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对比语言学研究
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强化对比研究1-8

摘要:二语教学实际上有两种,其一更重视"教",其二更重视"学"。前者倾向于在外语教学中排斥母语,而后者倾向于利用母语作为促进外语教学的手段。本文认为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基石,在中国走向世界、外语学习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应当呼吁强化对比语言学研究,以提高外语专业的母语素养。

汉外对比大有可为——纪念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40周年9-19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自1977年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40年来我国对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汉外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想法。40年来,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尤其在学科建设、研究水平、探索汉外语言本质差异等三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但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引起重视:一个是共同对比基础,一个是对比的结论缺乏说服力。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研究者必须通过汉外对比在探索语言共性方面下大力气,并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对比研究20-28

摘要:本文简要论证了对比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语言对比研究,即基于语言类型学理论假设的对比研究和以普世语法为目标的对比研究,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并以研究实例来说明如何具体开展这两类研究。

对比语言学:语言研究之要29-44

摘要:对比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新近几年,尽管对比语言学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就总体而言,对比语言学有显式微之势,统揽全局的对比研究欠缺,不是在旧坑上挥舞铁锹,就是散点式地刨挖浅坑,而且外语研究拾人牙慧者居多,汉语研究奉西方理论为圭臬,鲜有理论创新。本文探讨对比语言学的性质,简述其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及现状,强调其在语言本体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民族思维研究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性,以期唤起学界高度顾重。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新闻会汉英口译中的政府形象构建——以人称代词we的搭配词为例45-51

摘要:长期以来,对双语转换语境中形象构建的研究多局限于笔译文本。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方法,拟考察新闻会汉英口译中的典型搭配行为及其所折射的政府和领导人形象。研究选取第一人称代词we作为考察的节点词,并以美国记者新闻会原创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一,口译文本中we与典型搭配词共现时通常以"外排"式用法出现,专指作为行为主体的领导人或政府,但有时亦频繁以"内包"式用法与个别高频词搭配,此时则有特殊含义;其二,we在口译文本中明显倾向于与高确信度的感知动词、频繁且正式性的意愿动词、以及蕴含积极语义趋向的特有动词进行搭配,系统性地构建了政府领导人真诚自信、奋发图强、不断探索进步的主观形象。本研究表明基于语料库的搭配分析是研究话语塑造与形象建构的有效工具。

再探负极性项Let alone构式的级差推理机制52-63

摘要:级差推理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Fillmore等(1988)在对负极性项let alone构式的分析中,提出了级差推理模式,成为之后语言学领域级差推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尚缺乏概念和认知本质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界定let alone构式极性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级差推理机制,建构起更加接近其认知本质的级差推理模式。研究发现,对该构式的概念加工中,首先是对被否定命题的加工,否定算子被整合后,反向和正向级差轴先后被激活,级差轴上的级差推理与let alone构式涉及到的两命题的事件角色相关,各角色对命题为真的贡献取决于人类的基本理性行为原则,即对付出与回报的权衡和对比。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的探索离不开身体的经验基础。

Way构式体对动词体压制的二维解析64-72

摘要:当前构式语法框架内针对构式与动词的压制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式对动词论元角色和语义框架的压制识解上,而针对构式对动词的体压制研究则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缺乏构式体对动词体压制的系统描述;二是对构式体与动词体的错配融合,缺乏动态多维的分析。基于这些不足,本文以Way构式为例,以Croft的动词二维模式为分析框架,从时间和性状两个维度对Way构式体与不同动词体的压制融合进行了全面动态的同构分析,发现动词体与构式体错配融合时,在构式体义压制下,动词的潜势体义能被激发突显出与构式相一致的体义,这一发现从体压制的全新视角为构式与动词融合的内在语义同构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外学者期刊论文评论结果语步词块比较研究73-80

摘要: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中外学者在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评论结果语步上词块使用的结构与评价意义的异同,旨在探究中国学者使用评价性语言资源的系统性和差异性特征。基于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学者在结构上倾向于更多使用动词词块和句干词块,而本族语学者则较多使用短语词块,这种差异说明中国学者对信息密集型语言结构操控不足。在语篇评价上,与本族语学者相比,中国学者较少使用引导词块、数量词块及限定词块且基本不使用模糊词块,这些差异说明中国学者在学术写作中引导读者理解的意识薄弱,缺乏对评价性词块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致使语篇的客观性、协商性受损,互动性与对话性不足。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对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语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英语语音评测的现状与思考——一项对标准化口试评分员的调查81-87

摘要:本文以国内106名英语标准化口试评分员为调查对象,从语音评分标准、评分维度、评分方式及任务类型四个方面对他们在"整体评分"中的观点及实操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尽管"语音能力"是评分标准中的重要成分,但整体评分方式中多数评分员对语音语调的理解一致性弱,且在评分实操时仅考虑音段因素,甚至完全忽略整个语音层面的表现;评分员对评分维度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调查中,评分员倾向于选择"整体评分"作为评分方式;评分员认可话题对话和朗读等形式作为评测的任务类型。上述发现反映出英语语音维度虽有评分标准的形式但无实操的落实。因此我国标准化考试中有必要细化相关评分标准,强化对口试评分员的语音知识培训,确保客观评价考生的语音能力。

语块使用与学生口译水平的语料库研究——基于汉英交替传译PACCEL语料库的考察88-96

摘要:汉英交替传译时,译员常使用大量的语块以缓解双语转换的认知压力。本研究考察了口译受训学生使用语块的情况,从PACCEL中利用Antconc 3.4.4提取4词连续性语块,并按成绩把学生分为四组。结果发现:1)三类语块的频率差异显著,III、I类的频率较高,常用于直译。2)四组学生使用语块的频率差异显著,口译水平越高,平均频率也越高。3)口译水平越高,语块的语义丰富度呈现U型趋势。研究表明口译水平越高,学生使用语块的能力越强,更能充分利用语块加工速度快的优势合理分配精力,将语块作为赢时和缓解认知压力的口译策略,保证产出的流利性。

CALL新技术应用的接受行为研究——基于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案例97-104

摘要:CALL新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学习者的接受行为。本文通过对191名使用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外语学习者CALL新技术应用的接受行为构成要素及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CALL新技术应用的接受行为构成要素包括:易用性、有用性、特异性和行为意向。其中,特异性是本研究中新增添的构成要素;(2)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为:特异性、易用性和有用性分别是外语学习者接受CALL新技术应用的行为意向的起始动因、中介因素和决定因素。上述结果对CALL的启示为:决策部门应注重对所用CALL新技术应用的甄别;厂商应注重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而教育部门则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以儒解儒”的阴阳之道方法论问题初探——以《论语》两处“文”的汉英译解为例105-121

摘要:《论语》译解目前国内的研究很少见到方法论的运用,本文即以"文过"和"文之以礼乐"的中英文译解为例,加以说明和分析。研究认为,理性地知识求索或是其原因,儒家的思想可加以对治:研究过程即为修德过程,亦即为"成人"的必要步骤。而由这种内在化切入,所必然含有的阴阳之道,应视为解经大法:它能将解经者引入生命的自然进程之中。

从“求达”到“信达雅”——严复“信达雅”成因钩沉122-131

摘要:一般认为,"信达雅"乃严复一人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本文通过史料的挖掘和梳理,对"信达雅"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全新解读。研究发现,"信达雅"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严复首先在《天演论》手稿的"译例"中提出"求达"观,接着在吴汝纶的"赞助"和吕增祥的"署检"下进一步提出"信""雅"观,最后在总结"述"的翻译经验的基础上凝练成了"信达雅"观。因此,"信达雅"的提出非严复一己之功,亦非严复一蹴而就,而是以严复为中心,严、吴、吕等多方互动不断演进的结果,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再论典籍复译的必然性132-138

摘要:本文从过程哲学视角阐述典籍复译的必然性,并探索复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翻译活动中各基本要素即现实存在都是生成过程,而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由于原文、译者、读者、译语文化等现实存在都是不断生成的,处于这一关系网中的译文也必然不断生成。同时,由于创造性是生成过程的原动力,译本的生成过程是向新颖性动态演进的一种创造性发展,因此不存在终极译本。在特定历史时期,复译赋予典籍以契合历史语境的新形式,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域的接受。从长远来看,复译本不断生成,利于在译语文化中逐渐建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失本”本义考论139-146

摘要:对于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中"失本"的内涵,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代表性观点有二:一种认为"失本"即"改变原文形态"(形变),一种认为是"违背原文内容/精神"(义变)。本文结合道安提出"失本"论的背景,经过对两种观点的辨析发现,形变派的观点合情合理,义变派的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道安所言之"失本"只是强调译文形态之变,而非意义之变,但归根到底是担心由"形变"导致的"义变"。

ABSTRACTS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