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05:18:41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1)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阅读体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为什么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人的心灵与自然是相通的。“下午和诗人们一起去去附近的树林散步。艾基夫妇就像两个孩子,在几乎所有花草前驻足不前,随手摘颗果子放到嘴里,要不就采个蘑菇尝尝,彼此嘀嘀咕咕。俄国诗人和土地及一草一木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惭: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

阅读体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和动作描写,委婉表达对中国诗歌缺乏生态意识的批判。“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日益深入地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生态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阅读体验:以小见大,令人警醒,说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观念改变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摘抄与鉴赏,学生们在与名家似乎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些经典的句子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既感悟了文字的魅力,又提升了生态意识,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

三、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使之身体力行亲身感受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4)

2城市动物园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

在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中,城市动物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城市动物园一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引导广大受众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众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2.1结合各种契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城市动物园可利用野生动植物优势,利用本土特色物种开展专题活动。比如川金丝猴是四川的特色物种,成都动物园以其为宣传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川金丝猴保护主题月”活动。对受众需求进行分析发现,游客对于川金丝猴确实知之甚少,50%的游人不仅是不太了解其野外状况、生活习性,甚至连“川金丝猴”都不能够正确地说出来。因此项目目标主要侧重在物种介绍、生存现状及保护方法的宣传,目的是通过互动展示与公众参与,使得公众对该物种产生情感联系,关注物种的状态并保护它。41天的活动吸引了4.5万公众的参与,其中有很多未成年人。动物园有效整合动物资源和保护教员资源还是能为未成年人所喜爱。随着世界对生态保护重要意义的日益重视,城市动物园逐步加入到了国际主题年活动,已融入全世界生态道德教育的大舞台。如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森林年”,主题是“森林为民”,旨在唤起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2012年是“国际蝙蝠年”。城市动物园可制作保护森林手册、森林书签等为游客提供扩展知识的机会,并开展以保护森林、保护蝙蝠为主题的保护教育活动,以开拓未成年人关于自然生态的视野。饲养员是城市动物园里一线工作人员,也是与野生动物最接近、最熟悉的人员,他们拥有野生动物最生动的故事,能描绘出自然界里最原始的语言。因此,开设饲养员相关项目可扩展和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志愿者是扩大生态道德教育影响的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动物园可培训城市内各高校学生,也可与高校志愿者协会或环保协会合作,长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知识培训,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基本知识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与挑战、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志愿者服务项目包括导路、文明劝导、动物讲解等多项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与未成年人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是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2.2与学校互动,将生态道德教育渗入学科教育

比如成都动物园创编的动物操就成功引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并纳入当地一所学校学前班的日常教学,作为今后每年学前班毕业汇报演出内容。结合语文课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征文比赛,曾经举办的活动主题有“我爱豚鹿”、“可爱的小生灵”作文征集活动。美术课和德育课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较好的平台,比如在爱鸟周期间举办的“让鸟儿自由飞翔”小小画家作品展,《可爱的小生灵》、《爱鸟护鸟》生态保护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直接传递生态知识,并引导未成年人认识生态的重要性及现状,并最终带动其在实际生活中参与相关保护行为。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5)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作为接受不同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的成长体,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及其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培养道德高尚、知识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这一过程,理应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生态科学普及、价值观念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发挥及完善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意识

据相关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及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2、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等。3、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随地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①从以上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确实亟待提高,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来说,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纳入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挖掘大学生的道德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退化虽然有种种缘由,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态价值认知、日常规则意识不合理而导致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如何让大学生更加文明地对待自然,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其生态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取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接受德育培养,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意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念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积极扩大高校德育功能。另外,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身边的物质条件,积极树立生态价值平等意识,在遵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善待生物,不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知识的完善不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提高及完善,需要调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与约束机制,并使之形成由内而发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去看,诸如对于各种浪费、随地丢弃垃圾等行为,许多大学生对此并非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是究其以上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许多大学生不乏完备的生态科学知识储备,只是无法使生态知识与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协调,达成指导及规范自身活动的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除了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观念的宣传指导以外,还需要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进行指导教育。

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应该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高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相应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构思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 《21 世纪议程》,其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培养是我们进行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在高校公德教育中被边缘化,并且保证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的推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保障。

1、生态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进行理论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不断加强大学生自然生态理论知识,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德育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进行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法规等理论教学。高校德育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自然知识及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有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此类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向本校学习不同专业及学科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对于其他文科类的院校则可以开设类似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是开设环保教学课程,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

2、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

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理论教学作为重要基础,完善的理论教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环境的改善和大学生生态观念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舆论也可为高校从事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生态德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宣传将生态价值观念及生态道德观念延伸为社会的整体知觉和道德意志,利用良好的环保舆论教学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具体行为,为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的宣传及教育,及时了解动态化的社会环保宣传信息,将一些重大环保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环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生态德育的教学延伸

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也会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等具体环保细节可以为大学生环保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吃苦能力欠缺,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奢侈思想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针对这样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在生态德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延伸,除了积极进行家庭生态道德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必要的教学载体,诸如以校园寝室、团学组织为依托,通过创建校园文明寝室、党员文明寝室、生态文明寝室,组织社团等活动进行生态德育宣传与教学,通过“社会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及规范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具体行为。此外,通过组织群体性的校内外社会实习实践、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扩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范围及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否需要解决或如何解决所谓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诸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一个让人困惑的现实是,青少年在调查和问卷中所表现出的较高水平的道德意识与觉悟和现实中的道德价值模糊乃至行为失范的强烈反差和冲突,以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③就生态德育的状况来看,高校显然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忧患意识、生命体关怀意识等生态价值观念,又需要他们切实保证其科学的生态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但如何避免说教式的、呆板的、机械的知识灌输,乃至让科学生态观念真正成为且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德育认识问题,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在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高校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说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质量与社会生态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诸多高校往往专注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同时,虽然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是涉及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状况却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不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具体表现为校园生态的人为破坏、教师人员的不良示范、教学楼及图书馆等校园场所水电浪费严重、奢侈风尚盛行等等。更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大学在积极寻求建立“绿色校园”的同时,以上种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通过生态知识的教授、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高校生态道德意识的行为示范,须知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道德践履是维护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态道德实践要求高校师生遵守生态法则和社会公德,不随便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浪费水电等资源,杜绝奢侈之风,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在理论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努力争做生态德育的道德楷模,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以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生态德育考评及奖惩制度,将教工生态道德考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将学生生态道德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以制度化的规范保证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6)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低下

1、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相对薄弱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是他们当前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与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不相一致。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知识的丰富以及思想意识的成熟,应该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可是事实上,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相当薄弱。因此,在当今的高校中,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破坏公共财物,破坏花草树木以及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

2、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的时间比较长,周围同龄人的言语、行为方式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些学生群体不文明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产生消极的盲目从众和跟风心理。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是他们不愿意被自己所在的圈子视为“另类”,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用自己积极的行为去影响并感染群体的不恰当行为。因此,当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意志的不坚定。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1、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有所发展,可是目前它仍然处于低级阶段,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上,并没有把它真正的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也没有把它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更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由于高校领导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生态道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步入正轨。

2、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1]在当今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注重的是个体如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把学会做人,学会在社会群体中生存作为最高教育准则。而它所涉及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教育上。

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不雄厚

大学生在高校中作为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他们有没有生态道德意识以及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们的教师。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中从事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学者或者教师几乎没有,这一工作大多是依靠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完成。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缺失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目标,为了追求物质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极其薄弱。因此,他们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态度也只是形式上的或口头上的认可,而不会在根本上以实际行动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更谈不上在全社会宣传生态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是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各个用人单位都特别注重对人才的选拔。但是,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不注重甚至是忽略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看中的只是他们的“硬件”而不是“软件”。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首先,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生态道德情感。“所谓的生态道德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类似儿女对母亲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对它们有爱护,感恩之情。”[2]以这种情感作支撑,就会唤醒人们的良知。其次,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生态道德信念。大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情感的制约下可能会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就会树立相应的生态道德信念。信念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巨大的影响。再者,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意志是在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信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态道德意志。

(二)完善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首先,坚持理论灌输与亲身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虚无缥缈的。在高校中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亲自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所以加强对高校部分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我们改善当前现状的首要选择,例如:组织教师去生态道德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观摩、实习;同时,教师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应该发挥其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则。

(三)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社会氛围

首先,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道德教育,并大力的弘扬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作风,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气,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主动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其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道德并不等于法律,它是“德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自律,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它的调节手段往往是非强制性的;而法律则是强制性的,它是“法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他律,即外在的一种约束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诸如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仅仅靠道德自律的约束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把道德规范难以约束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调节范围内。

作者:姬瑶瑶 张慧玲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7)

一、概述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化状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四个层面,其中,生态文明是社会各种文明的前提。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状态等方面。

生态德育首先始于对生态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目标。国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生态德育”的正式提法,而更多的是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生态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环境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为学者们重视。探索生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探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在根本上还必须付诸于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环境素质的养成,而这离不开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德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德育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环境素质,而且还能使高校大学生对于全社会公民的环境素质提升具有示范作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

二、现状

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提到“生态德育”的说法。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德育生态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尝试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来挖掘德育生态的意义与价值,并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案以及新措施,从丰富生态德育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总之,国内学者对于高校生态德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域。但从研究的程度来看,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对于高校生态德育的研究,如对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生态德育的内容、生态德育的方法及其实践路径有待系统深入的挖掘与建构。

2012年,在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号召。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而当前中国十大污染最重城市中河北省有7个,成为污染“重灾区”,河北省社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进行生态德育。高校德育作为培养具有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生态德育理论发展、拓宽德育理论空间,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北省高校和大学生的数量众多,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意识的高低对我国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路径及对策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必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当今生态环境等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焦点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今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索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本专业课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紧密的情况下,应该融合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德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软环境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比赛、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生态德育的知识与理念,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进而从内而外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媒体,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途径,加强生态道德宣传,使得生态道德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真正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环境保护实践是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关键环节

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环保科研活动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劳动,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不乱吐口香糖、种树、种草、节约资源、不随地吐痰、保护动植物、参加环保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强化生态道德意识,提升生态道德修养,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昭君.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上海大学,2013.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41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89-04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L13AC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生态文明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12YJAZH006)

作者简介:陈文斌(1952-),女,河北乐亭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星(1986-),男,湖南娄底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形成了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新格局。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1]。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问题。大学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维形态,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失衡和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新形势下的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力求通过科学阐述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便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

一、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与精神体现,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生态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品位高境界深的新型文化,它以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为新高度,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新境界,“其核心理念是倡导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3]。生态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生态文化把科学和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通过转变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循环发展,构建绿色人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发展平衡;二是精神层面,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危机”而出现,是“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过渡,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制度层面,生态文化要求建立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倡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风尚。

2.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的新的生存发展方式,这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表现为:首先,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自己,深刻认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存在与价值,指引其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提升其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其次,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行为内化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深刻反思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化为切身实际行动;最后,生态文化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具有积极的指导应用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理论范畴,在性质、主体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内容上涵盖了对社会成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塑造,方法上以隐性教育为主。而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社会公德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教育者(主要是高校教职工),方法上以显性教育为主。

生态文化自出现以来,就与各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生态文化研究最早源于教育生态学。在教育生态学中,生态文化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中,生态理论与方法开始被用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着生态道德教育学科的出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生态文化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生态文化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境界的新型文化,涵盖了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学等理论基础内容和系统论、和谐论、平衡论、内在关联论等生态方法论,这种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中,就形成了具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观。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的教育内涵,并结合生态方法论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撑。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社会活动,着眼于处理大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生态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促进生态文化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严重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物质层面上,不少高校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着盲目扩建新建的现象,而对校园的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的塑造以及校园环境的绿化等方面欠缺合理的考虑,造成物质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片面发展迅速、内涵缺乏;精神层面上,部分院校存在着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的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倾向,以至于出现生态理念模糊、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行为缺乏、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生态文化发展缓慢、品位不足;制度层面上,不少院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制度建设上机械化、形式化问题严重,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制度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水准不高、发展滞后。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2)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生活压力大、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而且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仅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对道德教育的生态价值与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大学生道德素养缺乏,道德境界不足。一是大学生人文道德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变性、真诚度缺失、心灵脆弱、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乏、集体观念不强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学术造假、阳奉阴违、恋爱同居、自杀、中伤等不良道德行为凸显。二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生态道德责任感较弱、能力较差、行为实践活动缺乏,很多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认识、选择和判断,造成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自律性不足,乱吐乱画乱扔、铺张浪费、跟风攀比行为严重,生态环境意识缺乏,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3)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复杂 自然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造成了人类控制、支配和征服自然欲望的膨胀,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物种灭绝等,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思想,增加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往来与联系,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入给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就业压力的扩大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化等问题,给我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思想压力;三是新型传媒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交往方式,大量消极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他们道德思想的蜕变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4)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可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持续性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内外系统功能,以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缺乏,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不足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管理—实施—反馈—评价—保障”的教育结构中存在着系统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权力交叉等问题,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过程中推诿、制约、阻拦等现象不断,严重制约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外部功能不完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道德教育合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与方法不科学;等等。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难以形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实现。

三、新形势下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复杂,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缺乏,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加需要我们充分考量生态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把握道德教育中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构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合力发展的工作体系。

1.注重舆论宣传引导,优化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合力完成。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环境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渠道开发,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空间与氛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介,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唤起人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大对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深度挖掘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鲜活亮点,以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增添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与道德水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与校报在校园层面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生态主题教育、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基地,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与“文明校园”,让生态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感染,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2.加强大学课堂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

学校是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教育的主动权,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建立完善的生态道德课堂教育机制,把生态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道德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培育师生全体的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教育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发展要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培育大学生的公共基础道德,同时适当增调一些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与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形成合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道德观念。其次,要更新课堂教育思想,推动教育者角色转变。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教育者不能一味地把持话语权,把自己当做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要把工作重心从教师施教转为师生体验共享”[4],要积极加强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树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最后,要创新教育方式,树立生态教育方法。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推动由灌输式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坚持教育与批评、鼓励与引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文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生态文化的精神意蕴,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3.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途径与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随着3G网络的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逐渐走入大学生的世界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及时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工具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要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重视网络生态文化的更新与普及,适时监测并清理网络中出现的低俗、萎靡的文化思想,注重网络文化中生态观念与道德意识的融入,用生态化、人文化的语言来规范网络语境,以构建网络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推进“绿色上网”工程建设。通过开设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课程、构建校园绿色网吧、搭建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引导,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并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主要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熏陶与感染,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知识,提升道德境界。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生态实效

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化的实践教育活动。首先,要大力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生态文化、德育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构建生态文化培育道德实践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其次,要积极建立校园实践活动平台。加强校园生态教育基地、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培训,广泛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态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的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最后,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回归生活,增加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趣味性、时效性,不断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5.提高思想认识,培育大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生态文化知识欠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意识复杂等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需要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从内心自觉地进行生态文化和道德品行的学习与修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觉加强对生态文化知识以及德育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不断通过生态文化思想的武装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与道德情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平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生活中培育自己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自觉,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培育健康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9)

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形势,法治、科技、行政等方式之外,辅之以相应的道德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有效选择。于是,生态道德这一新型的道德标准不断地走近人们的视野,并与教育相结合,产生了生态德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意义重大。高校生态德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生态”等价值目标,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背景下,研究高校生态德育,找出高校在生态道育过程存在着的问题,对症下药,探索出有效路径,促使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有效开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生态道德:生态德育:生态公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248- 03

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与回答问题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志还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生态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它产生以来就一直备受人类社会关注,把生态和德育结合起来,在高校进行生态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解读

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从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1869年最早提出生态学,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的日益凸出,有关生态的理论研究也不断丰富,研究者进一步把生态环境与教育联系起来,1976年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此后,对二者的研究日益发展。我国首次提出生态教育”这一概念的是在1998年,是由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提出的。此外,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出现,还呈现出对生态学的研究日益跨学科性,生态学不断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生态道德、生态德育、生态政治、生态行政等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生态道德是从生态的角度来思考道德,是针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新型的道德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实现,需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相应地,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靠法治方式来解决外,还要发挥道德的辅助作用,当然还要依靠相应的科技、行政等手段,这样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生态德育不同于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强调的是一种规则、标准,而生态德育则是以生态道德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活动,生态德育是把生态道德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生态道德为教育内容的活动。如果说以往的德育是人际德育”,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生态德育就是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德育突破了人际德育的局限,把德育所涉及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德育的概念,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参考刘惊铎和王磊两人提出的生态德育概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高校是教育的基地,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坚持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培育出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人才,为此,把生态道德融入到教育中,把高校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基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德育顺利展开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生态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并非常明确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是从国家层面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即是从社会层面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的倡导。这24个字是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要核心的概括,使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更加具体深刻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与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全社会力量,有力地应对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效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

高校生态德育,是结合时代背景,拓展了德育的范围,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是对以往德育的新发展,代表了新时期德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大学生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较高素质、较高层次的人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培养与输出优秀、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效途径、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生态”等价值目标,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生态德育凸显了文明的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的文明的倡导,把文明作为一种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文明”一词一方面是指人类创造的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在内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指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所显示出来的状态。从文明的含义看,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取得的一切精神方面的成果总和,它主要由两方面组成: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为此,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求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需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生态德育是生态和德育两者的结合,内在地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文明的涉及范围看,文明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正是对以往只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德育的升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入到道德教育中,体现了文明的真正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追求的要求。

(二)高校生态德育彰显了和谐的理念

从古至今,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无数人心中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的战略目标,这就为把这种理想状态变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新时期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了和谐”,并从国家层面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党提出的和谐,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缺乏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和谐。党和国家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一切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在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遵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这一基本准则,体现了对待自然应有的正确态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生态德育迎合了公正的诉求

公正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生态本身不具有公正,生态公正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公正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和学说,它是在处理生态问题时,采取有关的公正理论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调解。它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代内公正主要是指处于同时代的当代人之间的公正,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对各种资源的使用上权利与机会等利益的均等。代际公正主要指当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公正,强调的是当代人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当代人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适度原则,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党的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公正的要求,在高校进行生态德育,迎合了公正的诉求,体现了对待生态问题的正确态度,要从公正的视角看待生态问题,既要处理好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又要同时照顾到后代人的利益,调解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对策

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任然存在着问题,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脱轨、忽视师生的共同作用等。研究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指明高校生态德育的出路,促使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有效开展。

(一)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

生态道德、生态德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也会影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思想决定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生态道德理论的丰富,为了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取得预期目的,有必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丰富其生态道德情感,最终,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到生态道德的实践活动中。

2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轨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考试、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问题。面对升学的压力,一方面,学校在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为了应付考试,只注意死记硬背,而不断懂的灵活应用,即使学了生态道德理论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不重视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使知与行出现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轨,最终使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实现。

3生态道德教育中忽视师生的共同作用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着参差不齐,一些教育者自身可能生态道德知识欠缺,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理论知识匮乏,专业素养不足,会影响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可能存在着教师只重视理论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性,影响生态德育的效果。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既重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有效途径

1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与树立正确生态道德观

为了使生态道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摈弃传统的以征服自然,向自然宣战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代之以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的新的理念,如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进行绿色消费。内化生态道德理念,丰富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意志,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能力与素质,最后勇于将生态道德外化为自己的外在表现,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

2遵循教育规律,生态德育目标设定层次化

人们认识新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理解能力的强弱,人们的道德水平呈现出层次性,这样,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一定要遵守教育规律,把生态德育目标层次化,有重点,分层次,降低生态道德教育的复杂度。此外,也应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实现都要相应地体现出层次性。

3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作用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10)

大学生很快就会步入社会,他们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建设者,在大学里所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日后的社会服务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现实却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做过关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依据《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中大多数能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紧迫性,但是生态知识严重缺乏、环保行为参与度低。调查人员对河南省部分高校2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您怎样看待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问题,97.02%的学生认为很严重,环保应作为基本国策,全民共努力。但是在“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仍有14%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在您对有关生态学知识的获得途径这一问题,有87.83%的学生选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在“您认为大学生在普及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如何?能写出如何行动吗?”有51.3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行动。另外调查人员也发现大学校园里水、电、食物、纸张浪费现象严重,大学生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所以作者最后建议大学有必要面向全校开设生态学必修课、选修课以普及生态基本知识。

大学生生态意识低、生态知识匮乏、环境行为参与度低,这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更多的应该是高校的责任。教育是提高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的高校对生态环境教育的反应却是缓慢、滞后的,从上述调查报告看,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可见在生态环境教育上,高校某种程度上是缺席的。不少高校对生态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高校未将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把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列入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师资上也没有专门从事生态教育的人员,缺少材、教学大纲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高校生态教育的开展。作为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首先要承担起这一责任,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研究的范畴。

2.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十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在政策措施方面十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体人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好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正在于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转变过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益膨胀的消费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环境道德支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生态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符合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3.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的拓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影响。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的拓展。生态道德教育拓展了德育的内容,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际道德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担负责任,还要承担对子孙后代、地球其它物种和生命以及大自然的责任。这就使得传统的德育有了新的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非纯粹的知识教育,所以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大学生在生动具体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对过去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拓展。

二、渗透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上所述,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作为承担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也必须担负起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重任。而在思想政治课应该如何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这一问题上,渗透式教育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教师既要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现有的生态道德资源,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增加生态道德内容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过去道德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从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出发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1.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生态道德渗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蕴含着不少生态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挖掘、梳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教师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之中。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从了解祖国的人口、资源、土地、气候状况变化以及自己家乡环境、资源情况入手,让学生一方面了解大自然之美,学会欣赏自然进而产生爱护自然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为的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增强大学生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讲解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一节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谐的人生不仅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确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同样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可以渗透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课程资源虽然比较零散,但是经过挖掘和整理之后,是能够让学生接受不少生态道德知识的,而这需要的是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觉地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纳入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教育。

2.积极推进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增加生态道德内容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

思想政治课进行生态道德渗透必须立足于教材,但是就现有教材内容看,生态道德方面内容显然是严重不足的,曾有学者指出“当前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统编教材中,环保的内容不但篇幅小,而且内容肤浅,表述简单,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似乎环保不是很重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局限点题为止,轻描淡写的讲一讲,很多非常必要的内容不能展开。”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在生态环保教育方面确实比较欠缺。为此思想道德修养课重点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消费观、价值观、法制观念等。笔者建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应该增加生态道德专题、环保法规专题。即在传统的人际道德,即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外,增加生态道德一节,介绍生态道德内涵、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要求。在法律基础部分可以增加环保法规一节,介绍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介绍其基本精神、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主要内容等。通过宣传环境法规,培养学生环境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确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保的方针政策,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样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应该增加生态文明专题教育,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目中涉及相关方面的内容。贯彻十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生态文明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

3.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学,开辟道德教育新途径

上一篇: 学士毕业论文 下一篇: 就业工作意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