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 32-1766/X 国内刊号
  • 1673-4831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_区域环境与发展、研究报告_自然保护与生态、研究报告_污染控制与修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专题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监管345-350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损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辨析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矿产资源概况与开发特点,剖析了矿山土地毁损、生态完整性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等主要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与不利影响,并从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健全国家层面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制定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的监测、风险评估、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专项规划,以及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责任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土地退化因素调查351-354

摘要:自2014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启动以来,课题组根据制定的调查技术方案和分类体系,完成了内蒙古、陕西和甘肃等省(自治区)11个典型矿山的调查任务,对比分析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地毁损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上大于非金属矿区,矿山开采方式对土地毁损的影响较大,露天开采、露天/地下开采的土地毁损总体上大于地下开采.

基于ZY-3卫星数据的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调查与评价355-360

摘要:基于ZY-3卫星数据,建立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专题因素遥感解译标志,对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开展遥感监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影响强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影响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压占破坏是造成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的首要人为影响因素,人类矿业活动对该区土地退化的影响程度已达"强烈"级别.为定量估算神东煤矿区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数量并预测矿区土地退化发展趋势,提出1种煤矿区土地占用破坏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ZY-3卫星数据完全满足井工开采煤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对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需求.今后需加强煤矿开发秩序的有效监管和矿山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以防人为因素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

基于GIS的乌海矿区土地退化因素分析361-366

摘要:为定量研究矿区土地退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1990—2010年内蒙古乌海矿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多个经济社会以及空间距离因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研究区域1990—2000和2000—2010年2个不同时间段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乌海矿区近20 a的土地利用变化集中表现在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荒漠面积大幅度增加;荒漠和建设用地增长最快,主要源于草地和耕地的转化,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沙地等荒漠面积的增长;对土地退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土地退化在第1阶段(1990—2000年)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到最近采矿点距离、到最近乡镇距离和坡度Ⅱ(5~15°);第2阶段(2000—2010年)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到最近水域距离、高程和到最近道路距离.

白云鄂博矿区生态退化研究367-373

摘要:矿区开发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以白云鄂博矿区为研究区,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Landsat TM、OLI、Quickbird等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DEM),利用GIS的邻域空间分析功能和频率比分析方法,从土地毁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3个方面,研究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土地占用和毁损情况严重,被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离矿区距离越近受破坏程度越大,植被生长状况越差;1990—2014年土壤侵蚀面积基本没变,但矿区500 m范围内轻度等级侵蚀向重度等级侵蚀转移明显.整体来看,白云鄂博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且距矿区越近越严重.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地退化防治和矿山生态保护学科简介373-373

摘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地退化防治和矿山生态保护学科主要开展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土地退化/荒漠化防治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贵州省煤矿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374-378

摘要:基于遥感和空间分析技术,利用MODIS数据对2000—2014年贵州省煤炭资源开采对植被的影响进行监测分析.采用最大值合成、平均值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煤矿区植被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高程、坡度、坡向、土壤、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气温和煤炭年产量对矿区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省煤矿区NDVI值均大于0.77,整体生长状况较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大型煤矿植被指数均值明显低于中、小型煤矿;在全省NDVI值处于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大多数矿区(79.22%)植被也处于改善趋势,依然有部分矿区(13.42%)植被呈现退化趋势;全省总体而言,煤炭产量对矿区植被变化的解释力在7个因子中处于第3位,在遵义、毕节和六盘水市,其解释力分别排第4、5和5位,对植被变化解释力最大的是自然环境因子中的降水、土壤和坡度.

西藏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及其评价379-382

摘要:2011至2014年西藏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了包括13个重点区在内的全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信息提取工作,首次形成了完整覆盖西藏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全要素数据集,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西藏东部地区存在包括矿山开发利用状况需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率有待提高以及存在违法矿山开采现象等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和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墨竹工卡、林周和江达等7个县级单元.上述结果可为下一阶段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调点区的部署及其动态巡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四川省攀西地区聚落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383-388

摘要:基于聚落点的泥石流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价是实现泥石流灾害准确预测、预报及灾损估算的基础.在GIS 9.3软件支持下,选取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4方面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攀西地区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实际泥石流点进行精度验证.在对攀西地区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聚落点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性.结果表明,攀西地区极高和高危险区分布主要受断层影响,而在中部和南部,河流对泥石流的影响远大于断层的影响,在西北部和东北部,断层、坡度和高差3个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均大于河流对泥石流的影响.攀西地区泥石流灾害极高、高和中危险区评价结果中有84.10%的实际泥石流分布和72.48%的人口分布.泥石流灾害极高危险区分布在研究区断层附近,高危险区分布在极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分布在距断层较远的地区,低危险区分布在东、西部没有断层的地区.

基于RUSLE模型的六盘水市土壤侵蚀评价389-396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采容易导致矿区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为探索煤矿开采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矿区土地侵蚀状况.以贵州省西南部煤矿城市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质地、地形、气候、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RUSLE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六盘水市土壤侵蚀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着重分析煤矿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六盘水市土壤侵蚀以微度、中度侵蚀为主,侵蚀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城县东部和南部,六枝特区东部以及盘县中部.(2)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人类负向干扰活动强烈的林地、草地、旱地、煤矿区和裸地.(3)六盘水市南部煤矿区侵蚀较严重,以中度侵蚀为主,主要原因是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使土壤侵蚀抑制因素作用减弱.(4)私营煤矿区土壤侵蚀程度比国有煤矿区严重.私营煤矿区应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加强保护与治理.

煤矸石复垦对小麦根系分泌特征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397-403

摘要:通过现场调查试验,测定复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不同生长期根系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物、氮转化速率和2种酶活性的变化,以揭示煤矸石对小麦根系分泌物和氮转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煤矸石抑制生长期冬小麦的根长、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2)煤矸石的存在减少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冬小麦根际分泌速率Ⅰ(分别比对照农田减少25.47%、23.71%和9.95%)、Ⅱ(分别比对照农田减少39.83%、25.81%和10.84%),根际分泌速率Ⅲ在拔节期明显减少(比对照农田减少23.71%).根际分泌速率Ⅲ(y)与作物根系活力(x)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012x-0.43,R2=0.874(P〈0.05,n=30).(3)煤矸石对小麦不同生长期土壤氮转化速率和土壤酶活性抑制作用明显.土壤氮转化效率、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根系分泌速率Ⅱ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煤矸石可通过抑制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产生来减少土壤氮转化速率,可利用氮源的减少则进一步抑制了植物生长.

内蒙古达茂旗萤石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复合污染评价404-409

摘要:针对内蒙古达茂旗萤石矿开采导致的矿区土壤污染问题,选择采矿场、采石场、排土场、尾矿场内外和矿区周边草场等典型场地作为研究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Cd、Hg、As、Cu、Pb、Cr、Zn和Ni这8种重金属含量.利用土壤污染因子、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负荷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达茂旗矿区各场地土壤中Cu、Cd、Zn和As均不同程度地超过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级标准.单一元素污染程度以Cd最严重,在各类场地中分布最广.主要的污染风险集中在尾矿场内外和排土场附近,以Cd、As和Hg最突出,其中尾矿场属于重点防控区.整体而言,达茂旗萤石矿区土壤污染范围相对集中,对周边居民活动区影响较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农作物秸秆基质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410-416

摘要:将农作物秸秆基质化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秸秆资源,是保护珍贵泥炭资源、降低大气及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用于基质生产的技术原理,介绍了生产技术流程,详细阐明了其生产工艺参数与设备,指出了技术操作要点,最后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农作物秸秆的基质化利用和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基于psbA基因的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417-423

摘要:噬藻体作为一类感染蓝藻的特异性病毒,广泛分布于不同水生态系统中.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蓝藻水华频繁爆发,具有潜在控藻能力的生物因子——噬藻体的研究备受关注.目前对于噬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等,因缺乏广泛通用的分子标记致使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受限.以编码光合作用反应中心D1蛋白的psbA基因为靶基因,综述了海洋、淡水环境中噬藻体psbA基因遗传多样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噬藻体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差异,同时也提出了噬藻体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农业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的影响424-431

摘要: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要素分配的重要因素,研究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流域为例,利用2010—2014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和土地利用遥感图,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河川径流与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河川径流流量季节性波动剧烈,而基流流量的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2)流域景观格局显著影响水文过程,平枯水期河川基流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斑块密度(PD)和边界密度(ED)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CONTAG)、最大拼块面积所占景观面积比例(LPI)、聚集指数(AI)和斑块凝聚度(COHESION)呈显著负相关(P〈0.05);(3)全年和平枯水期流域河川径流系数和基流量可以用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面积比例和景观格局指数预测,对流域景观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中亚带红壤丘陵区农业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四川省户用沼气池碳减排效益的区域特征及发展对策432-438

摘要:为揭示户用沼气池温室气体减排能力的区域差异性特征,以四川省为例,在对5个农业大区进行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以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和关键参数取值,核算了四川省各农业大区户用沼气池的碳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全省户用沼气池的户均减排能力为2.21~3.21 t·a-1,平均为2.69 t·a-1;各农业大区的户均减排能力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盆周山地大区(3.21 t·a-1)〉川西北高山、高原大区(2.94 t·a-1)〉川西南山地大区(2.65 t·a-1)〉盆地丘陵大区(2.42 t·a-1)〉盆西平原大区(2.21 t·a-1).按照减排效益贡献大小可将户用沼气池类型划分为保护林地减排型和改变能源结构减排型2大类,前者的减排效益更高.2013年全省户用沼气池通过改变粪便管理方式产生的直接减排量为416.4万t,通过保护林地和改变能源结构产生的间接减排量为1493.6万t,沼气池泄漏和因沼气自身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为330.7万t,总体减碳能力为1579.3万t.针对户用沼气项目推广中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建议未来新建户用沼气池项目重点向盆周山地大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大区倾斜;建议重视盆西平原大区和盆地丘陵大区户用沼气池的维修保障体系建设,并重点支持新兴的小规模养殖户发展中小型沼气工程.

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近300 a气候资料反演439-444

摘要:根据树木年轮宽度反演历史气候资料,是气候变化研究及气候资源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基于安格林和新青林场树木年轮宽度,利用其与临近站点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显著性水平高于0.2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的气候重建模型.结果表明:在选定研究因子范围内,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树木年轮宽度受气温影响最大,受日照影响最小;重建方程中,气温类因子重建方程显著性水平较高,日照类因子重建方程显著性水平均较低;日照类因子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普遍低于10%,气温和降水类因子大部分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低于30%;在设定条件范围内,针对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气温、降水和日照分别建立11、9和11个重建方程,可重建1707(1706)—1959年或1866(1865)—1959年资料,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的可用气候资料延长至300(或150)a左右.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445-450

摘要:利用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浓度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臭氧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近海城市臭氧年均浓度较高,均高于60μg·m-3,内陆城市浓度较低,均低于50μg·m-3,而NO2分布与之相反,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长三角地区四季臭氧日变化皆为典型的单峰型,夏季日最小值出现在06:00,其他季节推迟约1 h,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前后.夏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大,为168μg·m-3,冬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小,为85μ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