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现代语言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
语感与语言本能1-4

摘要:语能研究最终聚焦于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操练的结果。心智主义与行为主义论并未能给予满意的解释。本文从汉诗英译的不对等现象,提出语感应分为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两种层次。正是这两种似是而非、层次无法对应的感觉在主使着我们的诗歌翻译活动,使得源语诗学意义无法完整诠释至目标语,对等、忠实等译学范畴也就成了神话。翻译维度的不对等现象引发我们对语言本质及习得规律的思考,而语感层次的剖析着力于语言政策与语言策略的最佳选择。

立法语篇人际功能的权力意志剖析5-8

摘要:本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中西立法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探讨了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希望为分析机构性或职业性语篇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实用性参考。

简论语言与文化、符号及信息9-12

摘要:目前的翻译和语言研究有必要弄清“语言”、“文化”、“符号”与“信息”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从常识和学术两个层面明确:语言与文化、符号、信息三者之间交叉叠加,并且,后三者之问也都有交叠,但决不能相互完成替代。因此就语言研究来说,“文化”、“符号”和“信息”的新概念丰富并深化了语言的内涵,为之提供了新的视角。阐明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础建设和理论发展。

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13-16

摘要: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通感隐喻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构成通感的不同感觉具有某种相似的跨感官特征,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该特征的心理表征就是意象图式。本文通过两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强度图式”和“节奏图式”)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对体验哲学框架下的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且进一步揭示了通感隐喻所蕴含的人类心智的体验性以及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超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容还是分离17-20

摘要:针对巴赫金超语言学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是高度相容还是根本不同这一问题,本文在对它们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比较后发现,二者在研究范式、语境的社会符号学构成以及语言功能观这三个关键方面高度相容;它们实际上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以及后结构主义文论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个理论的“渐变体”;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超语言学相互借鉴可以起到有效沟通语言学与文学批评这两大领域的桥梁作用。

英文合同范本语篇中前指分布规律研究——以FIDIC合同条件为例21-25

摘要:建立在修辞结构理论基础之上的前指分布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语篇中名词和代词前指分布的情况。本文借助该规律,以FIDIC合同条件为例,通过与普通语篇中的前指分布对比,以期总结出英文合同范本语篇中的前指分布规律。

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的认知解读26-29

摘要: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幽默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作者指出,在会话语境中,关联期待图式的被打破/或激活产生了幽默,此即幽默产生的认知机制。同时,作者分别就关联期待图式被打破/或激活的三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欢迎订阅《外语与外语教学》欢迎赐稿29-29

“讲授型外语学习”语境下的“计划性词汇教学”(PLI)模式构架30-33

摘要:本文从宏观认知环境、认知过程和成效三个层面分析“讲授型外语学习”语境下词汇教学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拓展Laufer的“PLI(计划性词汇教学)假说”,提出与“讲授型外语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方位“PLI”模式架构。该模式将计划性元素贯穿于词汇大纲生成、词汇认知环境建构和认知过程三个层面,并对“兼顾意义和形式”(FonF)和“纯形式”(FonFs)两种形式聚焦法FFI加以整合,使附带性词汇习得与计划性词汇教学之优势融于一体,是现代词汇教学核心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外语水平参差班教学的激励策略34-36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教好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一直是困扰外语教师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动机研究的理论,结合笔者在外语水平参差班教学的实践和观察,分析了学习者的各种动机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激励策略,为增强外语参差班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从贝克特到品特:荒诞派戏剧之焦虑面面观37-39

摘要:现代文学背景下的荒诞派戏剧创作面临着来自传统剧作家们的写作技巧、语言和结构这三方面影响的焦虑。在种种焦虑面前,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和品特作为选择了“逆反批评”的解决办法,针对传统反其道而行之,将“误读”、“非戏剧化”、“身体语言”的解放以及“消减的螺旋”的结构运用到荒诞派戏剧的创作之中。

词-小句语际转换机制——小句中枢全译说研究之一40-43

摘要:词-小句语际转换机制,指原语词转换为译语小旬或原语小旬转换为译语词的双向机制。前者的运作机制是:原语词→简单概念→简单意象→简单组象→简单判断→简单命题→译语小句。后者的运作机制是:原语小句→简单命题→简单组象(→重构为简单组象)→简单意象→简单概念→译语词。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玩味说”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44-47

摘要:用西方接受美学的现论话语与概念范畴,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梳理与现代阐释,是重新发挥传统文论对于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尝试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中相关艺术欣赏理论,并就文学翻译活动的认知层面上对中西接受美学做出比较,指出中西接受美学的相互融合与互补对文学翻译的研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以《雷雨》为例48-51

摘要:本文先探讨戏剧的文体特征和翻译基本原则,后以风格标记理论为依据,对《雷雨》原作和译作的词语标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量化分析词语标记后发现,译作所用词语质朴地道、灵活自然、简洁含蓄,成功地再现了戏剧语言口语化、性格化和诗剧化之特点。译者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词语风格。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52-56

摘要:古诗翻译之难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学者对此从多个角度对古诗翻译的原则、策略、技巧等进行了研究论述。本文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角度探讨古诗翻译之难的原因,指出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对话模式的概念和原则是古诗英译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其不可避免性使译者和翻译评论家能够正确对待古诗英译中的争议及复译现象。

英汉互译的双向语量“增生”及其量化理据略考57-60

摘要:“形合”语言英语与“意合”语言汉语之间的互译,表面上看不可能对等“增生”,因为前者多注重形态逻辑结构,后者多注重信息内容,这样翻译时语言中的“增生”现象一般多发生在前者,而不是后者。但实际情况是,英译汉时同样出现了“增生”,究其原因在于以读者为中心的异化翻译,在词汇、语篇和语料库的量化考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口译中的释意与等效61-63

摘要:释意理论注重描述口译的认知过程,把口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再表达。鉴于口译的现场性和时限性以及语篇中巨大的词汇量,口译过程需要“脱离原语外壳”,即进行意义浓缩、抽象和升华,把握实质和关键信息。在表达阶段,奈达提出的等效论同样适用于以交际为主要目的的口译。为了使译文在听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进行调整,以便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建立实质性的沟通。译入语表达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习惯,让听众听得明白,便于接受。释意和等效构成指导口译的基本理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稿约与格式要求F0003-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