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开发研究杂志

《开发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论坛、改革与发展、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财政金融、企业改革、三农问题、开发史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3-4161
  • 国内刊号:62-1005/C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4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41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开发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城市市辖区设置和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市辖区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波动增长时期、1979—2003年的设置数量快速增长时期、2004—2012年的缓慢增长时期和2013年以来的恢复增长时期四个阶段。市辖区的分布和要素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都市圈市辖区的集聚程度亦明显高于非都市圈地区。缺乏统一标准,设置数量不合理,城市型政区特征不明显,设置过程中市县矛盾大,这是当前市辖区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中国市辖区的设置和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立法、调量和增质三大任务。
1-7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8-12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柱,理应有强烈的紧迫感和焦灼感,安徽更不例外。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髙耗低效等现状,成为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加快安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理清思路,寻找对策,拿出举措,适应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3-17

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以甘肃省陇西县中医药产业为例

摘要: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医药产业区际转移中政策激励对转移方和承接方行为选择的影响,并以甘肃陇西县承接中医药产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揭示了西部县域经济在经济社会远远落后的硬约束下,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出台优惠政策弥补先天不足,出台强有力政策组合,形成吸引产业转移的强大合力,增加了企业的转移信心。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地政府既要审时度势,把握政策机遇,形成政策落差梯度,适时引进能带动当地医药产业和有良好发展前途的企业和环节,又要高瞻远瞩,严格把关,防范产业链的低端锁定效应和依附型增长。
18-21

智力资本视角下的苏北地区商圈成长力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实体性物质资本的视角研究商圈中的空间布局、业态选择等"硬决策"问题,而忽略了智能性、知识性要素对商圈成长的驱动作用。在以知识化、信息化、人本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背景下,智力资本积累对商圈成长力的影响日趋凸显。苏北地区商圈有必要紧密结合其区域特征,以服务创新培育商圈软实力为切入点,从以知识为核心的智力资本积累中探寻商圈销售能力、获利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路径。
22-25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利益协调模式设计

摘要:试验区建设中的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不同的主体其利益导向存在差别,并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从而影响试验区的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试验区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双向调节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结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实际,提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利益协调模式,应采取科层制模式为主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市场机制、利益分配协商机制、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利益争端调解机制等相互配合的模式。
26-29

城镇化、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动态关系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摘要:运用VAR模型对陕西省1978—2012年城镇化、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在滞后两期对城镇化有推动作用。在滞后一期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30-3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出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较大且有扩大、不同地区结构差异明显等特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但在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下并没有盘活。为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应从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农村宅基地和房屋财产、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征地制度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修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这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障。
34-3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中的农户风险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摘要: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其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系统性地归类,并剖析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和农户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全面综合的农户风险规避机制。
40-43

农业保险影响农业信贷的机制及实证研究

摘要:农业保险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的金融活动。对信用借贷活动而言,农业保险发挥着类似抵押及担保品的作用。农业保险通过降低农村信贷机构的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能力对农村信贷具有正向作用,农村保险机构通过农村吸收资金和资金配置功能将对信贷发展具有替代效应。实践研究表明,农业保险通过缓解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及融资抵押功能要大于其替代效应。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保险模式,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困境。
44-47

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在30多年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对农村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农村耕地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市场机制而是行政等因素,这成为土地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和保护的制度瓶颈。必须建立政府对耕地资源行政配置的体制模式,使土地"财富之母"的优势发挥出来;以耕地资源为杠杆,撬动其他资源要素如人才、资金、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改革的方向就是推动产权流动,推进产权交易,实现耕地由资源向资产、并最终向资本的转变,尽管过程会有曲折,但从长远来看,是中国农业现代转型的必然。
48-52

西北地区农户信息需求的表现及再选择——以甘肃景泰县调查为例

摘要:以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对甘肃白银市景泰县6个乡镇所在6个村的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及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较贫困的农民接受科技信息需求意识越弱;而越是相对富裕的农民受体,科技信息需求意识更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效率则较高。提出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民间信息服务组织、创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建议。明确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主体的角色和职责定位是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
53-56

我国农业部门与整体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比研究

摘要:运用2000—2013年的数据,借助于索罗余值法测算2001—2013年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4年,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带动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阶段。第二阶段为2005—2007年,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阶段。第三阶段为2008—2013年,我国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上升水平,两者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从两者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整体经济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57-60

重庆市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研究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肩负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任,对于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意义重大。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农村城市、国家的城乡统筹区,当前仍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三农"问题成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的核心,随着重庆市城乡统筹的推进,村镇银行业务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村镇银行对支持重庆市"三农"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面临不少困难,因此急需构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建议。
61-64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欧大陆桥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诉求及其意义,认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建立一个跨洲的合作贸易区,建立一个链接东亚、中亚和欧洲的新经济秩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破除美元和美军的霸权,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升格,构建中国发展新的空间。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国内的热烈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唱响国际合作三部曲——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围绕这三部曲,大陆桥物流运输的机遇增多。但是,与此同时沿线国家间的合作障碍、大陆桥通道的畅通受阻带来的物流运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丝路班列竞争不可避免。
65-68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

摘要:旅游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是区域旅游经济合作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对区域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周期理论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经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因此,西北五省区基本上满足建立共同旅游经济政策的基础条件,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69-72

分工演进视角下航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分析

摘要:将航空经济纳入经济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分析其产生的内在逻辑。由于分工的深化不仅推动市场边界的不断扩展,而且分工的演进决定了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进而使市场的扩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成为航空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沿着组织形态演进的效率依据,得出航空经济是高级阶段的新型国际经济组织形态,并且技术创新是经济形态动态演化的动力。最后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嵌入与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意味着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
73-76

从关键零组件制作过程区分的产业群聚模型——以笔记本计算机产业为例

摘要:从关键零组件的制作过程视角,提出笔记本计算机与许多关联产品都是使用相同/相似制作过程的关键零组件,是共享同一组供应链厂商,强调产业群聚内的企业不是仅服务一个特定产业,而是支持一群关联产业。产业群聚形成是由供应链的关键零组件与关联产品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动态强化的,并且提出关联产品越多,向上游零组件技术发展越深化,产业群聚规模会受到此作用力而扩大,反之则萎缩。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