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弗林特水危机:天灾还是人祸?2-5

摘要:2016年年初,美国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市因为一场愈演愈烈的水污染危机进入公众视野,震惊了美国朝野。2014年,弗林特市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将该市的供水系统从底特律购买休伦湖水改为从当地的弗林特河引水。然而由于弗林特河水的高度污染以及城市供水系统管道的老化,致使该市在过去两年时间内,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切尔诺贝利30年:仍在持续的伤痛6-9

摘要:30年前的4月26日,是人类历史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浩劫过后,留下了一连串惊人的数字:核事故导致30多万人离开故土,10多万救援人员死亡,数十万的儿童患上癌症、先天畸形等多种疾病,数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忧虑的环境中。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快递包装:海量垃圾如何处置?10-13

摘要:在电子商务风生水起的今天,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但随着快递业务量爆发式增长,随之带来的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问题却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推行快递业“绿色包装”及循环利用,已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共同课题。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敏感度及区域分异——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14-18

摘要:明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敏感因素和敏感度,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估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经济和人口因素的敏感度。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指标分别提高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7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将分别下降0.124%、0.165%、0.376%、0.466%、0.097%、0.390%和0.739%,各区域和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因素和敏感程度差异较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西部〉东部〉中部〉东北。环境空气质量对人口集聚的敏感程度大于经济增长的敏感度。如不尽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适度、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都将总体降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雾霾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19-25

摘要:采用我国29个省(市、区)2001~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PM2.5之间的动态关系。面板单位根检验果显示各变量是I(0)过程;Pedroni和Kao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FMOLS回归发现,就我国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增加PM2.5浓度。从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加重雾霾污染问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而会缓解雾霾污染问题。西部产业结构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中部、东部。短期内,我国总体存在着从城镇化、第二产业比重到PM2.5的单向Granger原因,从城镇化到第二产业比重的双向Granger原因。东部与西部短期内的Granger因果关系与全国总体相同,中部地区城镇化和PM2.5不存在因果关系。长期内,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PM2.5、城镇化、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当系统偏离长期均衡时,三个变量在调整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提出我国总体要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实行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各区域实施有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全国总体要减缓城镇化进程,在综合考虑环境的基础上,对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环境规制、防治雾霾等建议。

规模经济、最小最优规模与小城镇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来自微观层面的证据26-31

摘要:规模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直接测算城市外部规模经济难以使人信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测算微观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间接反映城市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发现:首先,中国小型城镇的企业平均规模效率和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比例均高于大中型城市,因此不能否认小城镇存在规模经济;其次,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小城镇在未来应该发展最小最优规模的中低技术产业和适宜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32-37

摘要:运用super-DEA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从三个维度测度各省份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基于测算结果和分析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软化均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软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外开放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教育投资、政府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38-43

摘要:基于表观消费量法和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能源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计算并针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分别为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kt、7 189 573.47 kt,人均碳足迹、人均碳承载力以及人均净碳足迹分别为6.70 t、1.36 t、5.34 t。对各省份分析发现,2012年,碳足迹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占9.43%,碳承载力最大的省份是云南,占10.53%。此外,人均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6个,人均碳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人均净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2个。同时还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碳足迹和净碳足迹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碳承载力高于北方地区。

省域碳排放公平、转移与分配研究44-47

摘要: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度转移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发现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基本方向是从能源密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能源非密集区域、非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转移。在碳排放公平与转移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基于单年度世袭原则、GDP排放强度原则、人均排放原则、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下的省域排放权分配系数,发现不同分配原则下各省区的配额差距很大。以2011年的实际排放量系数为比较基准,东部地区在GDP排放强度原则上配额量增加较为明显,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下降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增加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相对稳定。

石化行业化石燃料消费量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以辽宁省为例48-51

摘要:在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基础之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石化行业的消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检验方法得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86,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072。

逆向物流碳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52-56

摘要:以逆向物流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逆向物流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给出了逆向物流碳足迹和碳生态压力的测算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逆向物流碳足迹与回收产品的数量、产品再制造率、产品废弃率、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逆向物流企业的碳足迹和碳生态压力方面有持续增加的压力,同时逆向物流系统的回收产品数量、产品再制造率、产品废弃率等因素均与碳排放有直接的关系。最后针对如何有效的降低逆向物流碳足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算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57-62

摘要:碳排放是区域旅游业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了江苏省2001~2013年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了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江苏省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1)旅游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但年均增长率低于旅游经济增长率。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188.5747×10~4 t增加到2013年的478.0887×10~4 t,增幅为153.53%,年均增长率为8.06%,低于同期旅游经济年均增长率9.74%。(2)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2001~2013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平均为79.20%,旅游住宿为16.10%,旅游活动为4.70%。(3)旅游业整体呈绿色发展趋势,2001~2013年江苏省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高。

低碳背景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基于DEA的非均一化灰色关联分析法63-66

摘要:以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采用基于DEA的非均一化灰色关联分析法,将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纳入研究框架中,运用2005~2012年的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中国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和排序,分析了近8年来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中国各区域能源效率发展趋势有显著差异,全国和东西部地区2005~2012年能源效率都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发展趋势较为波动。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67-72

摘要:能源危机、耗能污染正在威胁人类的存续。目前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又依赖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的提高。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1~2013年我国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情况进行了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相对无效;(2)技术进步对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用明显高于技术创新;(3)我国能源产业的五大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不均衡。同时,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73-76

摘要:为了探索2014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基于1953~2014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国民收入、能源价格、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及总人口数量四个因变量,通过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长期均衡的状况,随后建立了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预测,结合长期均衡模型配合情景分析法,得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结果。从结论来看,国民收入在短期和长期,都是影响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因素;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第二产业比从短期来看对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小。通过预测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要比发改委提出的目标限定值要高。所以,要实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比较艰巨,需要通过多个影响因素协调配合。

基于IPAT模型的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77-81

摘要: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分析对于产业的总体布局有着深远的意义。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以IPAT模型为基础,加入反映产业集聚的变量,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而言,产业集聚的提高,将会加重环境的污染;而分区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却加重。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的关系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基于实证结果,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解决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两难问题。

我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82-87

摘要:选取2005~2012年我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层面探讨我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产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环境规制等条件下,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并且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以中低集聚度为主,处于倒“N”型曲线的两个转折点之间。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以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的政策建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决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88-92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决策具有特殊性,其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决策主体复杂,存在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决策目标,这都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困难,加之决策主体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以及环境管理体制等存在的固有问题,导致了在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决策实践中容易出现短视、决策水平不高、决策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决策过程,是提高决策质量和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