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1 01:00:56

评估心得体会

评估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12-01

近年来,各中职p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探索,创新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在我校的课程改革中,以培养熟练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护理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教学改革.以《健康评估》为例,在教学改革中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学生的分析

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一部分参加过高考,还有一部分初中还未读完,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差,在接受程度上就会表现出参差不齐.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大多会对于护士这个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随后,第二年开始了对专业课程:内护,外护,妇护,儿护的学习,以及对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了解后,会转变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但是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的不扎实,又会使她们在学习专业课时表现出学习费力,课堂上不能很好的理解,吃透老师教授的内容,课后不知从哪儿开始复习,怎么复习,所以,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关键。

二、基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教学改革对策

我国自1995年实行护士职业资格考试,护士执业许可制度至今已有20年,也已经成为衡量护理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如何把在校的中职学历教育和护考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本门课程在课改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认真研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大纲的修订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紧随国家护考大纲,及时修订内容、方法和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更好的与护考相结合。

其次,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坚持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病案导入法是最早进行的一项课改内容,它是将真实的病案引入课堂,是将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变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自学思考,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验室检查的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肝功、肾功的检查评估时,直接用临床上的化验单,让学生自己讨论化验结果如何。近年来,我校给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极为普遍,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应用于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生动的图像等,更能清晰的表达书本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肝硬化病人出现的腹水(蛙状腹),肝掌,蜘蛛痣,几张图片就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通过影像的播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准确的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病理呼吸音,以及心脏的正常心音S1、S2,异常心音,奔马律,胎心率,开瓣音等等。图表比较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黄疸按病因学的分类及特点,血液、尿液、粪便检查的项目、用物、方法、注意事项等。

再次,每次课下课前的5分钟,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历年护考的原题,随堂做,随堂讲,不仅能使学生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复习和巩固,也能提前让学生熟悉护考的考点和考试题型,培养学生做分析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尽快适应护考。

最后,建立与护考相适应的考试模式,在学业成绩考试时实行标准化考试,教考分离等方式,尤其在设计考试卷时,参考护考大纲根据考试范围,考试内容,题型要求和认知层次比例等综合制作考题,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教学质量,也可以使学生对护考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和预演,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习和准备护考考试,从而提高护考的过关率。

评估心得体会篇(2)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反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医学课程。健康评估在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课程的基础上,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阐述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相互关系;阐述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阐述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与护理病历书写。健康评估是评估者对评估对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评估。广义的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除个体外,还应包括家庭及社区。

2健康评估的发展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因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因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应用而发展。

健康评估的萌芽于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期间的护理实践,现代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护士待在病人床边的时间应比医生更多,这于观察病情是很重要的。她提出护士应当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疾病的观察等获取有关信息并记录下来,以利于治疗和护理。

1977年,Engle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领域的重大转变,医护人员从单纯的应对病人身体疾病转到应对病人身体、心理及社会的一系列健康问题。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使护理评估的的内容更加丰富,发展为对病人身体、心理、社会健康问题的全面评估,即现今的健康评估。

3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病人,治疗之前必须对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或措施之前,也必须对病人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的完整护理程序,健康评估是最基础的。

没有正确的健康评估资料就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就无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护理计划或措施。错误的护理评估或措施会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威胁到病人生命。正确的护理诊断来源于正确的健康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护士对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重视健康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健康评估是确定护理诊断的依据,正确的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4健康评估的内容

1967年,在一次有关护理程序的国际会议上确立了护理评估的3条原则:

(1)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2)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护患互动过称、护理评估的重点在于个体的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3)评估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和临床判断。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为适应学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健康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健康评估方法

②常见症状评估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能够较早地提示疾病的存在,大多数病人就是因为出现了症状而求医的。症状不仅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又可诱发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反应,症状一般是通过交谈获得的。

③身体评估 身体评估是指护士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被评估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身体评估以获得病人的某些体征。

④心理与社会评估 心理与社会评估是指护士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及方法对病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所做的评估。

⑤辅助检查 通过常见的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与社会评估,我们获得了病人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护理诊断提供了依据。有时仅凭这些依据还不能完全了解病人,还不能做出准确的护理诊断,还需要做一些其他更复杂的检查,这些检查在临床上通常为称为辅助检查。

⑥特殊人群的健康评估 特殊人群是指处于生命过程殊阶段的人群(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和一些现代医学还不能有效治疗的病人(如艾滋病病人)。

⑦护理诊断与护理病历书写 将采集的资料与护理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形成印象,即护理诊断。如果将上述资料加以整理联通护理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执行情况按规定格式记录下来,即形成护理病历。

5健康评估的要求

5.1掌握交谈的内容、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熟悉交谈和身体评估的注意事项,了解交谈、身体评估的概念。

5.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5.3掌握身体评估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身体评估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5.4掌握心理与社会评估的正确评估方法、熟悉心理与社会评估的定义,了解心理与社会评估的目的。

5.5掌握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了解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5.6掌握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熟悉身体重要器官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图像和异常图像,了解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5.7掌握心电图机器的操作方法和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熟悉正常心电图,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5.8熟悉内镜检查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了解内镜检查的基本原理。

5.9书写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护理评估要点,了解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相关护理诊断。

5.10掌握护理诊断的构成与格式、护理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熟悉护理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护理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护理病历的重要意义。

5.11综合运用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搜集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提出护理诊断,并能书写规范的护理病历。

6健康评估的学习及要求

(1)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高尚的医德,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做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精于思考,刻苦专研。

(3)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重视临床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反复练习,熟练运用基本检查技能。

评估心得体会篇(3)

1 关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概况

近年来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上面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百花齐放。学术界对政府绩效的内涵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浙江大学范柏乃教授认为,政府绩效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一致,其表面意义上来说是指领导干部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任职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果,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讲,还包含行政成本、行政效率、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在形式公民发在绩效评估主体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重视社会公众评估是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评估的发展方向,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目前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社会组织、政府组织自身、社会公民等,提出了要建立一个以社会公众为本位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

2 目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在理论上搭建了绩效评估的基本体系,但是仍然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评估主体方面,现在比较公认的研究主体有公众、政府自身以及专家学者这三类,理论界普遍把重点放在政府之外的公众主体研究上。但是由于目前政务公开机制在我国尚未建立起来,很多时候政府对外公开的只是其工作的很少内容,这些文件往往只是政府的决议等,透明度很低。

(2)在绩效评估指标的看法上,很多人认为“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绩评估制度中的最大缺陷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指标,甚至可以说,由于这个致命的缺陷,中国政府尚未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即便是得出了可靠的数据,完成评估工作,在后期的反馈和改善上能够起到的作用仍然有限,如果得不到利用,最终将会流于形式。

(3)绩效评估的辅助系统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详细的职位说明书、评估保障系统缺失,还有相关的激励和薪酬体系的建立。目前一方面我国政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是没有职位说明书,以致绩效的标准缺乏参考,没有科学准确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既没有关于政府整体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一个机构来负责协调、监控以及强化我国政府的总体绩效。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和对政府整体绩效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中央机构,绩效管理改革往往处于一种零散和自发的状态,在有些地方,绩效管理实际上演变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在理论研究中,绩效评估的保障体系研究也是一个成果较少的视角。

3 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没有形成重视绩效评估的环境。首先在意识形态上,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并在政府及其公务员绩效评估中表现出来。靠政绩提升的观念和形式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集中体现在片面政绩观、数字政绩观、工程政绩观、短视政绩观、狭隘政绩观等。

(2)制度缺失,没有构筑开展绩效评估的体制架构。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按照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的原理,行政管理体系中监督、考核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本身的一体化,监督、考核机构及公务员受行政机构监督和约束机制,势必导致监督乏力甚至缺失,组织架构上的缺陷致使各部门利益相扣,联合作假并不见怪。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没有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对策,而是很多理论上行得通的策略,在实际中很难实现。政府部门正在进行自我的行政体制改革,但是作为当前体制对的既得利益者,转变必然是缓慢艰难的。

(3)配套缺乏,没有建立绩效评估良性运行的循环系统。当前,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一方面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过程就像众人合演的一场戏。有些单位甚至出现了“轮流坐庄”的不正常现象。有些部门的竟然在考核评优时出现抓阄现象,谁能被评上优秀,全看运气。

4 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思路

(1)重点关注评估主客体的心理研究,强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心理认同。笔者认为,无论是选择哪一类评估主体,评估主体都是具有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人组成的,各有其主观关注的重点。既然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理思维活动,对评估主体进行心理研究是完善绩效评估评估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对被评估的公务人员的心理进行研究,寻找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绩效评估的正激励作用的认同。

(2)全面加快公共管理的制度建设是根本。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大多是在制度层面和观念上的原因引起的。制度层面的改革比较困难,需要对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关注和研究。积极促进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在政务公开方式方法上创新,研究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形式。创新和健全政府审计制度和检查制度,严格把关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调整选才用人方式,引导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等。

(3)完善绩效评估过程的科学化。具体来说,当前可以着重从来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一是采取多角度的方法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现在主要思路是按照评估要素进行指标分类,由粗到细的方法。笔者的思路可以从指标的性质入手,分为可量化工作、定性工作,和同质工作。在详细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把公共部门同质的工作先剥离出来,再对其他工作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是否量化。要对政府应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绩效进行专门思考,根据其权重在年度绩效评估中反映出来。而且,对于绩效周期较长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项目,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评估方法,这也是可以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值得思考的角度。二是对评估流程进行优化,不仅要对指标进行关注,同时也要对评估结果的反馈。

(4)完善评估的辅助系统。要真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和行政能力的改善,我们一是关注绩效评估前的绩效信息收集和评估后的反馈与改进,将公务员薪酬与绩效挂钩,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机制。二是目前急需对公共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进行研究和整理,制定出准确的工作任务书。因此研究如何在岗位工作分析上区分各项工作,是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三是加快绩效评估的立法研究,把理论上升为法律,通过法律形式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增强其约束力。

参考文献

评估心得体会篇(4)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而由于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存在滞后性,社会管理与社会矛盾陷入一种疲于应付、被动治理的状态。因此,不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社会管理方式和理念的调整创新势在必行。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就是对重大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1.建立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时代价值性

现如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分配不公、司法执行难、拆迁和征地等引起的、矿难和交通事故频发、信用危机、交易不安全、电信及信用卡诈骗等各类问题影响着社会稳定。探究其最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利益冲突加剧,而我国体制加速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党和政府对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遂宁模式”对“重大事项”定义的界定可知,重大事项包括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牵扯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并被政府拟定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涉及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等。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指,通过信息搜集、研判、制定预案等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提前进行预测、评估、研判、化解,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推进改革建设的主要依据,以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2005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中央只就政策层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还没有出台全国范围的、标准化的评估实施办法。各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制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开展项目风险评估等具体工作主。这使得各地制定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因地制宜。促使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领域涌现很多地方性的实践模式,如遂宁模式、淮安模式、平阳模式、沈阳模式、烟台模式等。同时各地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高度重视,甚至将维稳情况纳入到领导综合考核项目,提升维稳的时效性,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把被动维稳变为主动维稳。

虽然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首先是评估范围及对象不确定,存在“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的现象。其次是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存在漏洞。各地多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一种行政行为,有些事项超出了行政许可项目及法规的范围,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面临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的问题。然后是社会评估主体资格不合理。评估主体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多重身份,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评估机制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由于评估程序不严格,评估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群体访谈等形式了解相关人群的诉求,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召开联合会议,针对风险的措施及可控性进行论证后,这一过程才能算是一个完整、规范的评估过程。但在实际落实中,往往没有规范实施或“走过场”,使得评估程序形同虚设。忽视人本原则,单纯对事不对人。

2.建立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可行性路径

(1)进一步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阶段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滞后性,即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在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后。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涉及的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重要依据具备的程度、重大事项实施过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等多方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力于政府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执政理念、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符合决策程序、符合合理的审批手续等。所以,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位尤为重要,要把其“略占地位”提到“战略地位”。全国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做出决策,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真正服务于百姓、政府及全社会。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思想上要达成统一,明确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意义,高度重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制定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杜绝少数地区工作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的现象,消除部分地区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的情况,防止推诿扯皮、工作“走过场”。

(2)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主体更加合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实现其建立的目的,各级政府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任务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需要评估机构对该重大事项面临的社会风险等级作出准确的评估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要想作出合理的评估,前期就需要对该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真实的了解。这就需要一个具有中立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的专业机构与利益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利益群体的信任及积极参与,进一步掌握相关群体态度、意见及建议。所以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托给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有利于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信力,更有利于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专业化保障。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介入,更有利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开展,但评估机构资格的确定也要同样引起重视。专业评估机构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评估资格的评估师。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风险评估的教育培训、考核考试体系。评估师的考核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试。只有通过维稳部门组织的资格考试并获得由维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明的人员才可持证上岗。

(3)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思想道德风险点和防范工作的确立。

由于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风险意识的浓郁及风险社会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出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当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以人为本是风险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风险点的确立,及时防范思想道德风险,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的工作中,要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日常化监督。使各级干部群众争做“思想纯,守岗位;思想清,业务精;思想明,评估正”的合格公职人员。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必须端正五种心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信心。二是对评估事业要有热爱之心。三是对评估要有敬畏之心。坚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四是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自觉做好工作,回报社会。五是对腐败现象要有警惕之心。而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广泛听取意见。要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多种方法,广泛听取利益各方的意见,特别是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风险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以新的诉求。侧重道德教育,稳定社会秩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最后,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制定合理全面的风险评估的内容,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机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效率。

(4)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和决策主体的问责。

评估心得体会篇(5)

(一) 美国

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显著特征就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办评估机构。根据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民间机构

美国是由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的、非官方的庞大组织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最早的组织是成立于1975年的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它的职能是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审查与认可,并不直接组织开展任何具体的评估活动。1993年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解散。1996年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成立,承担起认可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责。

2.私人团体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哥曼教授领导的私人团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该团体对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并将据此结果进行的大学排序以《哥曼报告》的形式出版发表,影响力广泛。

3.新闻媒体

目前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评估要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评估。《美新》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评估始于1983年,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始于1990年。《美新》对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科专业所在的院校进行排名。

4. 学术机构

美国的国家研究理事会主要是对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它依照师资力量、教育效果、研究水平等指标进行评分,按各校居全美前十名的博士点数目的多寡对各校进行排名。

(二) 中国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各级学位授予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以来,逐步建立起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在这期间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政府评估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尝试阶段。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也随之经历了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过程。

我国自1985年开始至1993年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都是由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组织进行的,是典型的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阶段。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994年,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正式成立。评估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初步完成。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决定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3年改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育部学位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具有时候中介机构性质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它下属的评估中心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的评估机构,性质上仍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

二、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对比分析

(一) 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同及其原因

美国和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美国的评估是社会主导的,民间机构、私人团体、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是评估机构的主体。而中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估机构也是以政府主导的有社会中介性质的事业性单位为主体的。美国政府的作用是认可机构,中国政府是控制着评估机构,作用渗透到各个评估的环节;美国依靠市场调节,中国依赖行政指令;美国注重灵活全面,中国注重官方权威,等等。

这些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我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采取集权型的管理形式。这就注定了政府要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使得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更加“认官不认民”,形成了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而美国是分权制的国家,政府没有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权利,自然谈不上行政权威。美国传统的自由经济的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依赖市场和社会本身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政府。使得社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主导地位,市场因素被广泛考虑。造就了美国社会主导的评估模式。

(二)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

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主要形式。对比美国,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政府管理太严,机构独立性差。

政府掌握着评估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评估经费的提供,评估工作人员的派任等许多方面,主导着评估机构的工作方向,控制着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评估机构依附于政府,不能独立工作。

2. 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力量介入不足。

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学术力量则处于从属地位,对评估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加之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因素得不到充分重视。

3. 评估机构社会影响力不强。

对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来说,由于是教育部领导下的机构其行政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就不能与其行政影响相提并论了。

(三) 美国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采取与社会评估机构合作型模式,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1. 政府不直接参与,机构独立性强。

美国政府通过对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认可间接参与评估。评估机构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评估对象的选择、评估指标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公布等都由评估机构自行决定,政府只通过间接手段加以引导。

2.评估机构繁多,信息灵活全面。

首先,美国具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它们采取不同的评估指标、方法与程序。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应被评估对象的客观情况,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其次,美国的评估机构由社会力量创建,市场因素被充分考虑,信息及时灵活。评估结果容易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并成为考生择校的依据。

3. 评估机构具有较强影响力

国家认可的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并且联邦政府据此对院校进行经费补助。这

样增加了各院校对民间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的关注程度,提升了社会教育评估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三、改革建议

在认清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和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优势之后,结合我国实际,为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构独立性。

我国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决定了我们仍要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评估机构独立性。

1.变直接管理为政策或立法调控。

即要变原来直接管理具体事务的方法为利用立法与政策来调控整个评估工作的方法。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好它的领导、咨询、协调、激励以及效能审核的作用。突出政府在评估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效仿美国多采取立法手段或采用制定大的方针政策的方法来保证评估的方向性正确,同时也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向法制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

2.变对评估对象的具体评判为对评估机构的资格审核与监督指导。

转变过去政府即是评估的主要实施者又是评估的主要评判者的情况。政府只对评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审核,把评估的具体实施以及结果的评判都交给具有社会性质的评估机构去做。这样加强了评估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使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

(二) 丰富评估主体,加强社会力量介入,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机构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与美国相比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估主体的单一、社会力量的介入不足、反应信息不全面等方面。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一个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多标准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来完善评估机构体系。

1.丰富评估主体。

加大学术界权威人士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的比重,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丰富评估主体,加大市场因素份额。

2.丰富评估机构类型。

大力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估机构,力求从不同视角评估研究生教育工作。倡导各种力量创建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并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将评估的范围覆盖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层次。

建立发展一批专业的、细化的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既反应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又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制定多样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心得体会篇(6)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近五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近乎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核心,倍受政府、办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关注。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有越俎代庖之嫌,并且在评估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l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起,我国全面展开了五年一期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截止2007年底,为期五年的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经接近尾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经过评估的洗礼,在评估中得到了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在迎评促建的同时,事实上已经将评估看成是事关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很多高校为了保证评估的达标或取得优异成绩,纷纷成立了“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设立专门机构和领导班子,研究对策。五年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几乎成为分辨高校优劣的魔镜。那些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将其作为证明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功能的不断夸大,教学评估也越来越多地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一方面我国政府对教学评估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筹码,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但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或多或少地出于为评估而评估的目的,在评估期间为了争优,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竭力研究对策,结果评估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的工作,既劳民又伤财,这不仅没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估也没有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为此,也存在不少反对教学评估的声音,甚至对推行这项教学评估的政府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样的气氛蔓延了五年,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至少在现实中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有了越俎代庖之嫌。例如有人所批评的“裙带性”,即如果一所高校获得了优秀,那么会使社会认为这所高校各个专业或学科都是优秀,而事实上有些专业或学科却是刚刚合格,甚至于是不合格。人们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置换为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这又恰恰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不可承受之重。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呢,它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究竟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评估呢,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涵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就必须厘清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毋庸置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其评估对象是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在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评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功能。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叫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呢,为了满足这些能力高等教育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呢,显然就这些能力和特性而言,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高等教育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能力而言,在一般意义上,它至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能力。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实现这三种职能所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就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高等教育实现其职能的充分性程度的判断和比较。要充分把握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分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那么高等教育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不利于自身发展。这就意味着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以评估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法性也就在于它是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学科是大学制度及其基本结构的元素。学科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龙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而学科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专业。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如果脱离了学科和专业评估,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学科和专业评估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

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l所示,

3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是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面内容。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首先,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从其名称来看,它只是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而不是关于其全面工作的评估。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并不用于也无法推动学校全面工作。高等学校工作是多方面的,教学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且教学工作主要是执行人才培养职能。因此,对教学水平的评估也就无法包括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估。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其次,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它侧重于对影响教学因素的评估,但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这也就决定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正如表1所示,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二级指标有19个(其中重点指标11个)分别属于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而这实际上都是从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来构建的。但是教学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学科和专业。教学水平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但是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本没有看到学科评估相关内容,虽然它将专业评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其中,但专业评估也只是在笼统意义上进行的,没有对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估。这就限制了教学评估的质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高校虽然通过了国家教学评估,但是其教学水平可能并不令人乐观这一现象。因为没有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不充分的。这也就决定教学评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所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只能是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现实中,教学水平评估之所以负有不可承受之重,一是因为教学水平评估在社会民众面前是以综合评估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人们往往也就将其等价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二是因为相对于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社会民众更多关注的是评估的结果,并且评估结果间接与高校办学资格相挂钩。这样在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下,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社会民众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试金石,再次,由于教学评估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是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主导的,这也就放大了评估的功能,评估难免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4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走向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下,政府推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起着主导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教学评估不过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整合多种形式的评估,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完整。评估促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估指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它指引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把对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作为对高等教育的评估,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评估,更不能将教学评估与学科、专业评估相分离。因此,当下期待着高校评估逐步完善,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评估方式多元化。政府直接控制的评估缺乏灵活性,与大学自治有冲突。既要尊重、保护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主权,又要实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来实现。目前,各国质量保障体系普遍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输入和过程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

评估心得体会篇(7)

口译质量评估在口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开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评估却一直是困扰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评估“既要考虑科学客观,又要照顾特定的训练目标和技能;既要关注普遍的水平,又不能忽视个人的需要;既要把握训练进度,又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蔡小红,2005/6:58)。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制定口译教学大纲时均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评估体系,但现有的评估体系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无法满足口译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践表明,许多学生虽然得到了口译任课老师给出的高分却无法承担真正的口译任务。这一现状虽然反映了口译本身的特殊性,但是跟国内口译教学研究滞后以及现有教学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大关系。本文拟从国内口译教学评估的现状出发,探讨口译教学评估中特定的主体、标准、内容、方式和方法,以求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

      一、国内口译教学评估的现状调查

2006年暑期,本人先后参加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口译教学研讨会、中国译协主办的全国英语口笔译翻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班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在这三次口译盛会上,本人与蔡小红、刘和平等口译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口译老师就口译教学评估进行了讨论交流,得到了许多启示,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根据研讨会上的交流情况以及会后的问卷调查,本人发现,目前国内口译教学评估体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口译教学人员对口译质量评估的认识和研究有待加强

口译课程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高校大规模开设起来的。由于受师资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具有比较专业的口译教师外,全国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技能和口译教学培训,对口译质量评估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大部分老师依然采取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评估。这显然与口译教学的规律相背离,势必对口译教学的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口译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受各地学校管理模式以及传统教学评估理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评估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为教学管理服务。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学评估流于形式,以考代评的现象比较普遍。评估的结果不是用来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译能力,更多的是用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口译课程的学分。评估成了教师和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和法宝。这种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形成,势必误导口译课程的教学方向以及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

(三)口译教学评估的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管理模式、师资条件、资金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评估过程中只有任课老师一人参加,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校外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忽视了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的价值。这种由任课老师一人进行评估的方式显然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估方式单一,评估标准过于简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口译教学评估中,大部分口译老师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译能力评估。平时成绩参考指标也大都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国内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建立了校内口译实训室和校外口译实习基地。因此,大部分老师无法观察学生在真实口译场合或模拟现场环境的口译表现。这种简单地在教室组织一场考试的评估方式显然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译水平。

      二、口译教学多元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评估是口译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口译训练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口译水平(蔡小红,2005/6:59)。但是,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在先进的教育评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口译教学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口译质量评估所特有的每一个评估要素。口译教学评估有其特有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和评估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口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实在必行。

(一)评估主体多元化

在口译教学中,评估可分为由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的校内单向评估和学校与校外职业机构进行的合作评估(蔡小红,2005/6:60)。口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学评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课堂评估,参与口译教学评估的主体不仅要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要有校外的用人单位和社会机构。任课老师、外籍专家、教师同行、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口译教学的多元评估主体。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估,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估。(二)评估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估的方式有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三种类型。所谓诊断性评估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以后,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计划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形成性评估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持续的教学跟踪评价。总结性评估是指一段时期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和评定的一种教学评价(徐小贞,2006)。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对学生分别实施不同形式的评价有利于评估和教学过程相结合,考查学生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口译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以及总结性评估相互相成,共同构成了多元的口译教学评估模式。

(三)评估内容多元化

评估心得体会篇(8)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心得体会篇(9)

二、推行电子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以办公自动化建设为核心”、“以行政监督为核心”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等三个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学术界从上世纪9O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二是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三是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四是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五是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合理的电子绩效评估可以是领导干部产生内在的激励,在深层次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电子政务绩效目标体系是一套实施电子政务的指导纲要,它可以消除决策者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观念,加强其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力;其次,明确的绩效目标约束将成为优化政务流程的原动力,从而有效推动相关的制度建没,以结果为本优化政务流程;再次,明确的电子政务绩效目标可以增强成本意识,保护既有投资。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估算出电子政务的投入,但是对其产出和取得的效益往往无法估量。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可以量化这种产出和成效,给出投入产出比;同时成本控制本身也是绩效的组成部分。

三、完善电子绩效评估的构想

电子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安排把电子绩效评估工作长期固定下来,从而以制度机制来规范和引导电子政务建设,保证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电子政务建设预期目标的达成。要实现这一具体目标,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评估主体多元化

电子绩效评估的主体选择与评估对象密切相关,电子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主体只能是政府,除此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政府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益处是能促使政府深入了解社会公众需求,并能够以行政权力保障绩效评估得到有力的推行;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能充分体现对公民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但这三方同时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因此,电子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应该是多元化,而且,应该是相互合作以及渗透。

2.指标体系科学化

评估心得体会篇(10)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

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 月度总结及下月计划 下一篇: 文化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