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0:5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学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实验课程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现有实验教学多采用由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由学生验证知识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传感器部件、通信部件和射频部件等焊接、控制和使用。可是现有高校师资队伍中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人员稀少,从事实验的教师更是缺少参加培训和国内外深造访学的机会。因此,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3)在课程的考核中对实践动手能力未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仅仅单方面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上述教学安排和考核制度使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理论知识要远比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对实验教学给予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虽然有些高校尝试用一些教学课件,比如图片、动画、影像资料等,但与实际项目联系不密切,学习效果不理想,很难达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以农业物联网项目为载体的虚拟项目环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农业物联网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2.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我们设计了“基于VR”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真实模拟农业物联网所应用的传感器及控制系统、传输系统、应用系统,在虚拟的农业物联网场景中,通过学习者的探究,全方位了解这一新兴行业,更好地掌握农业物联网相关的知识。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参考教材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任务。
(3)知识学习:学生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学习各种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再现在课堂上无法观察到的农业生产基地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知识难点。例如,在学习传感器的知识时,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将学生带到农业智能大棚里,监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浓度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通过信息化无线传输网络把数据传输到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控制大棚内的水阀、加热、补湿、滴灌、喷灌、补光等设备;另一个应用是使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化、形象化,方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时,通过虚拟演示,让学生观察七层协议模型中数据的传输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探索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5)虚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
2构建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学术梯队的建议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
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学术梯队的建设决定着教学、科研水平,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又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建立一支科学、稳定的学术梯队对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同样,遴选和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于学术梯队建设更加至关重要。一个学科的发展,它在学术界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学科带头人的地位,学科带头人所培养的人才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所决定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对于发展中的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而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培养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任重而道远。根据会计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结构情况,应注重知识层次、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和学缘结构的关系,注意学术梯队的整体建设,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借助教学科研实践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把学科建设和人的学术水平,把学科建设和梯队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注重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提高他们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遴选学科带头人,通过系统地培养,选拨杰出人才,避免出现“一聘定终身”的现象。
2.2落实学术梯队成员的培养,加强梯队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农业高等院校的特色发展规划,建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的骨干成员比较多,这个梯队就比较强。根据整个学术梯队的发展方向、层次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建立以教学科研能力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发展制度,创新学术梯队培训制度,构建有利于梯队发展的个人培训体系。在专业培训方面,注重国内外访学制度,引导会计专业骨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研究交流,了解国外学术前沿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掌握先进的科研教学方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杰出人才。“请进来”是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会计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以加强会计学专业学术梯队师资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一个知识层次高、科研创新能力强,营造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科研团队。由此可见,加强学术梯队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对青年骨干成员的培养,是加强梯队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很多农学类高等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落实力度不够,并缺乏对管理文件的宣传、讨论和运行过程的反馈,论文答辩走过场,评委提问时间短,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另外,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门用于毕业论文的经费很少,这样往往会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经费,就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某些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及材料,还要打印论文,很多毕业论文就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使得论文设计时不敢利用精度高的仪器和质量好的材料,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创新性,造成新颖性的课题无法完全开展[6]。
(二)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消极,草率从事,甚至模仿、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只是到网上搜索、拼凑、剪贴,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养成的习惯,缺少独立的研究能力,对导师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导师的“点拨”和最后阶段的修改,马马虎虎地拼凑学位论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师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高等学校教师除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师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年轻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专业大胆启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本科生论文指导方法简单,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四)理论知识不扎实
尽管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完成的学分数有明确的要求,除完成学分多、课时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的内容课程,这势必会占用专业课程的部分课时,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学生对许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也有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小型化改革,人为压缩课程学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加之学生所选课程总数增多,学生疲于上课,课外时间不足,也无法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五)实践教学不完善
农学类专业一般是实践性较强、应用性突出的专业群,大量的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农业院校的实验场所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实践基地严重短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另外,有些学校的毕业论文从大四的第二学期才开始,一方面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经常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很难静下心来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受季节影响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假若实验不成功,没有补救时间,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起农业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各农业类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提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要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选题与开题、撰写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程序与评分指标体系、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各个环节;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具体实施[7]。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济压力,为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查阅文献、论文选题、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步骤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一门能力素养必修课,是结束大学生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一次实战演习;就个人素质提高方面来讲,毕业论文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务社会方面来讲,农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能把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三)强调责任意识,导师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管理
指导教师素质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明确导师职责,对年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指导水平。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小组,使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高级职称带动中级职称教师,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8]。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导教师应予以批评教育,必要的话应该予以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同时,加强导师对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任务合同、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中,既要顾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既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巨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国古代数学恰恰是在数、形、数形结合这三方面有其特色和自成系统。
首先,我国最迟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普遍用算筹记数,而且采用了十进位制,有了良好的记数工具,就可以比较轻便地进行自然数运算;除不尽的除法还出现分数记法及其运算,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算筹区别正数和负数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能够解决各种比例问题的“今有术”也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正确、快捷列出方程、方程组、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也都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
另一方面,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的出入相补、损广益陕原理在处理空间形式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平面图形的割补和立体图形的棋验都体现了这一原理。用长方形余形相等出入相补法则来诠释刘微重差九术就来得自然,用此来补证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秦氏承袭希腊海伦”之说也将不攻自破,著名的刘微割圆术是出入相补的应用,祖用牟合方盖这一专用模型来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在方法上、理论上和所得结果至今无可指责,究其原理还是出入相补之理。
数形结合、相辅相成。开平方、开立方无疑是刘微“解体用图”的具体应用,犹如层层剥茧、井然有序。沈括、杨辉堆垛求和,又与相应立体体积公式类比,从而导出正确结果。反过来,几何问题又依赖于数量关系。例如赵爽“勾股圆方图注”凭借计算,以证明勾股弦关系,海岛重差借助长方形余形,其理始显。圆,作为内接正多边形倍增边数的极限也是通过计算,得以阐明的。
一、勾股定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中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是自成体系的,其证明方法,大都采用青朱出入法,也就是今人说的割补法。通过适当的划分,将勾上的正方形面积与股上的正方形面积,划分成若干个部分,而这些部分的总和又恰好能填满弦上的正方形。所谓青朱出入就是把划分出来的图形,添上青、朱、黄等各种颜色,以次出入(割补时容易识别),方法巧妙简单,令人叹服。
据历史资料记载,夏禹(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95年)治水时就已用到了勾股术(即勾股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夏禹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算书,成书太约在公元前100年。在该书中说到“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在大禹时,就能应用特殊情况下的勾股定理和测量了。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说:“禹治洪水,决统江河,望山川方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释昏垫(老百姓)之厄(危难),使与注于海于无浸逆(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当时大禹治洪水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使用勾股测量而取得的。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著,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二、盈亏问题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而总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的。那么盈不足术是在怎样的数学历史背景下产生,又是在何种数学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秦汉以前古算中农业生产应用问题解法的演进以及方程术的产生都是很有价值的。
众所周知,《九章算术》是我国秦汉以前数学成就的总结,它是一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数学著作,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方田”就是讲述远古时代简单的土地测量及分数算法。第七章“盈不足”讲什么呢?随着农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学应用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比例关系的陕隘范围。形式多样而复杂的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出现,使原始的比率算法已无能为力了。一方面,应用比率算法解题需要“因物成率,审辩各分,平其偏颇,齐其参差”,这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要求很高的分析能力和技巧性;另一方面,对于“隐杂互见”的各种线性与非线性问题,使用比率算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数学家创造一种新的有力的一般解题方法,盈不足术就是在这样的数学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例2: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牛价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若干户人家共同买牛。如果7家共出钱190则不够330,如果9家共出钱270,则多钱330。问家数及牛价各是多少?
将盈不足术翻译成如今方程组求解就是:
设x为家数,y为牛价,由题意得:
x/9×270-y=30
y-x/7×190=330
解得家数为126,牛价3750钱。
据《唐阙史》记载:公元855年左右,唐代有位大官叫杨损,在选用和提拔行政官吏方面以公正闻名。一次,有两个办事员,需要提升其中一个,麻烦的是这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在政府里工作的时间也同样长,甚至他们得到的评语也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提拔谁好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吏对这件事感到很伤脑筋,便去请示杨损。杨损仔细考虑了一番,说:“一个办事员的最大优点之一是要算得快,现在就让这两个候补人员都来听我出题,哪一个先得出正确答案,他就该得到提升”。他的题是:“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间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试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杨损让两个候补人员当场在大厅的石阶上用筹进行计算。不一会,其中一个得出了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大家对这个决定也都表示心服。三、体积计算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我国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国防工事、房屋营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计算十分频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谷仓、粮库容积的计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术》成书时代,我国的各种几何体体积公式都已具备,除了常见的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拟柱体体积公式。这些公式大量汇集在《九章算术》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国体积公式都没有推导证明,所以在几何体求积方面我国成果遥遥领先,不论在种类齐全完备上,在逻辑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时期外国所不能比拟的。还必须指出二千年前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以下给出《九章算术》的精彩例子,以飨读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粟几何?
今译: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成圆锥形,它的底圆周长是1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积八千尺,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今译:有菽若干,靠墙堆积,它的底圆半周长3丈,高7尺,问它的体积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百五十尺,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今译:有米若干,堆积在墙的内角,它的底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问它的体积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关于这种计算堆积的方法,在我国民间沿用很广,并将这些公式编成歌诀流传下来。其歌诀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须分十八停,
内角聚时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这些流传的歌诀,可能就是后人根据《九章算术》的这个“委粟术”编写而成的。很明显,歌诀前三句的意思,就无异于“委粟术”的术文。至于歌诀的第四句,就是依墙外角堆米,参照术文可表达为:“依垣外角者(居圆锥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过,《九章算术》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广,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该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抛砖引玉罢了。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康身.中算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吉林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22-1295/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41-04
0 引言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研究生投到国际会议或国际期刊的英语论文中有约85%以上由于英语写作问题被打回,要求改进英语写作水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文体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国外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Hyland[1]研究了英国和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表达对命题限定和肯定时的用语,发现中国香港学生在用词和句法结构选择上更趋于单一化,对命题的限定和肯定程度把握不准。他[2]还研究了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元话语的应用情况,发现元话语使用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适宜度上都有欠缺。Huang[3]调查了非英语为母语的博士研究生对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和在国际期刊上的看法,发现这些学生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在英语学术写作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又缺乏改变现状的动机,认为在科研中英语是占第二位的。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方面他们对导师有依赖性。另外,他们对学术写作课的效果缺乏信心。
国内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马广惠、文秋芳[4]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母语写作能力、英语知识和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系统的影响。徐有志等[5]对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黄建滨等[6]在对1999~2008 年国内出版的25 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材调查后发现,目前研究生英语教材对学术英语写作涉及甚少。韩金龙[7]提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顾飞荣等[8]提出博士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张桂萍[9]把任务教学法应用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孙蓝等[10]提出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袁平华[11]提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综上可见,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本文以燕山大学非英语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英语学术语篇为语料,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旨在改进和提高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学生。
1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 要性
国外不少学者从写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公民素质培养的角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国外很多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还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准备。国外很多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也相当重视,不仅普遍开设学术写作课程,还设立写作中心和学术写作补习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导致了我国的学生和学者在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上普遍偏低,影响了他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有效交流。
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素养与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效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11年教育部设立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中把“高校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列为专项研究课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教学的重视。
2 学术论文的特点和功能
学术论文是对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和报道的学术写作文体。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塔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12]根据卡尔布勒(Karl Bhler)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
1)信息型:注重纯粹的事实,提供信息、知识、观点等;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示性的特点;交流的焦点在于内容或话题。
2)表情型:作者使用具有美学特点的语言;原文作者或信息发送者的地位以及文本的形式是此类文本的关注重点。
3)感染型:此类文本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或信息接受者做出预期的反应;采用对话式语言;其焦点在于感染读者。
根据不同文本类型,莱斯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见表1。
学术论文属于信息性文本,其关注的焦点是表达内容。所以,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按照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用平铺直叙、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
Halliday[13]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同时实施着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语篇通过及物性系统表达命题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篇通过情态和语气系统建立说话者与听话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听话者或读者接受或认同作者表达的命题的功能,即建立说话者和听话者,或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篇通过主位/述位系统和衔接系统把命题内容和人际意义连接成一个衔接、连贯的语篇的功能。
所以,要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看成是作者在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一种社会交际功能。要想写好学术论文,学生既要了解学术语篇的文本类型,又要了解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学术论文中,既要实现语篇的概念功能,又要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 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燕山大学10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发现了如下问题。
1)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差。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语言表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语义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法错误多,长句多,时态混乱,中国式英语等。
2)学术写作不符合学术文体写作规范。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摘要和引言不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例如,学术论文摘要和引言中,存在内容不全,缺少必要的内容,甚至有的摘要和引言没有实质内容,都是空话。还有的摘要和引言之间内容简单重复。另外,口语表达严重,语言结构松散,缺乏学术语篇正式语体的严谨性、简洁性和科学性。
3)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从学生写的引言中发现,很少看见与读者沟通和互动的语言机制。这样,会很难跟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影响作者提出的命题内容被读者所接受。
4)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信心不足,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不足。有些学生是因为学校有要研究生发表SCI、EI检索的论文的要求才学习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他们学习主动性差。
5)存在抄袭现象。有些学生撰写的学术写作语篇被查出有抄袭现象。有的是少量抄袭,有的是大量抄袭甚至是全部抄袭。
4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原因 分析
前期对我国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影响其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术写作学习起步晚。据调查发现,我国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任何学术写作的教育,直到大学中后期才开始接触简单的学术写作,例如,写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结题报告,毕业前写毕业论文等。而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些报告和论文都是用中文写的。而在澳大利亚,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让小学生去市区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参观,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调查报告,让学生陈述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问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意识。笔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发现,中国的学生与欧美国家学生相比在学术写作方面相差很大。大部分中国学生都需要参加英文学术写作补习班,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相反,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很强,经验丰富。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写学术语篇,已经掌握了学术写作的技巧。由于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方面起步晚,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尽快掌握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提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差。与英语为母语者相比,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英语语言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感差,英语基础也比较差。另外,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复习英语四、六级。而四、六级英语考试内容与英语学术写作联系不大,从而导致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很差。从学生撰写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表达很困难,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当和中国式英语。这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是绝对不被接受的。这也是很多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拒绝的原因之一。
3)对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和写作规范了解甚少。从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中发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体裁特征、学科领域文化、以及学科领域认可的学术写作规范一无所知。 这也是造成中国学生学术写作水平低,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一个原因。
4)对自己的英文学术写作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不足,对指导教师有依赖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缺乏信心,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把写英语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希望寄托在导师身上,希望导师带着发表国际论文。
5)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学术论文是以书面语形式的跨文化学术交流,是跨越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信息交流。既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异,又要考虑国际上本学科领域文化所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另外,还要考虑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而这些是中国学生了解甚少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知识。
6)对抄袭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发现,抄袭分两种情况:(1)无意识抄袭;(2)有意识抄袭。第(1)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了解什么是抄袭。第(2)种情况属于对学术抄袭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而且缺乏正确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不论哪一种,都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都将给自己和出版社招致很大的麻烦。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说明反抄袭教育做得不够。
5 对目前学术写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对目前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以往的单纯讲授学术写作技巧的做法,增加讲授内容,包括学术语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和规约,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知识以及在学术语篇的写作中实现作者与读者人际互动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学术语篇的语体特征和学科领域的文化,了解在学术界这个群体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习惯。另外,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牢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本学科领域国际上认可的、接受的和习惯的语言表达形式。
另外,教学内容中除了知识性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学术品德方面的内容,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讲解如何避免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2)教学计划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更早地安排这门课程。从本科生开始开设英语学术写作课,由浅入深,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学习英语学术写作。因为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绝不是现学现用,也不是靠二十几学时的课程就能获得的。
3)教学形式方面。(1)采取小班上课。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主要采用上大课的授课形式,非常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由于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变得很困难,教学效果无法保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改为小班上课。(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针对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能,纯粹靠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掌握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技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大量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在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习得和内化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和要领,感悟和体会英语学术论文中得体、恰当、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所以,教学模式中应包含学中练,练中学,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升华、不断内化的环节和过程。为了方便学生获取大量的阅读资料,可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论文资源,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领域国际著名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了解当代学术界的语言风格和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写作规范。另外,结合合作教学、任务教学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论,针对目前大学生学术写作现状,探索并构建适合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关注、接触、认识、掌握、运用英语学术文体语言,并用其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
6 结束语
中国学生写英语学术论文面临两道难关:英语语言关和学术写作关。如何通过英语学术写作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术写作水平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所提出的关于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改进建议是积极的,对目前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学者提出更多的好建议,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使其真正地成为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型人才的课堂。
参考文献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163-167.
[2]Hyland K.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5:16-49.
[3]Huang Juchuan.Publishing and learning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Perspectives of NNES PhD students in science[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33-44.
[4]马光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5]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转月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 47-51.
[6]黄建滨,于书林,徐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调查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31-34.
[7]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35-40.
[8]顾飞荣,施桂珍,高圣兵.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8,(2): 41-43.
[9]张桂萍.“任务教学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与英语科技论文作者的学术交流培养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的个案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18-22.
[10]孙蓝,陈纪梁.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4):66-71.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09—02
一、有关学术词汇研究
学术词汇是一种独特的词汇,这种词汇主要出现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术研究类文体中,在其他文体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这类词汇是学习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英语学术论文,只有有效掌握与之相关的学术词汇才能更好地阅读英语学术论文,研究英语学习论文,我们要分析哪些是经常出现的学术词汇,哪些是较少出现的学术词汇,在学习研究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进行学术词汇学习与研究。
比如,在英语的学术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学术词汇有attribute, capacity, differentiate, explicit等不同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学习者只有对诸如此类的学术词汇准确把握,才能有效克服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障碍。这种具有特殊作用的学术词汇并不是现在才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它们早在七十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有研究者发现,在七十多年以前,在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中就有一些学术词汇在文本中频繁出现,这些词汇对于不了解它们的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成为阅读学术类文本的最大障碍,但它们在学术文本中普遍存在着。它们不能被称为高频词,研究中为了区分两者的不同性,把这些在学术文本中普遍存在的词汇称之为半技术性词汇(sub- technical vocabu-lary)、框架性词汇(framewords)、专业非技术性词汇(specializednon- technical vocabulary)或者学术性词汇(academic vocabulary),这是学术词汇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称谓。Nation根据词频( frequen-cy)研究的不同内容,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与出现的不同场合,把英语词汇分成不同的类型,这些词汇有高频词汇(high- frequencywords)、学术词汇(academicwords)、专业词汇(techn-icalwords)和低频词汇(low- frequencywords)。
二、有关学术词汇表的研究
Coxhead对语料库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在对语言库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合编制成了学术词汇表(AcademicWordList) ,又简称AWL, 在语料库中,有3513330个词标, 这些词标是从四个学科产生的,这些学科包括人文、商业、法律、理科, 共分28个专业, 共有414个文本。词汇表是由词族组成, 这些词族是按照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这些单词后都有字表,表明单词的所处的位置,在这些词族中,每个词族又有基础词以及它的曲折形式和派生词组成,就像concep-tion, concepts, conceptua,l conceptualisation, conceptua-lise都收录在concept这个族里。RANGE软件详细记录了词族的情况,Coxhead的AWL一共有570个词族, 这些词族的数目相当庞大,按照词语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大小,这些词族又包括有十个字表,而子表1是指这些词汇是在Coxhead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族, 其他的字表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在一至九这九个子表中,每个字表都有六十个词族,而子表十则有三十个词组,这些词汇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学术语料库中有百分之十的词标是在这十个子表中的。因此,可以说, Coexhead的AWL对于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同时也能促进AWL的快速发展。在学术词汇学习汇总我们要有效了解这些内容,使学术词汇学习更为便捷,有效阅读研究英语学术论文。
三、关于语料库的研究问题
语言证明是大多数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语言证明才能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与准确。在语言证明中语料库则为之提供重要的保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语料库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语言学研究的实例证明,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研究素材和研究依据,同时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即使语料库语言学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已经凸显出来。在语料库的帮助下,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构成以及语言的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就能较为科学,语料库为这些研究提供真实的例子和量化的数据,这样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和研究就有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凭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直觉进行描述研究,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语言学家可以借助各种语料库构建软件快速构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语料库,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中的语料库软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进行检索信息,提取信息服务,为语言学研究铺平道路。因此,建立语料库对语言学研究作用重大。
四、关于语料库的设计与学术词汇研究
1.语料库设计的丰富多样对学术研究的价值
在语料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语料库的丰富多样性,只有丰富的语料库才能在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语料库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学术词汇的使用情况,分析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以保证学术词汇能够更快更好地被人们掌握。同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料库中丰富的学术词语的掌握能够对学术文章有效解读,对学术问题有效分析。学术词汇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并不是无序混乱的,我们重点要掌握这些使用规律才能有效掌握学术词汇。语料库的设计要丰富多样,在语料库中要涉及不同的文本,多样性对文本解读是很重要的,语料库的设计原则就应保证其多样化,保证学术词汇的丰富性。
2.语料库的研究工具
语料库的研究要借助Range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对词汇的使用频率进行有效分析分类,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通过对词汇使用频率的分析来研究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对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研究。学术词汇的出现频率是指学术词汇在学术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出现的规律,就英语学术词语而言,这种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方便,为英语单词表的制定提供数字基础,语料库以及其中的学术词汇研究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术研究作用重大。
3.学术词汇的词频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无论是在选择字典的词条还是在建立单词表时都要研究词汇出现的频率问题,也就是词频,学术词汇研究也要讲究词频。在学术词汇研究中,词频是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存在,能够有效说明学术词语的使用情况,对学术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术词汇中一些高频词会引起学习者对它们的有效关注,而一些低频词学习者则不会对它们过度关注,这些低频词汇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文本听、说、读、写的难易。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习者,学习掌握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的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都需要对这些低频词汇有所掌握,在阅读文本中,低频词的出现也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传达速度。我们在研究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对低频词汇加以总结。
总之,学术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它在课程设置,英语学术论文阅读,英语学术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料库中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要知道哪些词汇是应该掌握的,哪些词汇对英语学术论文的研究和学习是有利的。我们知道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习者在学术词汇学习运用方面也是不同的,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学术词汇。
[参考文献]
投稿须知
1 来稿要求
1.1 应是有创新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学科或新的发现等)的论文;有重要意义(对本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有重大促进作用,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影响等等)的研究报告。
1.2 稿件要求主题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内容充实,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论证严谨,文字精炼,标点准确。
1.3 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含图表)。
2 文稿项目及注意事项
2.1 题名:应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未约定俗成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2 项目来源:请在篇首地脚注明项目来源、名称和编号,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优秀论文优先发表。
2.3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要加进主观的解释和评论,不分段,不用图表和参考文献序号,300-400字左右;关键词5-8个,选词不要过于泛义而缺乏专指性。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相对应,包括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关键词,务必齐全。
2.4 正文:应按GB 7713的规定或参照本刊近期格式编写,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2.5 图和表:图片要求清晰,要有图例。图幅一般不要超过7.5 cm或15 cm,图下标明图序、图题、图注。表格需按照标准的三线表格式制作,可依据需要添加辅助线。表上应有表序、表题,表注置于表下方。图表标题增加英文对照。
2.6 量与单位:文内一律采用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表达量值时,使用单位符号。
2.7 参考文献:本刊采用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
2.8 作者简介:简介内容按以下顺序列出,并注于文章首页下面(课题来源后面):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573
国内刊号:13-1076/S
邮发代号:18-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