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院士论坛
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1-5

摘要:人类活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染的大气沉降,废水和污水灌溉,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以及农药施用等.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文章通过计算得出了大气汞沉降和酸沉降在中国的累积沉降量,并通过调查分析中国各项污染物来源的最新资料,详细论述了各主要污染因素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文章阐述了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主要的物理化学行为,主要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吸附、迁移和扩散、酸沉降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最后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的前沿问题,并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城市典型工业生产区及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污染特征6-9

摘要:用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根据对南京某炼焦厂、某炼钢厂、某芳烃厂、某炼油厂、某化肥厂和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监测结果,首次报导了南京地区典型工业生产区(厂区)和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炼焦厂厂区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最高,达到17638.1 μg/kg,化肥厂最低,仅为287.5 μg/kg,各行业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水平从高到低顺序为:炼焦厂>炼钢厂>芳烃厂>炼油厂>化肥厂.炼焦厂土壤中PAHs的特征因子主要是苯环数在3~5之间的芳烃化合物,特征因子质量分数之和占PAHs质量分数的百分率为96.3%;炼钢厂土壤中PAHs的特征因子主要是苯环数在3~4之间的芳烃化合物,特征因子质量分数之和占PAHs质量分数的百分率为46.8%;炼油厂土壤中PAHs的特征因子主要是苯环数在3~4之间的芳烃化合物,特征因子质量分数之和占PAHs质量分数的百分率为57.1%;芳烃厂土壤中PAHs的特征因子主要是苯环数在3~4之间的芳烃化合物,特征因子质量分数之和占PAHs质量分数的百分率为52.2%;化肥厂土壤中PAHs的特征因子主要是苯环数为2的苊烯、苊,特征因子质量分数之和占PAHs质量分数的百分率为24.6%.在本次调查的5种类型工业生产区土壤中PAHs污染的特征因子的苯环数主要集中在3~5之间,其中特征因子荧蒽检出率占样品数的80%;菲次之,为60%.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典型工业污染区(厂区)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水平的排序与典型工业污染区(厂区)的排顺不一致,表明居住区PAHs质量分数变化与工业污染源尚未有直接相关性.炼油厂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最高,达3111.0 μg/kg;炼焦厂附近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最低,达462.3 μg/kg.居住区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从高到低顺序为:煤油厂附近居住区>化肥厂附近居住区>芳烃厂附近居住区>炼�

水温与营养值对水库藻华态势的影响10-15

摘要:主要研究了水温和营养值在大沙河水库绿藻、硅藻藻华生物量的影响;提出了用营养值来定量描述水体的富营养状态;通过构筑一定形式的辅助变量,分别提出了在水温20 ℃和30 ℃条件下藻华生物量的预测模型;进一步阐述了水温对藻生长态势的影响原理.研究表明水温一方面影响藻生命活动的活性、速率,另一方面影响藻对水中营养物的利用率和自身代谢率.在水温20 ℃和30 ℃时,两方面的总体作用结果有所不同.对营养物的利用率和自身代谢率方面更大程度上影响藻华生物量的多少.

广东大中型水库电导率分布特征及其受N、P营养盐的影响16-20

摘要:广东省20座大中型水库的电导率在丰水期为22~246 μs/cm,在枯水期为23~254 μs/cm;除大境山水库外,其它水库丰水期、枯水期差别不大.在采样的6个流域中,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比较严重的珠江三角洲水库电导率明显高于其它流域水库;东江流域电导率最低.N、P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有不同的贡献,总的来说,营养盐质量浓度较高的水库,N、P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的贡献率较大,水库电导率也较高.除粤西沿海的鹤地水库以NH4+对水库电导率的贡献为主外,其它流域以N03-对水库电导率的贡献最大.丰水期、枯水期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贡献的结构有变化,PO43-对水库电导率贡献的结构变化最大,即PO43-在丰水期对电导率的贡献比枯水期明显增高.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的电导率反映了水库受污染的程度,富营养化是导致水库电导率上升的重要因素,水库电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库的营养水平.

草浆废水灌溉对海涂湿地土壤及芦苇生长的影响21-25

摘要:通过现场调查、盆栽试验和采样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用草浆废水灌溉海涂芦苇湿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芦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中的有机质、N和P含量有所增加,土壤盐份含量明显下降,同时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均大幅度增加.一定质量浓度的造纸废水灌溉对湿地芦苇的生长有促进用、对土壤的性质有改良作用,但废水质量浓度过高则对土壤的理化性有不利影响.本文推荐造纸废水灌溉海涂芦苇湿地的适宜质量浓度为1000 mg/L以下.

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废水的研究26-29

摘要:室内模拟研究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废水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曝气或者不曝气,生物膜法对养殖废水中的硝酸盐氮去除效果都很差.曝气条件下生物膜法对CODCr、NH4+-N、NO2--N均有较好的净化效果,CODCr、NH4+-N、NO2--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99%、99%;不曝气条件下生物膜法对CODCr、NH4+-N、NO2--N净化效果稍差,CODCr、NH4+-N、NO2--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8%、35%、76%.曝气会增加养殖废水中PO43+-P的质量浓度,增幅可达82%;不曝气时PO43+-P的去除率可达63%.投加复合菌株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和处理效果的提高.

向海湿地河道上下游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30-33

摘要:以向海湿地河道上、下游土壤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Al元素作为标准化元素,通过对重金属元素富集因子的分析,研究了Cu、Ni、Mn、Fe、Ba、Cr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人为污染状况及分级.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影响,部分层面Ni、Ba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富含重金属的霍林河上游矿源物质的沉积及人类对湿地开发活动的历史变迁过程;此外,径流淹没频率不同造成了两断面土壤沉积类型和沉积效果的不同,使得受水文影响较大的上游断面的人为污染程度大于受影响较小的下游断面,说明向海湿地对人为污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或向海湿地具有较强的净化和过滤功能.

刁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34-37

摘要:受上游矿山开发的影响,刁江沿岸存在明显的As、Pb、Zn、Cd复合污染带,其污染区与洪水淹没区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水田的犁底层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隔断作用,而旱地的淀积层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依然很高;上游地带土壤污染呈显性状态,土壤中尾砂沉积现象十分明显,而下游地带的土壤污染呈隐性状态,土壤中尾砂沉积现象不明显;蜈蚣蕨可以作为刁江沿岸土壤污染区的指示植物;土壤中Zn与Cd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层土壤As与Pb质量分数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而土壤垂直剖面中As与Pb质量分数除个别剖面外,相关关系不显著.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的重金属环境行为38-42

摘要:通过理化分析、盆栽生物试验及土壤淋溶试验,探讨了脱硫副产物的重金属农业环境行为.结果表明: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中的总Pb、Cd、Cr、As、Se、Ni、Cu等指标,基本上都低于国标最高容许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符合国家控制标准,但普遍高于土壤自然背景值含量.8~10 g/kg土的供试物量处理,花生、萝卜、甘蔗和水稻的可食部分重金属均无超常累积现象,未导致农产品重金属的富集残留污染,不影响农产品安全品质.在表土层供试物量达到40 g/kg条件下,土壤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施脱硫副产物未导致土壤淋滤液重金属污染,不可能通过降雨淋溶过程,渗透过1 m左右的土层而污染地下水源.

4种草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特性43-47

摘要: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高羊毛、早熟禾、黑麦草、紫花苜蓿在纯尾矿污染土壤或经处理的尾矿污染土壤上都能生长,但在处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其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所受影响比其他几种草坪草更大,说明其重金属抗性低于其他几种植物.单位面积上4种植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高低均为w(Zn)>w(Pb)>w(Cu)>w(Cd),但每种植物对Cd、Pb、Zn和Cu的吸收质量分数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质量分数大于茎叶.加入改良剂(CaCO3)和有机肥(菜枯)使生长在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上的4种草坪草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体中的Cd、Pb、Zn质量分数下降,但Cu质量分数反而上升,结果单位面积上草坪草吸收各重金属元素的量均有所增加,可见利用改良措施与草坪草相结合的方法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可行性.

肥料组合对生菜硝酸盐和重金属的影响48-51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组合处理对生菜硝酸盐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施复合剂的3个处理对生菜硝酸盐的降低效果较好,其中施用双氰胺的组合处理在3个生长时期的降低幅度分别为24%、20.1%、65.4%,降低作用均为最大;施用植物材料处理的生菜Hg质量分数最大,高磷组合处理生菜的Cr、Cd、As和Pb质量分数最大,过磷酸钙增加了Cr、Cd、As和Pb的有效性,氯化钾对重金属影响不明显;仅加施微量元素和施用双氰胺组合处理的卫生品质最好,高磷组合处理卫生品质最差.

关中东部缓坡地面全新世土壤侵蚀与沉积发展演变规律研究52-56

摘要:对华县古洪积扇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的磁化率、粒度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缓坡地面面状流水侵蚀和沉积的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薄弱,在即将进入全新世时有自然侵蚀沉积发生;在全新世4000 a B.P.之前,洪积扇特殊的环境生态条件造成土壤堆积时期土壤水分缺乏,成壤较弱,面状流水侵蚀与沉积活动不明显.自夏商时代以来,农业耕垦活动影响古洪积扇地表,促进了坡面流水侵蚀堆积过程,发生了面状流水侵蚀;从3100 a B.P.开始气候干旱,人类活动强烈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加速了面状流水侵蚀沉积;隋唐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加速侵蚀沉积则更进一步增强,这个过程反映土壤侵蚀呈现阶段性加速的趋势.由此可见,土壤侵蚀的加速是与人类的活动相伴随,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土壤侵蚀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呈现加速趋势.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57-62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1990年至2002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1.253 hm2增加至2002年的1.784 hm2,增加了42.38%;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817 hm2增加至2002年的1.393 hm2,但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广东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636 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8 hm2),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2.0 hm2)的范围,但超过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0.681 hm2);人均生态赤字(1.246 hm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8 hm2).因此,广东虽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景观生态聚类分析63-66

摘要:珠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海陆交互作用与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域.文章以2000年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海地区景观类型图,并以镇(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珠海划分为20个景观生态子区,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 2.0支持下计算各子区的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各子区的景观指数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根据各指数反映的景观特征信息,选择平均斑块大小(MPS)、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分维数(AWMPFD)、破碎度指数(F)、多样性指数(SDI)及人为干扰指数(DT)进行珠海景观生态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多层次客观地对珠海地区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区划分.

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效应的研究(Ⅰ)67-74

摘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夏林内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旷地1.4 ℃,而秋冬则分别高于旷地1.1 ℃和2.7 ℃的特征;春、秋、冬林内最低气温高于旷地0.52到1.1 ℃;一年中春、夏、秋相对湿度高于旷地4%~11.4%,尤以夏季增湿最大,昼夜与旷地湿度差值分别达到11.4%和6.9%,林带在夏秋白天的降温和夏秋的增湿作用十分明显,林带明显具有冬暖夏凉和冬干夏湿的作用.林带在春夏季对林带北缘及下风向90 m区域具有稳定其小气候的作用.一年中春、夏、秋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比旷地小1.3~0.7 ℃,而冬季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大2.1 ℃;相应的夏、秋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比旷地高4.4%~6.7%,而冬、春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低1.1%~2.6%.在冬季中午林带内蓄热能力比旷地高约3 ℃,林中最低气温普遍比林外高0.5 ℃,具有明显保温作用.

广州市不同环境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多样性分析75-80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不同环境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广泛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49科109属128种,其中,在污染严重、中等和轻微的环境分别记录到21种、73种和111种.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的数量与环境受污染程度成反比,而与周围植物的多少成正比.对植物形态学及生态生物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与地上自然生长的植物相比,植株较矮小,叶片较小,根系较发达,根冠比较大,这是屋顶植物长期适应屋顶特殊环境的结果.通过调查及分析,推荐12种有较好屋顶绿化潜力的植物.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酸度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81-85

摘要: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间阶段的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的pH值、水解氮、速效磷、钾、交换性钙、镁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现状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为强酸性土壤,表层(0~20 cm)土壤酸度高于中(20~40 cm)、下(40~60 cm)层土壤,0~40 cm土壤pH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降雨、温度、凋落物、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可能是鼎湖山混交林土壤pH值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除Ca外,在同一剖面内,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下层,而中下层之间相差不大,养分大多在冬季较高,随着季节变动(1,4,7,10月)呈下降趋势.

三种木本植物对酸雨的敏感性和抗性86-90

摘要: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植物抗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大气污染胁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植物种类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作者选择陶瓷工业污染区南海西樵山和相对清洁区肇庆鼎湖山自然生长的木本植物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荷木(Schima superba)当年生叶和一年生叶以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一年生针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酸雨污染环境下,3种植物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受到损害,光合色素降解,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对酸雨污染的敏感性次序为:马尾松>鸭脚木≥荷木,马尾松为酸雨敏感种.初步讨论了树木对酸雨污染的部分抗性生理机制,为酸雨污染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之植被选择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