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肺科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论著、综述、呼吸病研究、结核病诊治 、肿瘤诊治 、病案讨论 、误诊分析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1医院
  • 国际刊号:1009-6663
  • 国内刊号:34-1230/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26-174
  • 创刊时间:199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18
  • 综合影响因子:1.074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肺科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肺科杂志论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 系统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的关系,明确幽门螺杆菌是否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筛选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合计1265例研究对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较对照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显示合并比值比为1.30(95%CI 1.07~1.56)P值为0.007.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密切相关,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 多因素造模方法建立COPD合并抑郁障碍大鼠模型.方法采用两次气管滴入脂多糖、烟熏及不可预测性应激刺激建立大鼠模型.结果 模型大鼠一般表征、行为学表现、肺功能、病理学改变及5-HT水平符合COPD合并抑郁障碍的表现.结论 模型与人类COPD合并抑郁障碍病程发展及临床特征较为接近,此方法建立的COPD合并抑郁障碍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4-6

激动素对实验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激动素(Kinetin)对博来霉素 A5 ( BLMA5) 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雌性Wiste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 组为BLMA5造模组;C 组为Kinetin治疗组.分别于第3、7、14、28天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以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情况,检测肺组织匀浆HYP、SOD、MDA、TNF-α、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Kinetin治疗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SOD水平上升,MDA、TNF-α、TGF-β1水平下降.结论 Kinetin通过抗氧化、抑制TNF-α、TGF-β1减轻博来霉素A5所致大鼠肺纤维化.
7-10

非粒细胞缺乏患者肺曲霉菌病16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非粒细胞缺乏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曲霉菌球菌病3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2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发热、咯血、胸闷和气喘,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CT表现:双肺多发病灶13例,单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死亡6例皆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结论 曲霉菌球菌病病情发展缓慢,部分病人需要手术切除病灶;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情时轻时重,早期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降低病死率有赖于早期诊断及抢先治疗.
10-1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PA 305株.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出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的P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菌株进行TEM、SHV、CTX-M基因检测,对耐碳青霉烯PA进行VIM、IPM、OXA-23基因检测.结果 3年中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305株PA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57株耐碳青霉烯.PCR检测出5株PA含TEM基因,2株含SHV基因.CTX-M、VIM、IPM、OXA-23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产ESBLs是我院耐药PA的重要原因,耐碳青霉烯的PA不含VIM、IPM、OXA-23基因.
14-17

2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体会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例,提高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肺部CT表现:61.9%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23.8%表现为肺部浸润实变影,15.7%为混合病灶.所有患者血清乳胶凝集试验均呈阳性.确诊患者11例,其中开胸手术确诊2例,TBLB确诊1例,CT引导肺穿刺活检确诊7例,穿刺液培养阳性1例;临床诊断10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在接受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3月后,所有患者肺部病灶均明显吸收.结论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应优先考虑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取病理组织;血清乳胶凝集试验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反应可进行临床诊断.
17-20

老年鲍曼不动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和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老年住院病人呼吸道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我院老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菌株,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158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较高.对头孢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均有较高耐药性.结论 加强细菌及耐药性检测,熟悉其耐药特征,控制老年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3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6与血栓检测指标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 检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的白介素-6(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评价IL-6在老年MS线血栓性疾患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以28例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等检查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和B 组(血栓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B 组(血栓组)血清中IL-6,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对照组),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在老年代谢综合症患者中,IL-6与DD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等血栓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表达水平对辅助诊断血栓性疾患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23-26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对困难脱机病人拔管失败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对困难脱机病人拔管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困难脱机病人,其中成功经历两步脱机策略后给予拔除气管插管的病人入选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拔管失败定义为在48 h内需要重新插管.根据定义进一步分为拔管成功(ES)组和拔管失败(EF)组,测量病人自主呼吸试验(SBT)前1 min及后30 min的各项参数.结果 再插管率为32%.ScvO2的ROC曲线分析显示SBT开始后30 min,ScvO2下降5.4%,敏感性93%,特异性88%.结论 ScvO2是困难脱机病人拔管失败的一个早期的预测因子,下降5.4%以上可作为预测阈值.
26-29

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187例,按年龄分为5岁以上及5岁以下两组,并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MPP的表现中以5岁以上患儿临床表现更明显,5岁以下患儿肺部体征往往较为明显.胸部X线病变类型以肺间质浸润为主,5岁以下患儿支气管肺炎较5岁以上多见,而5岁以上患儿大叶性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发病一周以上者送检血清MP-IgM的阳性率,5岁以上患儿显著高于5岁以下;所有病例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治疗有效.结论 学龄前组儿童随年龄变化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尽早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特别是对于感染后首次发生喘息或反复喘息的小于3岁的患儿,要想到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30-32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IL-3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白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未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后缓解期的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IL-33的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IgE水平及ESO计数;所有受试者行肺功能检测(PTF).结果 ①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IL-33水平升高,缓解期降低(P〈0.05);急性发作期IgE水平和ESO绝对计数均升高,缓解期降低(P〈0.05).②哮喘急性发作期IL-33水平与IgE水平、ESO绝对计数正相关(r=0.401,0.38,P〈0.05),与FEV1%pred和FEV1/FVC%负相关(r=-0.331,-0.434,P〈0.05,0.01).结论 IL-33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水平变化可有助于哮喘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
33-35

OSAHS患者腭咽组织病理细胞学改变与瘦素表达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咽组织病理细胞学改变与瘦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OSAHS患者30例及非OSAHS行咽喉部手术的肥胖病人组30例,手术中切取扁桃体及双侧舌腭弓游离缘少量组织,约0.1 g.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瘦素在组织细胞中的阳性表达部位及强度.结果 腭咽组织多量淋巴、浆细胞、脂肪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伴充血;肌纤维萎缩、增生、水肿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瘦素在OSAHS组和对照组均有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瘦素表达则有显著性差异;OSAHS组与对照组腭咽组织炎症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腭咽组织的炎症反应亦无显著相关性;OSAHS组腭咽组织瘦素表达与炎症反应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腭咽部的炎症反应可能与打鼾时的振动损伤、克服上气道阻力的用力呼吸对黏膜的创伤、HP感染等有关,与瘦素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36-40

肋间神经阻滞(冷冻)联合自控镇痛对开胸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以冷冻方式进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镇痛对于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寻求较佳镇痛方案.方法 将82例开胸肺部手术患者随即分成3组,分别为A组肋间神经冷冻术(45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肋间神经冷冻术(90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C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手术当日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B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低于C组,术后自主排痰能力得以加强;而B组存在个别患者有明显术区麻木感的现象.结论 开胸手术采用肋间神经冷冻可加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同时适当减少冷冻时间并不导致镇痛效果的减弱,且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低,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0-42

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管炎症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管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使用孟鲁司特钠,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患儿在临床症状、肺功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相较于传统长期吸入糖皮质治疗方法,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更积极的治疗作用.
43-45

干扰素和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和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疗效分析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组45例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婴幼儿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IL-2R的百分率、IL-2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5.6%,明显高于对照组(86.7%),P<0.05;两组在治疗RSVP前后,免疫指标大小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两组在治疗RSVP后,两组免疫指标大小并无明显差异,P3>0.05.结论更昔洛韦对于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肺炎毒疗效更佳.
46-48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11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5例,单纯采用NAC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在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NAC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48-50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IL-2、IL-6、IL-8和TNF-α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55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IL-6、IL-8、TNF-α水平在发病组明显高于稳定组,IL-2明显低于稳定组;稳定组IL-8和TNF-α均低于对照组.②随着严重度分期的升高,IL-6、IL-8、TNF-α水平呈进行性上升,IL-2水平呈进行性下降.③在发病组,IL-2与FEV1%pre呈正相关;IL-6、IL-8、TNF-α分别与FEV1%pre均呈负相关.在稳定组,IL-8、TNF-α与FEV1%pre仍呈负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在一定程度可反应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其与肺功能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51-53

压力控制法在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摘要:目的 分析压力控制法在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1~2013.1入住我院的52例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呼吸末正压递增法治疗的对照组及压力控制法治疗的观察组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呼吸指标、血流动力学数值、治疗安全性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192.75±23.75)、肺静态顺应性(49.42±9.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心率及平均中心静脉压略低于对照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略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压力控制法可以有效提高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