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爱好者杂志

《新闻爱好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采写编、报海钩沉、新闻摄影、办报经纬等。
  • 主管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 国际刊号:1003-1286
  • 国内刊号:41-1025/G2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94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5
  • 综合影响因子:0.248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爱好者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陈清顺绘画作品选登

2-2

由“马航失联事件”看突发事件中的失实报道

摘要:"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新闻成为受众关注事件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笔者发现,与"马航失联事件"相关的新闻中存在部分失实报道,而造成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是媒体的被动失实和技术性失实。被动失实主要源于马来西亚方面刻意隐瞒重要信息。"马航失联事件"失实报道的教训是媒体及其从业者要维护新闻真实性,避免失实报道的产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失实报道的负面效果,必须认识到:质疑精神是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媒体应该吸纳相关专业领域人才从事报道,以确保报道客观、真实、专业;媒体必须完善并落实失实报道的及时更正制度。
5-9

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与传媒的职责——以“马航失联事件”为例

摘要:本文以博客、微博样本和访谈为观察基础,讨论了最近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中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公众心理,论述了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信息传播的各类心理问题。针对这些传播心理,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敏感、人脉资源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我国民众也要培养全民新闻素养,才可能在同类复杂的事件中减少各种负面传播心理。
9-13

“马航失联事件”媒体报道的反思

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作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乏。作者借鉴了新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原则,即信息核实的专业化、建立灾难报道应急机制、注重灾难报道的管理与规范,以及传统主流媒体不可人云亦云,应加强媒体的自律与规范,等等。
14-17

赵振宇新著《新闻评论通论》出版

摘要:<正>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的新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评论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高受众的信息接受效率,从而增强新闻的影响力。目前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实践表明,人们对评论的需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对新闻评论作学理和系统研究
17-17

传统媒体微博灾难报道特点分析——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微博“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为例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突发性灾难新闻的报道打开了新的格局,在引发国际关注的"马航失联事件"中,我国主流媒体微博构成了此次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微博进行报道特点分析,两家媒体微博汇聚了国内外各方原生态消息,并运用多元化的编辑方式及时呈现,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依然为我们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微博报道灾难新闻的新格局。
18-21

无冕之王是怎样失去衣服的?

摘要:对于媒体人的痛苦与救赎,胡泳常用的比喻是:"铁匠在啤酒中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传统的媒体人来讲,一支笔似乎还有神奇的力量;当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新媒体开始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对此充满了惶惑与焦虑。在大家或主动或被动地从原子世界向比特世界迁移的路上,业余爱好者自己制作内容互相传播,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于是个人化双向沟通便代替了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
23-27

网络舆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摘要:随着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液态化的社会,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溶解、重构。在中国,网络作为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平台,正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溶剂,网络中生成的社会舆论正在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扩大信息鸿沟、伤害社会诚信、侵犯公民权益、酿成群众司法等。社会管理机构只有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才能引导公众建设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28-31

孔子具有怎样的传播思想——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论语》

摘要:《论语》中表达了孔子人际传播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人际传播较早的文献记载,对于研究现代人际传播是重要的参照系。孔子的传播思想中,有一些具体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对其整体的保守性质和束缚人的消极一面,不该一味地赞美。
31-34

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取向与引导

摘要:传统媒体为社会政治责任而存在,它们有时与政府的意志相对立,有时与政府的管理相一致,但无论如何,不会在风险传播上火上浇油,而是以化解危机管理为己任。网络媒体在担当媒体社会责任时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社会公共意志的充分表达,最主要的外在形式是社会舆论监督的利器。媒体的价值取向不会是单一的,就像它的功能不会是单一的一样。媒体必须找到主流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共享价值。
35-38

多屏时代的受众重构与传播形态研究

摘要:全媒体联动、数字化生存、多渠道融合、精准化服务,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传播内容,已经成为多屏时代媒介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屏时代的到来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历史,使媒介和受众实现了"身份转换"和"身份对接",重构了具有注意力"分散化"变"聚合化"、无目的的接收者变有目的的使用者、"消极受众"变"积极受众"、认知心理由弱变强等特点的受众群体;以及呈现了多屏合一,"碎"时粘连拼接、跨屏追踪,收视体验毫无"割裂感"、多屏互联,无线共享互动乐趣、一"云"多屏,为受众定制个性化服务等形态的传播系统。无论是从受众转变的角度还是从媒介传播形态重塑来讲,"尊重受众需求""用户至上""个性化服务"等理念都是媒介亘古不变的制胜法宝。
39-42

国内微博事件中的公民新闻研究

摘要:国内微博事件中的公民新闻研究可以分为认知、解释和预见三个层面。认知研究主要是关注并阐释微博事件与公民新闻的互动实践,总结其表现形态及传播模式;解释研究主要从微博事件中公民新闻研究的源起、影响微博事件与公民新闻互动的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层面,分析微博事件与公民新闻密切相关的作用机理;所谓预见研究,则是讨论微博事件中公民新闻发展对媒介内生态和媒介外生态的影响和意义。在整体回顾的基础上,可以对微博事件中公民新闻的进一步研究加以展望、寄予期待。
43-46

民意有害论与民意恐惧症

摘要:有人惧怕、憎恨和歪曲民意,不知顺乎民意、兴亡有道的真理。民意作为人民的整体意志,体现为公共事务的天则,因为它是人民历史决定作用的产物。民意借助传媒迅速形成,影响力的"乘积"势如破竹;尊重民意,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动力。民意的刚性,使任何违背、抵制民意的人都要垮台。
46-49

科学笔记——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

摘要:<正>不管采用何种国体政体,无论是共和国、君主国、酋长国还是总统制、议会制等,现代国家说到底都离不开"主义",而且也都奠基于某种主义,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称之为"政治的哲学化"。如此看来,当今之世的主义之争、左右之辨不仅不是言不及义的空谈,而且还关乎何去何从的国本。当然,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视角审视,特别是对"惯看秋月春风"的中华文明而言,面对现代国家及其主义之辨,也许就像重温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合纵连横,
50-55

品似梅花香自骨——印象王梅芳

摘要:<正>在同事口中,她是"美女院长";在同学笔下,她是"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在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界同行眼里,她是富有开拓精神的行动派。她就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如果用画来喻人,那么有的人像是一丝不苟的工笔重彩,有的人是简约飘逸的写意水墨,而王梅芳更像是一幅低调华美的印象派油画,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你才能清楚地看到那抹亮泽的白如何在不同的色调和背景间穿梭,并最终汇成一树姿态优雅、气韵生动的"梅"。
56-60

论《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特色

摘要:1990年6月12日,苏联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苏联新闻舆论从此不再接受审查。颁布该法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新闻舆论界,使其更好地为国家体制改革服务。出人意料的是,该法的颁布反而纵容了反对派媒体的大肆泛滥,那些颠倒黑白的新闻舆论,使人民丧失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该法生效不过一年,苏共即宣告解散。今天,我们重新来审视和分析这部大众传媒法的特色,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我国新闻事业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价值。
61-65

德国文化产业与媒体发展印象

摘要:<正>2013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随同"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修班,在德国开展了为期20天的研修。根据安排,我们先在慕尼黑大学应用政策研究中心听取近一周的专题讲座,分别是文化产业企业的运营、新媒体产品创意与策划、德国动漫产业结构与发展研究、现代文化企业管理与资本融资、德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产业政策背景、创新文化与多元文化发展、
66-68

灾难性事件的媒体报道与“控负”边界——析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中的媒体作为

摘要: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发生地青岛的报纸媒体的报道框架、新闻选择和内容呈现与外埠媒体相比有巨大反差,形成了"失语与妄语"及三种话语体系的博弈。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今天,政府延续"经验主义"做法,运用刚性手段"控负",已不可能遏制负面信息的传播,并形成了对己不利的网络舆情,而媒体在冲破控制、突破边界的自主性上也同时存在不足。在传播渠道与舆论传播多元化的今天,政府和媒体都需要反思和进步。舆论管制的放松、信息的自由化,与媒体自身的更加专业化,是不可偏废的两面。
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