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路5-7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本文拟在对意识形态的主要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之后.以此为出发点,揭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思路:“适应”与“超越”。

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8-11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其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属性是否只体现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上?对于加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是否还存在具体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利益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初始范畴。这既适应于不同社会制度革命性的质变中。同时也适应于同一社会制度内部量变中。从利益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局面,就抓住了本源性问题。从利益问题着手。同时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利益关系的实现上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规律性认识,本文旨在提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

我国民主决策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对策研究12-15

摘要:我国公共决策中民主决策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公共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参与决策制度、转化政府组织绩效评价模式、改革制度安排、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以提高公共决策水平。

党内民主的政治学审视:功能及其限度16-19

摘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对于塑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党,对于人民民主的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党内民主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其内在含义所限定的特定的功能和限度;超越其功能和限度,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些限度一方面是由党内民主自身的特点和含义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我国当前党内民主制度滞后和欠缺的影响。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认识到党内民主自身的这些限度.其次要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我国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的巩固20-23

摘要: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和离散性,它导致的利益重新分化组合和社会阶层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因素和潜在危险势必使人民民主专政面临合法性危机。所以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进行阶层分析和研究,以重塑人民民主专政合法性基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24-27

摘要: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人学境界28-31

摘要: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播是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启蒙。旨在使当时落后的中国走上解放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择并在政治实践中拓展。鉴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点,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形成重整体而轻个体的思维模式的原因在于对俄国经验的汲取及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的现实需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探索,这种探索的重要特征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实践人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任务型组织设立的三条路径32-35

摘要:任务型组织的设立可以有三条路径:一条是在常规组织内设立任务型组织;另一条是在常规组织间设立任务型组织:再一条是在常规组织之上设立任务型组织。第三条路径也可以看作是组织职能调整的过程,一般是作为改革的一项内容而提出来的。组织设立三条路径的选择取决于非常规任务的复杂性程度、重要性强弱以及影响面的大小.它们可以依次作为处理复杂性程度更高、重要性程度更强、影响面更大任务时设立任务型组织的路径。

论居民利益社区化的成因、障碍及对策36-39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进行,城市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联越来越紧密,出现利益社区化的趋势。居民利益社区化有其独特的成因,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因素。必须不断加强社区建设以克服这些障碍因素,从而促进居民利益社区化,使得社区成为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生活共同体。

论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及意义40-42

摘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原则,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时代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西欧社会与工会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嬗变43-46

摘要:西欧各国社会与工会曾经是劳工运动的两翼,二者之间有着传统的密切联系。然而,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工会和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很大改变,社会与工会的关系已大不如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国家的社会重掌政权,西欧政坛呈现一片粉红色,但这并未能弥补社会与工会之间的裂痕。不过,二者毕竟还有不少共同利益,它们的关系也不致完全破裂。

非政府组织失灵的机理探究及其矫治47-49

摘要:公益失灵和志愿失灵是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内在机理,营利性倾向、志愿性的缺失、效率低于及公众信任缺失是其失灵内在机理的外在表现。对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内在机理作深入学理分析。探究失灵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即缺少宽松的发展空间、缺少配套的制度环境和自身独立性的缺失。以自律和他律机制的构建作为矫治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切入点。

关于自主创新战略主体功能定位的若干思考——牛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的启示50-52

摘要:牛津大学在产学研结合上,坚持大学是科研成果产生的摇篮,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源头,大学应发挥龙头作用。而企业则是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有效 载体。没有企业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商业价值的平台。科技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因此大学、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不同层面的两个基本主体。根据牛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和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明确定位了大学、科技园区、企业、政府的功能分别是:发挥大学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中龙头作用;发挥科技园区的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中桥梁和纽带功能;发挥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的有效载体功能;发挥政府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中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

公众满意结构的初步研究53-57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通过预调查编制公众满意结构调查问卷,对1566名成年人的正式调查表明。我国的公众满意主要包含七个因子:政府形象、社会安全、经济调控、教育就业与保健、人文生态保护、国际参与、民主政治;调查数据显示上述七因子受公众关注的程度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为公众满意的测评内容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公共行政的工作重点提供了参考。

论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三评“部分质变”58-61

摘要: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对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认为由量到质的转化是一个直接的、没有中介的、不可逆的和非加和的整体性过程。以此为基础.本文对“部分质变”概念作了进一步考察,认为“部分质量”概念是基于对质量转化规律的错误认识而提出的一个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概念。

论社会风险治理的三个视角62-64

摘要:人类社会的风险无处不在。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社会风险的治理主要有三个基本的视角:灾害视角、危机视角和突发事件视角。灾害视角从事件本身出发,强调技术导向的管理;危机视角从事件对人的影响出发,强调从制度和管理的手段,以及人的自我心理调适来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威胁;突发事件的视角,从事件的非常规性出发,强调公共管理的权变性。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初探65-67

摘要:“党内法规”最早由提出,至今,已被广泛使用。党内法规可以分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一些意见、通知、答复、解释。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内法规逐步形成比较齐全的体系;更为关注出台法规的普遍适用性,注重法规的长期效力:程序性法规开始占相当比重;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也有很大提高。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渐进式路径选择68-71

摘要: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延伸和拓展。党内在领导干部内部、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中央和地方、党员个体和党组织整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具有引导、辐射和借鉴意义。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局部和谐带动整体和谐,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执政党自身的理论发展逻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渐进式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