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开发研究杂志

《开发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论坛、改革与发展、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财政金融、企业改革、三农问题、开发史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3-4161
  • 国内刊号:62-1005/C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4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41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开发研究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初探

摘要: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地角色。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不断地上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加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步伐,即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从经济转型的界定、长三角地区为什么需要转型、区域经济如何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探索了经济转型的界定、转型与升级的关系、长三角经济转型重大问题识别、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等问题,最后从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总体战略构想、方向与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转型。
1-4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高度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实现了迅速腾飞,然而长期实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过多依附于国际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了风险性,同时影响国内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加剧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向扩大国内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方才能实行整体经济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我国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目前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已经具备实行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条件。
5-9

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兴边富民进程

摘要: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符合经济一体化和园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推动兴边富民的重要途径。我国的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至今,在推动沿边开放和促进边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应科学设计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方向,把国家政策与地方努力结合起来,在强化政策支持、优化经济结构、扩展服务功能、加强园区管理的基础上,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科学发展。
10-13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重要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从系统的逻辑联系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并解读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从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个方面研究了一直被忽略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问题,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治理机制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强调通过各机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4-18

人均GDP10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北京的启示

摘要:人均GDP10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本文重点探讨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在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阶段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9-22

“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整合研究

摘要:京津冀三地在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步性,北京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北京由于其城市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明显高出周边城市和地区,加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扩散转移,必将促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链接、产业升级。滨海新区和曹妃甸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未来的两大引擎,拥有得天独厚地地理优势,前者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被赋予许多政策上的优惠,后者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通过合理政策措施,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内形成拥有基础产业、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错位竞争、合作发展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23-26

西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四轮驱动模式

摘要:运用新发展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组织—能力"框架,对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制度结构建设、激励结构建设、组织结构建设和能力结构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四轮驱动举措。
27-29

珠三角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从内外部传导渠道的角度探讨了珠三角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表明珠三角反映外部经济传导渠道的FDI和出口的波动程度明显高于内部传导渠道,且FDI和出口对经济波动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经济波动起催化剂作用;珠三角从根本上稳定经济需要发挥居民消费的稳定器作用,同时政府支出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30-33

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

摘要: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与中国的引资政策导向并不完全一致。本文选取29个省市区、1999-2008年的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基本数据,研究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仍占较大比重,"东高西低"的地区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出现了"向中部扩散"的变动趋势,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已成为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主要地区,而西部地区仍对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缺乏吸引力。
34-37

中国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1980—2008

摘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系统论出发,主要从投入结构、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成本结构等多个不同角度,定性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同时结合1980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影响非常小,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相上下,总体上投资略高于消费,初次分配不太公平,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等。最后,针对分析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38-40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基于甘肃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及其扩大是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样也会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借助MoP.H的增长机制理论模型,利用1989—2008年的数据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内,甘肃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拉动了投资率提高、促进了总体的经济增长。最后结合分析结果,讨论了这种增长效应与公平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41-43

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与上海的比较研究

摘要:北京是当前中国最具总部经济发展实力的城市,其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上海总部经济发展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本文对北京和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北京和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异同点,提出了推进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44-47
开发研究杂志产业经济

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构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以我国汽车类上市公司17家整车生产企业①2008年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汽车在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综合竞争力最强;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整体偏低;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状态。各企业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制定不同的战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48-51

“两化融合”下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两化融合"政策环境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和现状,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入手,分别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等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
52-55

中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单位根及面板协整的实证检验

摘要:运用1995—2008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研究。结果发现:R&D资本和R&D人力对R&D产出都具有显著贡献,但其贡献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或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此外,市场势力与R&D效率具有倒U型特征,企业规模对R&D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国有产权比重却具有显著的负影响。政府为此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提高。
56-60

青海发展旅游业的融资对策研究

摘要:青海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非常特殊的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后对全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障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而青海又肩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旅游业是一个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完善的融资机制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61-64

论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摘要:本文试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深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探讨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之间的紧密关系,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65-67

陕西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1994—2009年陕西统计年鉴为基础对陕西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