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地方理论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遗产9-10

摘要: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本身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穿越历史长河,经受洗礼和打磨,而且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彰显遗产的当代考古价值,也可以作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挖掘与活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彰显地方性,能够让欣赏它的人们产生地方感。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遗产的社会价值、产业价值、精神价值将变得更为珍贵。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旅游景区古道资源的展示利用研究——以大荔“朝坂古道”设计实践为例11-15

摘要:引言 古道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遗产,是中华千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古道资源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不够充分,珍贵的古道历史资源正面临被严重损毁的危机。特别是部分散布于各风景名胜区及旅游景区内的古道,目前多仅以单一交通功能成为景区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不但使得景区内古道资源与景区融合度不佳,更由于古道保护理论不完善、技术条件不支持,使景区内古道资源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细部与次空间16-17

摘要:事物都是相对的,空间也是如此。城市中有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多个功能区,如果城镇相对于大地,那么小区则相对于城市。2m以内的视野空间,即最近视野空间。以四牌楼老校区为例,四片绿地中央放置一个鼎,鼎四周都是绿篱,让人感觉十分拥挤,现在绿篱全部铲除了,空间也仿佛宽广起来。

建筑与文化杂志观筑之道
时代语境下建筑的地域性表达18-21

摘要: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对任何一种文化特质的考察,都必须放在出现这种特质的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只有了解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从整体与结构的高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发现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

建筑与文化杂志城市之间
徽州乡土建筑研究22-29

摘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徽州乡土建筑的关注始于1992年,依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课程,二十多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对徽州文化圈中的城镇做着乡土调查,完成了15个古村落和民居实地测绘,并借助于成规模的测绘和调研成果,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包括控规、保护规划、单体设计等)和研究项目。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保护
灵隐路26号住宅修缮改造工程31-33

摘要:灵隐路26号住宅 建筑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灵隐路26号 建造年代:1932年 结构类型:砖木混合结构 原设计者:不详 保护修缮设计时间:2010年 1 建筑概况南京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市城北中心区,东至江苏路、宁海路南段;南至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北至宁夏路、江苏路范围内的公共区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制定的《首都规划》。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交互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实践探究——感知与回应35-37

摘要:文章梳理了交互建筑设计不同阶段的实现(表象)及其框架,回顾了交互建筑的发展历程,对交互建筑的实践进行解析,对交互建筑开启的新篇章进行探索和思考,探讨科学技术发展之后交互建筑的趋势与展望。建筑设计与交互的结合是时代对人在建筑中的主导性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城市消防规划研究评述及展望38-39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消防规划的概念,对当前城市消防规划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规划编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对城市消防规划研究理论方法及规划编制等方面作了展望。

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40-41

摘要:改革开放后,住宅空间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民在考虑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对住宅空间的功能性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简单了解了中国当代集合住宅的发展过程,继而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手法,最后对未来集合住宅的设计进行了展望,通过文章对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模型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建筑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的结合42-43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古代匠师们与劳动人民在持续积累经验与探索改造的进程中建造起来的,它不但凝聚了古代人民的劳动与智慧,而且发散传播着属于我们民族的风格与光彩。是中国建筑宝库里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然而面对当代文明的发展速度与辉煌成就,我们应把古建筑里的精髓完美地融入到当代建筑文化里。

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44-45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当代优秀建筑案例的剖析,从借鉴模仿、片段移植和抽象继承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以期为繁荣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更广泛的依据。

创造与再生——以空间弹性为设计导向的探索46-47

摘要: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类的聚居,就能发现建筑空间的支配作用,它承载着物质与精神双重含义,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延续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单纯考虑物质空间的设计逐渐局限了空间的使用和发展,也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感受。为此通过空间弹性的方法探究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制约关系,实现从物质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拓展,探索建筑设计的新方向。

从地点情境到情境产品的创意机理初探48-49

摘要:文章探讨通过地点情境,驱动产品创意,形成情境产品。从情境到产品的创意,其方法在于情境知识互动,从创意个体所在的更广阔的地缘情境中获得驱动;其机理在于关涉者的审美、体验和产品的功能、形式之间形成关系链接和结构契合,并通过洞察、视角和表达来融贯构建情境,形成兼具形式结构和对象链接的情境产品。

都会区域中的乡村发展思路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50-51

摘要:数字化背景下,信息飞速传播,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空间集中形式诞生——都会区域[1]。都会区域中的节点城市通过便捷的轨道交通与网络,信息及时共享,实现人口与资源高度集中、科技与创新高速发展、经济与制度完善。在都会区域的发展变革中,乡村被隔离发展,逐渐边缘化与萧条。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政府出台相应的乡村复兴计划,希望借由乡村产业复兴,吸引返乡人群,重新激发乡村活力。文章将以长江三角洲都会区域中的乡村为例,通过空间治理手段,探讨合理的乡村发展思路。

中国“城乡”用语演变研究52-53

摘要:选取中国自古以来的"城乡"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历史和概念演变做详细梳理和考证,分析中国"城乡"概念的演变过程,挖掘其与时代背景的深层联系,并进一步探究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骑楼建筑类型的源流考辩与适应性研究54-56

摘要:骑楼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从广州萌芽、逐渐泛化并扩展到各地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文章从广义骑楼的视角切入,引述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层结构的把握,考辨欧洲廊式建筑之"源"和本土骑楼衍化之"流",最后论述骑楼作为类型的自适应性机制。

当代艺术创造性与双语思维的互动57-58

摘要:从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与语言的互动中获得最大的感触和体验,是进行世纪的艺术实践和语言的双向交流的新颖模式,同时也提升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国外教育思维和模式的吸收、提取和使用使教育的互动气氛更加自由活跃,激发参与者对艺术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和参与度;在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中,美术作品显示了高完成度和更为丰富的创意表达。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式实践,使艺术教育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多方位多元化的同步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意象感知研究——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例59-60

摘要: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完整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对路径、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这五要素的分析,解析历史街区空间意象形成的特征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