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1-4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勾画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的关系,试图回答"为什么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重点?"这个问题。文章从作为"成品"的语篇和作为"样本"的语篇两个角度来探讨语言使用与语言系统的关系;通过对系统、例示化、语篇等概念的阐述来回答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本文表明: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语篇分析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意义重大。

适用性社会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10

摘要:本文探讨Halliday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特点及其不同于Saussure和Peirce符号学的方面。本文首先从资源、变化、原则和功能四个方面探讨社会符号学的适用性,并指出其作为适用符号学的六大特点:社会性、系统性、可用性、跨学科性、动态性、多模态性。在社会语境中对社会符号学系统的选择的结果是多模态话语,其研究范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话语、体裁、风格。最后,我们讨论了适用符号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了一个适用社会符号学的综合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用语言学探索11-14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向重视语言学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互动。韩礼德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适用语言学,用语言学理论帮助人们解决在工作中使用语言时遇到的问题。本文旨在评述韩礼德就词汇与语法、系统与语篇、口语与书面语等一系列语言中互补性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讨论其对构建适用语言学的意义。我们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化的语言学理论,是一种关注社会行动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它强调语言学的社会理据和社会责任,能够在实践和应用的辩证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指称-陈述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关系过程研究15-18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英语关系过程分为修饰型和识别型两类。但是这一二元分类模式在语义和语法层面均存在问题。基于汉语语言学中的指称-陈述理论,我们提出,英语关系过程是从修饰型关系向识别型关系过渡的语义连续体。一个关系过程在连续体中的位置是由其补语指称或陈述性的强弱决定的。

语言的变量结构:从词汇语法到语篇语义19-22

摘要:语言的变量结构研究涉及到对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实质的理解。本文拟从功能认知的角度,从词汇语法和语篇语义两个层面上考察语言变量结构的界定、分类和各变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语言存在三种变量结构,即多变量结构、协变量结构和单变量结构,而对于变量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应考虑到功能关系、语法认知和语篇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以及语篇衔接等因素。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篇分析
中国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23-28

摘要:为了解中国语境下英语本土化使用的具体特征,我们研究了中国英语报章中20个高频评价性形容词的搭配特点,通过与本族语使用者相应语料的对比,着重讨论了中国英语中出现异常频繁或者是独有的"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已经初显本土化的趋势,某些搭配的惯例化表明,规律性差异正在逐步形成。其中,质化差异(即独特用法)较之量化差异(体现在频数分布上)更加鲜明地折射出本土化特点。由此,我们预测,尽管中国英语形成独立变体尚待时日,但其特有规律已开始展现;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只有在兼容并蓄的同时规范各种本土化元素,才能真正立足世界。

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33-37

摘要: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回顾了评价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状况。统计数据表明,自评价理论创立以来的十年里,中国学者不仅对评价的本质、评价系统的建构和分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对该理论在语篇分析、英语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应用问题也作了许多探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学者不仅在理论层面对评价及其评价系统的内涵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正意见,而且还大大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该理论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中西学者生命和材料科学英文学术语篇间接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38-43

摘要:本文以英语本族语学者在英国的Nature杂志上所刊发的生命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我国学者在相应学科所撰写的英文会议论文为语料(以等距抽样方式,共随机抽样53万多字),对中西学者英文学术语篇间接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17个观测项、158个操作化指标对间接表达方式进行了操作化处理。对操作化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除类别量词、被动语态、程度修饰语和遁言化行事动词4个观测项外,我国学者对其余13个观测项的使用率均显著低于本族语学者,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学者的英文会议学术语篇与英语本族语学者的学术语篇相比在表达方式上并不更间接和迂回。本文认为对国际学术社团流行的行文惯例和通用表述掌握不到位,是造成我国学者与本族语学者学术语篇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44-48

摘要: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调查了中国大陆某重点高校学者撰写及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时遇到的问题,并就此与香港地区学者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语言障碍、受母语影响及撰写英语学术论文费时是香港和大陆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除此以外,中国大陆学者还面临着特有的困难,如缺乏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策略,与英语为母语的人合作力度不够大,缺乏充足的数据库资源和实验设备,缺乏信心和对目标期刊的了解等。本研究指出,在高校研究生英语中有目的地增加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和策略的训练,开展各种国际国内合作,从国外引进人才,鼓励高校老师出国深造以及提供良好的科研学术资源等方式均是提高国际期刊的有效途径。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几个核心问题49-53

摘要:几十年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数十种理论、模式和假说,成为一门发展迅速、进步缓慢、学科地位不高、理论建设尚处于初期的研究领域。二语习得跨越多门学科,但有其自身的研究特色,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本文在阐述了二语习得理论建设现状后探讨了理论、模式、假说等概念的混用问题。文章重点论述了理论评估标准、二语习得理论必须解释的二语习得现象,以及理论建设面临的挑战。

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阐释54-56

摘要:本文在评价Chomsky学派最简方案下的新语言习得观的基础上,论证了构式语法语言习得观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可信性。本文所提出的折中构式主义与主流的构式主义有所不同,在将语言习得看作对构式的逐一学习的同时,也强调语法规则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则是通过对所掌握的构式的认知抽象得来的。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62-67

摘要:二语动机策略是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该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区分动机教学策略和动机学习策略,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动机过程观是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基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能为动机策略的机制给出更有力的理论解释。我们认为未来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有必要在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深入研究动机教学策略,关注动机学习策略及其培训,重视二语动机过程观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

最近发展区中的词块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验报告68-72

摘要:在二语习得领域,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二语词块知识是实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以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采用"支架式"词块教学方法,探讨二语词块习得能力及其与语言能力的关系。7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学生的词块习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其综合语言能力也有显著进步;但从分项技能来看,词块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均衡,其中,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中介语韵尾辅音丛中的(-t,d)删除研究——变项规则分析法73-78

摘要:本文旨在使用社会语言学的变项规则分析法,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韵尾辅音丛中的(-t,d)删除现象,并分析了可能影响(-t,d)删除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前接、后续音素、形态特征、音节长度对(-t,d)删除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性别和音节重音对(-t,d)删除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动词过去时标记的语法变项规则和(-t,d)删除的语音变项规则的趋同作用会产生累加效应,结果导致规则动词过去式(-t,d)删除的频率高于单语素词。然而,这两类词中影响(-t,d)删除的语音因素的作用值以及制约等级基本是一致稳定的,这从而证明了中介语变异的系统性。

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发音过程中迁移现象的实验研究79-84

摘要:本文利用语音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按照元音格局的分析思路,对第一外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第二外语法语的元音发音进行实验分析,考察母语和第一外语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作用。研究发现,母语和第一外语都会对第二外语的元音发音产生迁移作用,母语的迁移作用大于第一外语,这种迁移作用的不同与母语、第一外语系统的本质有关;第一外语和母语一样,也可形成"一对一"和"一对二"的迁移模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唯科学主义与极权主义双重挤压下的人性危机——论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85-88

摘要: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历来以其精确的预言性和丰富的趣味性为读者所青睐。然而,赫胥黎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对未来世界的预言,而是对现存社会的讽刺,讽刺的对象是人们对于唯科学主义的盲目崇拜和极权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因为过于崇尚唯科学主义导致人的全面"异化",因为实行极权主义,自由与民主受到戕害。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期待藉此唤起人们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更加充满人性光辉的、和谐的社会。

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89-92

摘要: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国民性批判母题,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自省,其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性批判以西方他者之镜为参照,对镜像认同本身虚幻性的忽视,也应引起我们的冷静剖析与反思。本文指出,从"自我东方化"的理论视角来全面剖析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批判母题的生成及其深入展开,中国的"自画像"与域外"他者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形成了"同犯"的关系。对西方中国形象的镜像认同,导致国民性批判陷入了"自我东方化"的怪圈。如果对国民性批判本身缺乏理性的自省,对于镜像认同的虚幻本质视而不见,我们就永远无法走出"自我东方化"的怪圈。

让·埃什诺兹:《我走了》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视角93-96

摘要:埃什诺兹在法国当代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以其所独具的叙述特色而备受推崇。其代表作《我走了》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视角充分体现了他的叙述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交错蒙太奇手法,使小说的叙述结构独具一格;还将借鉴热拉尔.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试图从叙述视角的多重性方面来阐述该小说的独特叙述技巧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