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语法-语用界面研究
默认语义学模式下的句法限制问题:诠释与批判1-9

摘要:后格赖斯语境论者Jaszczolt(2005;2010;2016)在其默认语义学模式下提出命题意义表征不受到句法限制的观点,而本研究则认为命题意义层面受到句法限制。句法限制“压制观”直接导致默认语义学理论内部的不一致性,支撑命题意义不受句法限制的三点论据均存在问题;命题意义表征过程中,句法结构信息不被压制或取消;句法(语法)作为语言使用的资源和语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研究对理解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界面或互动关系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语法化动因的语用规律阐释10-17

摘要:语法化现有研究多集中探讨语言历时演变过程与机制,但对演化动因及支配性规律阐述不足。对此,本研究认为,语法化进程中的主观化和礼貌等因素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自主性,语言演化过程中的隐喻、转喻、经济等诱因则凸显语言使用者的理性。支配言语配置的语用规律同样能左右语法演化进程,语用学的自主性规律以及经济规律都能有效解读语法化动因。语言与言语的共通性呼应了语法化的语用推理本质说,彰显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合理性。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18-25

摘要:本文旨在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探讨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指令性if条件构式是一种既表达条件义又传递指令力的复合构式,其指令力是陈述分句对条件分句的语用充实功能所赋予的。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指令性if条件构式可以表达威胁性和诱惑性两种言外义。这两种语用意义是该构式自身形成的构式语境、构式整体与其组成成分之间的互动、条件分句与陈述分句之间的互动和陈述分句对条件分句的语用充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表明,语法和语用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而非相互独立的关系。

“都”的程度加强功能:语法与语用的互动视角26-35

摘要:汉语里的“都”一般被认为与英语中的“all”相似,是一个全称量词。已有研究往往从语法或语用等某个单一层面入手,缺少基于二者互动关系之上的有机统一解释。本文认为“都”是一个表程度加强的副词(intensifier),其主要功能是它的使用能够触发一个关涉域(domain):“都”的作用范围可为显性,即可由所在句子的形态句法结构得以确定;也可为隐性,即存在于语用层面,需要听者基于世界知识进行语用推理得以确认。“都”字句的解析取决于对“都”作用范围的界定,而后者又依赖于对语法和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把握。

默认意义新解:语法-语用互动视角36-41

摘要:默认意义是当今后格赖斯语用学高度关注的话题,而它的生成机制一直备受争议。基于Lewis的语言规约观,本文试图从语用-语法互动的视角论证默认意义的生成依赖于语用规约。规约分语法规约和语用规约:前者使生成默认意义的话语结构必须遵循一定的句法结构规则;后者保证听话人自动地识别默认意义,这二者分工明确。本研究的发现为解释默认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默认
“跨语言及语境的元话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35-35

摘要:随着元话语在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中受到不断关注,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将于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召开“跨语言及语境的元话语研究”国际会议。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11届年会综述-F0003

摘要:2018年8月,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语言文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11届年会暨“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新时代外国文论”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办。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认知要求对学习者口语产出质量与注意分配的影响42-52

摘要:本研究以二语产出理论、多注意力资源模型与有限注意力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因素多少、是否此时此地和有无推理要求为变量,通过学习者任务难度感知测量这三个变量上复杂任务与简单任务的认知要求,并考察增加认知要求对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质量和注意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要求的增加会体现在学习者焦虑程度升高和信心水平降低之上。在语言产出质量方面,更高的认知要求造成流利度降低,复杂度提高显著,对准确度有不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优先注意语言形式而非内容,当认知要求提高时,学习者分配到语言形式的注意更多。研究结果为多注意力资源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中西学者学术论文特征性it评价型式与意义的对比研究53-64

摘要:it评价型式作为学术论文作者表达态度意义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话题。本文基于大型可比学术英语语料库,对中西学者学术论文中特征性it评价型式及其特征性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组学者共享4个特征性it型式:it v-link ADJ to和it v-link ADJ that型式在两组文本中皆最为高频,it v-link ADJ for n to和it v-link ADJ wh-次之。但是,除it v-link ADJ for n to外,中国学者的it型式使用频数显著低于西方学者。两个群体的it型式表达了大致相似的特征性意义,然而具体的语义分布差异明显。中国学者趋于表达命题或事件的难易度和确定性意义,而西方学者趋于表达重要性和似然性意义。本文还讨论了与此相关的认识论、二语知识、语用能力等问题,以及对二语学术写作和学术话语分析的启示。

事件语义与语用标记词汇化的跨语言考察65-77

摘要:本研究以隐含事件的语用标记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它们在英、汉等八种语言中的共时词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语用标记词汇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形态丰富的语言中语用标记词汇化程度较高,而形态缺乏的语言中语用标记的词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说明,形态特征是影响语用标记词汇化的重要因素;语言越是缺少形态手段,越难以实现语用标记的词汇化。研究同时指出,形态手段虽然重要,但不是促成语用标记词汇化的充分条件;影响语用标记词汇化的还有与语言库藏特征相关的原因以及语用、语言演化方面的因素。

对话句法学之再认识78-85

摘要:传统句法学仅关注词语之间的横向线性组合,而忽视紧邻句(特别是对话语对)之间纵向的平行性(含对应性)句法关系。对话句法学意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认为话语间的平行结构可产生映射,引起对话共振,激活话语间的亲缘性,据此便可推导出语用含意,解读出交际意图。本文旨在分析对话句法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重要价值:(1)将句法研究从句法层面拓展到语用层面;(2)增添了认知构式语法的研究内容;(3)丰富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4)发展了格莱斯的研究思路,为新认知语用学提供新思路;(5)对语言习得和学得、语言教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头叙事语篇中动名搭配的历时研究86-96

摘要:动名搭配对二语习得至关重要,但前人对二语水平与跨语言相似度如何影响动名搭配使用研究不够,而且研究方法均采用横截面设计,分析书面语料。本文跟踪32名中国大学生两年时间,动态考察他们在5次英语口语叙事语篇中使用动名搭配的情况以及英汉语相似度对其使用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动名搭配的正确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分搭配类别来看,一致搭配的正确率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但四类不一致搭配的正确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2)就动名搭配中的错误而言,随着总体二语水平的提高,动词、名词、介词、冠词四类错误的百分比都是曲折变化的,但均无显著意义。分搭配类型来看,各类错误在5次测试中的百分比都呈现出非线性变化,但在各类搭配中具体显著性不同。

留学语境在英语一般过去时间表达方式加工中的作用研究97-106

摘要:留学语境是词素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相对缺乏留学语境在时间概念表达方式加工中的影响分析。本文以76名中国国内学生、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和美国学生为被试,通过对比句子判断任务中被试在英语一般过去时不同表达方式中的形式一功能联结,分析了留学语境在输入加工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留学语境虽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者对屈折词素的加工接近母语者水平,但多对一加工中与母语者的显著差异说明,外语学习者依赖屈折词素获取时间意义,与其对相应屈折词缀的语法知识和使用是不同步的。(2)实词加工对留学语境和母语背景都不敏感。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输入加工及其与语境间关系的认识,并丰富了屈折词素表面缺失假说研究。

文献综述写作中思辨能力的评估指标107-117

摘要:基于思辨理论和实证数据,本研究提出了对英文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思辨能力进行评估的框架,框架由分析工具和思辨评估指标两部分组成。本文首先阐述框架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阐释思辨能力的五个评估指标,包括与核心论点的相关性、论证的理据性、评价性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核心论点的明确性以及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其次,使用该框架分析了15篇在国内和英国学习的中国学生硕士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手稿,简要报告分析结果,并探讨框架的适用性。本研究对思辨能力在学术写作中的教学和研究均有启示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许渊冲翻译语言观释解118-125

摘要:许渊冲的翻译语言观涉及诸多翻译学核心问题。他认为,原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自己思想的“翻译”;译作是译者对现实世界和原作所反映世界的双重反映和翻译。作者和译者同为创造者和翻译者。由于语言反映且仅能部分反映世界,不同语言文字的表达力会有所差异。译文在反映现实世界和作者原意时,未必就不如原文准确、完整。翻译创造意义。在意义再生过程中,需要区分不同种类的意义,并处理好内容、风格与形式的矛盾统一问题。许渊冲还认为,通过翻译可以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更加繁荣的世界文化。这是一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翻译大同观,不仅凸显了其语言观与文化观的内在关联,而且体现出其翻译思想的要旨和特色。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126-132

摘要:译界有“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之争,许渊冲对此有明确的观点。本文在对译界就许渊冲的相关观点提出的种种质疑作一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许渊冲所强调的文学翻译有着超越文字翻译的本质追求,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字”,关键在于要突破文本的“字面”束缚,以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为衡量,追求“神似”,还“翻译”以“文学”之风采。

鲁迅白话小说译作中句法欧化现象的历时变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133-142

摘要:鲁迅的译作对于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译作中欧化现象的探讨却很有限且常忽略其历时变化。本文以鲁迅白话小说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四种典型欧化句法结构在译作中的历时变化,即,修饰语+“的”+人称代词、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中结构、“被”字句、“是”+形容词+“的”结构。研究基于历时语料库,对译作中欧化句法结构的使用频率与用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概括其历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所考察的四种典型欧化句法结构中,一类结构的使用频率上升,三类结构使用频率下降,去欧化趋势明显,用法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去欧化趋势,但欧化进程并未停止。鲁迅译作中四种典型欧化句法结构的历时变化揭示了句法欧化现象中的去欧化趋势,欧化与去欧化的共存为理解现代汉语历时演变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