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功能语言学专栏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1-5

摘要:多模态性的研究旨在说明人们在表达意义时对不同符号特性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多模态小品在本世纪开始流传。所谓多模态小品,是作者借用“小品文”的概念命名的,即生动活泼的说理抒情的短篇散文或作品,但它是多模态的。这些小品中的模态有不同的组合,如文字、乐曲、图象、动作。对同一语篇意义的表达可以采用不同模态。这些模态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同步使用。在多种模态同步使用的情况下,其中一至二种模态是主体的,其余模态起陪衬作用。人们从一种模态发展为更多地使用另一种模态,这与社会进程是分不开的。

Bernstein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6-12

摘要: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Basil Bernstein提出的“教育社会学理论”(Theory of Pedagogic Sociology)是教育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这个理论在教育界和语言学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Bemstein的教育社会学理论,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码理论(codetheory)和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结构理论(knowledge structure theory)对系统功能语言学50年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为什么Bernstein能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3、中国的功能语言学家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Harris的语篇分析13-17

摘要:Harris第一个明确提出“语篇分析”,但是,他的语篇分析到底有什么意义,讨论的人并不多。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Harris的理论和实践,肯定了他打破句子局限、坚持研究实际话语等伟大历史功绩,同时指出了其不足。

英语科技语篇和科普语篇中的词汇语法18-21

摘要:科普语篇架起了科学文献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在当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科普语篇构建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科普语篇的目的和读者特殊,我们有必要了解科普语篇构建科学知识的机制,观察科普语篇的词汇语法特点。本文从小句模式、名词化和技术性三个方面度探讨英语科普语篇的词汇语法在构建科学知识过程中的特点,从而说明科普语篇与科技语篇的一些主要差别。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22-26

摘要: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描绘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的发展模式。在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的同时,本文将着重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普通语言学模式的框架和特质。历时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轨迹起始于小句的语法,扩展到语篇的语法,现在正朝着构建语境的语法努力。本文的研究同时表明,系统功能的普通语言学是自上而下的理论,它对语言的研究采取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方法。

交通标志牌的图文关系与解读过程27-30

摘要:在实际交通指示牌的设立中,上图下文和左图右文是一种理想的分布方式。而在具体的来源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路标牌中,上图下文和左图右文的分布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他分布方式可以看作个例。在普通路标牌中,上图下文和下图上文的分布更多。由此可见,标志牌上部和左边的图片大多是来源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文件中的图像,而居于下部的和右边的图片大多是普通图像,是和交通指示语所要表示的交通指示、警告、禁止意义间接相关或不相关的图片。这充分证明了视觉语法下的图文关系理论在交通标志牌设计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汉英双语者对句子语境中歧义词加工的ERP研究31-35

摘要:本研究以行为实验和ERP实验为手段,探讨汉英双语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英语名词歧义的认知加工机制。结果发现:1)在语义相关条件下均衡型歧义词和偏向型歧义词主要意义的N400平均波幅均显著低于不相关条件下;2)偏向型歧义词次要意义的N400平均波幅在语义相关与不相关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脑左半球N400平均波幅显著高于右半球N400平均波幅。研究结论:1)与均衡型歧义词歧义的消解加工过程不同,偏向型歧义词的消歧过程遵循顺序通达模型;2)大脑左右半球语言加工的功能分区不同。

基于通径分析的日语敬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36-40

摘要:敬语是困扰中国学生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论文旨在通过通径分析明晰影响敬语习得的诸因素。我们对119名日语学习者进行了日语能力测试和敬语水平测试后,构建了通径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后发现:1)日语学习时间长短与敬语水平间没有因果关系;2)尊他语能力受到非活用语与助词习得的直接影响,但尊他语能力不直接影响助词习得;3)自谦语能力受到助词习得的直接影响;4)活用语和非活用语习得间虽无因果关系,但双方和助词习得间互有因果关系,通过助词习得间接影响敬语习得。以上结果表明,助词等语法因素是影响敬语习得的直接因素。

关于日文汉字“行”字的唐音考察41-46

摘要:日文汉字“行”字的唐音“アソ(an)”无声母,这个音究竞是[xing]还是[hang]?通过唐音资料考察,结合中国语音韵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行”字[アソ]是中世唐音。它是浙江方言庚韵fieη音,不是唐韵fiaη音;2)近世唐音的音韵系统与中世唐音区分明显,中世唐音以浙江方言为主;近世唐音以南京官话为主;3)明清以前浙江方言保留中古音,匣母字均呈现零声母;4)宋代浙江方言音中白话读开口,文言读齐齿的现象比较明显。

社会性别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及方法论探究47-51

摘要: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性别语言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成轨迹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如影随形,并行不悖。从生理决定论到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再到社会性别建构论,直至社会性别语言学理论的确立,社会性别语言学经历了早期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中期的二元对立研究、后期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视觉的多元性别建构研究等不同发展时期,深受各种哲学思想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影响与驱策。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探究52-56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被产泛采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授课方式。但是,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设问、板书等的应用,缺乏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信念,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本研究对152位大学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背景下的教师信念与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进行了阀卷调查,并对其中3位教师做了访谈。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外语教师对于何为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与拓展。文章就如何加强对女性外语教师的研究、如何制定科学的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分析57-60

摘要: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新疆两所高校209名少数民族和汉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均高于汉族大学生。本文对此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激活扩散模型与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常规关系建构61-64

摘要:人的词汇知识是按照激活扩散模型组织的,而词汇知识的激活与提取又依赖于常规关系,因此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英语词汇的语音、拼写、意义和用法之间建构常规关系,使学生能够一感知到某英语单词的某一信息就联想到其他相关信息,这样学生就能牢固掌握该词各种属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德法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演变与相互影响65-69

摘要:法国的启蒙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文学理念上的枷锁,同时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理性无法遮挡的人性光芒。法国具有强烈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以及从启蒙时期就萌发出的美学思想在德国得到了更早、更深刻的继承和发扬。德国文学很快从启蒙运动转向狂飙突进运动,从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启迪转换到对人内心灵魂的深究,也使人类的认识从科学的、理性的扩展到人性的、非理性的视阈。在这样一个科学探索和人性解放相互交叉和辉映的时代,法国文学和德国文学也跨越了国界,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不时在对方身上得到启发和灵感,汲取营养,共同促使社会不断前行,人类不断演进。

巴赫曼的哲学对话70-75

摘要:本文以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英格博克·巴赫曼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为着眼点,着重论述她在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批判与思考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及所形成的独立认识,进而探讨这一哲学研究背景对她的文学创作主题以及诗学思想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小说的复调特征——以《异教徒拉比》为例76-79

摘要:本文运用巴赫金“声音、意识”复调和热奈特“叙事语式”复调理论,分析辛西娅·欧芝克早期短篇小说《异教徒拉比》的复调性,揭示其折射出的作者早期有关“想象力”及“犹太性”关系的困惑与思考,探究随后成为其标志性特征的“道德想象力”及“礼拜式文学”的缘起和动因。

布宁生态思想研究80-84

摘要: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伊凡·布宁一生热爱自然,立足于自然探寻人类可能的生存方式:早期作品侧重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源平等,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互动;中期作品关注社会生态,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后期作品聚焦精神生态,探寻人类诗意的精神生态家园。布宁作品生态焦点的变化既反映了布宁生态思想的不断演进与深化,也最终建构起了布宁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思想体系,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

以《生命之川》为例解析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茵伽登留给我们的思考85-88

摘要:20世纪初,胡塞尔的学生茵伽登给我们留下了“审美对象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的哲学思考,他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文章将二者结合起来论述,并以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坎贝尔的诗歌《生命之川》原文及译作为例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了深入探讨,说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动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