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61-1023/H 国内刊号
  • 1000-5544 国际刊号
  • 2.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教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专栏、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1-6

摘要:认知语用学是语用学在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参照认知科学的目标、理论、方法进行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学科,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语言的运用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来研究人们的认知过程、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它是语用学,但不同于经典的语用学研究;认知语用学是以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运用机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取向的语言学研究。

看不见的手:语法化的一种解释7-10

摘要:Adam Smith首先提出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概念。这一概念现已泛指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个体带有某种目的的局部行为会对全局产生影响并导致出乎其本意的结果。Rudi Keller认为,语言变化的背后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来说,在一定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个别说话人按照一定的准则创新使用语言,经过“看不见的手”过程,这一用法可能会被仿效、流传、惯常化(routinization),并最终固化成为常规用法。Martin Haspelmath根据Keller的理论,提出了语法化的一种模型和解释。

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生商榷11-15

摘要:刘宇红对模因论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提出批评。本文就模因的定义与传递模式,模因论的学科基础、研究范围及其科学性等问题与刘文展开学术对话,指出:1)模因主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2)模因寿命有长有短,任何受到模因影响并加以传播的人都可能成为该模因的宿主;3)模因与基因并不是一回事,不能简单等同;4)模因论既注重描写,更强调解释,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化、思想、认知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5)隐喻思维不会影响模因论的科学性;6)模因论不但与其他学科关系相当紧密,还有可能对其它学科发展带来新启示;7)本性与习性均可能对模因的传递产生影响;8)模因论没有忽视意向性问题;9)模因论不但要考察人如何获得思想,更要考察思想如何获得人,即思想如何控制人;10)目前探讨模因论的科学性问题可能还为时过早。

外语教学杂志信息之窗
翻译图书征订15-15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处所介词短语的时空认知对应16-19

摘要:从讨论时间和空间的静态对应入手,通过考察时空表述的语义特征来揭示时空对应的认知理据。就言语功能来讲,时空对应典型地由处所介词短语加以体现,语义表征为空间概念荷载时间概念。从心理认知上看,语义空间又可表达时间概念,认知基础始于心理映射中的空间域对时间域的投射。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外语教学》19-19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演讲稿语篇模式分析20-24

摘要:保证学术会议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写好学术会议演讲稿。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演讲稿的语篇模式与语言特点。

“门”后的思考:“XX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24-27

摘要:2006年,英语的冲击下,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了“XX门”“繁殖”现象,目前仍然有增无减。与很多新生事物一样,“XX门”的产生、发展、变异和流行与同时期的社会现状、社会心态以及社会价值取向不可分割。本文基于网络语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试图揭示语言接触和变异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更全面了解语言与社会共变的规律。

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28-30

摘要:本文把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任何把跨文化言语交际活动的双向互动交流拉向单一的表达者向度或接受者向度都是片面的。对言语交际模式图的分析表明,表达者和受话者构成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主体,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意图是最大化实现话语的言外之力,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从编码到解码的每个层面,都体现了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双向认知互动交流。

名动化搭配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析31-36

摘要:语言搭配现象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形成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主要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原理,对名动化搭配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语言认知方面开展名动化搭配研究,既符合语言学习者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心理认知过程,也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名动化搭配使用和理解的心理认知表征。名动化搭配的认知研究将会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36-40

摘要:Goldberg在强调构式本身独立于词汇的意义的同时,也论述了词汇的认知意义,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G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与认知语言学的主流思想之间还有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构式语法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人脑的认知现实,更多地将释义(construal)、体验、意象及意象图式的研究纳入其中。本文重点尝试将体验及意象图式的理论引入Goldberg和Iwata构式语法中,建立起自己的仿拟构式语法(simulation construction grammar)模式,并以此模式对几个有争议的汉语句子进行解释。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BE动词的习得规律41-46

摘要:本项研究旨在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动词be的规律。我们通过测试初级、中级、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动词be三种句法功能的使用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be的习得有以下特点:1)初级水平学习者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主动词be,且个体差异较小;2)初级阶段半助动词be的掌握较差,随着L2语言水平的提高,掌握程度逐渐上升,高级阶段则已基本掌握好这一用法,但是个体差异比较明显;3)初级水平者助动词be的习得较差,中级水平者则已掌握比较简单的助动词be结构,高级水平者的掌握程度较高,但仍然没有完全习得复杂结构中助动词be的用法。我们认为,be三类不同句法属性决定了其习得难度和程度,即助动词的用法最复杂,因而习得最差,半助动词次之,主动词be的习得与其他主动词一样,句法操作上具有相通之处。

跨语言语音意识与词汇阅读模式——一项关于中国英语初学儿童的实证研究47-51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项关于中国儿童在早期英语学习阶段英、汉语音意识与词/字阅读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70名来自北京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任务包括区分首音性质(英汉共有首音或独有首音)的英语首音判断和汉语首音判断,及区分词/字性质(熟悉性、规则性、真假性)的英语单词阅读与汉字阅读。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结果显示,一个包含三因子的“熟悉性-首音意识模式”(familiarity—onset awareness model)具有最高拟合优度指数,最佳解释被试在英、汉语音意识和词/字阅读任务里面16个子任务的表现。这三个因子是:熟悉词/字阅读能力、非熟悉词/字阅读能力、首音意识。本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音意识迁移理论提供了来自非拼音文字为母语背景的有力证据,同时发现中国儿童在早期英语学习阶段使用基于熟悉性的跨语言词汇阅读策略。这一发现暗示了在中国早期英语教学中明确讲授英文系统中“字形-音位”对应关系及其他分析性学习方法(analyti—cal learning)的重要性,以帮助初学者超越熟悉性影响,培养自由解码(decoding)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词汇知识框架与词汇研究52-55

摘要:不论是在母语学习还是在外语学习中,词汇学习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词汇知识框架对词汇研究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词汇知识包括词语的口语形式、书写形式、语法行为、搭配形式、使用频率、所应用的文体、意义和语义联想网络。作者以词汇知识框架基本概念为出发点,探讨该框架对分析、研究与词汇相关的测试和教学及对学习者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56-59

摘要:本文借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活动形式,探讨在综合英语课堂专门设立演讲活动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经过两学年实验,结果发现,综合英语课堂设立的演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言语教学活动。它以主题内容为基础,突破传统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模式,起到引发学生能动思维的效果,从而给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正式讲话的自信心及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活动的具体运作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综合英语课程的其他成分。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60-66

摘要:本文从象征一词的起源论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论述了瓦格纳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诗歌理论的影响。论文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几位重要诗人在象征主义诗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观进行了梳理,从史学和诗学的角度思考和辨析象征主义诗歌与其他文学流派的接受与影响关系。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67-70

摘要: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保护者、朋友,一直是人类光明的使者,然而在玛丽·雪莱的笔下他却成了充满谎言的反英雄。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与对小说宏观结构进行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弗兰肯斯坦》进行重新诠释,以揭示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个不可信的叙述者——弗兰肯斯坦的。

文化语境与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自反性写作71-74

摘要:纳博科夫散居的经历说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其自反性写作产生于作家对这一特殊文化语境的表现过程之中。具体说来,该作家对俄罗斯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表现,对其本人文学生涯的反思赋予了文本强烈的自反性,也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现实意义。论文将结合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主要作品,对其文化语境与其自反性写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来演示纳博科夫小说叙事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