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摘要:自1980年代复兴以后的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参照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五种意识的不足或缺乏。这使我们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令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未能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亟待反思,找到问题之所在以及通向世界学术殿堂的“桥梁”,以便“重新出发”。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术史和与同行对话的意识、以问题和理论为导向,立足本土,加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化,作出原创性的发现,是我国人文地理学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6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摘要:人文地理过程是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组成部分,指出人口迁移过程和经济集聚一扩散过程是人文地理过程最重要的要素过程,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文地理过程最直接的空间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的核心内容,包括要素模拟和综合过程模拟;提出了人文过程模拟的主要数据源获得途径与模拟方法,指出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7-11

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2-17

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

摘要:城市诞生时就相互保持着联系,只有将城市纳入世界城市网络中才能正确把握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本质。1980年以来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世界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开始整合,世界城市的兴起是国际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表达。Cohen、Friedmarm、Sassen、Castells和Taylorff学者提出并发展了世界城市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城市问题的重要框架。联系数据的缺乏长期制约了世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创新性地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对世界城市网络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18-24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

摘要:从4个方面透视了我国20年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进展。(1)溯源-学习与批判。国外的犯罪原因传统理论、犯罪新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理论等,为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素养和反面教训。(2)历程-理念与实践。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并蕴育科学理念,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应用实践,再到初步提出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并不缓慢的发展历程。(3)凝练-概念与框架。理清了空间防控的概念内涵、理论要点,阐明了空间防控的不可替代性。(4)展望-拓展与深化。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必将为空间防控研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必将在空间防控研究领域里取得重大而独特的成就。
25-30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摘要: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对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理性选择与线性组合,是具有典型空间属性的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和经济地理现象,涉及了作为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的点状地理要素和作为旅游线路的线状地理要素以及旅游目的地体系构成的区域等面状地理要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不同尺度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模型、目的地类型、游客旅行行为特征、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对旅游线路模式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31-35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哲学观对照

摘要:本文采用诠释学文本解读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两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一赖特和柯布各自提出理想城的语境与文本进行分析,解释了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城市形态结构与建筑师各自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内在关系。光明城反映了柯布的二元辩证思维观。广亩城反映了赖特的有机整体观。文章最后对二者的乌托邦式规划理论进行了哲学批判,分析了其中的矛盾性主要在于对城市、市民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论缺陷。
36-40

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配置分析

摘要:在中国城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Voronoi多边形算法,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优化和配置。结论显示,北京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口,在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原则,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少需要新建40多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出发,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重点不仅要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还应调整空间配置。
41-44

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摘要:本文基于城市触媒视角,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案例,探讨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表明:其一,会展中心具有变化、综合的触媒效应,它存在触媒强度、触媒对象和触媒机理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触媒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触媒对象主要是与会展相关的形式和项目,且受到城市其他元素的作用增强或减弱;其二,会展中心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提升房地产的价格,影响房地产的功能定位;其三,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影响来源于会展中心以及其所承载的会展活动两个方面。
45-49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银川城市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及规划建议——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及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和生活需求研究的基础上,以银川市为案例,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今城市社区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对中国两性居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对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的评价,总结居民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特征。文章充实了国内关于生活需求性别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被忽视和女性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提出今后城市建设需重视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规划,强调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加大社区服务力度,提高女性居民的社区参与度。
50-54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居民认知度研究

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公共场所和自然元素,担当着多种功能。而居民对城市绿地各种服务功能的认知度受到自身主观因素和所处绿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南京市居民绿地服务功能认知进行调查,从居民绿地服务功能重要性认知、服务功能感知两方面分析居民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各服务功能的感知程度与其重要性认知结果大体一致,对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感知度低于其主观重要性认知水平;居民自身主观因素中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所处绿地数量和植物种类对居民的感知程度和重要性认知有显著影响。
55-59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60-66

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摘要:“旅游房地产”近年发展迅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本文以大理为案例地,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产权属性-使用时间”双维度的产品谱系图,并研究其空间布局特点,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特征,包括从空间形态上推动旅游城市化、适应于从观光向度假时代转变的旅游房地产产品演进、政府角色从直接投资者转向“城市助推器”等。结合深入的田野调查,本文分析了大理旅游房地产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了以旅游房地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工具的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7-71

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态势与审思——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角度

摘要:部级基金课题的资助情况往往能反映学科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关注动向。论文通过1993-2009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民族文化”资助项目的分析发现:资助项目在逐步增加,但其数量和幅度与其他类别项目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项目资助具有明显的地域指向性和民族指向性,以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变迁、保护利用为资助主题,课题立项与历年课题指南密切相关。但也存在研究成果的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诸多弱小民族的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继续发挥好学科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应进一步支持弱小民族的文化研究,鼓励创新性研究和关于“新知”的探讨,引导中国目前较薄弱的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还要鼓励和加强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融合,提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
72-76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名称变更及其问题探讨

摘要:自1978年始,为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作用,国家行政体制作出了重要改革,实行市领导县体制。随之各级行政区的数量、名称和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1978-2007年国家民政部统计数字为准,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变更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政区通名和专名的变更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出更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变更的对策和建议。
77-81

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

摘要:在总结城乡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子系统出发,选取城市发展水平、乡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三个功能目标层构建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大西安地区各区县为例进行应用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城乡关联度、城市发展水平、乡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相互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城市发展水平对城乡关联度影响最大。
82-86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

摘要: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陕西省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关系。对6个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其载荷的大小确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并据此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生态压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生态压力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使区域生态压力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态压力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87-90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转移研究: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解析

摘要:将社会资本的理论嵌入产业转移研究,拓展了传统产业转移研究的视野。阐述了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转移新内涵,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涉及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动态网络化过程;提出了基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目标维度的产业转移分析新框架;解析了江苏省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产业转移的典型经验,构建了企业、政府、开发区与规范、信任、网络的产业转移与社会资本互动的“三角模型”,探讨了计量解析的方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