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特稿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纪念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70周年1-8

摘要:从1516年《乌托邦》发表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乌托邦社会主义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理论越来越完善,对现实制度的观察与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也越来越接近科学的形态。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空想色彩日渐淡化、糟粕成分不断被剔除、科学内涵越来越充实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批判、扬弃与超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促成了社会主义由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1847年6月刚刚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研究
在深化制度治党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9-17

摘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凸显和深化制度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内容和鲜明特点,也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在深化制度治党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一系列辩证关系: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关系,坚持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党纪与法律的关系,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破”与“立”的关系,坚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信任与监督的关系,坚持制度激励和制度监督有机统一;制度与道德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涵养党内法规制度。深化制度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是深化制度治党、坚持依规治党的重中之重。

再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间的关系18-25

摘要:党内法规是规范党组织、党员关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总称,国家法律是调整公民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制度的总称,二者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都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方面,需要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让党内法规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成为党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包含党内法规在内的各领域规范的一个有机整体,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间既有区别,也有一致性,所以,党内法规体系建设需要与国家法律建设相辅相成,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需要统筹推进,乃至一体建设。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越南革新开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的地位和作用26-33

摘要:越南的革新开放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改革大浪潮中,越南坚守社会主义革新道路,大大鼓舞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信念。越南社会主义政治革新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建设,在许多方面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既为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提供了发展的保障,也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马克思意识形态观及其现实意义34-41

摘要: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马克思那里,是从多重意义上来阐述意识形态的,即: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本文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即“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个意义上来进行的。科学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意义,深入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代推进:基于中国语境的逻辑回应42-50

摘要:“有序”是多层次多领域拓展公共参与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实则蕴含了对原则的遵循与把握,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代推进是中西现代化进程中共通的时代命题。立足当代中国语境,提出推进公共参与有序化,要坚持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互动、主导参与和渐进参与的互构、公共理性和个体理性的互融、民主激励和效率激励的互嵌,从逻辑上回应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实推进和发展趋向,有利于实现公民参与进程中“扩大”与“有序”的勾连。

移社会之风易政治之俗——以培育社会资本推进政治生态建设51-61

摘要: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宏观的制度建构、微观的角色规制,而且需要社会文化与民情风俗方面的综合治理。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要素的相通性、资源的互动性、逻辑的相洽性使得社会资本匮乏与政治生态恶化交相呼应,表现为“葫芦型”社会网络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规范型社会资本缺失拉大制度性鸿沟,信任赤字导致政府质量降低。因此,对政治生态的净化要从改造社会网络,升级社会规范,重塑人际信任入手。最终,移社会不正之风,易政治流弊之俗,以培育社会资本推进政治生态建设。

国内全球治理的研究现状解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62-73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致力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899篇CNK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全球治理研究知识图谱的结果表明,早期的国内全球治理研究多为引介性文献,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聚焦于全球治理的本土化阐释,近些年的研究则关注的是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对策、路径与战略问题。由高频关键词的聚类与时区分布情况可知,当前国内全球治理研究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学者们对全球治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重点也由对国家主权的强调转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全球治理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加以改善。此外,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它正在迈向政策科学领域。

论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74-81

摘要:特里·伊格尔顿从政治视角观察后现代主义,他以独特的政治逻辑和理论观点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共谋的“一丘之貉”,因此它势必会危害社会主义理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起源、政治本质和政治前途所进行的深入剖析与逻辑论证,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性质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探索建设性后现代社会的道路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论政党治国的体制和困境——政党政治时代国家治理的一个考察角度82-93

摘要:在政党积极介入人类政治生活和深度介入国家政权的政党政治时代,国家治理的主体实际上已经变成以政党为组织线索的基本格局,由此出现了政党治国的现象。政党治国是政党政治时代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只不过各国所形成的政党治国体制(体系)有所不同,如政党对比治国体制、政党合作治国体制、政党主导治国体制、政党领导治国体制和政党独占治国体制的区别。每一种政党治国体制都界定着政党博弈的基本结构,结合其它诸如政党政治文化、政党政治制度等条件,就限定了各政党的策略选择空间,从而有可能形成某种政党治国困境,如政党合作的困境或者政党独裁的困境,导致一国国家治理表现糟糕。而有一些国家在未改变政党治国体制但稍微改变了政党博弈的其它条件,或者在彻底改变政党治国体制的情况下,破解(避免或摆脱)了政党治国困境,从而国家治理表现尚可甚至比较优秀。这就说明,在政党政治时代,各国治理表现的重大差异,可能非常需要用政党治国体制及其困境来予以解释,也需要从这里来寻求改善国家治理的出路。

小官何以巨腐——以土地征收补偿中的具体权力与抽象权力划分为例94-103

摘要:小官巨腐可以用具体权力和抽象权力的划分来解释。目的的公益性、程序合法、补偿的公平性是土地征收的三个要件。研究发现:土地征收补偿中的抽象权力表现为——中央确定土地宪法秩序、省政府制定征地补偿标准,确定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的数额、市政府制定国有土地补偿办法、县政府授权委托乡镇政府制定集体土地补偿办法。考虑到地方性知识,抽象权力要在文本和情境中运行,尤其在抽象权力对于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出现空白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同时拥有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抽象权力失去对于具体权力的监督,从而出现权力的配置失衡。以案例研究中深描、显微的方法刻画出小官巨腐的原因。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从协作到合作的转型104-113

摘要: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协作”关系,而非“合作”关系。协作关系的特点在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仅存在着契约型的信任,政府行为具有控制导向性与社会组织具有非自主性,官僚制组织是协作关系的组织基础等。在高度复杂的后工业化背景下,协作关系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化解协作困境的主要途径在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

社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的利益共容与权力架构114-121

摘要:社区环境治理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相比于行政管制模式,多元共治由于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充分及时参与更有助于促成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与共容,从而有效遏制不同主体的利益偏向。同时,为发挥整体功能,多元共治应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配合、以社区居民为基础、以社区组织为纽带、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支持的社区环境治理架构。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
精准扶贫下农村反贫困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研究122-129

摘要:实现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农村反贫困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而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又体现为村级组织自身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村民关系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可持续性以及村级组织与企业关系的可持续性。基于村级组织与其他各扶贫主体关系之间出现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在精准扶贫的目标下实现村级组织与各主体间利益相容的合宜路径。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色扭曲与社会变革背景下的立法重构130-137

摘要: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之初,在经济职能之外就肩负着建立公有制、提供公共产品、保障成员生存等政治职能,各种职能之间的冲突导致其在主体角色定位与运行上陷入混乱。不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目前管理农民集体财产、维护集体成员权益较为合适的机构,不应被抛弃。在农村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被改造为自我管理的纯粹经济组织,依据市场规则建立主体运行制度,并按照财产权规则重构成员权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及启示138-145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开始以第三产业驱动为主。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契合了经济形势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期。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的先期发展经验,能为目前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重视休闲体育文化对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引领作用;多元的供给主体与完善的供给层次促进休闲体育的普及;善于把握品牌效应和产业链整合来促进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区域协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理论与改革杂志法学
论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146-161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当具有预防生态损害的功能,但从已结案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来看,我国目前的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具有明显的事后救济特征。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侵权法为基础,过于强调损害结果、不够重视源头预防且欠缺民事请求权基础,因而难以有效预防生态损害。为构建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当借鉴美国经验,明确其执法诉讼属性,允许原告对企业和行政机关的环境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而不必证明损害的存在。据此原则,需要对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选择、适用范围和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进行不同于侵权诉讼的设计安排。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完善162-170

摘要:与传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不同,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受科技、认识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复杂,其法律体系和行业道德建设滞后所反映出的制度供给不足更为明显,因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和监管模式陈旧落后所造成的执法资源紧张和权力资源不均更为棘手。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和标识制度的科学性,加强立法的系统性,提倡公众参与和社会权力介入以增进制度的民主性,是为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