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部级期刊

Global Business

全球商业经典是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中央党校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商业经典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时政、专题、封面人物、建党百年、法治中国、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商业评论、经济学人等

全球商业经典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14-14

摘要:近两年,跟35岁左右的朋友一起谈事时,大家总是会不自觉地扯到一个触动情怀的细节: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无论是梁启超劝李鸿章维新,还是孙中山劝李鸿章革命,李都长叹着一口气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谁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赢家?22-25

摘要:在商业领域、经济发展和经济预测等领域中,“大数据”的预见已经崭露头角。公司和政府应该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管理,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降级论26-29

摘要:当一个社会疯狂鼓吹快节奏的时候,一定需要有人来宣扬慢生活;当全社会跟打了鸡血似的吹捧升级的时候,一定需要有人来说说降级论。

小城故事30-33

摘要:信任无处不在。绝大部分瑞士人_般不会出国购物或采购外国品牌。这种普遍的以本国产品为傲的情愫,也是相互依存的信赖关系的体现吧。

地狱归来34-36

摘要:我与抑郁症抗争的日子。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一定不能让自己成为最后的三分之一。

看哪,这一代人!39-45

摘要:8月的商业新闻有两件大事,先是京东挑战苏宁,硝烟未落,360又和百度叫上了板。

脚在地上精神在空中46-51

摘要:70后更像是为商业而生——也正因为他们只为商业而生,导致他们的新生程度不会彻底。他们的过渡色彩太强了。

70后为70后画像52-55

摘要:大约整整十年之前,我曾经参与过一次短暂而且不成功的创业行动。几十口人聚集在北京地坛公园西北角一个花团锦簇、有锦鲤、有飞檐的古式建筑中,夜以继日地设计样报。

一条万宝路拍碎你的理想56-59

摘要: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在面对冷冰冰的社会时,最初大家都很抗拒,后来发现这个东西你抗拒不了,它比你的理想强大得多,

孙陶然:抓住机遇的“中间一代”60-65

摘要:“我们前而的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考虑自己的利益少一点。后而的人正相反,埋头赚钱的念头更强,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则少一些。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则兼顾了两者:既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

何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66-74

摘要:在短暂的迷惘期后,何帆意识到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做点事——翻译一本书,可能就是点燃一盏灯,替后面的人照亮一段路。

徐胜治:我要留下真正的东西76-83

摘要:人们或许都自以为是波涛中的弄潮儿,其实不过是些大浪里的挣扎者—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危机,事业也不好做。但是你如果还打算将来如何如何,就要从自己现在做起。

粱冬:我们没有传统,所以无所适从84-89

摘要:“我的父母不能给我任何指导,我所有的人生选择都是在他们的建议前加了个负号。中国这个个人的时代让人可以迅速改变自己的生活,突破自己的阶级,但是也让很多人在突破了之后无所适从。”

徐皓峰:在世俗中节省力气90-99

摘要:“许多人为体面地活着而做出种种可能违心的努力,他省去了这份力气。在世俗中节省力气的人必有一个比常人辽阔的精神世界,那才是他的着力处。”

黄雯:我自己制定规则100-105

摘要:黄雯说:“写作让我保持一个人的状态。每个人都应该先做自己,面对自己。自己活明白,再自律,然后才能想其他人。”

走到转折点了?106-113

摘要:本刊在七月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针对“70年代”生人的调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聩,不少人对实施调查的记者说,这问题来得正好,他们正在思索这些问题,却苦于无人交流。我们拿到了近120份问卷。限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无法呈现全貌,但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70后认为他们到了人生的转折点,时间上的刻不容缓感令他们感到焦虑,如何寻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的吗?114-115

摘要:严蓬:斯嘉丽在《乱世佳人》结尾说:“毕竟,明天就是另一天了。”人有希望的话,明天永远会比今天好。

“我年轻的时候很世故,现在我比那时年轻了”116-127

摘要:“70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说法,这个命名的背后寄托了很多的希望,那时候有不少70后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认为这一代会以特别崭新、蓬勃的面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