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课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0 10:49:08

大班课教案

大班课教案篇(1)

1、练习站在椅子上变换动作,保持身体平衡,发展平衡及跳跃能力。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幼儿人手一把椅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播放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听音乐做椅子操。

二、探索:椅子上的动作

1、幼儿双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动作。

2、幼儿单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和腿部动作。

3、幼儿坐在椅子上,用四肢做动作。

教师观察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提醒幼儿变换动作时保持身体平衡。

三、椅子游戏

1、过小桥:

将椅子一张一张靠拢,排成小桥状,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桥。

2、绕树林:

将椅子间隔距离排成小树林,幼儿绕过小椅子,曲线向前跑。

3、过桥墩:

椅子左右间隔设置,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河。

4、幼儿讨论

用椅子还可以怎样玩,请个别幼儿示范,拓展玩法。

5、幼儿分散活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根据幼儿能力及时调整椅子的摆放。

四、放松活动

幼儿坐在椅子上做骑马状,在场地上自由骑马。

设计意图:

1、助跑跨跳动作是大班年龄阶段较难掌握的跳跃动作一味地进行专门的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动作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想通过“学刘翔哥哥来跨栏”这一主题式游戏方式贯穿整个运动教学引导幼儿向刘翔哥哥学习学做跨栏的游戏。同时掌握助跑跨跳动作的一些基本要领促使动作的发展和动作的协调性。

2、在组织此次运动时障碍物要稳落地处尽量做到松软。因幼儿骨盆还未形成下肢关节、韧带都比较嫩。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学习跨栏运动,并对此项运动产生兴趣。

2、学习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障碍物,提高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

3、尝试助跑跨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4、能向刘翔哥哥学习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提供长短不同的纸棒若干根、小椅子、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场地热身运动: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做热身运动,活动手部、腿部等部位,消除活动的危险性,促进活动的正常进行。引导幼儿了解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排球、跳高、跳远、跨栏等,由刘翔跨栏引出跨栏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

(1)教师:奥运冠军刘翔大哥哥真棒,为我们国家争光,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项目上得到金牌?(跨栏)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

(2)椅子和纸棍,引导幼儿设计小跨栏。

(3)两人一组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4)说一说自己的玩法,并做示范。

教师重点示范动作要领:起跑速度快、跨跳要有力,

(5)引导幼儿尝试更高一点的跨栏。

(6)教师:刘翔大哥哥是不是只跨一个栏呢?怎样才能跨很多呢?让幼儿自己将小跨栏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

2、游戏“我是跨栏小冠军”

(1)教师:你们想做冠军吗?想得奖牌吗?在比赛中动作要规范,有力,不能犯规。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为获胜组贴红花。

(3)提高跨栏的高度,幼儿再次比赛,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出示椅子,利用椅子进行跨栏运动。

教师调整椅子之间的距离,进行跨栏练习。

(1)将椅子按恰当顺序摆放好,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2)分别将两个椅子背背相对,排成一列,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比较小组同学完成时间的长短,跨椅子过程中,椅子倒地这位同学失败。孩子跨栏过程中,教师指导动作,保护好学生安全。

注意活动前,教师要讲好规则,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坐在椅子上做放松运动。

2、收拾场地。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通过反复练习,增强了孩子们的毅力、勇气、信心,克服了恐惧心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孩子们之的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平整的场地、《健康歌》音乐、呼啦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环节设计:

1、整队,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随《健康歌》音乐做运动,做好游戏的准备活动。

2、通过谈话法跟幼儿讲明游戏规则,把幼儿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是一列“小火车”,三列“小火车”同时从起点出发,绕过障碍和终点标志,以先返回起点者为胜。若在前进过程中“小火车”断开,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3、强调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活动开始:

玩法一: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后面的幼儿扶着前面幼儿的肩膀,形成“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不设障碍,终点处设三个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绕过终点标志先返回起点的是优胜者。

玩法二: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排头幼儿手拿呼啦圈做车头,每个幼儿套在一个呼啦圈里当作车厢,后面幼儿抓着前面幼儿身上的呼啦圈,连接起来开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设有障碍,终点处安排三名幼儿作为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到达终点绕过终点幼儿再返回起点,先到起点的一组为胜。

玩法三:幼儿分小组创编游戏玩法,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5、活动结束: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并整理活动器械。

大班课教案篇(2)

1.1研究对象

2014年上学期,从宁波市甲中学(采用“导学案”模式进行生物教学)和乙中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八年级各选取6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甲3班(46人)、5班(48人)、6班(47人)、8班(50人)、9班(48人)、10班(48人)和乙2班(50人)、3班(47人)、5班(49人)、6班(51人)、8班(48人)、9班(50人)。其中甲中学3班、5班、6班,以及乙中学2班、3班、5班所属班级是理科实验班,学生入学成绩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属于平均分班;甲中学8班、9班、10班,以及乙中学6班、8班、9班所属班级是普通班,学生入学成绩中等,学习能力一般,也属于平均分班。两所中学采用相同的教材(中图版生物教材Ⅰ),学生入学分数要求基本相同,学生性别、生物基础知识基本一致,且两校师资力量基本相同,可以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比较法

在学期初(2014年3月份)和学期中(2014年5月份),组织两次生物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通过成绩分析比较“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1.2.2调查法

为了调查“导学案”教学在学生群体中的真实反映,从“导学案”的认可度、问题现状、学习负担等方面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对采用“导学案”进行生物教学的甲中学的3个实验班和3个普通班共287名学生,在学期中进行问卷调查。

1.3数据统计

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进行数据的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2.1.1甲、乙两所学校实验班的两次生物考试成绩见表1。从表1可知,两所学校实验班学期初的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学生生源、生物基础知识基本一致。但两所学校在学期中考试的成绩差异则较大,平均分差距由1分增加到6分,85分以上人数差距由2人增加到6人,60分以下人数差距由2人增加到4人,作为实验组的甲中学实验班考试成绩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乙中学实验班(P<0.05)。表1表明:说明经过半年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两所学校实验班的生物成绩在学期中考试中出现了明显差异,且成绩差距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2.1.2甲、乙两所学校普通班的两次生物考试成绩见表2。从表2可知,学期初甲、乙两所学校普通班生物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基本相同,乙中学学生考试成绩较甲中学略微优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两所学校普通班的生源质量基本一致。但是经过半年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作为实验组的甲中学普通班在期中考试中平均分却反超对照组的乙中学7分以上,85分以上人数反多出13人,60分以下人数反少了9人,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从表1和表2数据可知,甲中学普通班的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等指标均超过生源质量更好的乙中学实验班。因此,“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2.2调查结果分析

发放调查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100%。统计结果见表3。

2.2.1“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表3统计结果表明:超过40%的学生喜欢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的使用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了变化,超过56%的实验班学生和超过44%的普通班学生都认为“导学案”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生物课程学习。“导学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可度也较高。普通班有49.3%,实验班有62.4%的学生都认为“导学案”教学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学新课改背景下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2.2.2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尽管“导学案”教学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认可度,但在普通班的调查中却有38.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生物“导学案”教学,实验班也有24.1%的学生不喜欢。笔者认为,这种不认可可能与“导学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有关,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尤其如此。“导学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先学后教,强调合作交流,基础较好、学习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小些,能很快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反之,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就会变得很紧张、很有压力。由表3可见,普通班超过45%的学生都觉得“导学案”教学的内容较多,需要老师指导,比传统的教学要紧张,更有压力,而在实验班只有3.5%的学生有这种情况。同时普通班只有12.3%的学生能严格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34.2%的学生基本不预习,53.5%的学生不能按照“导学案”预习,即使在实验班,也有39.7%的学生不能按照“导学案”预习,这进一步表明:“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习负担变重。这在表3的问题10中有体现,普通班有84.9%,实验班有70.9%的学生明确表示采用“导学案”教学后课外作业增加了。

2.2.3“导学案”教学实施不到位根据表3中问题2调查结果表明:甲中学在生物“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导学案”的设计流程进行授课的在普通班和实验班分别占56.2%和41.1%,普通班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的还占到33.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在实验班,普通班只有10.3%。从“导学案”教学使用情况看,普通班“使用较少,但质量较高”、“使用较多,但质量较差”的比例高达49.3%,几乎占一半,实验班的比例只有32.6%。从课堂上“讲练结合”的情况看,普通班有52.7%的学生明确表示课堂上不能保证“讲练结合”,实验班却有44.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能保证“讲练结合”,接近一半。从课前预习情况看,实验班有56%的学生基本能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普通班仅只有12.3%的学生按要求预习。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甲中学普通班中的开展情况不如实验班。这可能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普通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及学习习惯等方面整体较实验班学生弱一些,不利于开展“导学案”教学;第二普通班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乏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导学案”教学没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那么掌控到位,即使较多地使用“导学案”,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甚至让学生感觉不到“导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3“导学案”教学建议

3.1转换角色,放手让学生学

调查显示,甲中学生物“导学案”教学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课堂上很难保证“讲练结合”,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的比例还很高。“导学案”教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在于“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在于思想点拨和方法引导,由此带来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一味从上而下灌输、传递知识,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去点拨、去引导学生,甚至组织诱导学生去质疑、去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的差异性,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和困难,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认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得低于20min。因此,课堂不能“以自己讲授为主”,要“以学论教,鼓励学生自学为主”,放手让学生学。在充分展开自己思维的同时,更要积极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动态灵活调控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思考和训练时间,实现“多学少教、讲练结合”。

3.2活用“导学案”,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

就调查的甲中学而言,生物“导学案”的教学让学生课外作业量增加,课前预习难度加大,特别是学习内容较多,更需要老师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显得很紧张,压力大。这些问题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较弱的普通班更为突出。“导学案”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有利,很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加重学生的压力和负担。笔者认为,学生压力大、负担重这种情况不能通过简单的减少教学内容和课外任务进行缓解,而是应该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活用“导学案”,避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恶劣的教学局面,避免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的同质化问题[2],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导学案”的“活”应该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理解和教学反思的个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切忌盲目借鉴、照抄照搬,切忌过度依赖权威性和行政化;“导学案”的“活”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的限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学生被“导学”,不能让“导学案”反过来控制了学生,控制了课堂。只有活用了“导学案”,教师才能真正“导”,学生才能真正“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

参考文献:

[1]周家银.“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3,36(2):111-113.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7-59.

[3]黄胜利.什么是学案[J].新课程(教师),2010(1):113.

大班课教案篇(3)

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一种新型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导学案是一次新的尝试,目的是想通过小班化背景下的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较为困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就越低,甚至有学生连同学的名字都叫不上,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学生的数量少,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样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越容易。

2.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没有充分的准备,想要很好很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而小班化教学则不同,首先,宽松愉快的小班化教学,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其次因为小班化人数少,学生可以以个人、或结对、或3-5小组,来进行探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互动中教师激发了灵感,更加积极钻研,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更高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小班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制最合适的学习方案,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班化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好似桥梁,将教师与学生巧妙地联系起来。导学案好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影响学生对化学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导学案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把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理解、解读上,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准确理解、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在备教材的同时还应结合小班化的特色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通过分层学习训练、相互结对学习和加强个别辅导,来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分层化掌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备学生

针对小班化的特点,我们的备课应该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既要备共性的要求,又要备个性的要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程度较高的为A类、程度中等的为B类、程度较低的为C类。教案设计尽量让A层同学吃得饱,B层同学跳一跳学得好,C层同学低起点、小坡度、多循环,也能消化。要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课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分层。

3.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学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因此,构建怎样的教学空间,才能适应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是小班化教学需特别关注的环节,应该成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的关注点,并且也要在导学案中中予以体现。

三、小班化导学案的实施

1.课前

在上课的2~3天前,教师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自习。小班化的学习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会对同样的内容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有不同的声音就有争论,这种争论使我们教师所乐于见到的。有了争论总要解决,学习小组就会通过请教老师、上网、小组讨论等各种手段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有的时候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不仅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2.课中

经过提前的预习,自习。学生个个都自信满满,这种自信或多或少带有一点自负在内。这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导学案片段:

在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中是关于实验安全的知识,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都采取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也违背了化学的自身学科特点。这节内容,采用了导学案先让学生预习后再来做实验,而且是分组合作,小班化学生数量少,教师能顾及的面更广,实验的安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组实验(“黑面包”实验):

1.仪器与药品:100mL烧杯、玻璃棒、白砂糖、蒸馏水、浓硫酸。

2.步骤:向烧杯(100mL)中加入研得很细的白砂糖7g,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将糖调成糊状,然后小心地加入约4mL的98%浓硫酸。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浓硫酸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现象,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课后

一堂课上完以后,课后必须要巩固。在设计课后巩固练习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导学案在设计课后习题时,要注意承上启下,要照顾到每个不同层次的给学生。一节课45分钟,但是课后的时间却很多,导学案课后习题的精妙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拓展能力,可以说是开辟了第二个化学课堂,而这个课堂的主角完全是学生自己,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思

1.小班化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后学生的反映

刚刚接触到导学案时学生们就迷茫和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把导学案和课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渐渐得学生知道了“要学什么”,懂得了“要如何学” 。通过导学案学生认识了课堂思路,知道了“要学什么”;明确学习目标,带目标去学习;知道了课本阅读的重要性;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

2.小班化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有时不合理,过多的花在了合作和探究上,忽略了归纳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课型应该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再如:“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小班化具有班级规模小、利于开展个别化教学、师生互动多、尊重多元等特点。在小班化背景下的导学案发挥出它的优势导学案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展现它在素质教育中真实有效,越来越突出它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不可或缺。

大班课教案篇(4)

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桥梁[1],既要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怎样才能使二者有机地统一,提高中医病理学教学质量,是中医病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临床病案分析,并与未采用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教学班级做了一个比较,结果令人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 级中医1班( 试点班) 和2006 级中医2班( 对照班)。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 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 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试点班成绩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调查情况见表2。表1 试点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表2 试点班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度调查

3 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 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大班课教案篇(5)

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桥梁[1],既要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怎样才能使二者有机地统一,提高中医病理学教学质量,是中医病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临床病案分析,并与未采用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教学班级做了一个比较,结果令人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 级中医1班( 试点班) 和2006 级中医2班( 对照班)。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 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 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试点班成绩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调查情况见表2。表1 试点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表2 试点班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度调查

3 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 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大班课教案篇(6)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大班课教案篇(7)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Nursing Outline

Wang Yanlan

【Abstract】Purpose: to make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used into the Nursing Outline and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ffect. Method: to regard two classes including 148 students coming from the junior nursing college of the 2005-session as the subject investigated and then compare the teaching result and students’ 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pplied in the Nursing Outline. Result: comparing the two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marked, P

【Keywords】Case teaching methodNursing outlineTheoretic teachingTeaching result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依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入特定时间的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目前广泛用于各科教学。《护理学概论》是介绍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笔者在《护理学概论》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我院2005级护理专科2个班级的学生共148人为研究对象,1班为对照班,2班为实验班,均为女性。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均具有同质性和可比性;两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教学大纲、相同教学学时授课。

1.2方法: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郭素侠老师主编的《护理学概论》为教材。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授课,即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即收集比较客观规范的案例,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适时导入,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2.1案例资料的收集。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首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真实病例,整理成规范完整的病案;其次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病例;第三是从题库及医学杂志中收集;第四是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对病案进行直观展示。还可利用电视中有关案例讲座及身边的例子。总之,在选择案例时,要坚持案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针对性原则。

1.2.2备课。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除了对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熟练掌握,还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组织,使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自然、巧妙、恰到好处的结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案例、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目的。

1.2.3实施过程。传统教学法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护理概论》的理论内容进行常规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2.3.1理论引导法:①应用案例导入新课,上课时首先展示相关案例(设疑),指明课堂目标及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再进行讨论发言、评价、总结(解疑),以突破重难点。如在学习“护理理论与模式”一章中,采用的病例是:某患者,女,22岁,未婚,舞蹈演员,因交通事故急诊入院,行左下肢截肢清创术,术后BP10.0/8.0KPa次/分,P120次/分,患者清醒后,得知伤情,情绪反应强烈,请你分析:1.该患者有哪些压力反应?你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帮助她进行防卫?2.该患者有哪些需要?你如何帮助她满足需要?3.你应采取什么护理模式对她进行护理?②适时导入案例,即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案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鲜活。增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3.2实践训练法:①专场讨论式,主要用于总结和反馈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护理程序和护理与法等章节中,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后,安排一次病案讨论课,基本过程是:展示病案―布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病案―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发言、补充、总结的方式得出答案。课后通过相关的病案完成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②探究教学法,在学习《护理伦理》一章节中,由于学时有限,只能安排一次课完成。方法是:课前展示案例2个,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学有关理论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用一次课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来提高学生收集知识、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评价方法。期末理论考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同一试卷闭卷考试,统一标准改卷、记分。考试后自制调查表对两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两班学生对各自教学法的满意度。发放问卷148张,并在学生填好后收回146张,有效回收率为98.65%。

1.2.5统计学方法。所得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两班学生对考题中的病案回答情况。见表2

2.3两班学生对各自的教学法的认同程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法,教师平铺直叙讲解,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易分散注意力。案例教学法能围绕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直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得到的是较抽象的、较生硬的知识,学了以后记不牢,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临床工作中。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讨论、总结;自学有关理论知识,收集有关案例资料,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课教案篇(8)

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桥梁[1],既要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怎样才能使二者有机地统一,提高中医病理学教学质量,是中医病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临床病案分析,并与未采用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教学班级做了一个比较,结果令人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 级中医1班( 试点班) 和2006 级中医2班( 对照班)。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 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 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 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大班课教案篇(9)

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通过外出观摩、学习(昌乐二中、杜郎口经验),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改变课堂结构模式,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目的是为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内容:了解差异,分层次科学建组、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过程分层、课后练习、辅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宗旨:实现学生有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协助、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学案“预习案”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究案”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帖、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型例题”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随堂训练”分C组(基础题)和B组(中档题)和A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突出新课程理念,解放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创设良好的思想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

二、课题研究工作具体操作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研究,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确定为C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按A、B、C层次均分成6个小组。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学习每个课题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的手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过程。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本、预习案、参考导学案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笔记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3分钟时间对导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练习,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上的“基本概念题、基本规律应用题和能力拓展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完成学案“课堂检测”中A、B、C三个层面的题。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张同学,原来对数学没有兴趣,现在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盎然,数学成绩上升迅速。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大班课教案篇(10)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上一篇: 门诊针推科 下一篇: 工商联主席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