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部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1-7

基于信息权力论的智慧城市建设刍议

摘要:基于信息权力论视角,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理解为面向信息权力争夺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本文将信息权力分解为信息生产、信息获取和信息控制三个权力维度,并对其测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23个"智慧城市"的信息权力进行了测度,并将之与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我国城市信息权力个体差异明显,尤其表现在信息生产和信息控制方面;城市信息权力和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多种组合类型,亦可为进一步的智慧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提供借鉴。根据分析结论,特别强调对于信息权力培育的重视,以及信息生产、信息获取和信息控制能力三者的协调发展。
8-13

西方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的哲学思考

摘要: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14-18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中国住房改革中的单位作用“隐形化”及其住房表现——以北京部分高校居住区为例

摘要: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市4个高校居住区为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小区内的职工居民和相关高校的房管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中国城市单位作用的"隐形化"现象。通过结合社会变革背景和个人住房行为特征,揭示了住房改革实施后单位在职工住房获得中作用的转变,对单位作用的"隐形化"现象进行了解释。文章尝试对单位作用"隐形化"的表现形式和从出现、发展到减弱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这种单位作用的"隐形化"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制度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并对"新型单位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19-24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

摘要: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25-30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性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31-39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的变迁及其类型:基于堪舆学的微观探察

摘要:堪舆是中国独特的城市形态理论。作为聚落当中最持久、最稳定的形态要素,则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阅读的文本。本文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地,以堪舆文化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与形态要素分析,对传统民居的形态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论证,总结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化的三种类型,深入探讨了引起形态演变的原因。本工作不仅对基于西方城市形态理论的已有研究形成了有益互补,而且对平遥古城历史延续和文脉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40-48

民间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广东惠州巽寮湾案例

摘要:基于广东惠州巽寮天后宫("大妈")与凤池岛妈祖庙("小妈")案例比较,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探讨在资本主导的滨海旅游开发背景下,妈祖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大妈"与"小妈"妈祖信仰空间建构的逻辑路径和过程不同。"大妈"按照资本塑造、权力的集中化与合法化以及宗教话语标准化的逻辑路径,建构为多元认同的开放性空间。"小妈"由于资本的"缺场",主要通过空间权力的自我赋予与妈祖崇拜话语的地方化来凸显与强化"我者"信仰空间的认同,从而建构为"我者"闭合性空间。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49-55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我国城市街区单元平面形态的演替:现状、动因及规律

摘要:论文基于相关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城市街区单元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理论模拟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向型城市扩张模式或内向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城市街区单元的空间尺度都有明显的增大趋向,区域范围内街区单元的数量也相应减少。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和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建设模式,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成为城市街区成型的主导力量,基于成本—收益等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倾向于扩大开发项目的空间体量,从而造成了城市街区单元尺度的增大;这一变化本身也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居民生活和产业活动。
56-62

不同模型在镇域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与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摘要:镇域尺度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对促进城乡统筹和城镇体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最新研究成果,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镇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行了探索,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辐射模型,并与传统重力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大冶市16个乡镇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模型与实测数据的相似度较高,可以更好地反映镇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2两种模拟方法在体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性以及结构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3辐射模型中影响范围的引入以及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异质性的体现是其与重力模型的主要区别。
63-68

城市公园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紫竹院公园为例

摘要:本文将主客观评价法相结合,对北京市紫竹院公园视觉景观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课题组实地评价并拍摄照片,室内请评判者给照片打分评出美景度分值,请专家对主观性因子评价,与实地评价结果做一致性检验;对两种方式获取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并建立线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主观性因子的实地评价和室内问卷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专业背景不同不影响评判者对景观美景度的评判结果;美景度与区内因子呈正相关,与区外因子呈负相关;区内的3个因子更能影响对景观的评判,其中,自然景观所占比例影响最为显著。
69-74
人文地理杂志交通

微观视角下中国大城市家庭汽车拥有情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从微观角度对家庭汽车所有权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图基于对北京市的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中国大城市家庭汽车所有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所有权主要受能力因素和需求因素两方面影响。具体而言,家庭收入越高、持有驾照的成员数越多、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户主年龄越大、离地铁站越远,家庭拥有汽车的可能性越大。家庭规模、家庭内的孩子数及是否住在内城等在国外研究中较为重要的解释变量在国内并不显著。有车家庭的户主在日常通勤中对汽车的使用强度较高,说明居民购买汽车主要为满足实际需要,"炫耀性"消费的因素不多。
75-80

基于交通网络中心性的长春市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可达性研究

摘要:交通网络中心性是测度交通网络及社会经济活动可达性的有效手段。从交通网络中心性视角,结合可达时间研究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可达性。大型综合医院邻近度和中间性与距离(到人民广场路网距离)均呈负相关,在距人民广场最近处二者大致相等且最高,随着距离的增加,邻近度超过中间性。距人民广场4740—5799米处中间性超过邻近度并形成高值分布区,7862—8400米处二者均降到最低。约33.3%的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可达性最好,其集中分布于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城市中心。空间可达性最差的大型综合医院约占总数的24.1%,多分布于城市边缘。空间可达性较差的大型综合医院为数不多,且多分布于城市周边。但高邻近度、高中间性、可达时间较长的大型综合医院主要分布于安达街沿线。高邻近度、低中间性,可达时间较短的大型综合医院则多分布于火车站前与新民大街沿线等城市中心位置。
81-87
人文地理杂志人口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型对比分析——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摘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随着RS和GIS技术的发展,人口空间化方法推陈出新,但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方法选择和精度保证是两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0年县(市、区)单元人口统计信息为案例,分别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建立1km栅格的人口空间化模型,再分别以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为验证单元,比较两种方法模拟人口分布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型整体优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型,且前者更适合于模拟人口总数居中的县(市、区),后者在人口密度梯度较大的城镇边缘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在人口较少的地区二者的模拟效果均不太理想。本研究能够为获取高精度的区域人口空间化模型提供参考。
94-100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县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替分析——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摘要: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研究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效应对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理清二者协调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及判别标准对榆林市12个(区)县近十几年来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从时空角度进行评析,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年份占多数,不协调的年份较少。2榆林市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还处在初级和中级协调等级。3榆林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类型在空间分布和空间聚类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空间分异,因此要跟据不同地域的制约因素来分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
101-108

生态系统服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摘要:以净初级生产力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测量指标,在经典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1986—2010年黑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净初级生产力的边际价格。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净初级生产力每提高1%促进真实GDP增长0.0257%;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下,黑龙江省经济系统以每年1.8%的速率将系统波动产生的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说明生态系统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障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得到的黑龙江省净初级生产力的边际价格为255.1元/106kgC(以1952年价格为基准),此价格主要受净初级生产力产出弹性的影响。
109-112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与评价

摘要:旅游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采用增长率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进行了测度,并对2014年至2016年中国的旅游经济的稳定性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整体上呈现出典型的周期性,平均持续时间3—4年,属于典型的短周期,并且周期持续的时间趋短,说明中国旅游经济已经走过了大起大伏的阶段,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日益增强,正在形成抵御外部风险和冲击的稳定机制。
113-120

正规商业与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摘要:流动商贩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正规商业不相同。本文以正规商业和流动商贩的引力可达性指数,比较两者在同一区位的可达性差异,依此将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些类型在空间上呈同心圆、扇形与多核心相结合的分布模式。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以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为代表的社会力、以国际资本为代表的市场力和具有不同监管强度的政府力均对正规商业与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关系有显著影响。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