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31-1964/H 国内刊号
  • 1674-1234 国际刊号
  • 1.8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传播中国与翻译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特稿
“国标”语境下对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1-4

摘要:外语类专业“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外语类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标准”的出台解决的是“专业同一性”的问题。在“英语专业国标”的语境下,如何在英语专业建设中体现各个高校的特色,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述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英语专业建设的特色理论的思考,重点介绍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希望能够为中国当下的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一个可行范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面子与礼貌研究的前沿理论”专栏(陈新仁主持)
言语交际者关系管理模式新拟5-12

摘要:针对经典礼貌理论存在的各种问题,Helen Spencer—Oatey及其合作者在现有礼貌理论等基础上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式”,认为语言使用会对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因而交际者会努力通过各种语用一语言方式实施人际关系的管理,主要涉及面子管理、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以及交互目标管理。本文在扼要呈现这一理论模式后,提出关于礼貌、关系管理与人际关系的新观点,剖析新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一个改进后的模式。

面子建构论评析13-19

摘要:当前学界的面子研究试图脱离礼貌研究的一般框架,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Arundale(1999)提出的面子建构论(Face Constituting Theory)作为这其中的代表性理论,基于联合共建交际模式(Conjoint Co—constitut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Arundale,1999),重点关照面子概念中的交互性和关系性,并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参与者视角探讨互动交际中的面子问题。本文在呈现面子建构论产生的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具体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对它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价,以期对未来的面子研究有所启示。

融合与超越:礼貌实践观刍议20-26

摘要:礼貌在交际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紧密相关。作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中的重要议题,礼貌研究经历了研究范式的变化。针对第二波礼貌研究缺少能将各种颇具价值的观点融合于一体的理论框架,Kadar & Haugh(2013)提出了礼貌实践观。该理论以“社会实践”“时间”与“社会空间”为核心概念,首次将礼貌界定为一种评价性社会实践,为多视角理解礼貌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代表礼貌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本文在诠释礼貌实践观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与其他经典礼貌理论之间的异同以及不足,并对未来礼貌研究进行展望。

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社会认知路径27-33

摘要:从传统范式到现阶段范式,不同礼貌研究路径在两大争论焦点上持有不同立场:其一,礼貌研究的视角;其二,礼貌现象的解释层面。作为前沿研究成果之一,Long(2016)面向关系工作提出的社会认知路径尝试解决上述争论。该路径侧重交际中人际关系的探讨,对于礼貌研究两大争议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但受自身研究背景的局限,未能对人际交往与社会认知过程提出完整的解释。因此,更为完善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理论研究
可供性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34-42

摘要: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剐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串效应研究43-51

摘要:本研究通过三个线上阅读(词一词呈现、部分一部分呈现和整句呈现)测量反应时间的实验,旨在探讨基于频率标准的词串结构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在语言处理中进行存储和提取。受试包括英语本族人、高水平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结果发现,本族人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拥有相似的语言处理机制,能够利用词串结构的整体性更有效地处理实验句中的词串结构,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则不能。作者同时用研究结果对二语学习者的隐性词汇知识作了探讨。

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新思路:跨界与融合——“第七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52-55

摘要:“第七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在重庆大学隆重召开。本文拟在概述研讨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次会议作扼要评析,探索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实践研究
中美商务语篇互文性多维对比研究56-62

摘要:本研究以互文性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与定量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中关500强上市企业年报文本的互文性特征,试图发现年报互文性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关总裁致辞在文本特征层面存在差异,中文总裁致辞篇幅较短,少用被动结构和第一人称单复数代词;2)中关年报总裁致辞在互文性特征层面存在共性与差异,均使用直接引语,披露绩效信息存在显著差异,但披露前瞻性信息未见显著差异,两类年报存在语块重复,直接引语的数量与侧重点不同。本研究对商务话语研究、商务英语教学和企业传播具有一定启示。

藏族学生英语三语写作中母语和汉语作用研究63-70

摘要:藏族学生英语三语(L3)习得受到母语藏语(L1)和第二语言汉语(L2)的双重影响。以多语交互影响研究者提出的类型近似模型、第二语言主导模型和累积增强模型为理论基础,收集L2水平不同的藏族L3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从流利度、词汇丰富度和词语错误率等三个维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1和L2在L3写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L1在作文构思阶段发挥作用;L2水平越高,词汇错误率越低,但L2水平在词汇丰富度上并不具有区分力;教学媒介语对L3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对于藏区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翻译研究
BCC汉语语料库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71-78

摘要:鉴于国内翻译教学界对汉语语料库探讨不足,本研究探讨BCC汉语语料库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该语料库具有数据海量、界面友好、使用免费等优势,可用于验证母语直觉,提高翻译能力。本研究通过真实的非文学翻译例证,说明汉语语料库可用于验证母语语感,提高术语准确性,找到合适的词汇搭配,并恰当运用专业通用词。研究总结了语料库驱动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母语语料库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为翻译教学中语料库的应用开辟新途径。

“双一流”背景下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国际期刊投稿——Babel主编弗兰斯·德拉埃教授访谈录79-84

摘要:弗兰斯·德拉埃(Fransde Laet)教授是国际知名翻译学期刊Babel主编,在国际期刊发文、审稿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访谈以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为背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1)Babel的历史和现状;(2)国际期刊投稿;(3)当下研究热点和趋势;(4)期刊论文写作;(5)国际期刊审稿流程。通过本访谈,德拉埃教授为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投稿提出了诸多建议,并帮助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中国翻译学科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的机缘与承诺——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专访85-90

摘要:本文是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实践的专访文章。倪豪士教授所主导译注的《史记》译本颇具特色、极富学术价值。对于古典西方著作(希腊与罗马的),西方学者通常出版两种翻译:一种是为了普通读者的注释很少的流畅翻译,另一种是针对学者的对文本与上下文都进行广泛注释的翻译。华兹生的《史记》译本是优秀的流行版本,而倪豪士的翻译目标是提供一种学术性译本,倪译本因而主要被西方的学者、专家与学生所阅读。倪豪士教授采用国际性合作翻译模式与文本细读翻译法,译著谨严,意义非凡。他翻译《史记》已长达近30年的实践与精神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91-96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依托翻译能力多元观和极简观的理论框架,从元认知视角对翻译能力的本质进行解读。研究通过挖掘元认知在翻译问题动态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翻译能力的本质就是翻译元能力,包括三个子能力:导向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翻译元能力在元认知调控的导向、计划、监控、评估作用下。以双语能力为基础,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根据翻译问题及解决的需要,有效调动其他翻译能力,统筹规划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