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中国外语研究者的国际发表与学术写作
试论国际发表的动机、价值与路径1-8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发表越来越受到国内人文学界的关注。有关国际发表的评价与认定,也引发了学界不少的争论。本文结合作者近四十年的学术探索经历,就国际发表的动机、价值与具体路径展开思考,提出中国学者应该克服功利性、盲目性和浮躁的心理,根据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内在诉求,坚持独立的学术立场,在学术探索上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学术交流与成果发表路径,为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9-17

摘要:本文结合个人从事多年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亲身经历,阐述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在国际化浪潮中面临的两个难题:1)“本土性”问题优先,还是“国际性”问题优先?2)用英文发表优先,还是用中文发表优先?在讨论上述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两条达观对策建议来帮助学者解决难题:1)采用“质量优先”和“分类卓越”评价政策;2)采用“双语”发表的鼓励政策。

“本土”与“全球”对话中的身份认同定位——社会语言学学术写作和国际发表中的挑战和回应18-25

摘要:本文就我国学者社会语言学学术写作和国际发表中的问题以及回应对策,陈述作者本人的一些观察和看法。文章指出,社会语言学较多具有应用社会科学的特征,对意识形态相对敏感,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述对“本土”与“全球”的对话构成了“客观”的挑战。从“主观”视角反思,我们在向国际学界呈现本土研究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研究身份认同的定位。这些身份认同不仅指所在国家、地区和文化,还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取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关系等多个层面;不仅包括作者本人,也包括目标读者群和目标出版物。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说自话、理论视角匮乏、立场缺失或错位、非黑即白、研究者貌似“隐身”等。展望未来,文章就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国际发表与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者的职业身份建构26-32

摘要:本文讨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者在当前国际发表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建构何种职业身份的问题。本文认为,当前非英语国家学者参与国际发表存在的客观困难总体趋于弱化,国际发表为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者推进知识创造、学术交流、共同构建国际发表圈文化提供了契机,为此迫切需要我国研究者职业身份的合理构建与转型,其中包括:1)学术研究从西方知识的搬运与验证向学科领域的批评共建转向;2)学术写作从单语向双语写作发表能力发展;3)论文评审从评判型向合作型审稿转变,为初涉国际的学者提供实质性审稿帮助。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从语义论元共指原则视角考察英语X-ee派生词33-41

摘要:英语X-ee派生词常被错误地认为,其词基X仅为及物类动词,其语义角色主要表现为受事,但其实际语言编码形式远非如此简单。本文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中提取数据,以语义论元共指原则为视角,考察英语X-ee派生词的诸种实际情况。研究发现有二:一是X-ee派生词中的词基X包括名词和动词两大类。其中,动词词基又分为五小类:及物动词、双宾语动词、管制介词动词、不及物动词和无相应指称论元动词;二是X-ee派生词因受后缀-ee与词基X的语义论元共指的制约作用,形成多种语义角色,而这些语义角色又因论元共指路径、语义匹配程度等因素而呈现由高至低的能产性梯度,表现为“受事类〉间接宾语类/管制介词类〉去名化人物名词类〉施事类〉无指称论元类”。

汉、英讲话者对“前”、“后”时空隐喻的偏好及其成因42-48

摘要:尽管时空隐喻广泛存在于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但不同语言讲话者对其选择却可能存在偏好。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汉、英讲话者对“前”、“后”时空隐喻的偏好及其成因。实验1表明,在内隐任务中,汉语讲话者倾向于采取“时间在动”隐喻,英语讲话者倾向于采用“自我在动”隐喻。实验2采用5点量表测定法,发现汉语讲话者更为看重与过去相关的事物,英语讲话者更为看重与未来相关的事物。整个研究表明,汉、英讲话者的时空隐喻选择偏好和心理时间朝向符合“文化说”的基本假设。

论加的夫语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49-59

摘要:加的夫语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学界普遍认为其发展之处主要在于功能句法,弥补了系统功能理论在句法描写上的不足。然而本文认为,加的夫语法不是对Halliday模式的简单修正,而是在发展其模式的同时建构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整体语言及其使用模式,在其它多方面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义上,将及物性、语气、主位等系统进行了语义化和精密化描写,并拓展了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在认知上,将语法研究融入认知模式,并整合了个体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在适用性上,发展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生成模式,并提供了严密的语篇分析程序和检测方法。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研讨会邀请函59-59

摘要: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联合组织召开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国内知名学者做专题报告。研讨会同时设立“外语核心期刊主编论坛”,邀请国内外语期刊主编,就论文撰写与发表进行现场指导。

英语搭配加工中汉语母语知识的启动效应研究60-72

摘要:本研究通过在线词判断任务考察了母语知识在中国学生加工不同二语搭配类型中的加速启动效应,并与本族语者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搭配材料选自BNC,COCA,CLEC英-美-中三个典型语料库共90对,分三类搭配类型(双语一致、英语独有、汉语独有)。另有90对“语义无关”基线词对作为参照组和330对非词词对作为实验填充项。研究对三类搭配类型的判断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英语本族语者还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都会在判断与自己母语搭配不符的词对时消耗更长的加工时间;但对双语一致的搭配判断最快,其次是母语独有的搭配,表现出母语知识的同译效应,即:双语一致﹥母语独有﹥二语独有。中国英语学生对三类搭配的加工时间均要长于本族语者。实验结果验证了母语媒介的存在、母语知识的加速启动效应和语言习得顺序效应。论文最后对英语搭配教学提出了建议。

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语运动事件言语表征中的反向概念迁移的实证研究73-85

摘要:本研究以概念迁移理论和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以运动事件言语表征为切入点,实证考察了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语言语表达的反向概念迁移影响。结果显示:1)由于概念储存和概念组织模式的差异,汉语单语者更多单独使用路径动词和指示动词表达路径概念,英语学习者在表达方式概念时更加频繁地使用副词修饰方式动词,或者对方式动词进行描述说明,起点、中介、终点及总体背景信息的使用频率更高;2)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仍处于外语环境中,思维模式并没有发生迁移,在表达背景信息时,很少将起点和终点合并到一个分句中,而且会借助于静态描述弥补背景信息的不足。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对汉语言语表达在语篇层面产生反向概念迁移影响,但英语水平的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语言环境会影响概念迁移的范围和程度。

《英语研究》征稿启事85-85

摘要:《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是国内以英语为专门研究对象、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担任主编,半年刊,每年五月份、十一月份分两辑编辑出版。

输出驱动对多维词汇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86-94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项关于个人输出、合作输出相对于阅读输入对二语词汇习得作用的实验研究。受试为12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他们被分为四组,完成三种不同的实验任务:个人输出、合作输出和阅读输入。合作输出组根据不同的任务角色又细分为写作组和非写作组。任务完成后,四组受试分别接受包含九个部分的多维词汇知识测试卷的即时测验以及两周之后的延时测验。结果显示,个人输出组的词汇习得作用最为显著,随后依次为合作输出写作组、阅读输入组与合作输出非写作组。合作输出写作组与阅读输入组无显著差异,其它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输出驱动促学效应显著,但互动的促学效果取决于任务的交际性和任务角色。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翻译新探95-104

摘要:本文从意境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意境的构成要素,集中探讨了古典诗歌中是否包含意境的问题,并对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创造与再造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典诗歌意境翻译的几个问题,包括意境的可译性、内容及过程,提出意境翻译的整体性原则,并以《鹿柴》为例具体分析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翻译。

《三国演义》英译重译现象中的自我指涉105-113

摘要:在文学作品的重译中,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译者重新翻译自己之前的译作,或称之为“自我重译”。本研究以罗慕士(Moss Roberts)和亚历山大(G.G.Alexander)分别翻译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作为案例,结合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从间接翻译与自我引用两个角度探讨译者的自我指涉。译者在自我重译时受到自我认知、时代背景、读者接受等因素的影响,重新解读原作与译作,经历了一种自我审视与价值观重写的过程。对于“自我重译”现象的研究不仅展现了多样化译本形态的译者价值取向,也为建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模式与译本研究范式提供了解释路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译介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论译者的主体策略——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研究114-121

摘要:本文对传教士译者李提摩太1913年翻译出版的首部《西游记》(A 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英译单行本中采取的译者主体性策略进行了描写翻译学中的“描写-解释”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受到历史、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在面对原作者、赞助人和读者群时呈现出自发性、目的性和限制性,其个人经历、人生理想和宗教信仰对翻译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中体现了译者“援佛入耶”的宗教观和“文化适应”的翻译观。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美学诱惑与智者互动:论早期英国小说在“新大陆”的影响122-127

摘要:尽管英美两国小说的历史概貌大相径庭,其美学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两者在沿革历程中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却不容置疑。作为“新大陆”拓荒者的精神食粮,早期英国小说不仅对美洲大陆清教主义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美国小说的诞生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本文旨在阐述早期英国小说在“新大陆”的影响,探讨其在美洲殖民地开发初期对移民作家的“美学诱惑”和示范效应,并揭示其在促进18世纪“跨大西洋智者互动”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本文还对催生英美两国小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的多种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

论纳博科夫的浪漫主义文学情结128-136

摘要: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文学情结。纳博科夫的小说可以被纳入理论小说的范畴,而且与其浪漫主义文学情结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概念"理论小说"的视角切入,结合分析文本中纳博科夫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探索其浪漫主义文学情结,旨在进一步演示他对当代小说叙事的贡献。

精神的囚禁与解脱——论库切小说《耻》中的生存异化137-144

摘要:异化,既关乎自我,也涉及其境遇,即自我与其所处的环境疏远或被分离。异化使人感觉自身无能、精神迷惘、生活无意义。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塑造的异化者形象主要体现为价值异化、习惯性行为异化和角色异化。大学教授卢里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疏离的,他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考虑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与习惯不同的做法,大家就有理由排斥它、抵制它,结果卢里进一步被周围的环境所异化;作为教师、父亲的卢里对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产生了错乱,他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与他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遭遇异化的卢里在亲身经历了他加之于别人身上的痛苦后,开始反思和自醒,最终以赎罪的心态接受了痛苦,将自己被异化的精神从囚禁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