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5906
  • 国内刊号:44-1661/X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272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11
  • 综合影响因子:1.84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环境学报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专论

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

摘要:首先阐述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研究南海诸岛土壤的历程,进而从土壤形成、土壤特性、鸟粪磷矿和土壤分布论述南海诸岛土壤的特点,指出此种土壤为富磷高钙的砂性土壤,其形成年龄为1000-2000a,认为在赤道热带气候和珊瑚、贝壳砂母质条件下,在海鸟、植物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富磷土壤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特别注意保护好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83-188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城市景观林中幼龄期红锥个体大小之统计分布模型

摘要:红锥是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材用和景观树种。运用多个统计分布模型同时拟合树种(特别是包括红锥在内的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多个个体大小指标的研究报导较为少见。本研究仔细调查了广州城市景观林中两年生红锥的冠幅、胸径、基径和树高4个指标,选用12个具有不同函数形式的主要连续型分布,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集合,运用最大或然法和最小二乘法,同时模拟上述4个长度指标及其衍生的6个面积和体积指标。研究发现:(1)10个指标都有各自最适合的分布模型,也共同遵从几个分布模型,其中以伽玛分布最佳,其次是逻辑斯谛分布和韦伯分布;(2)分布曲线形状因指标的维度而异,从一维直径和高度、二维面积到三维体积,曲线变得越来越低矮、趋于正偏,甚至从单峰形变成凹形;(3)期望概率分布对观察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与指标的尺度有关,通常是对数尺度优于线性尺度,例如,对数柯西分布比柯西分布更适合模拟10个指标中除胸径和胸高面积之外的8个指标;(4)一个整合一致性Akaike信息标准CAIC、Kolmogorov.Smimov检验统计量KS和回归决定系数R0的统计量CAICxKS/R0,可作为拟合优度的综合评价标准。本研究可望为林木栽培育种和种群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89-198

深圳东冲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多样性研究能够为生态评估与规划提供参考。深圳东冲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对该片区的红树林研究极少。选择深圳东冲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样地,对其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恢复、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2009年,采用植物群落学介绍的传统方法对东冲红树林生态系统内代表性红树林群落和景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片区红树林面积约3hm2,中心区域红树林得到较好的保护,其他区域的红树林被破坏并逐步退化。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多样性较低,平均丰富度指数为0.50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O.564,主要包括海漆、秋茄、桐花树和许树等本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从重要值也可以看出,这些物种也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种。该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彩叶海漆景观是该区域的典型湿地景观,也是我国甚至全球典型的湿地景观。结果说明非常有必要保护该区域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要保护该红树林物种的本土性和海漆湿地景观的典型性,必须在东冲红树林生态系统尽快启动生态分区规划,并实施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恢复工程。
199-206

藏东南地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摘要: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藏东南地区拥有特殊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有关该地区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结合植物类群和区系组成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拥有种子植物3114种,分属于153科,876属。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藏东南地区拥有西藏地区种子植物科总数的88%,属总数的78%和物种总数的54%,而其国土面积仅占西藏地区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因此,研究认为藏东南地区可能是西藏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在科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成分占较大比重(51%),其次为北温带分布成分(22.6%)。在属的水平上,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北温带分布成分(21%)和泛热带分布成分(15.5%)。从总体构成来看,在科的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比重占到了70%左右;但在属的水平上,热带区系比重仅占44%左右。科、属水平上不同的区系组成,尤其是温、热带区系成分比重的巨大差异,可能与科和属所代表的不同地质历史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与此同时,相比西双版纳地区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独龙江地区的植物区系与藏东南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区系联系。
207-212

浙江天目山孑遗落叶阔叶林群落分异格局及其地形解释

摘要:从地形.植被关系人手,通过调查测定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分布、生境特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揭示微地形上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分异格局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分布在微地形上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地形顶极群落。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分布的范围最广,在海拔高度600-800m的谷床和谷坡中优势度较大;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在海拔高度600m以下的坡地上最为丰富,谷床中次之,而同属的缺萼枫香伍iquidambar acalycina)则在海拔高度800nl以上的坡地、谷坡和顶坡上都有较大优势;蓝果树(Nyssa sinensis)在海拔高度800ITI以上的谷头凹地、坡地占据较大优势;香果树(Emmenoptery henryO仅在海拔高度800m以上的谷床和谷头凹地中占优势;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仅分布在海拔高度1000—1200m以上的谷床中。(2)群落分布受海拔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微地形单元,坡度和坡向的影响较小。随着海拔升高,低海拔优势种枫香被缺萼枫香、香果树、蓝果树等替代,适应冷凉气候条件的常绿伴生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替代了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s),壳斗科落叶乔木短柄袍(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替代了低海拔的麻栎(Quercus acutisima)。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内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可为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种类的就地保育和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213-221

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季蒸散量和组分特征

摘要: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采用热扩散探针、微型蒸渗仪等在2009--2011年生长季(5—10月份)连续测定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JkSE林的林冠蒸腾、林冠截留及林地蒸散等林分蒸散组分的数量和比例及其月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1年的生长季林分蒸散量分别为446、532、426inlll,其年际差别与水分条件、气温和林分叶面积指数有关。蒸散组分中,林冠蒸腾平均占总蒸散的35%、林冠截留占18%、林地蒸散占47%,即53%的蒸散由林冠层产生。林冠月蒸腾在水分充足时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影响,在水分缺乏时与诸气象因子相关不显著;其占月蒸散的比例在生长季内持续下降,从5月份最高的51%降到10月份最低的22%。林冠截留的70%集中在雨季7—9月份,其数量与降水量相关紧密;占月蒸散的比例在5、6月份较低(平均11%),在7—10月份较高(21%)。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受降水量影响,在8月份最高;其各月占林分蒸散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从5月份最低的32%升到10月份的57%。文中半干旱区林分是典型的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降水量是影响林分蒸散及其组分变化的首要因素。降水类型及其季节分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须在短时间尺度上进一步研究。
222-228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摘要:采用时空互代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55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2)在灌丛阶段(Ⅲ)20年细菌数量最大,各阶段呈现出倒“u”形规律,放线菌与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SOM、TN、AN与AK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真菌数量与SOM、TN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放线菌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改善的指标。
229-232

鲁东南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时空动态

摘要:为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鲁东南杨树Populus tremuloides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了其时空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杨树人工林和成熟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0.69~323.92mg·kg。和183.69~418.21mg·蚝~,基本呈双峰趋势,生长季开始前下降、生长季结束时上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峰值均出现在4月和10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2月。O-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均较明显。两种林龄的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约占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89.77%~91.00%。成熟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中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o.946,P〈0.01)。微生物熵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土壤有机碳逐渐由土壤表层向土壤深层转移,土壤处于碳积累状态,土壤呈碳汇功能。
233-238

重庆缙云山环境因子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的作用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呼吸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土壤呼吸的驱动因子。竹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我国现有竹林520万hm2。研究竹林土壤呼吸特征有助于了解竹林土壤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点。目前对于竹林土壤呼吸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探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土壤因素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但较少关注其受包括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等在内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方法多采用单一的回归分析,不能很好地解释各因子间与土壤呼吸的相互作用。文章以重庆缙云山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重庆缙云山区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进行测定。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对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试验期间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平均风速等大气因子数据来自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自动气象站。该文研究了土壤呼吸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_-L壤呼吸日变化较为平缓,最大值出现在16:00—18:00,最小值出现在6:00。季节变化明显,为单峰曲线,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最大值出现在7—8月。(2)单因子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显著相关。(3)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都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三者共同作用可以解释74.1%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通过大气温度对土壤呼吸的间接影响最大。大气相对湿度对土壤呼吸直接作用较大,但其通过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对土壤呼吸的间接作用均为负作用且数值较大,从而大气相对湿�
239-245

重庆酸雨区马尾松与木荷的叶凋落物分解特征

摘要:为从林地养分循环角度评价林下生长良好的木荷(Schima superba)对受酸沉降严重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与健康的影响,在属于我国典型酸雨区和土壤酸化及森林受害严重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采用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与木荷的叶凋落物在不同混合比例时的分解特征。结果发现,由于土壤严重酸化,铁山坪的马尾松、木荷叶凋落物的年分解系数均很低,分别为0.3450和0.4132,与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马尾松、木荷叶凋落物的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6512、0.8133)相比降低了约一半;它们在铁山坪分解50%时所需时间分别为2.0、1.68a,分解95%时所需时间分别为8.64、7.26a;二者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将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后也未发现阔叶凋落物促进针叶凋落物分解的作用。因而认为,在土壤已严重酸化的重庆铁山坪或类似地区,由于作为凋落物分解者的土壤动物、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及种类变化,林下栽植木荷看来难以发挥促进马尾松针叶分解的作用,加之木荷生长过快有加重土壤酸化的不利作用,因此在改善酸沉降危害严重的马尾松林健康状况时,不宜推荐木荷作为林下栽植的阔叶树种。
246-250

天气类型与地下水位对胡杨和灰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摘要:胡杨与灰胡杨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存在与发展决定着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利用PAM-2100(WALZ,Germany)研究并分析了天气类型与地下水位对胡杨、灰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发能耗散及光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杨与灰胡杨的Fm、FV/FO、Fm/Fo、FV/Fm、qp、ФpsⅡ 及P值均随天气由阴天至晴天而降低,并随地下水位下降而降低,而NPQ、D与E值则随阴天至晴天及地下水位下降而显著升高。不同生境2树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总体处于相对适宜状态(0.80左右)。天气类型×地下水位互作极显著影响2树种叶绿素荧光参数。晴天强光与地下水位互作增强了2树种光合机构光损伤机会,显著抑制了PSII光化学活性,降低了PSII光能捕获效率与光化学反应份额而导致光合活性与光合能力降低。但2树种可通过迅速增强非辐射热耗散来缓解水分胁迫与强光、高温对光合机构的伤害,以此保护光合机构正常运转,这是其光合性能较高的生理原因之一。天气类型×地下水位互作显著影响2树种光能吸收分配策略。不同天气类型下胡杨均能保持较高的P,且合理分配吸收光能以增加D来抵御强光对其的伤害,反映了胡杨对强光辐射适应能力强于灰胡杨。随地下水位下降2树种P值降低,D、E值升高。相同地下水位灰胡杨E值略高胡杨,而D、P值则低于胡杨,表明胡杨在干旱胁迫下仍能合理分配吸收光能,保持较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活性。胡杨对多种胁迫因子共存的极端荒漠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其适应荒漠生境的生理生态策略优于灰胡杨,这是其在极端干旱荒漠区长期生存与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251-257

钙离子浓度对两种蕨类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摘要:石灰土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最广的非地带性土壤,因对母岩化学性质的继承Ca2+含量普遍较高,植物对土壤高钙环境的适应行为关系到植株对钙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等各个环节。为探讨土壤高Ca2+环境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和喀斯特喜钙植物的适生机制,以石灰土专属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Ching)和酸性土专属种薄叶双盖蕨(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2种蕨类植物为材料,分别用浓度梯度为4、30、100、200mmol·L-1的Ca2+营养液进行沙培,利用LI-Cor6400i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对不同Ca2+浓度培养液培养的两种蕨类植物进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02浓度(ci)等光合作用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柳叶蕨和薄叶双盖蕨的日Pn佃。、最高值对应的Ca2’浓度分别为30mmol·L-1和4mmol·L-1,柳叶蕨较薄叶双盖蕨具有更高的耐钙能力;(2)随Ca2+浓度升高,柳叶蕨和薄叶双盖蕨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总体均呈降低趋势,但柳叶蕨降幅相对平缓,变化幅度较弱,柳叶蕨对环境钙浓度变化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3)柳叶蕨和薄叶双盖蕨叶片Pn与ci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O.01),二者光合强度降低均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前者与叶肉细胞羧化能力减弱有关,后者可能还与高钙引起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有关;(4)酸性土专属种薄叶双盖蕨无法适应石灰土的高钙环境,可能与Ca2+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光合强度快速降低,水分代谢趋于紊乱,不能积极应对气温日变化等因素有关。
258-262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群落与地温耦合关系

摘要: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646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水平分布与地温的耦合关系表明,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与地温的相关系数.0.882,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O.05);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地温的相关系数是0.899,具有极显著的相关陛(p〈O.05)。垂直分布与地温的耦合关系表明,6月,3个冻土带的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与地温的相关系数0.490,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O.05)。8月,3个冻土带的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与地温值的相关系数0.653,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O.01)。土壤动物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与地温的耦合关系显示,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与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不明显;8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类群数量与地温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温可能是影响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
263-268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固碳速率及有机碳组分影响

摘要:依托长江中下游黄棕壤稻麦轮作区31年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施用化肥(NPK)、有机肥(M:及有机肥—化肥(MNPK)对土壤固碳速率、总有机碳及其组成(难降解有机碳、酸水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探索施肥对黄棕壤固碳能力和稳定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年份(1985、2002及2010年)数据计算出的固碳速率有所不同,各施肥处理1985-2002、2002-2010、1985-2010年的固碳速率分别为:MNPK处理512、1132、711kg·hm-2.a-1,M处理627、528、595kg·hm-2.a-1,NPK处理141、.50、80kg-hm-2.a-1。施肥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难降解有机碳、酸水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除难降解有机碳2011年M处理略高于MNPK处理外,其余采样期各处理之间排序为MNPK〉M〉NPK〉cK。施肥均降低了难降解指数,其中MNPK处理难降解指数最低,与CK处理相比,4次取样平均低7.3%。M和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商。总之,3种施肥方式均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和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贡献率,但以有机肥配施化肥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次之,单施化肥再次之。
269-275

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2年水稻(Oryzasativa)生长期内不同有机无机配施双季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持续淹水的苗期和分蘖期,该时段CH4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78%,说明田间水分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有机无机肥配施均不同程度增加稻田CH4排放量,猪粪+化肥处理(猪粪处理)、猪粪堆肥+化肥处理(堆肥处理)和沼渣沼液+化肥处理(沼渣沼液处理)的全年累积排放量较纯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07.3%(P〈0.01)、67.4%和75.7%。新鲜猪粪直接施用可极显著地增加稻田CH4的排放,但猪粪堆肥与沼渣沼液处理和对照相比,并不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从单位产量的GWP来看,猪粪堆肥处理的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为0.49kg·kg-1,明显低于猪粪处理,也低于沼渣沼液与无氮处理,与无肥处理几乎相同,是较好的施肥处理,可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
276-282

外源水溶性有机物对砖红壤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摘要:利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外源水溶性有机物(DOM)不同添加量对砖红壤土壤pH及土壤可溶性P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DOM比较,添加不同量DOM均可提高砖红壤土壤pH,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pH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添加5mLDOM的处理pH先下降后趋于平衡,添加10mL和20mLDOM的处理pH在试验的24h内没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说明添加DO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砖红壤的pH。不同DOM添加量下土壤可溶性磷含量均显著提高,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所研究的24h内,不同DOM添加量的各处理可溶性磷含量均经历先快速下降,然后短暂回升,再慢速下降的过程。添加5mL和10mLDOM的处理,可溶性磷含量在试验结束时趋于稳定,而添加20mLDOM的处理,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总体上讲,添加DOM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此类土壤可溶性磷含量;此外,加人DOM后,砖红壤的磷吸附量和吸附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DOM添加量的增加,磷吸附量增加。而吸附率反而随着DOM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283-287

长春市大气环境中PM10二重源解析研究

摘要:于2011年在长春市的8个大气环境自动检测站上采集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PM,0受体样品,并针对市区内PMl0的主要污染源道路尘、城市综合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尘、工业燃煤尘和机动车尾气尘等采集了PMlo源样品。对源和受体样品中所含无机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使用以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为基础的二重源解析技术及其改进方法对长春市大气环境中PM10进行二重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二重源解析技术易于确定对PMl0贡献大的各单一尘源,~能更好的反映城市大气中PM1o的主要来源,为制定长春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及重点污染源防治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288-292

广州东北郊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及其与酸雨的关系

摘要: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然而,大气氮沉降研究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基础数据采集非常不足。为了采集大气氮湿沉降的基础数据,为今后深人开展氮沉降对生态系统有关方面的影响提供依据,作者于2011年4月开始,在广州东北郊设置大气氮湿沉降监测点,收集雨水,并分析雨水中总氮的和各种形态氮的质量浓度。经过1年(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监测点的年总氮沉降量为2384.66mg·m-2·a-1(约为23.85kg·hm-2·a-1),其中,铵态氮的沉降量明显高于硝态氮,铵态氮是该监测点所在区域氮沉降的主要形式。(2)各种形态氮的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雨量越大的月份,该月份的氮沉降量占年度总沉降量的比例也越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夏季高,秋、冬季低。(3)降雨的pH值与氮沉降呈显著负相关,氮沉降量越高,雨水的pH值越低,意味着氮沉降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因素之一。
2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