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急诊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 42-1607/R 国内刊号
  • 1009-5918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急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急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临床研究、论著-研究报告、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胰腺疾病的紧急处理、共识·解读、脓毒症预防与阻断征文、论著-实验研究、脓毒症预防与阻断、指南·共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专栏

临床急诊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创伤/多发伤专栏
严重创伤/多发伤的综合救治497-499

摘要:创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严重创伤是我国居民第5位死因及40岁以下男性的首位死因,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及人力资源损失〔1〕。其中,多发伤,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由于损伤能量高、并发症多〔2〕,导致伤后生理功能严重紊乱,治疗决策上常常存在各种矛盾,不仅容易漏诊和误诊,而且早期不恰当的确定性手术,

自体血回输对多发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500-502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多发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05-2016-01收治的多发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IAT组)和异体血输注组(ABT组)2组,于麻醉诱导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用肝素抗凝试管采集空腹静脉血,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RP、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量、术中输血量及受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输血第1天、第3天(T1、T2)TNF-α、IL-6较麻醉诱导前(T0)显著升高(P〈0.05),CRP到T2时才显著升高(P〈0.05);IAT组TNF-α、IL-6在T1、T2时显著低于ABT组(P〈0.05),而2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血回输能够降低多发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TNF-α、IL-6炎症水平,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腹膜后血肿清除减压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报告503-505

摘要: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急性腹内压升高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常由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严重的肠道梗阻、腹部钝性创伤等引起〔1〕。腹膜后血肿是骨盆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出血多来源于骶前静脉丛或骨折的边缘小动静脉。骨盆骨折合并腹膜后血肿可导致腹腔高压症。

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506-508

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择2012-05-2015-07我院接诊的92例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24~72h的亚低温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GCS)和血流动力学评分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颅脑损伤和临床特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在1d的时候无明显变化,在之后3d、5d、10d观察组的Vs、Vm和PI和对照组相比较有较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GCS评分在1d和3d并无明显差异,但在5d、7d观察组GCS评分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在10d达到最高(10.43±3.33)分vs.(8.23±3.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患者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临床急诊杂志临床研究
血必净在百草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509-512

摘要:目的:研究血必净在百草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4-11-2015-05收治的4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Con组(常规治疗组)和Mod组(常规治疗+血必净组),每组20例。分别在入院后6h、24h、48h、72h等时间点,桡动脉采血1.5ml检测血气分析,静脉血2ml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细胞因子TNF-α、IL-10(抑制炎症反应)的含量;行胸部CT检查,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行细针穿刺肺组织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1血气分析:各组PO2显著低于正常范围(P〈0.05);但Con组PO2值较Mod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PCO2显著高于正常范围(P〈0.05);但Con组PCO2值较Mod组显著升高(P〈0.05)。2血清中TGF-β1和TNF-α水平:Con组和Mod组各时间点血清中TNF-α水平和TGF-β1、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同时间点比较,Mod组血清中TNF-α、TGF-β1水平在490nm处吸光度低于Con组(P〈0.05),Mod组血清中IL-10在450nm处的吸光度高于Con组(P〈0.05)。3苏木精-伊红染色:Con组、Mod组肺组织中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增多为著,肺泡壁断裂,肺泡腔充满粉红色水肿液,部分有透明膜形成,严重者可见到弥漫性肺出血、肺泡腔塌陷萎缩甚至结构消失;Mod组随时间的延长肺组织损伤程度较Con组减轻。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通过抑制TGF-β1的合成、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可以减轻百草枯引起的炎性因子的作用,对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无创肺动脉压力测定在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513-515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肺动脉压力(PAP)测定在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3例,根据PAH的分级诊断标准分组,比较各组机械性通气情况的差异;比较各组治疗前后PAP与各心功能指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PAP值与各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AP正常组患者机械通气性率(36.84%)低于轻度PAH(51.85%),中度PAH组(77.27%)和重度PAH组(8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P正常组机械性通气时间(4.54±1.34)d低于轻度PAH组(6.25±0.96)d,中度PAH组(7.37±1.27)d和重度PAH组(9.39±1.25)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PAH组的PAP和LVEF均高于PAP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PAH组的PAP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度PAH组和重度PAH组的LVEF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PAP值与治疗前LVEF呈正相关(r=0.316,P=0.018),与治疗前EA呈负相关(r=-0.297,P=0.027);治疗后PAP值与治疗后LVEF呈正相关(r=0.253,P=0.030)。结论:PAP测定在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PAP与部分心功能指标显著相关。

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PWI、MRA和TCD检查结果的影响516-520

摘要: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像、超声学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来院诊治,愿意自费使用HUK的AIS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不愿自费使用HUK的AIS患者48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UK。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及NIHSS评分,并于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行Barthel指数评定其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PWI示病灶侧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流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MRA示治疗后观察组有22例存在血管狭窄远少于对照组35例;TCD示观察组治疗后有32例改善,远多于对照组19例;治疗后观察组NIHSS、Barthel及IP体积改善幅度远大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却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HUK应用于AIS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影像、超声等检查结果,恢复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影响急诊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521-523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诊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01-2015-07急诊高龄患者264例,其中急诊高龄肺部感染患者124例作为观察组,未出现肺部感染高龄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急诊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和体温分别为(69.31±5.26)岁和(39.20±2.3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COPD、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多发损伤等患病率为43.55%(54/124)、30.65%(38/124)、45.16%(56/124)、35.48%(44/124)、22.58%(28/124)、46.77%(58/124)和37.10%(46/1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为(31.98±5.23)g/L,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70岁、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COPD、体温≥38.5℃、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多发损伤、血清白蛋白〈40g/L的肺部感染发生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诊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体温、意识障碍、COPD,肾功能减退、侵入性操作、多发损伤和血清白蛋白等,并呈相关性。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消化内镜诊治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524-528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消化内镜诊治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4期间收治的196例ANV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诊治ANVUGIB,根据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是否再出血,把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的患者分为首次有效止血组和再出血组,统计ANVUGIB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再出血率、出血原因和再出血危险因素(例如输血治疗等),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Yates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6.43%(189例),其中32例(16.33%)再次出血。54.08%(106例)的ANVUGIB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输血治疗、肿瘤出血、后续无质子泵抑制剂治疗、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Rockall评分〉5分和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内镜诊治ANVUGIB的效果明确。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众多。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无复流现象预测529-53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2-2016-01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术中无复流发生率约12.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分叉病变(OR=1.62,95%CI 1.420~1.862,P=0.002)、再灌注时间(〉6h)(OR=1.558,95%CI1.359~1.793,P=0.001)、入院时收缩压水平(〈90mmHg)(OR=1.267,95%CI 1.140~1.381,P=0.004)、术前TIMI血流〈1级(OR=1.080,95%CI 1.052~1.142,P〈0.001)、血栓负荷程度(OR=1.580,95%CI1.468~2.646,P=0.028)和病变血管长度(OR=1.936,95%CI1.886~1.992,P=0.017)是预测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因素。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术中无复流发生率约12.5%。梗死相关动脉是否为分叉病变、再灌注时间(〉6h)、入院时收缩压水平(〈90mmHg)、术前TIMI血流〈1级、血栓负荷程度和病变血管长度等因素可预测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现象。

增加急性肾损伤对改良EFFECT评分系统预测急性心力衰竭短期死亡的价值532-534

摘要:目的:心脏治疗有效性的强化反馈(EFFECT)危险分层系统是评价急性心力衰竭(AHF)短期预后的公认工具,但是并没有包括可靠的肾脏损伤指标。本研究将急性肾损伤(AKI)纳入该系统,探索改良EFFECT系统对住院期间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2例住院的AHF病例资料。根据KDIGO标准诊断AKI并分级,将AKI替代血尿素氮来改良原始EFFECT计分,构建不同的分级系统。结果:和无AKI者比较,合并AKI的AHF患者住院死亡率更高(3.6%vs.13.0%,P〈0.001)。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经EFFECT计分、糖尿病、eGFR和左室射血分数校正后,AKI仍然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984,95%可信区间1.489~2.934)。进一步在ROC曲线分析中,基于血尿素氮水平的EFFECT计分预测住院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4,而基于是否发生AKI的改良EFFECT计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42,基于AKI分级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结论:AKI是AHF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EFFECT系统中增加AKI有助于提高该危险评价系统预测AHF患者住院死亡的价值。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从业人员心肺复苏实施情况的研究535-537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从业人员CPR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从业人员,应用医学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测试,应用ZOLL公司R Seies除颤仪实时记录按压深度、频率及胸廓回弹速度。结果: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从业人员男女按压深度均值达到新指南要求,按压频率较指南要求范围略高,男女按压深度及频率均值未见明显差异,但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达标率男性优于女性。胸廓回弹速度与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从业人员按压深度总体均值符合2015新版CPR指南要求,但能达到新指南要求按压深度和频率区间的人数比例仍较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按压频率总体均值略高,提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按压频率偏快的问题。

临床急诊杂志实验研究
颅脑火器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538-541

摘要:目的:颅脑火器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运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分成8组并造模:常温常湿正常血糖组(A组)、高温高湿高血糖组(B组)、常温常湿正常血糖颅脑火器伤组(C组)、常温常湿高血糖颅脑火器伤组(D组)、高温高湿正常血糖颅脑火器伤组(E组)、高温高湿高血糖颅脑火器伤组(F组)、常温常湿高血糖组(G组)、高温高湿正常血糖组(H组)。标本采集:每组5只分别在剖腹后0h时、0.5h时、1.0h时、1.5h时、2.0h时五个时间点,切取距回盲部1~3cm的末端回肠组织,快速将残端吻合并关腹,末端回肠组织制作成标本。采集每只实验犬开腹后0h时、0.5h时、1.0h时、1.5h时、2.0h时五个时间点的外周血标本。观察指标: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每只实验犬上述五个时间点外周血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的浓度。将末端回肠组织标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进行肠黏膜损害指数评分,并进行肠黏膜损害指数与D-乳酸、DAO的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受损程度,对线粒体进行评分,并进行线粒体的损伤指数与D-乳酸、DAO的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实验犬肠黏膜损害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黏膜损害指数与外周血中D-乳酸及DAO的浓度均呈现正相关。各组实验犬肠黏膜线粒体受损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线粒体受损指数与外周血中D-乳酸及DAO的浓度均呈现正相关。结论:颅脑火器伤可导致肠黏膜损害,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引起肠黏膜通透性不断增加。

临床急诊杂志研究报告
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应用的效果研究542-545

摘要:目的:观察在心肺复苏(CPR)培训中应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169名临床医学本科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取分为,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A组(84人)和应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B组(85人)。两组均利用高级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后,对两组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理论测试评分标准均依据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版,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操作考试由心肺复苏反馈系统根据胸外按压的有效率系统评分生成,达到深度5~6cm为按压有效。A组人员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的监测下(背对电脑显示器),实施胸外心脏按压2min;B组人员面对反馈系统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胸外按压。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心脏按压平均速率(次/min)、平均深度(cm)、胸廓回弹速率(chest compression release velocity,CCRV)(centi-inches/second)参数,并对两组人员主观疲劳程度的评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反馈系统前后,理论成绩分别为(90.19±6.51)vs.(90.53±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有效胸外按压率分别为(25.33±26.76)%vs.(77.23±17.18)%;按压深度分别为(4.85±0.76)cm vs.(5.52±0.29)cm。按压深度不够以及按压深度过度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应用前(47.62%vs.10.59%)、(14.29%vs.1.18%);平均按压频率分别为(102.25±6.83)次/min vs.(118.29±9.76)次/min;平均按回弹速率分别为(1 425.839±215.48)centi-inches vs.(1 582.637±134.82)centi-inches/seco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应用反馈系统前后,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13.1±2.1)vs.(13.5±1.5)]。结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加强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改善心肺复苏培训中胸外按压�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分析546-549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两组,其中采用常规疗法为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CVVH疗法为观察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APACHEⅡ评分、T细胞亚群的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血肌酐、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BP治疗后,CD4+,CD3+的水平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可有效除去患者毒素和致炎介质,维持内稳态,改善氧合功能,并且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和临床意义研究550-552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4-06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96例,根据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25g/L组、25~35g/L组和〉35g/L组,比较3组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IC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目、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放弃或死亡例数差异情况,并对PICS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1),且3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越高者其MODS受累脏器数目越少,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越短,放弃或死亡例数也越少(P〈0.01)。结论: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预后有着明显关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的患儿其预后越差,在临床上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情况。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ACS急诊PCI术后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553-557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支架植入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CS支架植入术后心脏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03-2015-01收治的137例ACS患者,其中男78例、女59例,年龄28~87岁,平均(61±4.7)岁。137例患者随机分为: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治疗;②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每日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剂量为10mg,1次/d;③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4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剂量为20mg,1次/d。疗程均为12周,于疗程1周、6周、12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判定治疗效果,各组间心率与超声影像学判定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周后,3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hs-CRP、pro-BNP水平、超声心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患者hsCRP、pro-BNP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及常规治疗组(P〈0.05),而超声心动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患者hs-CRP、pro-BNP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及常规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指标变化差异明显(P〈0.05)。各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与再狭窄。结论:急诊PCI术后3个月睡前加服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延缓粥样硬化的进程,有效抑制心脏恶性重塑,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改善远期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临床急诊杂志经验交流
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与常规开颅手术的临床比较(附106例报告)558-560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疾病,最常发生的颅内部位在基底节区〔1-2〕,其病情多进展迅速,致死、致残率高,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多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早期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较大;随着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采用微创颅骨钻孔置管引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