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1-6981
  • 国内刊号:31-1582/B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1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7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科学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专栏1 PASS模型:超越智力研究范畴的认知理论

PASS理论:沿革、潜势与应用

摘要:1前言:PASS理论的缘起 始于上世纪中期,Cronbach(1957)呼吁心理学研究要将认知与智力的研究整合起来。之后的几十年时间,许多研究者采纳“自下而上”研究策略,旨在确认传统智力测量个别差异之潜在基础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自上而下”策略,考察诸如推理、问题解决、技能学习、决策和迁移等高级认知活动与智力测验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得到了众多有关智力的认知过程基础的发现。
1282-1284

PASS理论语境中的认知过程(英文)

摘要: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这些基本PASS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给传统上将智力作为一个笼统构念的做法提供某种替代的选择。在这一新的理论途径中,我将一般能力分解为对主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其中每个认知过程均有其行为、认知和神经心理成分,而且重要的是,每个认知过程均有相应的一组评估测量任务。PASS模型,这一理论框架能够充分包容体现于教育和组织行为中的广泛一系列认知功能。
1285-1290

阅读困难可否补救? 两种理论驱动干预方案的比较(英文)

摘要:本研究是一个进行中的纵向实验的一部分,该实验旨在比较一个认知干预方案(PREP:PASS阅读促进方案)和一个主要关注语音、命名速度和意义成分的神经心理方案(DEST-RT:DEST补救工具)在阅读困难补救中的效能。从320位儿童构成的初始样本中,选择4组儿童,并一年级接受四周干预后,对他们在许多认知、语言、阅读和正字法测量上的表现进行比较:两个实验组共28名伴有阅读困难的儿童(每组n=14),平均年龄6岁6个月,分配到PREP和DEST-RT补救方案中,两组儿童基于年龄、性别、父母教育水平、非言语和言语能力进行匹配,同时也考虑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表现剖面;一个阅读水平匹配组(RA-C,n=19),也存在阅读困难,不接受任何处理;一个实足年龄匹配组(CA-C,n=30)。结果表明,所有四组儿童在所有认知、语言、阅读和正字法测量上均随时间而改善;与CA-C和DEST-RT相比,PREP组在继时性加工上进步显著;在正字法选择,这一在单词加工中利用视觉-字形信息的正字法加工任务上,PREP组的表现也优于DEST-RT组;最后,在语音敏感性、字母数字的RAN、单词阅读(真词和假词)及段落理解等方面,PREP和DEST-RT的表现均显著优于CA-C和RA-C。讨论部分,则着重讨论设计理论驱动的低成本且能有效改善阅读表现的补救方案的必要性。
1299-1306
心理科学杂志专栏2 中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

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生活情感的研究。青少年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青少年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幸福感最高,自强感最低;生活情感与学业自评、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学校中的因素关系密切。
1319-1323

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情感能力的研究。青少年情感能力是指青少年以情感为操作对象所表现出的一种智力。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情感能力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青少年情感能力正向积极,但低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情绪体验因子最高,而情绪感染和情绪调控两个因子则最低;情感能力与师生关系和教师有情施教关系密切。
1329-1333
心理科学杂志研究报告与论文

任务刺激的类型对任务切换的影响

摘要:为揭示联结竞争对任务切换的影响机制,我们采用了任务线索范式比较双向刺激与单向刺激对任务切换的影响。通过对数字任务和字母任务反应时的分析发现:在当前任务的刺激类型不同时,单向刺激的反应时明显小于双向刺激的反应时;在当前任务的刺激类型相同时,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联结竞争是通过当前任务的刺激影响任务切换的。
1334-1337

汉语动/名词词类歧义消解初探

摘要:采用自控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在1个实验中考察由动/名词类歧义词引发的句法歧义的消解机制。阅读材料为含有双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结果表明:Gibson乘法模型和新再分析模型结合在一起比竞争模型和不受限竞赛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由汉语动/名词类歧义词引发的句法歧义的消解。
1338-1343

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特点与发展

摘要:以四、六、八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然分类和多维尺度法,对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予以考察。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关系,儿童的概念结构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家族社会关系中表现出辈份、性别、姻亲、情感四个维度;学校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等级、关系亲近性(情感)两个维度;同龄人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情境、关系亲近性(情感)两个维度。(2)儿童对学校社会关系以及同龄人关系的概念结构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但是在家族社会关系的概念结构上,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四年级儿童中存在性别维度,不存在情感维度;六、八年级儿童中存在姻亲维度和情感维度。
1344-1351

儿童类推理发展的非连续性

摘要:类推理主要用来评估儿童对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使用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旨在探讨儿童类推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通过整合儿童在所有任务上的成绩,评估了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儿童从类包含到替代包含,二元律推理的发展是波状的,连续性的。不过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推理任务上儿童正确回答的项目数量频率分布均呈现出双峰态分布趋势,表明这些任务上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非连续的。
1352-1356

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整合

摘要:为探讨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个体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在控制知识经验影响的前提下,设置了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操纵了因果机制强度和前提与结论对象之间的特征相似性水平,结果发现:(1)实验1结果显示,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相似性效应随因果解释强度的减弱而增强,相似性与因果解释的相互作用影响归纳推理。(2)实验2结果显示,当基于相似性推论与基于因果解释推论产生冲突时,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强、弱两种因果解释条件下,相似性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非常显著。总的结果表明特征相似性与因果解释共同影响个体的归纳推理,人们会整合两种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1357-1360

参照系冲突条件下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摘要:以实物场景为学习材料,探索实际的自我参照系与想象自我或他人的参照系冲突对角色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进行旋转之前参照系冲突存在与否,均产生了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2)通过操纵两种不同方式的参照系冲突,均导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显著下降。(3)两种不同的参照系冲突对心理旋转角色效应的影响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参照系冲突可能是影响心理旋转角色效应的一个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Presson等提出的空间参照系冲突模型。
1361-1367

元认知能力对初中生事后偏差的影响

摘要:采用问卷情景导入,通过真实事件材料考察了初中生的元认知能力对其产生事后偏差的影响,及此影响是否仅存于假设型范式中。结果发现:在两种范式下,元认知能力较高的初中生所表现出的事后偏差均显著低于元认知能力较低者。在不同范式下,起显著预测作用的元认知能力成分有所不同。在回忆型范式中,初中生的元认知技能和元认知体验能力越强,其事后偏差越小;而在假设型范式中,初中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越强,其事后偏差越小。
1368-1374

框架效应:情感的启发式

摘要:通过测定13名大学生在完成框架效应问题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了框架效应产生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还是以"确定"选项和"风险"选项的选择率为因变量,框架效应都存在。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诱发的ERP晚成分均表现出先有一个正走向的变化,在500ms左右达到峰顶后(P500),逐渐转变为负走向的变化趋势。在900~1200ms的时间窗口内,框架效应存在半球效应,在左半球有更大的激活。对差异波(负面框架减正面框架)的偶极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该成分主要起源于右脑的边缘叶(Li mbic Lobe)和扣带后回(posterior Cingulate:Brodmann area31),可能主要与情绪的评价有关,"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表达了一种情感信息。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决策的双加工理论。
1375-1380

奇偶检查策略的内隐性质与使用特点

摘要:选取36名被试完成乘法算式答案正误判断的实验任务,结果发现:其中有31名被试在无意识情况下使用了"奇偶检查策略",在对奇偶非匹配错误答案算式和奇偶匹配错误答案算式进行判断时,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两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的奇偶效应;其中在双偶数乘数算式上判断上"奇偶效应"作用显著,说明"内隐奇偶检查策略"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好和固着使用特点。
1381-1384

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

摘要:采用两个实验:实验一以陈述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实验二以程序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用组间设计探讨信息呈现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媒体环境下,(1)认知风格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信息呈现方式则对其不会产生影响;(2)对于程序性知识的保持,信息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认知风格则不会产生影响;(3)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信息呈现方式和被试认知风格都会对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而且被试不同的认知风格在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397-1400

中国人人格与后效的关系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人格与动觉后效和螺旋后效的关系。通过对101名大学生人格、动觉后效与螺旋后效的测量,结果发现:在螺旋后效的结果上,随着先前刺激时间的增加,后效持续时间也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有减小的趋势。进一步分析的结果发现,多个人格维度以及小因素与螺旋后效和动觉后效有关。本研究说明中国人人格的多个维度与螺旋后效、动觉后效有关,这与国外有关后效和外向性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同。
1401-1404

呈现时间和呈现次数对UWP效应的影响

摘要: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呈现时间和呈现次数对UWP(underconfidence with practice)效应的影响,并考察延迟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中是否存在UWP效应。研究发现:(1)呈现时间影响UWP效应,1-8条件比8-1条件下的UWP效应更显著;(2)呈现次数影响UWP效应,1-5条件比5-1条件下的UWP效应更显著。(3)延迟JOL中存在UWP效应。以上结果证实了MPT(memory for past test)假说。
1408-1411

觉察任务中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影响

摘要:采用觉察任务范式,运用三个3×3×3的混合实验设计(线索有效性、年级、靶子出现位置),考察了3种线索-靶子时间间隔上线索有效性对觉察任务中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性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的反应速度逐渐加快,小学2年级到小学4年级之间,是儿童反应速度的快速增长期,4年级之后逐渐趋于稳定;(2)返回抑制的出现进程受儿童注意能力发展的制约,随着儿童注意能力的发展,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进程缩短,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动的转变为目的驱动的过程;(3)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对由突然刺激引发的外源性注意的策略性调控能力不断增强,被试利用线索的预测信息内源性的调节注意定向的能力逐渐增强。
14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