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1 02:43:23

中职教师论文

中职教师论文篇(1)

二、推进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1)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很多知识在掌握不久之后就变得陈旧,这就需要人们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才能保证和时代同步。正因如此,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职中教师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能力本位理念。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需要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的观念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能够充分彰显个人价值。但是,受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限,目前,整个社会还是比较重视学历,而没有将能力与学历完全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职中教育界。教师们为了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福利待遇等,投入继续教育也会选择对学历的追逐。一些职中教师攻读的文凭并不是本专业所需的,与本人教学实践相脱离。这就更需要职中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能力本位理念。

2.政策法规保障

(1)制定专门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法规。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法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之中。而职中本身就不太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生源、经费等多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条件、时间等做出明确限定,从法律的角度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2)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我国职中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明确的资格限制,在入职之后,岗前培训也大都流于形式。而且,我国法律也没有对职中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任何限定,大多由学校自主制订入职要求,对学历、专业技能水平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职中教师任职资格进行限定,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3)完善职中继续教育监督、激励体制。我国现阶段的职中继续教育以行政指令为主导,不论是培训基地还是受训教师,都是被动应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近些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大都属于宏观号召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的职中教师希望能够将受训与直接的晋升、职称等结合在一起;培训机构则希望通过组织培训工作获得经济收益。所以,可以充分考虑两者的需求,从法律的角度建立起激励、监督机制。

3.完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体系

(1)加强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推动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有几十个,大多依托高校,中心省份培训基地相对较多,而个别省份只有一所,偏远地区尚没有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依然需要加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将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发展的空间留给基层,由各个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根据本地情况推进工作,激发其完善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管理工作的动力。让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走向完善。

(2)加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投入。推进培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就是经费的投入,只有基本经费到位,才能提升职中教师培训基地与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个人。所以,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一部分、职中院校投入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三方面并举的经费筹集手段。其中,政府投入是支持培训基地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将地方社会发展与经费投入相挂钩,地方收入增长则增加投入,保持每年固定的增长比例。如果需要促进职中教育发展的话,则进一步追加经费。职中教师个人承担的部分以各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为依据,如果所在职中效益良好则可以将这部分学费承担。根据相关研究,职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资格达标培训。如一些学校要求职中教师至少要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学历不够,所以,会参加各类自考、在职研究生等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从职业生存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应该以教师本人自行承担为主,如果所在学校有条件,也可以承担学费。第二类是技术提升培训。这类培训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属于行业性培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本人,也包括其工作单位,所以,原则上主要应该由所在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来负担,当然,教师也应该承担一部分。如2001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进修者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个人应该承担三分之一的学费。第三类是晋升培训。一些职中学校为了提高本校专业的竞争力和水平,需要培养一些学术骨干。而受训教师在完成培训之后,通常会得到一定的晋升。包括行政职务或是学术职务,当然,相应地,个人收益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这类培训应该由个人负担主要学费。当然,对于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来说,可以依托政策支持,广开门路,在各个渠道进行融资,这样也可以缓解各方面压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关键。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可以保证培训的水平。当前各培训基地主要是以各高校教师为主,偏重于从理论上提升受训教师的水平,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未来应该从这个角度着手,加强各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加强校企联合,介绍教师在优秀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且组织基地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总的来看,各个基地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与学科特点,开展多样的师资培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1)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各职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技术、设备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校内培训。例如可以让老教师开设讲座,对新教师进行单科专业培训;可以开办各类培训班,如计算机班、外语班等,在周末或假期,利用本校设备,聘请校外计算机教师或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联合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新专业来说,职中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新专业需要聘请新教师,但是,新教师不一定会及时到任,这就需要在校内挖潜。选派教师到高校中进行专业培训,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报考研究生、第二学位等。

中职教师论文篇(2)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中职教师论文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1.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1.2.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通常采用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3具有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和书本上有着许多区别,只有在本专业一线的经历。才能获得本专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从国家、省、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办学机制和人员调配机制的制约,致使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不高,整体素质不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4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36万人,占15.4%。由于对“双师”的理解有岐义,统计中有拼凑的因素,实际情况未必达到这个比例。以我校比例,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占教师总数的50%。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没有在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50%,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按上述标准统计,我校有“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l%,离辽宁省“十一五”师资培养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的比例应不低于60%”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双师型”教师行业经历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以我校为例,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职后锻炼的机会少,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看病、治病、护理病人。

2.1.2“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2.1.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调配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卫生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定期到关系医院进修学习制度在主管局(卫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师只是进修生的身份,这种年年进修的状况不光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对“双师”的影响也很大,某种程度降低了双师,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况且我校高级讲师占专任教师的46%)。

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2.2.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就目前来看,卫生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进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学术性证书又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这样既缩短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又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2.2.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2.2.3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

2.3教师拟订个人的双师素质的培训提高计划专职教师都要定出个人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写明: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严格执行,每学期检查。

2.4利用没课的时候或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往教师进修都是以医生的角色,随着我校以护理专业为重点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应在进修时以医生、护士的双重角色,来身临其境,适应教学。因为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只能依托关系医院进行合作,由于医院对学校师资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师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如:主管局的某个科室专门有人管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医院所属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双师教师能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是主人而不只是进修生)和周边医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2.6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7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三、畅通医药类教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参加临床实践,但还无法直接报考执业资格,报考的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报名考试,但注册就没可能了。这成了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的瓶颈;上级要求“双师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应该开通绿色通道,上下达成一致。

中职教师论文篇(4)

政策分析中的一个突出困难是发现指导政策决策者恰当的价值观。根据前人研究结果,世界各国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国情不同而出现三种宏观教育决策模式: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与地方均权型。中央集权型是把教育领导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教育宏观决策体制上,法国、荷兰是较为典型的教育集权制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是地方分权型的教育宏观决策国家,不存在典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均权的教育宏观决策,但英国是相对均权型的教育宏观决策国家。我国也属于中央集权型教育宏观决策国家,教育宏观决策模式则是政府议程,即由“国家决策机构或领导人提出大致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而后成立方案领导小组,小组授权政策研究机构或综合部门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起草政策方案;再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反复磋商、修改、审定决策方案,最后由决策机构批准执行”⑦。但是,受全球化的加剧、WTO要求成员国放开国际教育市场以及近20年来技术劳工市场的全球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教育宏观决策机制都有所松动。比如,法国“许多管理权从中央下放到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⑧,而我国教育的宏观决策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政府议程逐渐转向公众议程,这一转化在我国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尤为突出。过去,我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也“是在计划经济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权利相对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条件下形成的,决策体制比较单一,行政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决策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权的唯一主体,决策者几乎包揽了决策过程的所有环节,使得决策组织在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处理与教育组织的外部关系,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⑨例如,中职教育因与高等教育不对接,其毕业生无法实现社会的垂直流动。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生产实践,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影响仍然是升学教育而不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如此长期发展,就导致目前中职教师政策存在问题,如中职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操作经验,在“黑板上开机器”并继续进行职称晋升。

在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机制从政府议程向公众议程转化的过程中,决策主体发生了变化。温明丽认为:“教育决策乃透过行政管理或经营,以决定并落实教育计划或方针的过程与结果。决策是行使权力的重要内容,不仅覆盖有形的组织、制度、行动与法令规范,也包括抽象无形的权力、理想与价值判断。”⑩进入WTO前,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是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部门,其政策价值取向是政策制定者的价值选择标准。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发展出现转型变化“,碳排放”计入经济发展成本,低碳经济对我国政府决策的价值取向有所限制;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对我国政府单一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可以说,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由政府议程被迫走向公众议程,政府机构外的大众传媒、公众、非政府机构、企业行业是公众议程的主体。这些公众不仅有本国公众、NGO组织,还有跨国企业。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多元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以提高政府议程的开放性、民主性为基础。

2.中职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主体间关系的表现——政出多门

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校。虽然中职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主体是政府,但政策主要来自两个政府部门,由教育部负责前三类学校的教师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出台技校教师政策。由于部门利益造成政出多门,导致“我国由于在职业教育证书体系上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由教育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放。不同种类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在内容上要求不统一,证书认证过程也互不相认,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方面,教育部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培训政策产生了利益冲突。教育部门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学校学历教育外,还应包括职业培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大职业教育局面。虽然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入TVET的新提法体现和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但这种新提法代表的是价值取向主体是谁、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沉淀。

3.中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困境——对教师与技师的信念分歧“

双师”定义众多,本文认为“双师”中等职业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钟摆特点。斯蒂文森在《伦理学与语言》中认为,价值分析的第一个目的是澄清“公正”与“应当”;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伦理判断的一般方法。我们分析中职师资政策的价值取向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两把尺子:一是分歧;二是一致。分歧的刻度有“信念分歧”和“态度分歧”。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价值取向的“信念分歧”。在描述意义时,我们注意到语言规则的作用,每个个别的单词都如同一个完整的句子一样,具有影响认知的倾向。词语的排序同时说明了价值取向的先后,由于词语排序不同而产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例如,牛奶——奶牛,语法——法语,鸡蛋——蛋鸡,牙刷——刷牙,校企合作——企校合作,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斯蒂文森把上述这些情况称为“信念分歧”,是“是”与“非”的分歧。在这类事例中,“一个认为P是答案,另一人则认为非P或某个与P不能共立的命题是答案,各自都可以在讨论中努力提出一些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借助较新的材料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信念分歧’”。使用“信念分歧”这个工具来分析相同政策下不同主体的答案。关于中职教育教师政策,在中国内地目前有两个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一个是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中职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政策;另一个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有关技校、技工学院的师资政策。教育部的教师政策信念是“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对象是“教师”,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技校、技工学院的政策信念是“技术教育”,政策对象是“技师”。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兼职教师成为中职教育师资的一个来源,“大陆在引入具有行业经验和产业实践能力的技能专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时,大多会遇到学历、职称、身份、编制等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致使他们的教师资格认证、待遇等难以得到落实”。对年轻的兼职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歧视。由于受教师政策和编制的限制,兼职教师多为退休人员,在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步伐加快的世界职业教育趋势下,没有掌握科技前沿的新技术,也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从而限制了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

尽管“理实一体”课程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实习指导的能力,但教师并不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也不了解市场顾客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是如何在企业里研发、生产的。此外,对教师与技师认知的不同,也是中职教育缺乏实习指导教师的原因之一。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曾经被认为是基础课,如果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教师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主,势必导致教师仅在教室传授技能,缺乏模拟企业环境的演练。虽然学校加强了实训教学,教师的工作地点也从教室搬到了实训大楼,但这种教学空间的转换并没有脱离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造成了“双师”型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困境。

陈运春认为,无论是国家(政府)、商业(企业)还是个人所做的环境决策都是在环境价值观指导下的价值“选择”,人们在“选择”中都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这种选择强调国家(政府)、商业(企业)和个人在决策中应该理清“是”与“应该”的关系,并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价值取向是关于愿景的问题,思考为什么做,而不是执行问题,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由于中职教育教师政策所面临的复杂性信息和不充分信息,加上国际劳动力分工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迫使决策者做出的价值取向决定就存在一个时间限制模型,使得我们思考问题的根源在何处。我们必须区分价值,从而追求“合理的价值观”。中职教师不仅要熟悉纯粹的技术科目,而且要知道那些影响技术并被技术影响的全球性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和环境力量,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实习和创业机会,让学生与企业家广泛接触,从而具备企业认可的素质

二、后金融危机中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主体间的关系

如果说“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应然状态,那么行业指导缺失和企业参与的长效机制匮乏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实然状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走“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存在两个障碍:一是行业指导的缺失;二是企业在中职教师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参与不积极。行业企业技术的变化是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主要动因。技术变化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开发以及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日本企业的经验显示,投入R&D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业迟早倒闭;等于3%,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大于5%,企业才有竞争力。技术研发属于企业机密,企业都把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出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校企合作只有行业协会可以全面掌握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业协会缺失,中职教师的企业实习难以收到实质效果。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传播、实践、改进,技术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各国行业协会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作用随着其研究与指导能力的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的硬实力上。行业协会以其专业性为基础,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广泛搜集质量评估信息,研究并制定客观、合理、公正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对职业教育进行客观的质量测评,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这有利于克服单纯由学校组织或政府评估产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实现对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实时跟踪监控,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政策出台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价值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职师资政策的价值取向定位不明确,教师顶岗实习的意愿是否被企业接受,取决于教师政策的决策主体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由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技术不同,企业的寿命各异。研究表明,全球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50岁,中国境内的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岁,跨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12岁,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8岁。企业为了生存,更需要实施战略管理变革,这是因为企业的生存前提假设由稳定、可预测的转变为不确定、长期不可预测的。进入WTO后,“蝴蝶效应”使得中国企业经营的大环境更为严酷。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中立关系、竞争关系、偏害关系,即一方受抑制,一方无影响;有寄生关系,即小企业依靠大企业生存;有偏利关系,即一方有利,一方无影响;有原始合作关系,即双方有利,但互不依赖;有互利共生关系,即双方有利,并互相依赖。中职师资政策要渗入何种类型的企业和部门,就需要重新审定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发展观,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技能型支持产业的过渡。

中职教师论文篇(5)

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社会形成“普高热”,使得中职学校从投入到生源质量连年下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存在着“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等问题,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激励。中职教师缺乏有效激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工作满意度,还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与爱心,这样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直接影响到中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职教师仅靠教育系统内部单一的途径是难以实现有效激励的。它不仅需要政府领导间接激励,还需要学校领导直接激励与教师自我激励等三个方面结合进行综合激励。

一、政府领导的间接激励—营造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师激励是指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勉励教师向期望的方向努力。它是一种引导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政府领导可通过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加大扶持力度与改善办学体制,来鼓励和引导中职学校与教师去追求中职学校所期望的价值目标。

(一)营造中职教育发展的观念,满足教师尊重的需要

从经济增长的方式上讲,国家要加速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样才能使社会大众、企业更加重视、吸纳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从对社会贡献上讲,全社会要转变落后劳动力人才观念,要尊重那些能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人才。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职教师由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了工作满意度,避免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二)加强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1、要解决好发展中职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要明确抓教育的责任是在地方政府。政府要切实解决中职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

2、要把加强中职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各类教育的扶持力度,把中职教育放在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

3、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进行分层教育,使应用型人才比例高于理论型人才。要让中职学生、家长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业和技能上还有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和家长热爱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一旦得到了观念支持、政策支持将会获得长足进步,中职学校的招生难、教育教学管理难的局面也将会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外部职业压力将得到实质性地缓解。同时中职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将有利于教师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学校利益与教师利益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中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1、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自。教育行政部门应理顺职校多头管理体制,摆脱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与功能,把人事权、财政权交给中职学校。加强中职学校与市场的衔接,给予中职学校以更大的自和独立性,从而使中职学校办得更活。

2、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要面向市场,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互动,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取长补短,把整个中职教育事业带活。

3、统筹规划中职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改革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国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计划性地进行职业规划与预测,对中职学校专业的设置予以指导,避免办学的盲目性。

中职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将会有力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办学更富有成效。中职教师也会因此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并将提高自已的社会地位与职业成就感。

二、学校领导的直接激励—针对中职教师独特心态与特定需要实施有效激励

(一)合理评价工作绩效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了做到公正激励,必须对所有教师要一视同仁,按统一标准奖罚,不偏不倚,否则将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领导者的责任必须最大限度地缩小不公平,呈现公平的清晰度。

由于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在主观上感到公平合理时,心情就会舒畅,人的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把教师的工作贡献与工作报酬、福利紧密的挂钩。另一方面不要进行流于形式、事无巨细的繁琐评价,要将精确的量化管理与定性的模糊管理相结合,引领教师的自我预期与专业成长。

(二)针对职业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

我国中等职业教师职业压力因素主要有六个维度: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生存压力、学校生存压力。当前中职学校的许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不断体验到焦虑、困惑、无奈,甚至有些教师出现了情绪严重衰竭,人格解体的症状。学校领导应当关心教师的职业压力,采取应对措施进行缓解。学校领导可尝试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加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与咨询工作。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制定相应的心理援助计划,向学校领导者反映教师的心理问题情况,进行及时的疏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工作满意度。

2、建立班主任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要重视以老带新工作,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教,有效缓解某些新教师不能胜任职教工作的压力。同时要加强班主任之间的相互交流,从总体上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

3、加强师生沟通训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师生相互沟通的方式,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交往的质量与效率。对教师进行沟通训练,能有效避免许多师生交往障碍,减少师生冲突。

4、端正职校教师的学生观。目前在中职学校中仍存在着以普教的观点、标准看待职校生,要求职校生的现象。因此,必须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全面看待职校生,从而使教师改变心态及教学方式,提高职业成就感。

(三)实行因人制宜的差异性激励

教师激励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满足特定教师的特定需要,通过满足其需要来达到激励其积极性的目的。管理者要以敏锐的目光察觉每个个体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因人制宜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适时引导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1、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师的需要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务、地位、受教育程度的员工最迫切的需要,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实行弹性奖励制度。

2、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善于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业务能力、思想觉悟以及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学校在实行教师激励时,要注意激励手段的整体效益。学校领导在考虑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的心态、教师的未来发展,采取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发挥激励手段整体效益,尽量避免单一化的激励手段。

三、教师自我激励—教师要善于不断地进行内部激励

自我激励是教师自觉激发内在动力,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其方式有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践行等。教师自我激励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使教师增强主体意识,促进角色规划的践行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主动承担自我激励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促使学校组织顺利发展。

(一)教师应理解自我激励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被激励者应该明白,激励应该是双方面的事,彼此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恒久有效。印度杰波普大学教授奥修(sho1931-1990)认为人应该快乐而不满足,对于任何激励,我们都要以快乐的心情来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认为自已十分委屈并未获得公平的奖赏。教师自已来自内心的激励才是最真实可靠而且经久耐用的,希望依赖外来的激励,势必使自已成为被动状态。激励不一定要来自他人,自己再接再厉,总比寄希望于他人的激励来得牢靠。由于自我激励有三大优点:方便性、真实性、有效性。因此,中职教师经常给自已激励,能使自已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状态。

(二)教师自身要学会进行合理归因

不同的归因会对人的动机及积极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当把活动的成败归结为外部因素,即任务难度和运气时,就会减小努力程度,降低工作绩效,反之则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已活动的成功倾向于内部归因,对他人活动的成功倾向于外部归因。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归因训练,尤其是多进行内部的不稳定归因训练。活动成功时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盲目炫耀;活动失败时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灰心丧气,要多从自已的主观努力上找原因,这样的归因才具有激励作用。

许多中职教师面对大量的差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教学管理失控、班级管理失调,师生矛盾冲突等等工作中的问题归因于学生,自身缺乏反思与司感,最终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教这些差生。因而教师要学会合理的内归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解决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

(三)教师自身要摆正位置端正认识

1、要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正确看待不公平现象。公平理论认为:公平与否都源于个人的感觉,个人判别报酬与付出的标准往往都会偏向于自己有利的一方,从而使本人产生不公平感。因而教师自身要尽可能避免认识上的偏差。

中职教师论文篇(6)

1.盘活存量是指在深入调查摸底、情况明了的情况下,对现有岗位设置总量进行盘点,把岗位由相对充裕的区域、单位或学科向相对紧缺的地方倾斜,使之总量再平衡,起到自主调节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基础。

2.制定规则是指在吃透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并与岗位设置相辅相成的评聘规则,包括过去已取得职称但尚未得到相应聘岗人员的过渡办法和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合二为一的评聘实施方案。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核心。

3.阳光评聘是指中小学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评聘过程中必须做到“五坚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坚持与中小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保障。

(二)难点:统一认识,稳步推进

1.统一认识。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还是岗位设置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家允许在政策大原则下,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因此结果会因地、因事、因人、因时而异,如果在评聘过程中两者没有做到宣传到位、规范有序、阳光操作,老师们要真正理解国家政策设计初衷、统一认识并非易事。统一认识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前提。

2.稳步推进。

无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还是岗位设置,全国各地推进时间和力度因地而异,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如此,既得利益群体和未得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何时推进、如何推进、力度多大等都直接影响到评聘工作的推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这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竞聘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从鼓励教师主动从教、专心从教、专业从教、终生从教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竞聘工作。

(二)必须摸清底数,盘活存量。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摸清两个底数,一是本单位(系统、地区)专业技术岗位核准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岗位空缺情况;二是本单位(系统、地区)申报计划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情况。原则上本单位的岗位空缺情况与申报职称人员通过情况要大体一致,也就是要做到评聘有机融合。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调整职称评审通过率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用好、用足、用活现有岗位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妥善解决职称评聘矛盾。

(三)必须吃透精神,制定规则。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制定岗位竞聘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竞聘对象、具体竞聘岗位及数量、占空岗比例、竞聘条件、量化评价标准和方法程序、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等。

(四)必须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教育、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学校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全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同时按程序报批。另外,在全面组织实施前,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系统进行试点,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稳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中职教师论文篇(7)

1.新教师与学生亲疏关系把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放任或过于专制

新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经验不足、不能把握分寸,这种优势往往因把握不当而变成劣势。新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弟妹,心肠软,缺乏要求的底线,对学生放任自流,民主意识过强,宏观控制不力,不能主导班级的良性发展。这样,导致学生主体意识过于强烈,甚至出现教师被学生主导的情况。不少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很友好,很和善,从不批评学生,相信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但是有些学生得寸进尺,认为新教师好说话,完全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使得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有些新教师,在从教之初都会倾向于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相信学生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但受到残酷的现实冲击之后,往往求助于强制的管理手段,严厉地训斥、控制甚至惩罚学生。这种方法可能会给课堂管理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效果是暂时的,依赖于教师严厉的控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和敌对情绪,造成课堂气氛的不和谐和师生关系的紧张。以上两种方式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课堂。课堂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是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中职新教师跟学生的关系,既不宜过于亲近也不宜过于遥远,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

2.新老师过分看重学生成绩,秉持分数至上的原则,甚至过分较真

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业不太重视,他们选择上职高大多是为了顺利取得毕业证,更多地考虑到就业。中职新教师意识不到学生的这些特征,过于看重分数。在课堂管理上,认为主要任务是教学,把注意力集中于课本、练习,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在教学内容上,挖空心思地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学生,使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不得不超负荷地应对;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教学技能而一味闷头讲课,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缺少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中职学生更加厌倦学习,觉得上课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造成课堂上出现一系列的违纪行为。这种教学方式,把应对考试作为课堂管理的利器,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适应当代中职生的需求。中职新教师要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不应过分地较真成绩,而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课堂纪律才会好转。

3.新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预设和预防

笔者在一次英语公开课上,亲历了这么一起教学案例。任务是完成屏幕上的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完后举起了手。过了一会了,另一个小组的同学也做完了,举起手说:“老师,我做完了,我是第一个做完的。”于是,刚才先举手的同学就火了,喊道“:明明是我先做完的。”后面其他组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加入,课堂陷入一片混乱中。于是,老师便严厉地训斥同学们:“别吵了,再喊就给我站起来听课。”此后,学生倒是安静了,但是,课堂气氛再也调动不起来了。没有对问题进行预先假设和防范,最终会破坏课堂气氛,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的课堂管理,不是在处理课堂问题时能发挥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方法,而是在问题产生之前,就能采取预防性应急措施,对学生及时地启发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未发生之前,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

二、全面了解学生,提升教师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管理好课堂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结合一年来的教学体验,笔者认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新教师要全情投入,理解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科学地教育引导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的剂,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能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才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才会乐意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带怎样的班,无论学生是优中劣,态度是否端正,教师都要待之以爱,不能随个人情绪、喜好、利益来选择。老师的爱心不仅表现在学生有困难时关心、帮助他,更要悉心了解他的心理,尊重他的个性,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把爱倾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新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尤为重要。笔者班上有个学生,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不怎么关心孩子,动不动就打骂,学生形成了叛逆的性格,课堂上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而且爱捣蛋。笔者经常找他谈心,从心理上疏导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不久,他便开始信任老师,课堂上再也不捣乱了。新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和爱心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心灵的世界。尤其是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定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强烈的爱心,善于调动个人的教学艺术,灵活宽容地处理。

2.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立好规矩,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青春期学生的特性是好说、好动、好问,教师要和学生约法三章,赏罚分明,比如上课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违反了规矩就要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如果教师没有事先立下规矩而直接采取惩罚措施,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最终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在一次英语课上,大部分学生都迟到10分钟,原因是学生上一节刚上完体育课,下课时跑去超市买水解渴了,因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由于学校运动场地较远,迟到现象基本上每周都发生,这位老师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在那节课给学生拖堂拖10分钟以示惩罚。此举遭到学生的强烈不满,学生开始与那位老师对抗了。有序的课堂规矩,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那位老师在惩罚之前并没有事先说明,学生突然面临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惩罚,必然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给学生立下课堂规矩。

3.新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问题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

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不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都有不同,他们要达到同一标准所经历的时间、途径均会有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实施适合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个性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其次,针对大多数知识水平接近的学生进行施教;最后,对于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提出个别要求。课堂上,笔者自始至终坚持因材施教的三大原则。英语语法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中职生来说,要想掌握好语法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摸清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接着,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始对症下药,课堂上尽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笔者尽量放慢速度,把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与学生形成互动,不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知识水平对部分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基础扎实的学生,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并推荐好书;水平低的学生,要求他们从单词、语法开始掌握,逐步深入和提高。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这个班的成绩由最初的倒数第一跃升为年级第二名。

4.新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动态,懂得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看待每个问题,教师应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评判,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批评。无论是哪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中职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一群弱势群体,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到了职业学校后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为老师,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宜过多地批评与责骂,要从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先表扬后批评,让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进而改掉不良习惯。比如,某个知识点老师讲过许多遍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做,老师应该这样对学生说:“再仔细想想看,答案就出来了。”切勿不耐烦地说:“这个问题我不是讲了几遍了吗?怎么还不会呀。”教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自信。

5.新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课堂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教师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当或者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也会引发课堂纪律问题。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欠佳,有时候教材内容往往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目前,我校2013级各个不同专业都采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教材,但是各专业学生总体的英语程度不同,专业侧重点与对英语的要求也有区别。课堂上,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同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其专业特色,教师可以增加学习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比如,会计和电商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些较有难度的知识点;汽修专业学生基础较差,但对汽车结构、品牌等会比较感兴趣,可以穿插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词汇,如进口汽车品牌名称、发动机部件的名称等;计算机专业则可以补充电脑零部件、网络常见英文等。围绕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要坚持“学有所用”的原则。新教师首先要配合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学生个个不同,内容课课迥异,没有哪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是万能的;每一节课,都是对新教师的一次挑战,新教师讲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做到永远备新课、上新课,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中职教师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也是决定教学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因此,无论在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教学中,都必须巧妙、和谐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进步、学生的进步提供帮助。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是要依赖师生关系的塑造、维持,从而推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尤其在新形势下,探究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相关话题,更具现实价值。

1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是职校高中语文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往往占据着较为主动的地位,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学生相比于教师略显被动,是教学知识、理论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主体。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共同“主导”教学的方向,才使得师生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在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教学工作并立而行,这就更加要求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进步。

以职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决定教学走向的重要“砝码”。反之,无论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多高、教学手段多好,一旦职校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那么职高语文教学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师生的关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其次,和谐、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好比一剂“润滑剂”,将极大地促进职校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很好理解,当师生关系处于和谐、融洽的局面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师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也会层出不穷;而在学生这一方,当他们感知到教师的善意、温暖与付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尊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师生关系,将师生“捆绑”为“利益共同体”,语文教学才能不断进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才能全部进步。当然,处理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全心全意的奉献。

2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的有效思路

诚如前文所述,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必须谨慎处理、“用心呵护”。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试。

2.1尊重、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度

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其实关键词就是“平等与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会更加尊重老师,而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与理解,则是师生关系升华的关键。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他们年轻气盛,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主意识。所以教师在处理与职校高中学生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要倾听学生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呵护,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语文是职校高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学科,其地位十分显著。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人翁”精神,不断深入教学一线,主动与学生们打交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足够的自由度,让学生们有尽情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然,这样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学大纲、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的,教师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师在常规的40分钟授课中,可以预留出10分钟时间给学生们。具体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钟教师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课,后面的10分钟可以交给学生们自由发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内,学生们既可以向老师、同学发问,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作

等。总之,类似这样的空间与自由,是职高学生们需要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教师充满敬意,会对语文课心存向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越来越好,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2.2师生要在课外、生活中加强沟通、互动与交流

很明显,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绝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课内和课外的各个层面。反过来说,倘若职高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仅仅发生在教学的40分钟内,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暂时的、临时的,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关系也会难以维系长久的。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维持就更显其重要性了。教师与学生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努力与对方就学习、生活甚至社会中的各类话题开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对话,都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上升一个台阶。也就是点点滴滴的沟通、交流中,教师与学生才能慢慢达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职校语文不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动在课下、生活中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和情感变化,努力的融入他们的圈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推动下,职校语文教学的质量会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进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将课内或者课堂看作是师生关系处理的“第一战场”,那么课外或生活中则是打造优质师生关系的“第二战场”,甚至是更重要的“战场”。职校高中语文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良好关系,带动语文教学的整体进步。

2.3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师生关系

职校高中语文教学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综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其显著地位不容忽视。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总之,运用多种策略培育优质的师生关系,是职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广大职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同时提升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沟通的频率和质量,让学生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安排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书法竞赛活动、成语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们感受语文、文学的魅力。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思维,果断为学生们创造更为人性的活动场所和环境,同时发挥“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互动局面。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职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提供了多样的机会。只有处理好师生的双边关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性局面,职校高中的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甘小勇.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2] 王净.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j].职业,2011(23).

[3] 邓早花.建良好师生关系 创美好语文课堂[j].才智,2011(27).

中职教师论文篇(9)

 

1 引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人格的研究意义深远。纵观国内外教师人格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人格高尚”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教师人格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意义,也就是理想的教师人格。[1] [2]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最完美、最向往的完人形象。[3]很多研究者在考察教师人格时,对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则未作充分考虑。[4] [5]心理学家连榕(2008)提出从“人格完善”的角度,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考察教师的基本人格特性。他认为,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班主任论文,通过教学实践发展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方式。教师职业人格充分体现了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人格发展并形成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职业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连榕关于“教师职业人格”的定义,从“人格完善”的角度探索教师的基本职业人格特性,并编制《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为教师职业人格的有效描述提供测量工具,为有效描述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历程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构思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词汇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教师职业人格的基本特性。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教师职业人格基本特性的基本出发点核心期刊目录。研究采用连榕(2008)提出的“教师职业人格”的概念,从任务指向和人际指向考察教师的职业人格。选取15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中学教师对职业人格的看法及对职业人格特征的描述。

2.2 采用词汇法初步构建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本研究根据搜集到的教师职业人格词汇,结合其他教师人格特征研究中的描述教师人格特征的词汇 [6] ,初步形成具有60个人格词汇的评定表。请中学教师将意思重复、表达不清等的题项删除,组成具有40个人格词汇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特征评定表》。

选取福州四所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回收率为88.5%。使用SPSS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比较清晰、且易于解释的5个因子,保留24个项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553%。对每个因子所包括的词汇进行总结、命名。因子1为教学严谨性,包括适应、有条理、有判断力、自我提高、理智、严格和深思熟虑;因子2为师生亲和性,包括随和、宽容、善良、热情、尊重学生、真诚和尽职;因子3为职业有恒性,包括教学反思、进取、终身学习、严谨;因子4为人际协调性,包括注重成长、踏实、接纳;因子5为教学机敏性班主任论文,包括机敏、热情、自信。

2.3 形成预测问卷

对20名中学教师和5名中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的具体表现。调查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维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初步构建的维度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等,设计具有53个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

选取10名教育硕士进行第一次试测,施测时注意被试对问卷的反应,并请有关专家评价测验项目表述的准确性、清晰性、项目归类。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及专家的意见修订某些项目,删改表述不清、表面区分度较差的项目,最后保留50个项目。选取63名中学教师进行第二次试测,考察被试的答题反应、时间,定量分析问卷项目的区分度和信效度,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6个项目,形成44个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预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为“1~5”记分。实施测验时,增加4个背景资料项目。

2.5 正式施测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08级的中学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为89%。被试平均年龄为32岁,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性别

男 女

职称

三级 二级 一级 高级

教龄(年)

0-5 6-10 11-15 16以上

人数

48

130

3

59

100

16

42

61

42

33

百分比(%)

27.0

73.0

1.7

33.1

56.2

9.0

23.6

中职教师论文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随后,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我国《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也已把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列为一项重点工作,而师资队伍建设正是中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确保质量的重要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

世界各国及地区在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叫法上各不相同。美国主要是社区学院,英国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德国为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我国的台湾地区则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

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早,在师资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对它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进行研究,对我国中职高专的顺利发展和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国内现状

依照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目前的师资状况,现阶段“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已基本达到统一,即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正处于探讨阶段,尚无统一的、科学的定义。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中职院校师资的主流在中职高专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扬中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研究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教师,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只有具备了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

三、研究的目标

“双师型”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以及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建设体系。

四、研究内容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针对职业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我国职教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综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从教学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岗位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既能当教师也能当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极低,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技能鉴定要求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均衡发展,所以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五、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我们计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生敬业、善于教学、勤于反思、勇于创新、协作共赢的教育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团结守纪、自主自律、尊师爱校、勤奋刻苦、协作共赢的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营造一个公正和谐、科学民主、责任诚信、兼容并包、协作共赢的学校文化教育管理氛围。

(二)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方法多为实证研究,对目前中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是研究的视角普遍集中于学校范畴,针对中等职业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缺乏区域性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研究问题。

三是研究的问题大都停留在操作性层面,如教师聘任的具体办法、教师考核等,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但重复研究较多;且研究深度不够,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

四是研究的范围多为普通职业院校,较少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缺乏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角度专门研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更缺乏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定区域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组织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全面理解教育原则与人的发展规律,在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解决与服务于现代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力争经过努力,结合教育管理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几方面的研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并与学生的发展完善形成和谐统一。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即事前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调控和修正实践活动,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健康进行。为了保证措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观察研究、问卷法、实践研究和统计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行,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方式。

(三)实施步骤

立项开题阶段:制定“双师型”教师教学可行性研究的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初步研究阶段: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新一轮学生管理队伍组织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校本课程培训为主,举办教育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并进人初步研究阶段。

深入研究与材料综合阶段: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重点就校本德育选修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及时调整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材料综合阶段:收集课题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完成“双师型”教师教育机制建设的论文结题。

结题鉴定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将“双师型”教师机制建设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运用到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并加以推广,真正实现打造精品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湘苏.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黄献红;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上一篇: 识字教学 下一篇: 高管履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