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 32-1766/X 国内刊号
  • 1673-4831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_区域环境与发展、研究报告_自然保护与生态、研究报告_污染控制与修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于RZWQM模型的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淋溶和氨挥发评估方法研究769-775

摘要:硝态氮淋溶和氨挥发是华北平原农田因施肥所引起的最重要的氮损失途径,直接监测法的过程复杂且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何建立科学准确的损失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支撑管理部门便捷快速估算各途径氮损失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已经通过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数据进行参数率定验证的RZWQM模型,输出不同施肥水平下1m内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硝态氮淋溶量和氨挥发量,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土壤硝态氮淋溶量和氨挥发量分别与1m内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华北地区研究文献中实测数据对函数准确率进行分析,得出在华北平原2个函数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0.9%和71.2%,该方法司供雷理部门在估算和管理华北地区面源污染发生量过程中推广使用。

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集约化种植面源污染监测指标筛选研究776-781

摘要:以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典型区域不同种植模式(水稻、小麦和设施蔬菜)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a田问试验,确定不同种植模式面源污染发生量。结果显示,水稻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5.4%、5.3%和1.8%,总损失量约占22.5%。小麦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3.3%、5.1%和3.0%,总损失量约占11.4%。设施蔬菜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0.1%、3.0%和18.9%,总损失量约占22.0%。基于田间试验结果,针对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水稻、小麦和设施蔬菜种植模式,分别提出4个(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日最高气温、土壤120cm深度处总氮浓度和降水量)、5个(0-30cm土壤中铵态氮浓度、日最高气温、土壤pH、氮肥投入量和降水量)和2个(氮肥投入量和降水量)简易监测指标,结合田间试验数据的验证,确认新建立的简易监测指标及构建的数学关系能够提高面源污染发生量预测精度,从而可为我国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我国集约化种植业面源氮发生量估算782-787

摘要: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当前大尺度面源氮负荷核算方法主要通过区域收支法或考虑氮肥用量的输出系数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全国187组文献数据,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提取影响种植业面源氮发生量(氮素径流和淋洗)的关键因子,构建了关于氮肥用量、降雨量和土壤黏粒含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应用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模拟得到全国种植业氮素径流总损失量为0.96Tg,占氮肥投入量的6.0%,其中,旱地和水田径流损失量分别为0.76和0.20Tg。而全国种植业氮素淋洗总损失量为1.01Tg,占氮肥投入量的6.3%,其中,旱地和水田淋洗损失量分别为0.87和0.14Tg。面源氮发生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丘陵地区、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所建模型不仅能估算我国集约化种植业面源氮发生量分布情况,而且与传统的考虑单一氮肥用量的排放系数模型相比,能大大降低大区域尺度估算的不确定性。

稻田氮、磷损失与过程监测方法研究进展788-796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过程中土壤和肥料中的部分氮磷元素以溶质或颗粒形态通过淋溶、径流迁移至周围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稻田土壤中氨挥发产生的氨气和反硝化反应产生的氧化亚氮气体进人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笔者围绕稻田氮磷的气体挥发、径流和淋溶3个流失途径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监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针对径流和淋溶这2种流失途径的监测指标、监测频率和监测深度等问题,总结了2种流失途径的主要氮磷流失形态,根据产流特征和施肥时间确定监测时间节点,综合考虑植物吸收和地下水深度确定淋溶监测深度,以期为稻田氮磷流失监测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基于“互联网+生态”理念与技术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模式研究797-802

摘要: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及新时展特征的梳理,系统地挖掘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5个子系统内涵;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的包含25个2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ECC)指标体系,并界定了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同时,基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及EC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用遥感以及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互联网+生态”等理念和技术,构建了城市街道尺度生态物联网(EIOT)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ECC特点,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ECC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现阶段实现生态文明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对于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与现实指导价值。

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综述803-812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的桥梁和纽带,将科学与管理决策紧密相连。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整治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之一,深刻影响着区域乃至全国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过程,也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基础上.阐明土地整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覆被的类型、结构和格局间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通过分析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等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服务功能的直接影响,指出其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论述了土地整治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的影响,认为土地整治能影响其间的协同或者权衡关系。慨括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指出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内容:(1)加强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影响的研究,构建土地整治对生态过程和功能影响的方法与模型;(2)围绕土地整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调节调控这一主线.强化土地整治中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3)加强土地整治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集成和优化研究,科学调控土地整治所影响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和时空布局;(4)重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机制。期望完善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为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纳入土地整治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研究现状与实证813-820

摘要:氨在雾霾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从源头上控制氨排放,对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尤为重要,而畜禽养殖作为人为源氨排放的重要来源备受关注。准确的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对于核算氨排放量、识别主要排放源进而制定有效的畜禽氨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总结欧盟、美国和中国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的运用情况,结合某生猪养殖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中国指南和欧盟方法(EEA方法)。结果表明,畜禽氨排放清单归纳总结为整体系数法、阶段系数法;用EEA方法核算的栏舍、存储环节氨排放系数显著高于中国指南核算结果和实测结果,中国指南核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大致接近,归因于中国指南对于关键参数如总氨态氮(TAN)进行了本土化取值,但氨挥发率等核心参数的本土化研究的缺乏仍然制约清单的准确性;清单参数结构与中国现有的畜禽基量统计数据匹配度不高。亟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畜禽排泄物中TAN量、氨挥发率和非氨转化率等基础核心参数的实测研究,以便为中国养殖业氨排放清单本土化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制821-829

摘要:系统恢复力指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受到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共同影响,系统恢复力越大则系统越稳定。基于系统恢复力慨念及内涵,利用集对分析法和墒值赋权法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模型,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大层面以及贫困和生态两大子系统人手测度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并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变及影响因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1998-2015年黑龙江国有林区贫困-生态系统总脆弱性指数由0.41缓慢上升至0.52,系统总应对能力指数由0.10快速上升至0.85,系统总恢复力指数也由0.23上升至0.73。(2)生态系统脆弱性对系统总脆弱性影响较大,贫困系统应对能力对系统总应对能力影响较大,系统总恢复力与总脆弱性和总应对能力的关系呈阶段性特征,1998-2006年总脆弱性对总恢复力的影响较大,2007-2015年总应对能力逐渐对系统总恢复力起关键作用。(3)各影响因子对恢复力的影响方向和速率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其中又以非线性影响为主。

基于GIS的北京市生态脆弱性评价830-839

摘要:城市化背景下“社会-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以GIS为平台,使用SPOT5和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等多元数据,运用“敏感、弹性和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估框架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北京市生态脆弱度(EVU、生态敏感度(ESI)、生态弹性度(EEI)和生态压力度(EPI),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脆弱性整体程度呈中等水平,但城镇区域生态脆弱性偏高(极高和高度脆弱区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34%),山地林区生态脆弱性较低(一般脆弱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2)生态脆弱性的敏感度、弹性度和压力度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96、0.526和0.278,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过高是北京市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子。(3)EVI、ESI、EEI和EPI与土地利用方式均呈显著相关,其中EVI与建设用地相关性最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4)建议北京市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应针对不同区域的脆弱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实施。

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生态安全评价840-849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改进生态足迹模型核算新疆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区域生态足迹(EF)和生态承载力(EC),通过生态赤字/盈余判断区域生产消费模式,并借助万元GDP生态足迹反映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态压力指数(ETI)定量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状态,并采用GM(1,1)模型预测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5a叶尔羌河平原绿洲EF不断增大,年均增长率为15.45%,EC总体呈减小趋势,区域生产消费仍处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但生态盈余不断减少,由18969.45×10^3hm^2减少到5636.25×10^3hm^2,减少70.29%。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万兀GDP生态足迹由17.59hm^2·万元“减至4.61hm^2·万元^-1;ETI不断增大,生态安全等级已由l级演变为2级,但目前研究区生态环境仍处于安全状态。各县域生态安全差别较大,以2016年为例,泽普和叶城县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巴楚县则处于很安全状态。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a,区域EF将不断增大,EC不断减小,生态盈余也转为生态赤字,至2048年区域生态安全将恶化为极不安全。建议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生产活动应着重保护水域生态系统,遏制草地、耕地的过度消费,以保证区域生产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再次被评定为中文核心期刊849-849

摘要: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再次被评定为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人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滆湖沉积物有机磷垂直分布特征850-856

摘要:选取滆湖湖区3处生态类型不同的代表性沉积物柱状样,采用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垂直分布,并研究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滆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明显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有机质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渔业养殖区、人湖河口区和草型湖区。沉积物可提取有机磷形态含量大小依次为残渣态磷、钙结合态有机磷(HCI-po)、铁铝结合态有机磷(NaOH-Po)和弱吸附态有机磷(NaHCO3-Po),NaHCO3-Po和NaOH-Po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有机质与有机磷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绝大部分有机磷来源于有机质组分。^31P-NMR分析表明,沉积物中以正磷酸盐为主,磷酸单酯在有机磷中占比最大,磷酸二酯含量随不同生态类型湖区变化显著。

微塑料暴露对罗非鱼肌肉中磺胺甲口恶唑残留的影响857-864

摘要: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我国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磺胺甲口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抗生素。然而,微塑料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肌肉中饲料拌喂SMZ残留的影响尚不明确。以环境浓度徽塑料和SC/T 1084-2006《磺胺类药物水产养殖使用规范》为依据,设置含无、低和高3种浓度微塑料的水环境和含无、低、中和高剂量SMZ的饲料处理,通过养殖试验来研究微塑料对罗非鱼肌肉中SMZ残留的影响。前4周投喂含SMZ饲料,后4周投喂无SMZ饲料,试验4、6和8周时测定鱼肉中SMZ含量。4周时鱼肉中SMZ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拌料投喂相同剂量SMZ饲料时,环境浓度微塑料能显著降低鱼肉中SMZ残留量。对4、6和8周时鱼肉中SMZ残留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4周时,投喂相同剂量SMZ饲料条件下,微塑料暴露组鱼肉中SMZ残留量均显著低于无微塑料暴露组(P〈0.05),然而微塑料浓度高低对鱼肉中SMZ残留量却无显著影响(P〉0.05):6周时,仅中剂量SMZ饲料投喂条件下高微塑料与无微塑料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剂量SMZ饲料投喂条件下有无微塑料组之间鱼肉中SMZ残留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8周时,4种SMZ饲料投喂条件下有无微塑料组之间鱼肉中SMZ残留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徽塑料显著降低鱼肉中SMZ残留的能力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量的SMZ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