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经验交流、院前急救、讲座、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9-5918
  • 国内刊号:42-1607/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353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1
  • 综合影响因子:0.80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急诊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临床研究

不同DIC诊断评分标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价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DIC评分标准判断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DIC和MODS发生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46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第1、3、7天的各项生理参数和实验室指标,分别使用ISTH显性DIC评分标准、非显性DIC评分标准和JAAMDIC评分标准进行诊断评分,同时进行SOFA评分,观察不同DIC评分标准之间确诊率、诊断时间点的差异;比较DIC确诊组间的病死率、SOFA分值的差异,绘制三种DIC评分标准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衡量各个评分系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准确性。结果:三种评分标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危重病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和预后,使用ISTH显性标准确诊的患者病死率和SOFA分值最高,诊断时间点同时或晚于ISTH非显性标准和JAAM标准;在DIC确诊组间的病死率和SOFA分值的比较上,JAAM标准与ISTH显性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TH非显性标准与ISTH显性标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AM标准和ISTH非显性标准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FA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评分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24和0.778,相互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TH显性标准诊断DIC特异性最高,敏感性差;ISTH非显性标准诊断DIC敏感性最高,特异性差;JAAM标准诊断DIC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危重病患者的MODS发生和预后判断更为准确,可作为早期干预治疗的首选诊断标准。
145-14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及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救治率。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监护室(CCU)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患者院前延误中位时间为4h,在发病1h、2h、6h内就医者分别为5.8%、18.8%、76.8%;就诊时间〉6h者为23.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归因、首诊医院情况、症状出现后患者的处理方式、患者感知疾病的严重性与院前延误时间显著相关。结论:医务人员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学习,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救治率。
149-151

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终点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过程中经静脉内和冠状动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和6个月临床终点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的收集了2008-03-2011-12140例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所有患者的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为10μg/kg经过冠脉内或静脉内给药,随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内泵入36h。按照1∶1比例每组各70例分别入选冠脉内给药(IC)组和静脉内给药(IV)组,比较心肌酶峰值,住院期间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管重建)。统计学方法包括:Fisher's精确检验,Yates卡方检验,非配对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病史等基线特征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MACE发生率(IV组5.7%∶IC组10.0%,P=0.45)。两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组(55±30)U/L∶IC组(61±27)U/L,P=0.51)。结论:在行直接PCI的STEMI的患者中,经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同静脉内给药相比较并不能减少MACE事件发生率,有待于更大规模的关于大剂量替罗非班的前瞻性研究。
152-155

科技论文中表格的规范化(五)

摘要:表中的P值结果也应排在表下。方法为:在表内以小5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半圆括号(如1))置于被标引对象的右上角,表下则标注:1)P〈0.0×。P值应按P〈0.05、P〈0.01顺序排列,一般情况下P〉0.05可不标注。如果同一表格有多个P值注释时应按1)、2)、3)、4)…顺序编码。序号应标注在主语上,如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应将序号标注在高血压组的数据上,而不能标注在对照组的数据上。
155-155

肾性急性肾衰竭CT表现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肾性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影像表现以及病理基础。方法:对40例肾性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所致肾性ARF患者3例(7.5%);感冒应用抗病毒药物所致急性肾性ARF患者8例(20%);非甾体药物(NSAIDs)所致ARF患者3例(7.5%);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急性肾性ARF患者4例(10%),肺炎应用抗生素药物所致急性肾性ARF患者9例(22.5%);恶性肿瘤化疗后急性肾性ARF患者13例(32.5%)、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基础病患者7例(17.5%)。肾性ARF累及双侧肾脏,其影像表现为双侧肾脏外形增大、肾脏实质密度减低、桥隔增厚、吉氏筋膜增厚、纤维膜增厚。结论:肾性ARF的发生与药物、感染和肿瘤关系紧密,并在影像学上存在相应的影像表现。
156-158

血清胱抑素C在ICU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重症患者伴有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ICU中39例发生AKI者(观察组)及32例未发生AKI者(对照组),采用酶法测血清肌酐水平,透射比浊法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采用ROC评价血清胱抑素C的诊断价值,应用Cock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关系(r=0.683,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关系(r=-0.346,P〈0.05)。ROC得出血清胱抑素C最佳截断值为1.65mg/L,肌酐最佳截断值为128.8μmol/L。急性肾损伤1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灵敏度(85%),高于血清肌酐灵敏度(70%),且出现异常的时间要早于肌酐。急性肾损伤2、3期患者间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急性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对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159-161

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微创外科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LCBDE)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采用LC+LCBDE52例,ERCP+LC38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效果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不同,应根据术前检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各有适应证和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165-167

嘉定区1402例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交通事故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急救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为提高院前急救对交通事故伤的处置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1402例车祸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交通事故伤损伤部位排在前三位分别为颅脑损伤、四肢外伤和多系统损伤,分别占33.2%、32.3%和15.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60岁的人群中,占83.1%;交通事故伤急救应急平均反应时间为9分6秒;交通事故伤发生的时间梯度主要集中在白天,高锋在12∶00~15∶00之间;发生交通事故伤最多的六条公路依次为曹安公路、浏翔公路、沪宜公路、嘉行公路、宝安公路和澄浏公路。结论:加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及交通安全的监管力度,同时提高院前急救对于交通事故伤的急救能力,利用防治结合的方法,将有利于降低交通事故伤亡发生率和交通事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168-170

可吸收棒治疗短管状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棒治疗30例短管状骨骨折。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5~18个月,平均8个月,均未发生感染或骨不愈合。30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X线结果显示多数病例在6~8个月后痊愈。结论: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方法。
171-172

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58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组(深静脉组)30例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药组(外周静脉组)28例,比较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两组在穿刺置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深静脉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SC)时间明显短于外周静脉组(P〈0.05),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组(P〈0.05),深静脉组的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外周静脉组(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复苏药比较,CPR时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
173-174

急诊外科护士职业压力源及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外科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探讨减轻急诊外科护士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50名急诊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平均压力程度达到85.67%,其中被调查压力源中有三项压力源是本次调查中最常见的压力源,占总调查人员90%以上。结论:急诊外科护士压力较大,建议针对不同的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压力,保证急诊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175-177
临床急诊杂志研究报告

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356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为2003-2012年356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29例成功完成手术,27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2~120min,平均76min,术中出血量20~100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
180-182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10例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3-02-2008-08的10例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结果:本组LDVT左侧6例,右侧4例。术后早期发生的LDVT有8例,平均发生于术后第9天,另2例术后半年到一年发生。10例均得到彩色B超检查证实,表现为下肢肿胀。本组患者早期用抗凝,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LDVT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82-183
临床急诊杂志经验交流

抗凝血灭鼠药中毒误诊3例分析

摘要:随着抗凝血灭鼠药如:敌鼠、敌鼠钠等的广泛使用,该灭鼠药中毒屡有发生,且容易导致误诊、误治。这与此类灭鼠药自身特性有关,也与医生的诊疗思维有关。本文3例抗凝血灭鼠药中毒都在最初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误诊和误治,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34岁。以"血尿7d"为主诉外院转来就诊。患者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不伴尿痛、腰痛及发热。
184-185

医学论文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二)

摘要:1.4缩略词要求全部大写,但要严格限制使用缩略词,除非那些全称较长,缩写后已得到科技界公认,且在读者群中非常熟悉的才可使用。例: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激光)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
185-185
临床急诊杂志综述

百草枯致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百草枯(paraquat,PQ)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其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氯化物(1,1'-dimethyl-4,4'-bipyridylium dichloride)。临床上,患者多经口摄入百草枯后引起急性中毒,约1%~5%经小肠吸收,其余部分经肠道排出体外,已吸收部分经肾以原形排出。研究显示〔1〕,其在肺组织中的浓度为血浆中的6~10倍。
186-189

补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摘要:1引言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某些特定的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异质、多因素疾病〔1〕,主要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表现,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可以引起脑血流循环障碍致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目前,脑卒中已位居发展中国家致死和致残最常见因素的第二位〔2〕,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
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