外交战略以及周边经济、周边文化活动如何实现互动增效.

技术赋权:受者接受信息的议程选择权挑战传者议程设置权19-22

摘要:在"人人皆媒"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出现给所有人都搭建了一个相对平等、公开、透明的平台,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也遇到了挑战。在媒介技术赋权和移动互联智能传播的双重影响下,社交媒体不断消解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受者对议程的"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受者接受信息的议程选择权挑战了传者的议程设置权;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受者会对传播议题进行选择并进入"信息茧房"。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设置受众感兴趣的议题是当务之急。

新闻爱好者杂志本期特稿
是老师,更是朋友——我与项德生老师半世纪的师生情缘23-26

摘要:项德生老师既是我尊敬的老师,更是我知心的朋友。从1965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本科时他担任我们班辅导员,到如今我们的交往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庆贺他80寿辰之际,回顾我们之间几十年的师生情缘,不禁思绪万千……一、跟学生"没大没小"的老师1964年,我从福建龙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敢于创新 谦逊低调 立德树人——访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项德生26-28

摘要:"文如金石掷地有声",这八个大字一直挂在项德生家的客厅里。这是我国新闻学泰斗甘惜分教授书写并赠予他的,既是对他学术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写作文风的赞赏。1938年5月,项德生出生在河北省完县北新兴村,他成长在解放区,当过儿童团团长。

新闻爱好者杂志本期关注:华莱坞电影
不只是电影——作为对外传播符号的华莱坞29-32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集群,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和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整合电影资源,打造统一的电影符号,加强电影对外传播功能已势在必行。华莱坞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符号,是对"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电影的第一次凝练。作为一个对外传播符号,华莱坞对"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丰富华莱坞的对外传播符号内涵,发挥其对外传播符号价值,逐渐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帝国,进而推动建设一个新形态的电影对外传播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回归心灵原乡:华莱坞电影生态意识扫描33-37

摘要: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紊乱与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双重危机,生态主义以及生态电影理论的引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契机。正因为如此,借助生态电影的阐释策略,结合媒介地理学、媒介生态学理论扫描华莱坞电影中因自然生态紊乱与精神生态失衡而带来的生态反思,从对现代性的思索、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对人性的呼唤、对美丽乡村的想象以及对宗教伦理的回归五个方面考察华莱坞电影中的生态影像,从而为华莱坞电影研究开创一个由生态入手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我们维护生态平衡、捍卫精神信仰提供力量之源。

华莱坞小妞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建构38-40

摘要:近年来,随着华莱坞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小妞电影成为"IP改编"热潮下最受追捧的爱情类型电影。基于华莱坞小妞电影的市场现状,从类型理论出发,分析小妞电影的形成与发展;并以相关小妞电影为例,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分析华莱坞小妞电影类型建构的本土文化语境与知识网络。研究认为以传统文化心理与现代性主体的冲突叙事为切入点,寻求女性身份、主体多样性的表达,以及女性化的细腻叙事,成为探索华莱坞小妞电影多元化类型建构的关键。

互联网媒介视角下的华莱坞电影产业研究41-45

摘要:从互联网媒介的内容、关系和服务特性出发,深入探讨其对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媒介形成了多样化的华莱坞电影类型,依托各大视频网站的内容特性,网络大电影市场不断扩大;凭借制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微电影市场日益强盛;而无力借助媒介因素扩展市场的手机电影,因无法突破媒介的"服务"极限而逐渐暗淡。其次,在华莱坞电影的筹资方式方面,互联网媒介不仅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影视众筹网站,还将媒介的关系优势和服务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华莱坞电影具体的营销手段中,整合营销、跨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的应用也无法离开互联网媒介的支持。

知识产权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挑战——专访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平教授46-49

摘要:互联网带来的开放与创新是当下的全球趋势,但新旧时代的交织总有碰撞,当下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与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格格不入。代表反叛的技术开源与专利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企业专利诉讼频率和数量成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创新成为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技术发展下的专利制度究竟应该承担何种社会功能值得深思。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透视50-53

摘要: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自开播以来就引发人们关于中英教育体制的优劣之争。以该纪录片作为"麻雀",借用跨文化人类学家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来深入分析中英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师生交往活动。根据霍尔的界定,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英国文化则是"低语境"文化。中英教育体制扎根于不同的"语境"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形成的师生互动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

浅述当代景观设计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54-57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以电子媒介作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的艺术学科门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数码艺术,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稳定性。随着当代信息社会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走进现代化,生活空间势必与新的审美需求接壤,新媒体艺术也逐步向环境艺术设计扩展与延伸,影响着当代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景观设计并使其具有新的特点。

新媒体语境演变下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变与不变57-60

摘要:传播媒介的改变对艺术的生产、认知、传播等形态会产生较大影响。以85美术新潮为代表的早期美术变革实际上是受到由报刊、图书等传统传播媒介所引进的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影响,虽觉醒而乏突破。新媒体的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认知及创作的革新,当代中国画开始改变创作思路和创作方式,接受传播途径改革对其带来的影响,谋求创新与变化。然而在媒介变革带来的创作变革中,保留民族艺术精神,坚持"气韵"这一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准则,当是创新中的坚守与不变。

于大申的报人生涯61-64

摘要:于大申是红色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回顾梳理其办报经历和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党报工作,特别是地方党报的情况。于大申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办报,有别于同时代独立办报、个性色彩强的部分知名报人。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对中国军事报道和评论议题研究65-69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实力成为早期在华外报持续关注的议题,所发表的有关报道和评论为西方建构了中国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军事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传播者的何种心态,其持续关注中国的军事实力的动因何在?研究者通过考察有关"中国军事实力"这一议题发现,借助有关报道和评论,早期在华外报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中国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控制东方的秘密";这一议题被在华外报持续关注,其主要动力来自于当时西方国家征服中国的殖民欲望。

话语时刻的焦虑与话语空间的对立——印度报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的认知研究69-74

摘要:从"话语时刻"的概念出发,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选取印度五家主流英文报刊在2017年5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论坛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文本。从"话语-历史"视角分析了印度拒绝参与论坛的原因;从修辞诉诸方面(品格诉诸、情感诉诸、逻辑诉诸)梳理了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项目的认知;从话语空间理论的层面展现了印度媒体的三维立体建构,并通过趋近性话语的探究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对立认知。这种零和认知模式注定造成印度对历史研判、现状评估与未来预期的混淆和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