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课堂教学研究
论外语课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兼评四项外语课堂研究1-6

摘要:本文介绍了外语课堂研究的基本定义、理论基础以及四类研究范式。现代外语课堂研究有两种指导理论,一种是科学主义的逻辑实证观,简称为“简单系统”,此对立的是“复杂系统”哲学观。在这两种哲学观之下,外语课堂研究可以依据“干预”和“结构”分为四类研究。据此理论,本文对这个专栏内的四篇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评述,虽然这些研究还有种种局限性,但在我国当下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他们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他们的研究结论,值得我国外语教学界深思。

合作产出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准确性发展的影响研究7-15

摘要:语言准确性一直是困扰二语写作教学和研究的难题。对此,最为常见的解决路径有两条,即写作反馈和合作写作。虽然两者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效果已经部分得到证实,但其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同等效力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提出“合作产出”的教学手段,整合了反馈和合作两个渠道,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效用进行验证。18周的教学处理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接受合作产出后,书面语准确性显著提高,且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文中也做了讨论。这一发现证实了合作产出的效用,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高级语法课程的预设变量研究16-25

摘要:高阶语言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个人语法思维和体系。为此目的,教师的课堂角色也要发生转变。本研究基于实证数据检验了某英语专业高级语法课程建设中的多个假设并探索了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因素对于课堂测评的影响。问卷和课堂观察验证了教材、学习负荷、课堂管理等预设变量的合理性。教师的权威影响则通过一个学生互评和自评项目以及后续问卷,结合多测面Rasch模型和卡方分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清楚显示了教师的权威影响力,但也反映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本文展示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建设案例,为高校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与测评提供了经验和建议。

语言学导论教学重点的调整——一项基于新中两国对比的研究26-33

摘要:同样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语言学导论课程,在中国和新加坡的大学中的接受程度却大不相同。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我国现行语言学导论课程所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表明,两国的语言学导论课程并无根本性区别,问题出在两国学生在各自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提出,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学内容都应针对我国学生的特定学习需求做出调整。在结构方面需要突出和学生语言学习关系更为密切的知识领域,在内容方面需要扩充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性说明。这一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进行了验证,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研究和新教材编制奠定了基础。

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初始阶段特征探析34-41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初始阶段,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是如何获得实践性知识以及什么因素会影响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和指导教师的协助活动和学习体会,探讨实践性知识初始阶段的特征。研究发现,师范生需要依赖个人建构和指导教师调节的相互作用获得实践性知识。上课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基础,并且教学流程最容易被师范生掌握,是实践性知识初始阶段的特征。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我国外语类学术期刊实证研究论文首尾呼应效果探析——体裁分析和元话语研究的视角42-51

摘要:本文以国内7种外语类核心学术期刊于2015年刊载的155篇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实证研究论文为语料,就其引言与结论部分展开体裁分析和元话语研究,重点探析论文的首尾呼应效果,归纳其元话语特征和主要呼应模式。结果显示:(1)73篇论文首尾呼应紧密,其余则效果一般或松散;(2)元话语使用以文本交互为主、人际互动为辅,语篇与语意的衔接连贯和理据支撑能反映出以作者为中心及与读者建立同盟关系的互动特点,但在首尾呼应方面的协商性有待提高;(3)主要呼应模式为:确定范围-明确内容-总结发现-评价成果-启示未来。总体上看,首尾呼应现状难言乐观,多角度全面呼应亟待加强。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强化作者的呼应意识和提升学术论文质量。

华人社会中“重要他人”之异议话语策略52-66

摘要:本研究采用“重要他人”观点,探讨“重要他人”如何解决他们必须有效执行其反对意见的“交际难题”?研究发现,为了解决必须有效执行其反对意见的“交际难题”,本研究“重要他人”并未直接运用“重要他人”此一“身份”来影响交谈对象的态度;相对地,“重要他人”使用较少“高控制语言”、较多“低控制语言”,同时也避免使用太多“单一间接反对策略”。上述研究结果突显“重要他人”观点,在探讨“重要他人”如何有效执行反对行动议题上的理论性与实务性价值。

英汉语复合体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67-77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视角对复合体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探讨和比较英汉语复合体的功能及体现形式。研究认为,复合体指系列简单体的组合,并由多种语言形式体现;根据参与复合的单一体的功能是否相同,英汉语复合体均可分为同质复合体和异质复合体——同质复合体中单一体的功能得到增强,异质复合体中单一体的功能得以相互补充;根据参与复合的单一体体现形式的语法化程度是否相同,英汉语复合体均可分为同形复合体和异形复合体。其中,同形复合体可以有语法体与语法体、准语法体与准语法体的复合,而在汉语中除上述组合形式外,还存在词汇体与词汇体的复合。在英汉语中,异形复合体均包括语法体与准语法体及准语法体与语法体的复合。

意义研究的流变:语义-语用界面视角78-89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意义研究的流变,聚焦于语境论和语义最简论两种对立的后格赖斯学说对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批判与发展。经考察发现:1)针对格赖斯的“所言”,语境论者采用扩展视角将语用因素或部分、或整体纳入所言,扩充经典格赖斯所言的内涵成分。而语义最简论者却采用窄化视角根除语用因素对语义的影响,保证语义的独立性,重构所言的触发因素;2)关于一般会话含义的处理,两派学者就其语用过程的性质形成三种解释路向:默认推理、语境推论和协同推理;3)围绕语用过程的解释,语境论和语义最简论就所言命题中的语用涉入倡导不同的补全路径,即强语境效应的自由充实和句法约束的逻辑扩展。本研究为该领域学者把握意义理论的新进展提供可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思路,也为初涉意义研究的新手描摹一幅概览意义理论发展脉络的清晰简图,以期推动意义研究的“博采-纵深”式发展。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红楼梦》跨出中国文化边界之后——以林语堂英译本为例90-96

摘要:迄今为止,《红楼梦》英译本在西方文化中的读者接受与我们对经典文本的期待存在较大距离。新近现身于日本的林语堂《红楼梦》英译手稿有助于对此的反思。本文通过对林译本的叙事结构、文本立意的分析,认为多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对中西文化关系格局对中国文本进入西方文化的屏障机制,对文本文化语境改变与其经典化的关系等认识不足。林译本做出的调整缘于对这一机制及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与东西方文化关系制约之间做出的理性权衡。

翻译作为再实例化过程的语篇意义对等及译者主体作用97-107

摘要:“对等”概念被认为是翻译领域的顶级模因之一,影响深远,然而对其内涵的诠释见仁见智。近二十多年来,语篇分析途径的翻译研究者提出语篇翻译对等、创造性对等的新术语。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篇性质,但对语篇性质的内涵缺乏系统阐述。本文基于功能语言学实例化理论探究语篇意义对等的内涵,提出译作与原作在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连贯性、互文性方面尽可能相似。在翻译作为再实例化过程中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话语分析、语用推理、意义重构、文化差异融通等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译作与原作语篇性质一致。

港台地区当代翻译家群体翻译思想中的语文情结108-119

摘要:本研究选取余光中等十位港台地区当代翻译家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该群体翻译思想的共性。研究认为,根植于该群体卓绝超迈的语言和文字天分,他们的翻译思想语文情结浓厚,表现在译文中的文白结合、对当今语文退化的忧思、对译文体的口诛笔伐、重实践,轻理论的翻译主张等多个方面。此外,在他们看来,翻译还起着延续译者的写作生命,传播人类文明的作用。为了完成这一文化使命,该群体殚精竭虑,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译作,为年轻的译者树立了楷模。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国外21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120-126

摘要:作为叙事学跨文类研究的重要方向,诗歌叙事学在21世纪前后逐渐进入了国内外研究界的视野。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诗歌叙事学研究逐渐从对这一特定研究的呼唤,探讨其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到以涉及该领域诸多方面的具体研究而呈现在学界的面前。对国外诗歌叙事学这一研究的梳理,有助于及时了解相关研究状况及最新的研究动态,汲取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照,以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诗歌叙事学研究的发展。

论诗歌的叙事研究127-134

摘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在讨论诗歌叙事研究时,或从“跨文类”、“跨学科”等角度来看,或把诗歌叙事研究作为一个特殊叙事文类对待,拘泥于诗歌文本本身的叙事性研究,而缺乏一种较为宏观的研究框架。本文作者试从中国叙事研究的传统出发,把古代哲人有关“道”与“理”和“元”与“宗”的理念运用到诗歌叙事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元”、“宗”、“道”一体的研究框架。

叙述学发展的诗歌向度及其基点——关于构建诗歌叙述学的思考135-145

摘要:叙述学理论与批评已经拓展至不同学科、不同媒介与不同文体。这种一方面为叙述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批评实践空间,因此会反过来促进涉及不同领域分支叙述学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则会促使学界对叙述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以小说文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叙述学理论必需在各个方面作出调整,在寻求与其他领域叙述理论最大理论公约数的前提下来发展分支叙述学理论。诗歌叙述学的建构与发展即是如此。诗歌叙述学要以诗歌文本特征为基础,借鉴保留叙述学理论与方法中适合于诗歌叙述分析的成分,在如下三个方面加以突出:取消抒情与叙事的二分对立,重新界定内容与形式所指,注重诗歌的隐喻思维特征。这或许是构建诗歌叙述学的起步之基。

第六届叙事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议通知145-145

摘要:为加强东西方叙事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六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定于2017年10月20-22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承办。

ABSTRACTS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