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Building Science

  • 11-1962/TU 国内刊号
  • 1002-8528 国际刊号
  • 1.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科学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实验研究、计算分析、论坛、应用研究、工程实践、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栏、综述、商榷、行业简讯

建筑科学 2012年第S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物热力入口旁通混水泵的调节分析1-5

摘要:混水调节是目前供暖系统中有效的调节手段。混水泵旁通混水具有较强的调节灵活性,其优越的调节性能使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针对混水泵旁通混水系统分别以供水温度和温度压差为控制调节的目标参数,分别分析了采用混水泵变频调节和电动调节阀调节两种调节方式下的调节控制方案及系统的控制方框图。利用系统的压力变化曲线结合水泵运行特性分析多用户混水系统的水力特性。针对系统的不同调节工况,分析个体调节对整体的影响,说明了运行调节的重要性。

某科研单位电锅炉能耗测评系统的建立6-10

摘要:文章以某科研单位电锅炉系统实施能耗监测及量化的评估为背景,介绍了能耗系统管理平台的数学模型及该平台的物理组成以及相应的子系统功能,并结合该平台监测数据做出分析,总结阐述了能耗系统监测分析平台实施效果,从而在实际工况中验证该系统平台的功能和实用性,积极推进能源信息化管理建设。

北方采暖新模式: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热11-14

摘要:我国北方城镇集中供热热源日益紧缺,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耗能工业昼夜不停地向环境排放着低品位废热。本文分析了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我国北方城镇集中供热的可行性,并结合工业余热的特点,指出其在供热系统中应起的作用。阐述低品位工业余热供热的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的末端形式,给出相对应的供热系统结构,分析表明低温辐射末端是这种新型供热方式下的理想末端形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余热利用率,提出北方地区土壤源蓄热并用于采暖季供热的设想。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了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城镇集中供热的巨大节能节水效益。

基于燃料费用系数的供热模式运行经济性比较分析15-17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析不同供热模式之间运行经济性的方法,即燃料费用系数法,所谓燃料费用系数即在达到相同供热效果的前提下两种供热模式之间燃料费用的比值。它可以考虑不同供热模式燃料价格变化的影响,并绘制成燃料费用系数图谱,实际上是纳入了敏感性分析的内容,以便于分析。此外,该方法还可以考虑除了燃料费用之外的其它主导运行费用,并扩展到多种供热模式之间的对比。最后对燃气锅炉和区域燃煤锅炉房供热的进行了燃料费用系数实例应用分析。

微生物好氧分解生物质能量回收利用研究18-21

摘要:针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秸秆处理利用及建筑能耗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秸秆的生物质潜能,提出了微生物好氧分解生物质能量回收利用系统的构想,对庭院有机废弃物(杂草等)微生物好氧分解生物质能产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回收利用有机废弃物好氧分解能量对建筑物供暖与生活热水供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在进风温度30℃条件下,出风温度峰值可达66.1℃;(2)平均产热速率为15.3W/kg,5天可回收热量67.9 kWh。在高温反应阶段(≥60℃)的平均产热速率为24.5 W/kg,可回收热量为38.00 kWh,占总产热量的56.0%;(3)对典型四口家庭,所产有机垃圾微生物分解平均日产热量为9.5kWh,年可回收热量3467.5kWh,可满足家庭全年生活热水供应需求。

全国主要城市晴天逐时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斜角度的模拟计算22-26

摘要:依据太阳辐射相关理论和计算模型,运用VB编写程序,计算了全国主要城市全年晴天水平面和任意角度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量,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峰值、全天累计辐射量以及太阳能集热器用于全年和仅冬季采暖所对应的最佳倾斜角度。可预测计算本地区太阳辐射量,并能为相近地区太阳辐射量计算提供参考。能满足一般太阳能工程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太阳能供暖系统实验与数据分析27-30

摘要:本文指出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并对位于济南市某小区住宅的太阳能采暖系统实验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总结出太阳能集热系统、蓄热系统对室内供暖保障率的影响,为太阳能用于建筑采暖的实际工程设计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也为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供热管道固定支墩热桥效应影响因素分析31-33

摘要:为减少供热管道固定墩的散热损失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的效率,本文围绕集中供热管道固定墩处的热桥效应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软件对影响管道固定墩温度分布及散热损失的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为寻找固定墩保温的有效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屋顶太阳能集热器对顶层房间冷热负荷的影响研究34-38

摘要:屋顶太阳能集热器的存在改变了屋顶的太阳辐射得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冷热负荷,特别是对于顶层房间,屋顶是受室外热作用影响最大的护结构。本文通过实验测量有太阳能集热器的屋顶和无太阳能集热器的屋顶的外表面温度,建立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对屋顶的内表面温度及传热量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屋顶的热流量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器的存在会减少屋顶的辐射得热,降低建筑物的夏季冷负荷,增大建筑物的冬季热负荷。

建筑防排烟系统常见问题探析39-43

摘要:建筑防排烟系统是控制火灾烟气蔓延扩散,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火灾有效扑救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自然排烟方式的有效性,机械排烟量的计算,加压送风量的合理确定,补风量和补风速率,排烟口的临界排烟量,中庭排烟量及地下车库排烟补风等问题,对如何提高防排烟系统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建议。

便携式旋风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研究44-48

摘要:本课题所研究的是一种新型的便携式旋风采样器,该采样器具有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可连续采样等特点,并且由于采用液体采样,因此具有较广泛的浓度适用范围。首先以两相流体力学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旋风除尘器工作机理为参考,预先设定了便携式旋风采样器各性能及尺寸参数,并制作出样品。再根据定性分析,制定了试验方案,通过与Andersen采样器的对比试验,对旋风采样器各性能特性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定量分析,评价该新型采样器的性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按预定尺寸制作出来的旋风采样器,采样效率较高,可连续采样,且具有较为广泛的浓度适用范围。

家具VOCs标识目标污染物种类及其阈值确定研究49-51

摘要:家具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低劣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欧美发达国家已建立家具VOCs标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家具VOCs标识体系,首先必须确定目标污染物种类及其阈值,然而欧美标识体系目标污染物种类过多、阈值制定方法的科学性还可商榷。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研究思路并介绍了实践成果,包括:测试了我国家具释放的主要VOCs种类;调查了北京地区住宅中家具使用面积承载率,建立了标准房间并结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了家具释放速率阈值。这些工作为我国建立家具VOCs标识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利用“N”个送风口同时保障大于“N”个位置个性化温度需求的方法研究52-57

摘要:传统通风方式主要致力于室内均匀温度环境的保障,而个性化通风仅能高效实现N个个性送风口对N个位置的保障,本文针对室内大于N个位置的温度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位置温度同时保障的送风温度确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各位置温度设定之后,一次性反求出各送风温度值。利用提出方法对4个独立送风口送风的房间内能否实现大于4个位置的温度同时保障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充分利用室内温度非均匀分布规律的情况下,有可能仅通过N(4)个独立送风口保障大于N(5~10)个位置的不同温度需求,而且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之间营造出较大的温度差距。本文提出的送风温度确定方法,将为室内非均匀环境的保障和在线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自净时间检测方法的分析与探讨58-62

摘要:自净性能是非单向流洁净室最重要的性能反映。对药厂洁净室,为保证药品质量,其自净性能应能满足洁净度及污染物控制的要求。目前自净性能由100∶1的自净时间来表示。WHO及我国新GMP对自净时间均有严格要求。为保证洁净室安全运行,须定期对洁净室自净时间进行测试。按ISO14644-3的定义100∶1自净时间有t1000-10与t100-1两种表示方法,但哪种方法更接近实际,目前工程上尚无定论。本文在基于均匀分布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实测,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洁净室自净时间测试的最佳方法。

地面狭缝通风系统对屋尘空间分布及作用效果的影响研究63-66

摘要:屋尘包含真菌的孢子和尘螨的尸体、粪便等,它们会引起哮喘和非特异性过敏疾病。本研究通过实验和CFD数值模拟研究地面狭缝通风系统对屋尘空间分布及作用效果的影响。考虑到屋尘通常沉降于地面,通风系统的送风口设置在天花板中心,狭缝状排风口位于墙壁和地面交界处。在实验研究中,使用核黄素粉体代替屋尘,对于粒径在0.5~3.0μm的屋尘粒子,实验值和计算值表现出良好的相似度。通风系统运行前,由于重力沉降的影响,不同粒径的屋尘粒子表现出平滑的沉降曲线;通风系统运行后,屋尘粒子的沉降率比系统运行前更快。系统运转2h后,屋尘浓度大幅降低。

建筑健康环境空气微细颗粒物净化用复合滤料的试验研究67-71

摘要:针对建筑室内健康环境对空气净化PM10/PM2.5的要求,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初、中、高中效过滤器联用的、粗细颗粒物同时净化的复合滤料。建立滤料性能测试实验台,分别对外层用大容尘量低阻滤料、内层用高效低阻滤料进行试验筛选。通过调整滤料的织物层状构造和滤层结构,采用滤料内层分层分尺度积尘替换现有滤层表层积尘,解决滤料表面滤饼造成阻力上升过快问题和过滤器梯级串联带来的设备空间问题。对不同克重驻极体滤料测定性能表明其具有高效低阻的特点;对新研发的大容量滤层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提高容尘量50%以上;对所构成的几种新型复合滤料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率约为45%~90%,对PM10的过滤效率约为60%~95%,可满足人体健康对环境空气中PM10/PM2.5颗粒物提出的净化要求。

住宅厨房油烟颗粒散发阶段呼吸区短期暴露的实验研究72-74

摘要:本文对厨房空间不同通风条件下油烟颗粒散发阶段的人体呼吸区暴露浓度展开了实验测试与评估。在大空间实验室内部搭建了一住宅厨房,按照门、窗不同开启方式,对人员呼吸区PM10、PM5、PM2.5、PM1.0油烟颗粒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静态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呼吸区不同粒径油烟颗粒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烹饪时由开启的厨房门引入相对稳定的补风比开窗补风对控制厨房呼吸区油烟颗粒浓度更有效;油烟中的PM2.5占PM10的质量百分比平均值为47%。

走廊—前室缓冲区在建筑火灾中的可行性分析75-79

摘要:高层建筑火灾中,随着机械加压送风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于是提出在走廊段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的方式来改善传统正压送风模式。其完整设想是在前室前设置一段无烟区,通过防烟空气幕作为柔性隔断划分缓冲段和走廊段,并且在空气幕前设置排烟口,排出多余的新鲜空气,从而避免影响火场的机械排烟效率。采用Fire Dynamic Simulation(FDS)场模拟软件模拟高层建筑不同走廊模型。针对条形走廊、L形走廊、环形走廊建筑是否设置缓冲区进行模拟,比较其温度场,浓度场,以及各自排烟效果。结果显示,"走廊—前室缓冲区"的设置能较好的适用于不同的走廊模型,改善传统正压送风模式,便于火灾时人员疏散,而且其机械效率都有显著提高,保证走廊内烟气的及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