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针推科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1 08:54:27

门诊针推科

门诊针推科篇(1)

一、医学类:即学即用,高效速成,本校有门诊部,每天有病人供学员实习。

A1、中耳炎特效方:两味药内服,一位药外用,3―5天根除,不复发,函面授400元。

A2、特效风湿班:针对各种风湿、类风湿、骨伤病有特效,当天即见效,变型患者3-5天见效(15-45天治愈),并赠送呈现新旧老伤秘方。函面授800元。

A3、骨质增生秘方:仅需一味中药,当场见效,每天2-5次,4-7天痊愈,函面授1000元。

A4、痛风秘方:内服与外敷临床验方,15天治愈。并赠送特效降血压秘方。函面授:1000元。

A5、肾、泌尿系结石根除方:用药后4天左右即可见效,7―10天治愈,赠送降血压秘方。函面授:1000元。

A6、前列腺秘方:对尿频,尿急,尿痛等症,两日见效,10-30天治愈。需要上门治疗与我们直接联系,函面授:2200元,免费学习A2、6班。

A7、字门诊断疾病班:为提高诊病本领,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对症治疗。本班传授的诊断疾病秘法,融合了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凡病人来诊,不用开口,就能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病情。本班不但教你如何诊病,同时教你诊治方法。方法简单易学,2-5天即可学会并运用。面授:2300元,免费学习A1、3、4班。

A8、字门祖传推拿班:学传二十四气推拿秘法,对各部位损伤、关节脱臼、头痛、腹痛等症一次5分钟即愈。对、风湿、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骨质增生等症7-15天根除。学习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治疗时:1、以独特的诊断思路和全新的治疗手法,使你在临床中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2、治疗时以盆骨为基础,进行颈、胸、腰的推拿矫正复位,当场见效果。函授:1280元(配光盘)面授:2880元,免费学习A2、5、6班。

A9、字门神针班:对风湿等各种关节炎、骨质增生、内伤、骨折后疼痛、筋痛、骨痛等有特效,当场1分钟见效。其特点是:1、设备简单,只需一根银针。2、不吃药、不打针、不复发。3、见效快、治疗时间短。4、安全、无副作用。5、适应症广泛。该法不需要任何针灸基础,2-7天学会并用于临床治疗。函授:1280元,面授:2680元,免费学习A2、6班。

A10、字门膏药制作班:本膏药是十分难得的神效秘方及秘制方法,是腰腿疼痛专科门诊必备之药。特点:1、色泽艳、易吸收、不流淌。2、使用方便:取下外薄纸直接贴患处即可,无须火烤加热。3、制作简单:看光盘就能学会。4、卫生洁净,不留残膏。5、治疗范围对颈椎病、肩周炎、、风湿、、骨质增生、跌打扭伤内外伤等症均有特效,6、药力大、药效时间长,一贴止痛,函授:1200元(配光盘)面授:2800元,免费学习A2、5班。

A11、中风偏瘫专题班:讲解学习治疗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引起所致的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脑萎缩等病的形成。治疗时可让患者当场行走,中风不语者5―10分钟苏醒复原,治疗时间短,一般10-16天可痊愈,需要上门治疗的可直接联系,随到随学:3200元,免费学习A2、6、7班。

A12、免费班:免费招收18名弟子,不收学费,学习6个月至一年,交押金9000元(期间生活费在内扣除,不需要再交生活费),同时学习所有字门医术和散打,硬气功,五百钱点穴等,按传统礼仪拜师学习,毫无保留传授,此班已满11名,还差7名,招满为止。

特好加盟消息:

1、为使字门医疗服务到每家,真正做到为患者服务。本校欲在全国各县市设立“中国字门医疗健康连锁”分部,开门诊授权使用本校商标和专利。

2、颁发传人弟子证书及授权书,全面指导开诊办所,授权使用“中国字门医疗健康连锁”铜牌。终身跟踪服务,无后顾之忧。

3、加盟学习本学校所有医学绝技,加盟学费:6330元,实惠实在。特别提醒:从10月20日起加盟的学生,统一收费调整为6900元。开班时间为每月的1号,学期:13天,没有基础学员适时延长,让学生达到独立应诊、开诊水准。

4、为庆祝郭老师被“中国医师协会”聘请为专家、医疗健康讲师及字门培训学校成为中国医师协会推荐教学单位,凡于10月20日―12月20日参加加盟班学习的弟子,我校均为其免费办理“康复科医师”证,网上可查,是作为从业,开门诊申请营业执照的重要凭证。逾期不享受此待遇,详情请登录省略。

地址:336100 江西省万载中国字门武医培训学校

招生办:杨 勤

门诊地址:江西省万载康乐大道东街区9栋14号“字门医疗康复门诊”

电话:013576152434

0795-8288222 8913654

门诊针推科篇(2)

免费治疗项目包括: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4种。以上诊疗项目都限定长期在京的男同性恋者,或者可以定期来京接受治疗的男同性恋者。

南京出现首家“早门诊”

南京市白下区中医院针推科推出了“早门诊”,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接诊病人。在早上6点到上午8点之间,每天都有10多名患者前来就诊。每天早上5:30左右,针推科的医务人员都会先来到门诊,等候病人的到来。这几个月来,每天来看早门诊的大多是老病号,习惯了早上前来看病;还有些年轻人白天上班没有时间来看病,就趁着早上上班前来就诊。”

血管疾病患者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

当病人患有血管疾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医生和医院,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的确是一门学问。

1.了解医院的背景,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如果您同时伴有其他疾病,一般要选择综合医院,因为综合医院的科室、专业设置比较全面,各科会诊比较方便。如果您除了血管疾病以外,没有其他疾病,选择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都可以。不过最好选择有较好信誉的医院。

2.选好医院后,要考虑选择医生,因为每个医院血管外科,尤其是成规模的血管外科,往往有多名医生,选择医生时要了解这个医生的相关背景,如工作经历、从事血管外科专业时间长短、学历如何以及有无国外留学经历等,有无发明创造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情况。

3.在选择医院和医生过程中,尤其要了解医院和医生能够提供给病人的技术服务是什么。

门诊针推科篇(3)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 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5%),女227份(33.5%);年龄:<30岁23份(3.4%),30~45岁412份(60.8%),>45岁243份(35.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5%),研究生166份(24.5%);职称:初级27份(4.0%),中级249份(36.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10年124份(18.3%),10~20年334份(49.2%),>20年220份(32.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4%),市(区、地区)364份(53.7%),县以下60份(8.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见表1)。表1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验,u=0.638561,p>0.05

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37.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36.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8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床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4%,下降了27.2%,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6%,比10年前增长了15.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8.1%,虽然统计结果证明该数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生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 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 000人次,最多4.8万人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 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2 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5.927808,p<0.001

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5~1.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3%)和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18.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诊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0.001)。从所收到的问卷中看,针灸科门诊量大的为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较少的多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和规模较小的职工医院。

2.2.2 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3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686262,p<0.001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0.001)。医生数量有所增加,门诊量有明显增加,均说明近10年来我国针灸临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2.2.3 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89%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0%以上;39.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5%的医院有理疗科,57.5%的医院有康复科,45.0%的医院有疼痛科,36.7%的医院有脑病科,35.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 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

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3 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些不尽如人意。表4 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传统针灸收费偏低

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0%;艾灸的常用率为42.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2.3.2 传统疗法有致命弱点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伤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用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位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的大师。因此,我们有些政策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助现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4.1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9~46.3元,广东49.7~37.5元,湖北45.7~33.8元,湖南39.7~38.8元,广西38.3元。

2.4.2 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9~21.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3~24.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3~29.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 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门诊针推科篇(4)

2015年12月25日,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一期新院区顺利开业,开放病床613张,覆盖26个临床医技科室,与云南省急救中心建立120急救站,填补了南市区的中医医疗空白,新院区同时挂牌“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专科医院”,也为医院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中医医疗品牌打开了新的局面。

第二把火是走“大门诊”发展的道路,强化医院服务功能。温伟波认为,门诊是医院服务患者的主战场,但目前普遍存在“五多一短二难”:即患者多、病种多、诊疗环节多、应急事务多、医生变换多,诊疗时间短,以及看病难、看专家门诊更难诸多问题。审时度势,实施大门诊战略,是时展的需要,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015年,医院成立了门诊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大门诊战略基本工作思路》《云南省中医医院关于推进夜间、无假日门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云南省中医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出诊纪律的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扩充门诊专家队伍,增设专病门诊,充实夜门诊,坚持无假日门诊,统筹做好两院区门诊管理,扩大名医馆影响力及服务能力,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疑难病会诊门诊,健全门诊质量保证体系。

门诊针推科篇(5)

2006年2月,省卫生厅正式下文,同意设置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寄托着两院区近千余名职工心愿的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设计者手中的建设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如今按照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建设的新院已经完成地下工程施工,地面工程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五年的不断融合,两院区形成了传统优势更强、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以点带面全线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太平院区(温岭市中医院)依托大整合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是最好的证明。门急诊服务从2005年末的37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末的52万人次,出院从9000人次增长到1.7万人次,年业务收入超过2.4亿元。院区拥有部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地级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3个。

发挥优势,中医药特色日益彰显

“十一五”期间,我院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为载体,以创建“浙江省首批中医名院”为抓手,加大中医药事业发展力度,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彰显。中医传统医疗、中治率、参与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手段解决常见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百姓对中医的认识、接受、热衷大幅增强。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理疗小针刀、药物熏蒸、牵引、康复等诊疗项目,已形成了市内的拳头诊疗项目。连续六年举办“冬令滋补膏方节”和开展“冬病夏治”门诊,向老百姓展示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魅力。同时,在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应急中,反应快,不缺位,医院针对“手足口病”与“甲流”等传染病的发生,推出的“中药香囊”、“中药防感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诊疗手段在公共卫生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至今,承办国家、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次,召开各类学术会议5次;共申报课题48项,完成课题鉴定9项;共申报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共300余篇,正式出版著作8部。中药验方效方治疗脉管炎、肾病、肝病、胃病、肿瘤术后康复等在市内有较高影响力。

城乡联动,中医药服务再延伸

为了使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进村入户普惠百姓,我院实施“上挂下联、一体推进、同步发展"战略,上挂中医院校、知名医院,下联乡镇社区、中医诊所,结对帮扶,定点坐诊。“中医进农村,服务心连心”活动,从蛾嵋山顶到老区坞根及石塘海边渔村,足迹踏遍温岭的每一个角落。年均派出医务人员下乡义诊达23次,赠送常用药品近15万元,惠及群众5000多人次。常年免费送出院病人回家,仅送血透病人也超万人次,行程达百万公里。2009年,医院启动了与全市5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乡联动”接对子活动。与坞根镇卫生院、石塘镇四新中医社区、城北麻车中医社区、横峰街道中医社区开展中医结对活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下社区进行义诊、坐诊、会诊、手术、讲课等技术指导,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2009年1月,医院被浙江省卫生厅表彰为“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此外,医院还以“医企联姻”模式与钱江摩托、爱仕达、利欧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派医生上门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教和义诊活动。

营造氛围,中医药文化再获殊荣

医院从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层面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总体建设以庭院建筑风格为主,各栋楼顶、围墙镶嵌绿色琉璃瓦,体现古香古色;建成院内门诊、住院部、食堂、体检中心四大中医文化区块,在门诊、住院部各楼层张挂古代名医及医学名言图片;院内开设中医“一馆一街一廊一窗”,即:建成台州市首个名医馆,馆内陈列各种中医药书籍和各种中药材和加工器具,10余位名中医轮流坐诊,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门诊服务;建成中医一条街,各中医特色诊疗专科及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和中药房、中药颗粒调剂室汇聚一街,方便患者就诊。编印《中医经典诵读》、《中医协定处方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中医人亲历》,在全院开展诵读中医经典活动,通过诵读活动汲取中医文化对灵魂的滋养。2010年,医院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并作为龙头单位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评估。

重视师承,人才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医院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坚持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并重,逐步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平台。针对青年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这块“短板”,医院建立健全了中医“师带徒”制度,并确立“师承工作有目标,师徒选拔定条件,出师人员讲质量,激励制度双促进”28字方针。2008年4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8名青年中医师跟随詹学斌、陶鸿潮、陆维宏、潘炳仁等名中医。举办第四届“西学中”学习班,制定教学计划,定期组织院内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本知识,结业医护人员达258人次。

中医人才梯队建设成绩斐然:詹学斌、陶鸿潮2人被评为省级名中医,被聘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陶鸿潮、陆维宏被评为台州市名中医,李正祥、陈亨平、陈柏莲、王立新、陈金娇5人被评为市级名中医。与省内外13所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副高以上人员17人,引进客座教授、专家 50多人,培养和自考硕士研究生23人,选送 52 名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改善环境,软硬件实力大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住院病区整体装修、门诊主楼两翼加层、建设名医馆、立体车库、综合楼建设等六项工程。新建、扩建病区病房,配置宾馆式设备:热水沐浴室、空调、彩电等,为病人提供更加舒适的住院环境。整合门诊科室,形成中医一条街、妇产科、针灸推拿科、内窥镜等就诊区,在门诊、病区候诊厅安装液晶电视机,开设特需病房、特需门诊,适应不同层次的患者需求。在医疗设备方面,血透机由“十五”末期的10台添置到51台,成为台州市规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此外,数字胃肠机、麻醉机、宫腔镜、腔内碎石机、肌电图、生化分析仪、射频热凝治疗仪、超声骨密度检测仪、便携式彩超等中高档医疗设备相继投入临床使用。特别是一大批现代科技与中医医理相融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如中药灌肠机、自动按摩仪等设备,紧跟临床一线发展需求投入使用,使中医诊疗项目和专科发展如虎添翼。此外,院内检验信息系统(LIS系统)、电子处方系统、内部网站系统已全部启用,实现了各科室间信息的共享。为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五”期间,以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抓手”,在重点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将医疗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从过去被动终末管理,走向主动的过程管理及实时监测预警,严格的质量评估和考核,注重流程优化,完善细节管理,夯实制度基础。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医患良好沟通、安全医疗警示教育,导入《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医患沟通演练、“一月一案"晨会教育和医疗违规积分、责任追究、临床检验危险值报告等制度,有效地防范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疗服务品质,赢得了患者理解。通过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和中医临床路径的探索和完善,不断提高中医内涵质量。全院13个病区36个单病种1000余例病人进入临床路径纸质表格框架管理。今年起全面实行电子版规范化临床路径管理。 各病区积极开展穴位按摩、刮痧、水针、中药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中医护理学理论对病人实施辩证施护,开展近10项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如妇科开展的吴茱萸粉调醋贴敷涌泉穴预防术后病人恶心呕吐、针推科开展的中药熏蒸治疗腰腿痛、内科开展的穴位按摩治疗便秘、骨科开展的“四黄散”贴敷治疗踝软组织扭伤肿胀等项目,受到了病人的欢迎。

门诊针推科篇(6)

建设一所现代化的中医医院,除了在建筑中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氛围,在立面造型和内部空间装饰上体现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外,还需要结合现代化医院和传统中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一、现代化医院设计特点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整合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形成医务人员(药剂、检验)集中工作、就诊患者分散就诊的人流组织形式,实现患者分科挂号,分科候诊。

在建筑空间组织上,可利用医院街贯通整个平面,联通各个模块化的门诊和医技单元,实现交通便捷,流线分明。模块化单元设计使得水电空调单独控制,门诊医技区域分区明显,候诊独立。

在人流组织上,实现医患分开,结合智能化门禁系统,在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就医环境的同时,为医护工作者创造独立的工作和休息空间。

二、现代化中医院设计特点

(一)诊治一体与诊治分开相结合

一医多患与一医一患的就诊方式相结合,诊治一体与诊治分开相结合。针对针灸、推拿、骨科等中医传统科室,采用一医多患的组织形式,利用装修装饰进行内部空间分隔;针对普通内科、外科、妇科等科室,采用一医一患的组织形式,保证患者隐私及就医质量。

(二)科室布置较为独立

传统中医诊疗手段与现代化西医诊治手段相结合。传统中医诊治模式相对独立,对于针灸等科室,诊室即治疗室,患者基本不需要现代化西医检查,因此通常以复诊患者、定期治疗患者为主,科室布置可以较为独立。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科室,如内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则需要在满足传统中医诊疗条件的同时,尽量与医技检查科室相联。

(三)内部环境需针对治疗手段进行调整

适应中医诊疗特点,采用相应技术手段提高医院环境舒适度,对于中医医院,内部环境需针对其独有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如针灸科、推拿科诊治一体,患者须在诊室中脱衣治疗,相应的需要提高供暖温度;灸疗及熏蒸治疗室则需要设置排风,提高换气次数。相应科室住院病房若采取熏蒸及灸疗的治疗手段,同样需要设置排风系统。

(四)门诊候药区域面积宜宽大

针对中医医院处方为大量饮片药剂的情况,需整合药剂科、中心药房、配液中心、门诊药房、门诊药库,设置大面积门诊候药区域,同时在药房内采用智能化配送系统,使饮片、颗粒剂、中成药、西药等药房有机整合,缩短患者候药时间,降低药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三、工程案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迁址新建工程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宝通路以南,昌凌路大道以西,毗邻城市主干道,交通便捷,周边道路非主要干道,过境交通压力小,基地附近规划建设地铁站及公交站,公共交通条件便利。

工程占地面积约150亩,建筑规模158000m2,总床位数为1500张,日门诊量约8000~10000人次。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功能先进、设施一流的三级现代化综合医院。

(一)总体规划设计

1.功能分期实施构想。工程单体建筑位于基地西北侧,保证南侧位置有充足的停车区域,利于广场疏散人流,西侧距用地界线55m,临近昌凌路设置医院门诊主入口,并组织急诊急救路线。西部留出大面积的绿化用地,能给患者提供足够的疗养空间,形成康复花园,也可作为医院未来发展用地。

2.功能流线布局。医院主入口及急诊、急救入口设于昌凌路,后勤出入口及感染科入口设在北侧宝通路。污物出口与感染科出入口共用。院区总体上做到流线布局合理,洁污流线分开。

3.绿化景观布局。沿昌凌路布置绿带,在门诊住院综合楼南侧设置开阔广场,烘托建筑重要地理位置和体量,入口广场设水池和柱廊,形成丰富的绿化景观。院区西侧设集中绿化,同时作为预留发展用地。门诊楼内各模块之间设有内庭院,满足诊室通风采光要求。整个院区建筑与绿化交融,营造了怡人的环境。

4.道路交通布局。建筑四周均有广场及道路环绕,使人方便地到达各处。停车方式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功能区布置停车位,可充分利用门诊楼地下室做机械停车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场地,保证地上广场的绿化环境。

(二)建筑功能布局

地下:职工食堂、职工厨房,营养食堂、营养厨房,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煎药室。

首层:针灸门诊、急诊急救、影像科、住院部、透析中心、ICU。

主街设有供患者使用的电梯,各层主街有共享中庭,既可采光通风、节能降耗,又给主街带来了变化和生机。

二层:各科室门诊、门诊药房、药库、配液中心、中心药房、功能检查中心。

三层:各科室门诊、中心检验、网络机房。

四层:洁净手术部、中心供应室、病理科、网络中心、净化空调机房、国医堂、图书馆(局部5层裙房)。

五至二十三层:病房。

门诊针推科篇(7)

在总结近几年大型义诊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紧密结合需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义诊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推动卫生计生、中医药和军队卫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树立卫生计生、中医药和军队卫生系统良好形象;对国家和地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义诊,推进健康扶贫。

二、活动时间

2017年9月9日至15日,9月9日全国统一启动。

三、活动主体

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军队各级卫生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四、主要内容

(一)公共场所义诊活动。9月9日,各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在每个地级市(含省会城市,下同)、每个县(县级市)的1个以上公共场所开展1天义诊活动。要组织协调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含军队、武警部队医院,下同),派出群众需求较大专科的医疗、药学、护理专家,进行疾病的咨询、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治疗,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特别是针对群众需求集中的慢性病、肿瘤、儿童疾病、地方病等重点安排医疗力量。

(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义诊工作。承担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县级医院任务和巡诊任务的医院要组派医疗队,在受援县级医院、巡诊地区开展义诊工作。主要义诊形式包括开设专科门诊、组织疑难重症会诊、教学查房、演示手术等,并结合当地手术需求开展义诊手术。同时,要开展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相关业务培训,具体内容由支援医院(巡诊医疗队)和受援医院(巡诊地区)协商安排。

(三)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各地市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军队各大单位卫生部门要结合健康扶贫工作,组派医疗队到辖区或驻地贫困县进行义诊,义诊活动包括开展疾病咨询、疑难病例会诊、义诊手术等。义诊医疗队的人员安排和服务时间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四)义诊活动到基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织协调二级以上医院,派出慢性病、肿瘤、儿童疾病、地方病等领域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义诊活动。在活动期间,要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有专家坐诊,使群众能够就近得到优质服务。要通过病例讨论、专家授课等方式,开展针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帮扶,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能力和人力不足的,可以请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派出相关专业专家给予支援。

(五)举办健康大讲堂。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织协调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根据当地的疾病特点和医院的专科特色,组织专家走进学校、工厂、建筑工地、社区、党政机关,讲授、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掌握适用的健康生活常识和专科防病知识,培养正确的就医和用药理念。健康大讲堂的专题安排要时间适当、通俗易懂。

(六)二级以上医院院内的义诊活动。二级以上医院要结合医德医风建设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针对本院挂号较为困难的特色专科和知名专家,开展形式多样的义诊活动,编印专科疾病防治宣传资料,改善相应专科的诊疗流程,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率。

(七)组织国家医疗队开展义诊活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共同组织国家医疗队,赴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义诊。

(八)医疗服务进军营。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军队及武警部队需求,对广大官兵提供义诊服务。军队及武警部队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在积极参与地方义诊活动周的同时,要深入开展专家医疗队赴基层部队送医送药送技术活动,为部队官兵、老干部和军人家属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认真组织远程医疗及教学会诊,扎实推进预防、医疗、保健服务进军营、进班排。支援武警部队卫生队的地方医院,要组派医疗队开展义诊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医疗服务活动为基层部队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着力维护部队官兵健康。

五、工作要求

门诊针推科篇(8)

1.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erome Frank创立的,它旨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为穷人提供法律援助。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促进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又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2000年9月,我国有7所高等法学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借鉴美国法学院的经验,首次设立了带有各自特色的专门性“法律诊所”。[1]

2.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归根到底是为了设立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并对逾越规则的行为科处责任。过去,我国法学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枯燥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实务能力的缺乏让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诊所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为委托人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实务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传统教育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在教学中仅仅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填鸭式教育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需要自己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如麻烦的委托人、复杂的案情、其它领域的知识等等,他们必须耐心的对待,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思考,最终找到解决之道。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今社会,一些法律人功利心很重,有的怠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有的甚至以身试法,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弱势群体为法律援助主要对象,学生在法律服务中,亲身体会弱势群体的诉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理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理解。通过向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高达76%的法学专业学生并不是基于对法学专业或者是法律职业了解才选择研修法律。很多同学声明选择法律专业是因为父母的要求、社会的舆论或者功利性的考量等,缺乏对法律职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法律不仅是比较完美的理论性学科,更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2]学生通过法律诊所,能够深刻认识到法律职业的真正意义,从而投身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中去,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

3.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困境

诊所式法律教育目前仅在几所国家重点大学开展,很多学校还处于观望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硬件条件。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首先要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办公场所是学生学习法律实务知识和提供法律援助的固定地点,它是从事法律诊所教学和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有必要的办公经费。法律诊所主要业务是为弱势群体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属于非营利性质,而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行和从事法律服务都需要一定支出,这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与大学排名相关的科研工作,愿意在科研设备方面投入,忽视向法律诊所等基础教学投入,因此在有基金支持的学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得较好,而依靠本校投入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第二,缺少软件条件。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求学生在具有律师职业资格的高校教师指导下完成委托任务,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由于法律诊所的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因此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承担法律诊所的教学活动。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强度和教学时间远远超过了普通课堂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计算方法来计量法律诊所教师的工作量,而采用传统的工作量计算方式势必严重打击教师对于法律诊所工作的参与热情,因此需要学校针对法律诊所教师制定专门的评定办法。

第三,缺少针对性。法律诊所一般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但是主要业务是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各学校应当根据本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这样既可以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又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解决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困境的对策

第一,完善硬件条件。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建设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契机,兴建本校的法律诊所,既能为法学专业学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提供机会,又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第二,完善软件条件。高校可以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将法律诊所教育设置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可以选修,总学时为6个月,在毕业前修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按照法律门类设置不同的法律诊所,如刑事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等,学生向自己选择的法律诊所递交申请,经过审核被安排在不同的法律诊所实习。法律诊所课程由拥有律师资格证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法律诊所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应该为法律诊所的任课教师制定专门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并可以考虑将法律诊所的教学经历作为职称评比的一个条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有针对性的建设法律诊所。法律诊所的建设不必苛求所谓的“综合性”,各高校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建设有特色的专项法律诊所。以我校为例,地矿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同时校区所在的阜新地区是资源类城市,兴建的高校科技园区中的企业也多以矿产资源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因此学校建立法律诊所一定要考虑围绕“资源”这一特色来进行,可以设置资源类法律诊所,主要为资源型企业和矿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3]

5.结论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应该在全国高校推广。虽然目前法律诊所的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和本地区特色,解决法律诊所建设中的问题,为构建法治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霍艳梅,孙淑云,郭彬.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1.

门诊针推科篇(9)

1 十几年如一日的关怀奉献

1995年严正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迄今已整整19年了。19年来,严正用他的行为诉说着他对病患的爱,对人民的情。他时刻铭记着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体恤病家的苦痛艰难,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门为社区居民送医、送健康,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每天至少要行40 km路。偏瘫的阿婆要找他,痴呆的老伯只认他,满身病痛无处诉的老人们就相信他。他手机24 h开机,居民有什么健康问题随时都可以咨询,带女儿出去玩,大半时间都在接电话,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的每个疑问,女儿说爸爸对患者要比对我好。他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经常在半夜时分出现在需要他的病患床前,握着病患的手,轻言细语给予安慰;他会在狂风暴雨天坚守和社区居民的约定,不顾自身安危,只求不中断治疗;他会不顾一切为临终老人做人工呼吸,毫无顾忌,只求能延续生命;他会为满身大小便的卧床患者擦身换衣,不管如何恶臭,毫不嫌弃;他会不顾劳累背着老人去大医院进行检查诊治,分秒必争,只求不延误就诊;他会义务为孤寡老人送医送药,从不计较占用的是否是休息时间;他会自己掏钱为贫困居民付费买药,尽管自己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钱。

2 以丰富的诊疗经验治疗病患

严正对高血压、脑梗死、颈椎病等多种疾病所致的“眩晕”症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擅长老年性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并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中医药服务向社区延伸,并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会推广。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的手法,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严正熟悉本社区每例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体质及生活习惯,在用药过程中坚持用最合理的配伍、最经济的费用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真正实现了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简、便、验、廉。

3 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全科团队形式和“五心”服务病患

2013年,中心成立了“严正创新工作室”,组建了严正全科团队,成员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全科团队承担了辖区7.88 km2范围内的门诊出诊、家庭病床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下设家庭医师组、社区护理组及公共卫生组。

严正团队秉承不怕苦、不怕累、视患者如亲人的服务宗旨和高度工作责任心,运用“五心”工作法,即上门出诊进入家庭要留心、接待居民解疑释难要耐心、采集病史全面询问要细心、治疗方案合理用药要精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要专心,以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严正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很多实用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并编写了社区“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口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治疗依从性。他还为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社区健康宣教活动提供支持,在社区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及中医养生知识。同时创新了多种服务理念,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4 中心工作特色

4.1 中医药服务

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在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采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根据简、便、验、廉、效的原则,开展中医药服务,包括针灸、火罐、刮痧、敷贴、推拿、中药熏蒸、穴位注射、耳穴、隔药饼灸、小夹板固定等。特色有温针灸治疗膝关节炎、穴位注射加推拿治疗肩周炎、药饼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推拿、电针治疗腰腿痛、温针灸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等,其中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被作为适宜技术在社区内推广。中心的严正中医师荣获上海市中医药服务工作突出成绩个人奖,桑久华中医师被聘为上海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

4.2 信息化建设

中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如门诊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调阅平台、门诊语音叫号系统、PACS系统、计免短信平台等,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远程数字心电、远程会诊为家庭病床医生提供了快速的诊断依据;健康教育小屋和中医“治未病”工作室的数字化自助检测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在2009年10月24日,前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陈竺部长视察了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闸北模式”。

4.3 健康服务责任制和家庭医师制服务

2010年,中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网格化管理开展社区居民、楼宇职工、学校学生的健康管理。筹资新建的健康管理部面积达150 m2,设置有多项自助设备,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自测、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专家预约等免费服务。中心研发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平台,根据辖区划分服务网点和对应的责任制医生,实现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身健康。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曾莅临中心视察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4.4 人才队伍建设

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几年,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完善老专家带路,中、青年骨干紧跟的梯队式“人才链”建设。通过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坐诊带教青年医师的方式,增强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医疗技术骨干,切实提高业务水平。目前,中心有1名医师被列入《上海市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中心还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1项、区科委课题2项,区卫计委专病项目2项。中心的“电针浅刺面瘫法”被评选为“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的“面神经炎专病”项目被评为闸北区中医重点专病项目,并获得5个实用型国家专利。

4.5 文化建设

门诊针推科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78-02

0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我国公立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大医院出现了病人多、看病难、流程繁等现象,与“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医改新要求相距甚远。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针对看病过程中,出现的不重视病人隐私权、反复排队交费、医疗流程不合理、绿色通道不畅通、住院后勤服务难等现象,在现有医疗流程基础上,进一步合理优化流程、保护好病人隐私,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升病人住院的后勤服务,让病人切实感受到了方便、便捷、温馨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1 “一医一患一诊室”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现象:传统的普通诊室大多为“大通间”,多位医生集中在一个诊室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就诊时多人围观甚至随便插话,病人往往不能提供全面的疾病信息,医生也无法进行仔细的体检及全面的病史询问,诊疗思路经常被打断,这种现象在皮肤科、口腔科、内科等科室表现得尤为明显。

措施:将原有大诊室隔成数个诊疗空间,并以不同的色彩区分各科室,皮肤科、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用轻质隔音材料进行分隔。内科、外科由于原区域较大,除分隔出各诊室单间,另设独立等候区域。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化建设与门诊流程改造相结合,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在候诊区实施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实时、动态显示病人诊疗信息,适时播放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对候诊椅进行更新和添置,冬季配置保暖坐垫,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关怀。

医院在推进“一医一患一诊室”硬件建设的同时,持续提升内涵建设。一是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制度,要求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除正常专家门诊外,每周出门诊不得低于一次,主治医师每周出门诊不得低于二次,并规定病人人均诊疗时间不低于8分钟,医院对医生出诊情况进行督查,并与职称聘用挂钩。二是采取医务人员作息跟着病人走的办法,实行“早上早一点,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错时服务。根据病人需求及季节特点,夏季开设“夜专家门诊”和“无午休门诊”。三是根据病种划分,陆续推出胸痛、冠心病、胆石症、胰腺癌、骨质疏松病、皮肤血管瘤、淋巴瘤、脑血管病等中心化门诊,实现了“一医一患一诊室”向“多医一患一诊室”的内涵提升。四是针对在同一专科就诊三次以上,或在多个专科就诊仍未明确诊断及诊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推出高级专家疑难病例会诊中心。五是在门诊开展“我最满意的好医生”评选活动,有力提升了门诊医生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成效:对门诊各诊室进行“一医一患一诊室”集中整治,为医患之间创造了一个独立的诊疗空间,虽然投资不多,但既满足了患者希望与医生进行充分交流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同时也较好的改善了医生的执业环境。而持续优化“一医一患一诊室”举措,更有力提升了医院门诊优质服务的内涵建设。

2 一个窗口发药”优化患者就诊流程

现象:调查显示:患者对就诊过程中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现象最不满意,特别对医生开完处方后的划价、缴费、取药等排队流程抱怨较多。

措施:在开展自助挂号的基础上,医院借助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对患者取药流程进行了改革,推出“一个窗口发药”便民服务新举措。改变以往收方-划价-取药的做法,采取“预配候取”的模式:将挂号处-医生诊室-药房联在一起,医生开具处方后,患者至收费处缴费的同时,其药品信息已即时传送到药房,药师根据处方信息已将药品调配完成,待患者达到药房柜台时,只要直接凭单取药,使原来的“人等药”变成了如今的“药等人”,人均缩短就诊时间20分钟。为了增加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医院将传统的“小窗口”发药,改为开放的柜台式发药,使药师与病人沟通的距离更贴近,同时,开设药物咨询台和药学服务热线电话,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服务。

成效:“一个窗口发药”的服务举措运行以来,发药窗口排长队的现象已得到改善,受到了广大病人及家属的好评,有效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经调查患者对医院等候取药的时间表示满意,对药师的药学服务表示满意达98%。

3 “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管家式”温馨服务

上一篇: 财务月度总结 下一篇: 大班课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