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专伭(特稿)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加大“治本”的力度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在反腐高压之下,一些干部还继续贪腐?一些干部仍能继续被“带病”提拔?这能否说明:反腐力度大、富有成效,而防止、根除干部腐败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适时加大“治本”的力度。“治本”的目的,是形成干部不能腐的制度环境。完善党内制度体系是“治本”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是“治本”的核心。加强决策与权力运行监督是“治本”的关键。摆脱“运动式”管党治党的影响是“治本”的重要保障。
1-7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的空间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一种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激进尝试

摘要: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社会的幸存,似乎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必然消亡的乐观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异化特质,已然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渗透到繁芜庞杂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转变为更加隐蔽的微观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形成与交换,也不单纯囿于“物”的范畴,它毋宁跃迁到空间层面,并将自身演化为对抽象空间的重构与再生产。于是,资本对个体的钳制就嬗变为,由它所掌控的异化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曲解与压制。鉴于此,原先以生产力-生产关系间矛盾为出发点的宏观政治革命,必须在微观层面,实现空间批判的转向。而后者毋宁是以实现人的全面性为目的,进而瓦解作为资本生产场域的抽象空间的总体性革命。至于该过程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解读乃至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激进尝试。
8-14

建设性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再思考

摘要: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认识通常将其理解为否定的、破坏的、革命的,而没有看到它建设性的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从一种新的角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即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以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不仅仅是国际形势变化的要求,也是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15-18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执政者的长效机制构建

摘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执政者是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重要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和功能。当前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执政者工作在培养的价值取向、理念、内容、模式与方式、机制与途径、平台等层面均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鉴于此,我们应该构建中国化与国际化并举的价值取向,树立现代政治教育与培养理念,重构复合创新型的培养内容,建构起教育和实践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努力开发各种培养平台和途径,从而形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执政者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这项工程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
24-27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论网络政治动员:概念、要素与特征

摘要:网络政治动员是指政治主体在网络空间内通过信息的和传播来调动政治能量,从而达到其现实政治目的的行为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网络政治动员的政治性、价值性和现实性。网络政治动员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议题和场域。主体是主导者,客体是参与者,议题是中心内容,场域是外部条件。网络政治动员与现实政治动员在主体结构、参与形态、行动方式和时空范围上都具有显著区别。这些区别构成了网络政治动员的基本特征,即从行政权力中心到知识权力中心,从现实集合到虚实联动,从线性传播到多维互动,从有限时空到无限时空的全方位转变。
28-33

网络参政兴起的政治根源及政治风险

摘要:文章以“身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网络参政兴起的内在机理,认为网络参政现象兴起的逻辑蕴含在身份政治和公民政治的交错发展和历史转型中,公民政治的发展为公民自主参政议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提供制度支持、培养参政能力和提高公民意识;而身份政治却有力地控制着政治参与的过快膨胀,保证政治的稳定有序。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民众一方面利用网络摆脱了不平等身份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凭借既有的制度资源,以及现实政治参与中培养起来的公民意识和参政能力,进行网络“话语参政”。
34-39

微信协商:中国协商民主建设的新途径和新策略

摘要:微信协商的途径包括政务微信、个人微信,它具有便捷性、平等性、针对性、强关系性和群体年轻化等特征。微信协商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新途径,扩大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群体,有利于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但微信协商也存在非理性舆论、普及程度在年龄和地域方面不平衡、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等问题。推进微信协商的健康发展,须加强对微信协商的宣传、打造特色的微信平台、提高协商主体素质、加强运营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0-45

法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研判:萧公权的政体分类学

摘要:萧公权的政治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治政体问题。对这一问题,他主要展开了三个方面的讨论:根据法治的标准对政体进行分类,归纳出法治与专制两种不同且对立的政体类型;认为法治政体包含贵族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重点从历史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民主立宪政体所具有的法治政体的性质;专制政体则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政体为标本。以这些讨论为基础,肃公权思考了中国的政治病及其救治的方法。
46-52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境中的一种创新,理应拥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规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公共协商与对话是其形式,保护公民权利、谋求公共福祉的提升为其宗旨,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统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建构包括协商对话主体的确认、活动场域的探究以及适用领域的界定,从而将执政党、派、社会团体和公民聚合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听证会、大众传媒、邻里中心、业主委员会以及工会等公共场域,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维持、城乡公共事业管理、人居环境等民生问题进行公共对话。
57-61

政治参与、自我效能与青年幸福感提升研究

摘要:青年的政治参与正向显著影响幸福感,自我效能的三个变量中能力自信、胜任力和成就感也会显著影响幸福感,并且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造成青年政治参与、自我效能对幸福感的作用不同。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年政治参与,尊重青年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诉求,广开参与政治渠道、扩展青年政治参与空间、充分保障青年阶层流动性,此外要包容青年对既定规则创造性破坏和创造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充分释放青年的自信心、胜任力、成就感,最终提升青年的幸福感。
62-65

精英文化的主体变迁及其教化路径

摘要:精英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组织动员作用和引领作用。现代社会精英文化既经历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到有机知识分子的变迁,也经历了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分化。在互联网时代,精英文化面临大众文化的解构与挑战,但精英文化可以通过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发挥作用,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超越消费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
66-69

文明发展的秩序之维

摘要:文明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的批判与超越。本文从传统发展模式的秩序批判出发,认为传统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文明发展则是一种合乎秩序的和谐发展,其理念、目标、路径均蕴含着内在的秩序诉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空间秩序、时间秩序、意义秩序三重维度阐释了文明发展的秩序构建。
70-73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体系构建与效能提升:地方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建设

摘要: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它既是一个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积极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降低地方治理的成本与风险,而且还能形成合力继而提升治理水平。但是,制度建设并不仅仅是促进形成制度要素,而是要在完善制度要素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体系。基于此,从制度本身的内部结构出发,构建适合地方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基础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体系架构是必备之举。制度体系建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制度本身,而是在于充分发挥它对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效能,因而,应通过在不损害制度体系的前提下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扩大制度效能的受益群体、引导政府树立制度思维、增强公众的制度意识等途径来提升制度效能。
81-86

论我国环境治理的公共性及其制度实现

摘要:环境治理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以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及解决环境纠纷为内容的管理制度。环境治理的公共性价值是环境治理体系的灵魂性根基,决定了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工作重心和优先次序。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政策协商制度、环境公益告发制度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最大限度的克服了环境治理的尴尬困境,同时也为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制度创新。
94-97

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研究——以合肥为例

摘要:本文以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的合肥市为例,对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过程和内容予以梳理和分析,以期建构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性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评估水准,从而增强政府决策依据的科学性。
98-101
理论与改革杂志法学

误解与真相: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解读

摘要: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各有各的法理依据,二者并非天生的宿敌。舆论虽然可以影响法官的自由裁量,却不可能越俎代庖进行“舆论审判”。“舆论聚焦——领导过问——批示——法院遵从”的国情,才是“舆论审判”的真相。为了让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各得其所、并行不悖,实现维护司法公正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宽容对待舆论监督,反对以“规范”之名行“压制”之实;二要切实保障审判独立,让法律成为法官的“唯一上司”;三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确保法律得到正确的解释和适用。
102-109

比较法视野下的行政法人法律属性探究及其制度化建构基础

摘要:行政法人的概念在我国学界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立法中亦可觅其踪迹。惟我国大陆尚未在立法上明确其内涵及法律性质。通过比较德、日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和实务现状,究学理之内涵、通实践之惯例,在比较法视野下透过对比研究行政法人的法律属性、组织构造和基本任务,并结合当下我国公私合作完成行政任务趋势与背景下的行政机关法人化之趋势,归纳总结出行政法人制度在我国现行法治环境下的法律属性及其三项构建基础。
110-115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规范约定与有效抗辩——基于12省31个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诉讼案件的阐释

摘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规民约限制户口迁入和强制要求迁出,在庭审中提出“民主自治”等理由来否定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因违法而被认定无效。法律保障“法定情形”下获得的成员资格,并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实现其权益的义务,不能约定排除。法定情形之外,集体经济组织可从四个路径规范约定成员权益,作为被告还可从五个进路依法充分行使诉权。
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