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1-7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既是理论语言学,也是适用语言学,它有自己的目标、假定、概念、方法等。生态语言学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它的研究内容比较专门,即语言与生态问题。Halliday的理论模式注重话语(语篇)分析,并将其看作是该理论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alliday关于语法学的概念是在进化系统类型范式下提出的,这两点与生态语言学研究直接相关。本文将重点勾画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及其与生态语言学的关联性,目的是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生态语言学和话语的生态分析的启示。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汉语小句的限定与非限定之分7-12

摘要:学界对汉语中有无限定与非限定小句之分进行了讨论,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此进行探讨,依据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的本质区别——是否表示以言语者的"现在"为中心的时间指示意义,即是否表示首要时态意义,指出汉语中也存在限定与非限定小句之分。文章将汉语限定小句界定为"能够通过语法化、准语法化、词汇化或零标记手段体现首要时态或首要-次要时态的小句";将汉语非限定小句界定为两类:一类为"句法上处于从属地位,本身没有任何时态标记,其时态意义的解读依赖于级阶小句时态"的小句;一类为"句法上处于从属地位,本身具有标记次要时态意义的手段,不过其完整的时态意义解读仍然依赖于级阶小句时态"的小句。

认知叙事的线索有效性阐释13-17

摘要:作为叙事的语篇,其生成和理解离不开线索。线索是发话者建构语篇、保证连贯的必要手段,也是受话者理解语篇的重要途径。借助线索,受话者可以按图索骥地顺利寻找到叙事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范畴与激活扩散模型出发,分析了线索有效性在叙事话语中是如何引起注意、继而影响叙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

学术论文摘要中时态的人际功能研究18-22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学术论文摘要中时态所表达的人际功能。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和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分属软、硬学科的80篇摘要的时态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剖析两者在时态运用方面存在的异同,并尝试加以解释,进而指出:时态不但表达概念功能,而且表达人际功能;此外,其所表达的人际功能因学科而异。

从修辞到思维、从语言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23-27

摘要:隐喻研究从最初关注隐喻的装饰性功能到探寻隐喻的概念化功能,从分析语言领域的隐喻式表达到着眼非语言领域的隐喻思维,再到隐喻的多模态呈现,经历了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本文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语境隐喻、多模态隐喻这五种隐喻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描述和梳理,揭示了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释义元语言概念“观察者”的分类及阐释28-31

摘要:"观察者"是词典释义元语言中具有直指意义的概念单位符号,表示谓词词义、语法义中包含的二级直指主体语义配价。"观察者"和一级直指主体说话人的共性在于能够以自身的时空位置为参照,确定客体、事件所处的时间段和空间段,差异在于"观察者"是情景的旁观者,而不是情景的直接参加者。论文基于Ю.Д.Апресян提出的"观察者"概念,以语义中包含"观察者"的词和语法范畴为例证,分类阐释"观察者"语义配价。

外语教学杂志英汉比较专栏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文最高程度副词的扩展意义研究32-37

摘要:Sinclair提出对词项的研究应在扩展意义单元视域下进行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本文以扩展意义单元为理论框架,对典型英文最高程度副词及其中文初似对等词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两者之间是否能够在形式、意义、功能三个层面具有相似的特征,以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对等单位。研究结果显示,典型英文最高程度副词及其中文初似对等词在搭配词、类连接、语义韵和语义趋向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并不能够完全对等。

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38-43

摘要:经济隐喻研究在过去的30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针对汉英经济隐喻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2014年的《经济学人》和《中国经济周刊》可比栏目中的文章为研究语料,以靶域词语"经济"为检索对象,从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英"经济隐喻"的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发现:1)汉英媒体话语中以"经济"为靶域词语的隐喻表达都超过其索引行总数的50%;2)汉英两种语言都更倾向于使用人、植物、实体和机器隐喻;英语中自然导向的隐喻高于汉语,而汉语中人为导向的隐喻高于英语。人类认知的共同体验建构性,是汉英媒体话语中"经济隐喻"使用趋同的核心原因,而中西方文化模式的不同导致隐喻选择的差异性。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下中英学术专著他序对比研究43-48

摘要: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路向,以评价理论之"态度系统"子理论为框架,借助SPSS 22.0对60篇英汉语篇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实现手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中英态度资源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而实现手段达到显著性差异;在微观层面,中英情感资源的分布及实现手段均无显著性差异;中英判定资源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实现手段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中英鉴赏资源的分布及实现手段均有显著性差异。本文结合语篇特点及语言特性等对以上结果做了解释。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交互记忆阅读策略对二语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9-53

摘要:本研究考察交互记忆阅读策略对二语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工作记忆容量采用阅读广度测试测量,通过检测交互记忆阅读策略使用前后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变化来探究该策略运用是否对阅读工作记忆容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的英语阅读水平和工作记忆容量相近时,使用交互记忆阅读策略一学期后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大于使用传统记忆阅读策略一学期后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说明交互记忆阅读策略对二语习得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具有显著影响。

“后教学法”时代视阈下对我国外语教学策略与技巧的再思考54-59

摘要:本文回顾了英语教学"后教学法"(Postmethod)的影响、内核、基本原则和教与学参数因素,审视了我国当今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宏观教学策略与微观教学技巧"。我国教学理念和传统历来有"寓教于思、寓思于行"的辨证思想传统,"寓行于教、寓融于悟"的信念与"后方法"外语教学的很多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契合。西方外语教育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我国外语教育要吸收、融合、整合和汲取"后方法"途径之精华并不断反思与扬弃,才能实现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方法本土化取向的变革和突破,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

中国英语学习者致使运动事件习得研究60-64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习得英语致使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以及母语思维方式对习得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学生使用的致使运动动词数量有限,多属表达基本层级范畴的动词。在致使运动结构的使用方面,学习者表现出与英语本族语者类似的特点,但倾向选择分析型致使句式。中国学生所使用的背景信息比例略低于英语本族语者,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中国学生开始习得英语中的事件合并方式,使用情况随语言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但仍倾向使用序列式事件表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初步习得了英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表达特点,但即使是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母语思维方式仍产生明显的影响。

国外儿童语用习得研究述评(2000—2016)65-68

摘要:不管是母语还是二(外)语,国外儿童语用习得研究的数量多于国内相应探索。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三个层面对2000年以来国外相应文献梳理后,发现类似研究呈现多维跨域的特点,研究主题涉及到语用学的传统话题,研究方法多使用混合法。同时,论文提及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希望对国内的研究有所启示。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之管窥:本土化视角69-72

摘要:"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自其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以来,频现于各阶段教育创新及各科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回顾"翻转课堂"的缘起及发展探索了其"翻转"内涵,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以期推进"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更好服务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

外语教学杂志语料库翻译学专栏
量性结合的《老人与海》及其六译本风格对比考察73-79

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华文圈的流行可谓持续不衰,自1955年张爱玲译本问世以来,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了近30个译本。本文基于自建的《老人与海》英汉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从五个侧面对比考察了源文及其50年多来较著名的六个译本:即张爱玲(1955)、海观(1956)、余光中(1957、2010)、吴劳(1987)和孙致礼(2012)的风格异同。研究不仅推翻了前贤对个别译本的赞誉,质疑了名著重译的价值,而且尝试了语料库与语境相结合的文体风格多维考察方法,提出了对同一源语多种平行译本间的时空差异对比的期待。

机器学习算法在翻译风格研究中的应用80-85

摘要:支持向量机是文本分析领域应用最多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但其在翻译风格研究中的应用却并不多见。本研究基于语言计量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比王科一、张经浩两译者《傲慢与偏见》译本的翻译风格。首先,用信息增益算法获取两译者具有差异性的语言特征,然后基于这些特征构建文本分类器即支持向量机(SVM),对两译者的翻译文本进行自动分类,最后用十折交叉法对分类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证明,机器学习算法分类准确率高,且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有助于判定或预测译本或者译者的风格。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省时省力,过程可重复,结果精确可靠,便于处理大量陌生语料和海量特征,能发现文本间更细微的特征差异,为大数据时代的探索性翻译研究提供了便利,是翻译研究科学化的一种新的尝试。另外,本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对差异性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前期研究和研究者对文本的感受高度吻合,具有很强的可解释性。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86-91

摘要:中国以"走出去"为取向的文学(文化)翻译文本常受到不忠实原文的指责,而忠实的译文文本在目标语中又往往少人问津,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陷入困境。困境的产生要归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尝试剖析中西文化中数百年的译入实践与忠实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译入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与忠实的历史局限性的内在联系。并且从翻译对象,文化态度、翻译行为的目标取向和外部联系三个维度阐释译入与译出实践的本质区别。本文认为,译出与译入是两种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翻译是典型的译出实践,基于译入实践生成的忠实概念无法充分解释,这个概念需要加以修正,这也是中国翻译经验的独特价值。

从“译味”看莎剧Hamlet的汉译——以朱生豪、梁实秋、王宏印和黄国彬译本“戏中戏”译文为例91-95

摘要:"译味"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特征,莎剧汉译的"味"主要体现为"戏味",涉及翻译的创造性、现代化取向和自然汉语运用等。以莎剧Hamlet的朱生豪、梁实秋、王宏印和黄国彬四部译本中"戏中戏"译文为例,考察了诸译本译味问题。就译味而言,朱译形式整齐,多用双行韵诗体,雅俗兼备,有明显的戏剧效果追求;梁译的语义准确性较好,但文体区分度和文采弱于朱译,戏味稍弱;王译汲取了朱译和梁译的长处并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和独特创造,文气更足、戏味更浓;黄译对原文英雄双行体部分全部采用双行韵模式,因倾向于概念性翻译,译味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