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13:06:27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1)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课型:实验课

所属学科:化学

教 材:赵新华主编,《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限制,很多阳离子或阴离子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离子彼此干扰较少,且许多阳离子或阴离子有特征反应,故可采用分别分析法,即利用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分析特性先对试剂进行一系列初步试验,分析并初步确定可能存在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然后根据离子性质的差异和特征反应进行鉴定。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离子鉴定或未知物的鉴别,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新方法、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

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进行该实验之前,了解了一些典型物质的分析与鉴定,通过设计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对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化学实验有一定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该实验之前,学生已进行了多次无机化学实验,掌握了大多数仪器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对设计的实验方案实施,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与教材进行比对,更好地明白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 思政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发现新方法、积极探索的精神。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已学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进行常见的鉴定或鉴别。

(2) 巩固常见阳离子和阴离子重要反应的基本知识。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运用所学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进行常见物质的鉴定或鉴别。

2、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常见离子和阴子重要反应的基本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物进行鉴别或鉴定。

五、 教学方法

1、 采用理论讲授和操作演示的方法;

2、 采用“线上预习——线下实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线上巩固”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

线

学习通线上学习任务:

预习实验;

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关键点;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

登录学习通,完成线上学习;

预习实验内容。

自主安排

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再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可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定和鉴别,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体会,尝试举例。

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3~5min

问题铺垫:通过对前面一些实验中对一些典型的物质分析与鉴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鉴别未知物的意识,但是还未系统的学习过鉴定或鉴别物质的方法,那么对某种物质或离子进行鉴定时的依据是什么?应该如何鉴定离子和鉴别未知物呢?

思考归纳,回答所提出 的问题,巩固理论知识。

思考、

讨论、

完善方案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锻炼归纳总结与表达能力。

35 min

问题提出:

1、如何区别二片银白色金属:铝片和锌片?

2、如何设计实验鉴别四种黑色和近于黑色的氧化物:CuO、Co2O3、PbO2、MnO2?

3、未知混合液1,2,3分别含有Cr3+,Mn2+,Fe3+,Co2+,Ni2+离子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以确定未知液中含有哪几种离子,哪几种离子不存在?

4、当盛有以下十种钠盐试剂瓶标签被腐蚀,如何分别鉴定这些物质:NaNO3、Na2S、Na2S2O3、Na3PO4、NaCl、Na2CO3、NaHCO3、Na2SO4、NaBr、Na2SO3?

解决问题:(列出方案)

1、可以利用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先加稀盐酸溶解、再加浓氨水)对铝片和锌片进行鉴别。

2、根据他们与浓盐酸地反应条件和产物的不同进行分析,再利用不同阳离子的特征反应进行鉴定。

3、利用阳离子性质不同进行鉴别。

4、利用钠盐中阴离子性质不同进行鉴别。

问题解决详细方案见教学内容

动动手:讲解实验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操作,指出其中的不足。

开展实验,解决问题。

2 h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中的不足,与先前的理论分析做对比。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进行思政教育:科学家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积极探索。

积极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自主探索精神。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2~3 min

线

线上讨论题:

1、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对盛有以下十种硝酸盐的试剂瓶标签被腐蚀试加以鉴别:AgNO3、Hg(NO3)2、Hg(NO3)2、 Pb(NO3)2、NaNO3、Cd(NO3)2、Zn(NO3)2、Al(NO3)3、KNO3、Mn(NO3)2?

线上拓展学习资料:

1、登录学习通,学习网课视频资料。

2、完成线上资料拓展学习。

学生积极参与且思考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自主安排时间

七、 参考资料

1、 李华民等,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付强,普通化学实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勇等,现代化学基础实验,科学出版社,2000.

4、 袁书玉,无机化学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2)

对于许多刑事案件来说,司法鉴定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重要一环,司法鉴定制度如何改革,与公正办理案件干系重大。在解决司法鉴定存在问题的过程中,简单化的趋势是主要的弊病,如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对于司法结论相互矛盾、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难以取舍的情况,有人提出由承办该案的人民法院指定一家鉴定机构提出鉴定,几经讨论,这一建议化作了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即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类规定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对于被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还能否存在争议,再有争议当如何进行。在近年来关于鉴定制度的改革中,建立由司法部统管的司法鉴定体制的呼声较高。

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鉴定机构的方案,有利于解决司法鉴定体制的混乱局面,很多论者表示赞成。但需要指出,这种由某一行政机关统管的做法,如果意味着比照管理律师、会计师那样的模式对有专门鉴定资格的人员进行管理,是值得进行讨论的。这种统一管理主要应体现为由司法行政机构授予、核准司法鉴定人员的资格,审查、批准司法鉴定机关的设置,而不是将鉴定机构通通归属司法行政机关设置,形成依司法行政机关级别设置的鉴定机构。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鉴定机构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出现“知识等级制”,即不能将鉴定机构分为部属、省属、地市级,司法机关以级别高低决定采纳哪一结论;二是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根据侦查活动的需要可以设置内部的鉴定机构(只是鉴定人员的资格可以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考核、授予),这是符合侦查活动的特殊需要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这种体制上的改革最终是要结束鉴定机关多元化设置,代之以某一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由上至下分级设置的一元化体制,则是不可取的,它极有可能会陷入知识等级制的立法和司法误区。

按照知识等级制,由上而下设置的鉴定机构,级别越高越有权威,当低级别的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作出的鉴定存在争议时,就转而委托较高级别的鉴定机关进行鉴定;当级别不同的鉴定机关作出的鉴定相互矛盾时,采纳级别高的鉴定机关作出的鉴定。这种做法和倾向在现有的鉴定体制中也存在,一旦确立起由上至下分级设置的一元化体制,则很可能会强化这种倾向。

实际上,鉴定结论之所以能够具有揭示案件真相的实质证明作用,取决于其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符合客观真实情况的属性。这种性质不受权力、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个高级别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不必然比低级别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正确。鉴定结论是否正确,不能根据级别高低加以判断,必须根据鉴定方法是否科学、检材是否真实可靠、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客观加以判断。级别再高,鉴定方法不科学、检材不可靠、判断失误也会形成错误的结论;反之亦然。因此,鉴定结论存在冲突,用司法机关另行指定一个鉴定机构的办法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被司法机关专门指定的鉴定机构也可能会出错。

所以,在鉴定制度改革中,必须打破知识等级制观念,对于任何鉴定结论,无论它是由哪个鉴定机构或者人员作出的,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审查判断。一些司法机关在鉴定结论存在矛盾时总是倾向于采纳高级别的鉴定机构或者人员的鉴定结论,这种总是依级别、地位决定鉴定结论的取舍的做法一样,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那么,对于鉴定结论出于多门、相互矛盾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

首先,对于专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应严格规范其鉴定资格,避免鱼目混珠。

其次,需要进一步规范鉴定的操作程序,以保障鉴定结论的正确性,增强鉴定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心。

第三,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时,根据自己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向人民法院提出自己援以为控诉依据的鉴定结论,对于与之相矛盾的其他鉴定结论,向辩护方披露,并可以根据辩护方的请求向人民法院提出这一结论,由法院在审理后最终决定取舍。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构建化学核心观念的方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活动联系了起来,学习者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在化学学科中,这种活动就是实验探究,因此“从做中学”就是“从实验中学”,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构建和落实核心观念。本课就是以实验“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来构建和落实“分类观”和“微粒观”。在本实验探究中,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未知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并提供试剂,学生明确问题并设计方案,接着通过共同讨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到“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著名的“从做中学”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从半开放式实验中建立起“分类观”和“微粒观”。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落实这两个核心观念,本课最后设计了“未知固体的组成推断”的练习。通过这种“从做中学”的方式,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运用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核心观念,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化学1》复习课“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共2课时,授课时间安排在学习完必修1所有课程之后。

离子反应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贯穿、延伸于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始终。在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引入离子反应,学生通过宏观反应现象开始认识“微粒”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微粒观”,有了离子的概念,并学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别方法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然而由于高一学生接触离子反应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系统的微粒观,不能从微粒的角度全面理解物质性质,不能从离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作为必修1的复习课,在学生已建立的离子反应基础上,首先以“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手段,以任务为驱动,应用“分类观”和“微粒观”,解决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一般程序和思路。第二部分则加大难度到“未知固体的组成推断”,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对“微粒观”和“分类观”的认识,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离子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中常见阴阳离子的种类及鉴别方法;学会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和归纳总结的过程学习离子鉴别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存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观在离子鉴别中的应用;体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体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液中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别方法,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一般思路。

(2)教学难点:分类观在离子鉴别中的应用,未知固体分子式的推断。

五、教学过程

1. 整体思路设计(图1)

2. 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1)课前预习,布置任务

[任务1]PPT展示以下内容:

实验名称: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

实验提供药品:一未知无色溶液25mL:含有两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溶液中离子浓度均大于0.1mol/L;(不考虑H+及OH-)。

稀溶液各25mL:HCl,H2SO4,HNO3,NaOH,Na2CO3,KSCN,AgNO3,BaCl2,pH试纸及实验室常见仪器。

实验设计中用流程图表示鉴别步骤。

实验完成目标:通过所提供试剂,将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出来,并填在给定表格里。

已知:2Al3++3CO32-+3H2O[=]2Al(OH)3+3CO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于课前提交实验设计报告。

[设计意图] 学生已学习过常见金属及非金属的性质,可据此完成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引入]在上几周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以及非金属的性质,而在水溶液中,这些金属以及非金属元素主要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为了检验是否掌握,现提供常见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将溶液中的两种阴阳离子分别鉴别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学过的金属与非金属性质和离子反应,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任务2]这是某一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每组对照自己的设计,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设计的优点,并指出这个实验设计的错误。

[展示设计方案]PPT展示以下内容:

[学生]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在方案上标记,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以一个小组设计方案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方案的优点,存在的错误(现象结论不匹配,试剂滴加顺序错误,重要离子的遗漏等),得到一个初步可行的方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追问]提问取试剂时量的多少,反应容器选用试管还是烧杯。

[讲解]无明显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现象,从无明显现象虽然不能推断出溶液中含有什么离子,但有时候可以推测出一定不含某些离子。因此实验记录时,不能忽视对无明显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设计意图]强调对定性试管实验量的概念,以及对无明显现象的记录及分析。

(3)学生动手实验

[任务3]小组改进实验设计。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的修改。

[教师]巡视,适当帮助学生进行方案修改。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的结果,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巡视时重点留意实验设计较薄弱的小组,适当引导帮助修改方案。

[引导]实验是检验设计是否可行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任务4]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上传实验记录至在线文档,鉴别结果登记在黑板。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确保学生实验过程规范操作,督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 利用实验检验方案是否可行,观察NaOH从少量到过量的实验现象的异同,体会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公布结果] 此无色溶液中存在的四种离子为Al3+、NH4+、SO42-和Cl-。

[引导]实验结果错误的小组,结合在线文档中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小组完成情况,对鉴别结果出现错误的小组通过查看实验记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4)总结离子鉴别思路

[引导]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思路。对未知溶液进行分析,从性质入手,可以分为哪两类?

[学生]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对于物理性质,可以观察溶液的颜色,判断出哪些离子的存在?

[学生]Fe3+,Fe2+ 和Cu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未知溶液进行分类,先从物理性质入手,通过颜色判断Fe3+,Fe2+ 和Cu2+ 的存在。

[引导]为了便于鉴别,可以把溶液中的离子分成两类,分别是什么?

[学生]阳离子和阴离子。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对溶液的离子进行阴阳离子分类后再逐一鉴别。

[引导]对于阳离子,第一步总是先把有特殊颜色反应的离子先鉴别出来。这种特殊的阳离子是什么?鉴别需要滴加的是?

[学生]Fe3+,用KSCN溶液鉴别。

[提问] 另外还有两种阳离子无法通过滴加试剂产生沉淀,但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鉴别,这种方法是什么?

[学生]焰色反应来鉴别Na+和K+。

[讲解]对于其他阳离子,没有特殊的颜色反应,我们只能通过出现沉淀和气体的现象来鉴定。通常我们将滴加试剂分成酸、碱、盐三类,依次滴加,根据现象具体判断。

[提问]常见的酸有哪些?能鉴别出哪些离子?

[回答]可以用盐酸来鉴别Ag+,H2SO4来鉴别Ba2+。

[提问]常见的碱呢?滴加之后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证明有哪些离子?

[学生]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消失的是 Al3+,白色沉淀不消失的是Mg2+,白色沉淀迅速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是Fe2+,加热后使湿润的石蕊(pH)试纸变蓝的是NH4+。

[讲解]鉴别Al3+注意滴加NaOH溶液从少量到过量;鉴别NH4+离子一定要加热,pH试纸需润湿。

[提问]还有一种常见的盐能很快鉴别一种常见的阳离子,这种盐和对应的阳离子是什么?

[学生]用Na2CO3溶液鉴别Ca2+。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将滴加试剂分为酸、碱、盐三类,再根据现象依次鉴别。

[提问]对于阴离子,常见的阴离子都有相应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可以鉴别,比如Cl-,如何鉴别?

[学生]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可以鉴别Cl-。

[提问]最后,可以通过先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将其他常见的阴离子都鉴别出来,可能出现哪些现象,说明有哪些离子存在?

[学生]先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消失的是SO42-,白色沉淀消失,产色无色气味的是CO3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SO32-,有臭鸡蛋气味的是S2-。

[设计意图]常见阴离子种类较少,并基本可以通过对应的试剂一一鉴别,直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阴离子归纳,逐一进行鉴别。

[总结]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是从溶液可能含有的离子出发,对离子进行分类,再选择相应的试剂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该离子。

(5)重新设计方案,加深理解

[任务5]根据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思路,重新设计本实验的实验方案,并写出对应的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讲解]重新设计的实验方案只需要四步实验,依次滴加KSCN、NaOH溶液并加热、AgNO3溶液和稀硝酸、BaCl2溶液和稀盐酸,就可以将溶液中的四种离子鉴别出来,相比于学生最初的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方法简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对比最初的方案,体会刚总结的离子鉴别思路的简明高效。

[总结]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不是根据提供的试剂进行随机滴加,根据现象来判断离子种类;而是需要根据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先进行分类,并选择对应的试剂,根据现象来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再次总结升华离子鉴别的思路,强调分类观的思想。

(6)巩固练习,提高拓展对未知固体的鉴别

[任务6]现有一浅绿色固体,为无机复盐。已知复盐是由两种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请利用实验室常见试剂及仪器设计方案检验该无机复盐离子的组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示]对于固体,一定要先溶解成溶液再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体会离子鉴定流程图的思路,巩固并提高难度。

[任务7]已知该复盐的摩尔质量为392 g/mol,含有6个结晶水,下图是某同学对该复盐进行检验的实验步骤及现象。请推测该复盐的化学式。

[学生]复盐化学式是(NH4)2Fe(SO4)2・6H2O。

[设计意图]引入具体实例,再次让学生体会离子鉴别的流程。加大难度,将离子鉴别推广到固体化学式的测定,小结本课内容,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3.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 “从做中学”落实核心观念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中的经典内容,教学资源较多,然而大多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调离子反应的书写、条件等知识点,而忽略了让学生从离子这一微观角度来认识物质,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本教学设计中,以“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以半开放式实验探究为手段,以七个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从课前主要关注单纯物质的性质,到设计最初方案时开始关注离子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离子鉴别的过程,最终巩固总结,能够从“分类观”和“微粒观”的角度理解未知溶液的离子种类并掌握离子鉴别的一般流程,从而对物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从做中学”学生收获颇丰

课后调查问卷表明学生“从做中学”收获很大,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学生写到“通过实验设计时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复习和掌握很多离子的性质,帮助记住很多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能力变强,考虑问题更全面。”“学习了分类的方法对未知溶液进行鉴别,相比课前自己设计的方案中胡乱滴加试剂,更有逻辑更高效率。”

通过“从做中学”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中通过“做”的过程,促进“思”的升华,最终完成对“学”的积累,达到巩固落实“分类观”和“微粒观”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14-02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学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学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共同承担保护的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任务。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有产业发展的优势。[1]

中药材的真假、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中药材的鉴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材的鉴别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析、生物测定等鉴别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

(1)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①看药材的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而根茎类药材都有较多的茎痕,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状等等。另外,一些药材有着它们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征,或光华、或粗糙、或长有鳞叶、皮孔、茸毛和突起等。②看颜色。药材颜色的不同或变化,不仅与它的品种和本身的质量有关,不适当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色泽,因此颜色是鉴别药材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③看断面。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由一层层的组织器官构造而成的,当药材被切开,这一层层的构造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像古树的年轮一样。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药材内部构造的直接体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各种分层、纹路和不同形状的小点。

(2)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3)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学物质也有密切关系,在中药材口尝鉴别的实践中,可按药材的品种和质量分类进行判断。

(4)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2 中药材的检测

在中药饮片质量抽查中,不仅存在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品种,还常存在药品质量标准不合格的产品。中药材的本身仅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其外部往往也粘附泥土、砂石、石灰粉等无机杂质(以根和根茎类药材及某些动物类药材更易见)。药材粉末直接入药的制剂,若投料前挑拣清洗不净,外来的无机杂质有可能被带到制剂内,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进行中药材测定以作为控制药材质量的一种手段,是十分必要的。[2]

2.1 药材取样法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状药材的取样: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 g。②粉末状药材25 g。③贵重药材5~10 g。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应从10 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

(3)平均供试品的量:平均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

2.2 杂质检查法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

2.3 水分测定法

第一法(烘干法):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第二法(甲苯法):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消除了挥发性成分的干扰,测定准确度高。但样品消耗量大且使用过的样品不能回收利用,故不适合贵重药材的水分测定。本法适用于蜜丸,如:六位地黄丸。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样品消耗量少,用过的样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第四法(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按药典规定进行。本法方便,快速、灵敏、准确,且不受其它组分的干扰,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被广泛用于各类中药制剂水分的测定。

2.4 灰分测定法

(1)总灰分测定法:总灰分是指中药材经加热炽灼灰化遗留下的无机仅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其外部往往也粘附泥土、砂 物;酸不溶性灰分主要为不溶于稀盐酸的砂石、泥土等、石灰粉等无机杂质。药材的总灰分包括药材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生理灰分)以及药材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外来杂 质)。

(2)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酸不溶性灰分即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较准确地表明药材中有无泥沙掺杂及其含量。

2.5 浸出物测定

例:刺五加胶囊,取本品10粒,倾出内容物,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刺五加浸膏0.75 g),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以甲醇作溶剂进行测定。其控制指标为甲醇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30%。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在历经数代人们的总结、提炼,形成如今的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并逐渐形成像河南“四大怀药”“浙八味”等一系列的道地药材,正是这些道地药材以质量可靠、性能稳定、效果确切,为我国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立了道地药材的独特地位。道地药材就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3]历史发展到今天,总结前人经验,补充完善、制定中药系列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药国际化,造福全人类的需要。

参考文献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032-03

Abstract:

Keywords:

华凤仙,别名水边指甲花、象鼻花,为凤仙花科植物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inn 的全草,其味微苦、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拔脓的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跌打损伤和瘀血疼痛,外用治蛇头指疮、痈疮肿毒等病症,为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1-3]。据报道华凤仙含有挥发油和黄酮成分,其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正二十六烷和正十六烷酸乙酯[4-5]。 药理研究表明,华凤仙总黄酮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6]。本实验主要对华凤仙药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灰分等进行研究,为系统评价广西华凤仙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LY-HPCCD 万能视频成像装置(成都励扬精密机电有限公司),DFY-500高速万能粉碎机(温林市林大机械有限公司),SXz-25-10马弗炉(沈阳市节能电炉厂),XS-205分析天平(梅特勤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12试药华凤仙样品采自广西各地(见表1),经本所黄云峰副研究员鉴定为凤仙花科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inn的全草。对照药材(自制,编号HFX-1,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韦松基教授和广西中医药研究院赖茂祥研究员鉴定为凤仙花科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inn)。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鉴别

211显微鉴别根据采集到的药材样品,分别制成显微组织片和粉末片后观察拟定,显微组织片的制备以药材经固定液固定后按石蜡切片法制片染色,粉末片以药材经粉碎过四号筛后按粉末制片法制片,每个样品均观察不同产地不同批号药材10张片以上。组织结构和粉末图在显微镜下经LY-HPCCD万能频成像装置拍摄成像(图1~3)。不同批号的华凤仙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结果见表2。

2111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椭圆形,排列整齐。皮层由数列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疏松,有的细胞含有大量针晶或针晶束。皮层最内1~2层细胞稍小,排列紧密整齐。中柱维管束6个环状排列,外韧型,多4大2小;韧皮部所占面积较窄,由筛管、韧皮薄壁细胞组成;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等组成;髓射线较宽。髓部明显。见图1。

2112叶的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但前者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较大,偶见气孔与非腺毛,非腺毛细胞3~8个;后者细胞类方形,较小,其上可见气孔。栅栏组织一列,类长柱形,不通过中脉,含叶绿体。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内有针晶束。中脉维管束1个,木质部位于上方,由薄壁细胞、导管等组成;韧皮部位于木质部的下方,所占面积较少,细胞小而排列紧密。叶下表皮主脉显著突起。见图2。

2113粉末粉末黄绿色。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长梭形,先端钝或平截,细胞壁多光滑,直径18~25μm 。可见一些呈长方形、排列整齐的细胞,有的其中含有针晶束。草酸钙针晶、柱晶多见,大小不一,散在或存在薄壁细胞内。非腺毛多散在,稍弯曲或平直,竹节或牛角状,由 2~8个细胞组成,直径21~32μm,长62 ~133μm。叶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稍平直。下表皮细胞多边形,垂周壁多深波状弯曲,气孔较多,多为不定式 。导管多为梯纹、螺纹导管。见图3。

212薄层层析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95%乙醇10mL,超声提取2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华凤仙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丙酮(4∶[KG-*3/5]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365nm荧光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见图4。

22检查在制定本品检查指标限度时,笔者根据本品的特点,主要考察每种方法对所测本品的适用性,重点考察了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三项指标。

221水分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32水分测定法 第四法(甲苯法))测定。共考察测定了7批样品的水分含量,测定两次取平均值。7批华凤仙药材水分含量试验结果,最高水分含量为142%,最低水分含量为93%,因此,水分含量拟定不超过150%。测定结果见表3。

222总灰分照灰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02灰分测定法)测定,共考察测定了7批华凤仙药材样品的总灰分含量。7批华凤仙样品总灰分含量试验结果为:最高总灰分为218%,最低总灰分含量为145%,因此,将本品总灰分拟定为不得超过230%。测定结果见表4。

223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共测定了7批华凤仙药材样品的浸出物含量。最高含量为173%,最低含量为91%,故拟定华凤仙药材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85%。实验结果见表5。

3讨论

研究表明华凤仙在性状和显微方面有明显的特征,性状方面如叶对生,边缘有稀疏的钝锯齿;花腋生,萼片向内弯曲成钩状;旗瓣圆形,翼瓣半边倒卵形,基部一侧有耳。显微鉴别方面茎横切面中柱维管束6个环状排列,多4大2小,髓部明显;粉末中纤维细胞壁光滑,非腺毛竹节或牛角状,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多深波状弯曲。

笔者分别用乙酸乙酯、丙酮、95%乙醇、甲醇、水等溶剂对华凤仙药材进行超声提取,过滤,浓缩后得到样品液。点板后比较发现,95%乙醇提取物斑点信息较多,斑点清晰,故采用了乙醇作为溶剂;以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氯仿-甲醇、甲苯-丙酮、环己烷-丙酮等多种展开剂进行展开,结果以环己烷-丙酮(4∶3)为展开剂分离效果较好;显色方面,在365nm荧光下检视效果较好。本文采用的TLC鉴别法色谱清晰,分离度好,可作为华凤仙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

华凤仙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多为醇溶性成分,综合考虑后选用醇浸出物作为指标。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917-918.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 中国植物志第47卷(2)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8-29.

[3]梁启成, 钟鸣 中国壮药学[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5: 390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6)

近代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揭开了正规档案鉴定的序幕。进入20世纪,各国面对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现实,开始从理论上积极探求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标准。首开先河的是德国提出的“年龄鉴定论”,核心思想就是尊重高龄案卷。这一思想成为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萌发的标志。从此之后,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理论观点不断涌现、推陈出新。各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对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和把握不尽一致,从而使各国提出的鉴定原则与标准表现出鲜明的本国特色。然而,档案鉴定理论是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标准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提炼,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透过各国纷繁复杂的鉴定理论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可以看出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初至今,外国档案鉴定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职能鉴定论”、“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和“宏观鉴定论”。

(一)20世纪初的“年龄鉴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1901年提出的。他在担任德国国家机密档案馆馆长期间,以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档案鉴定的理论体系——包括六条一般原则和七条具体标准。他指出鉴定遵循的一般原则包括:第一,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第二,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抛弃;第三,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第四,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目的达到后应当销毁;第六,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他提出的鉴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内容;二是档案来源。

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思想并没定了具体的禁毁年限,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鉴定思想,改变了过去各国销毁古老文件、保留近期文件的习惯做法,带动各国相继制定禁毁年限,使历史档案得以妥善存留。其次,他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与标准,构建了一个鉴定理论体系,改变了过去各国对鉴定进行粗线条简单规定的传统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一次重大突破。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强调不能把档案视为零散材料孤立地进行价值评判,而应以档案固有的行政关系为背景进行鉴定,全面考虑形成机关在政府结构中的地位,以及机关职能与上下级单位职能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对来源原则在鉴定领域适用性的首次肯定。

(二)20年代的“行政官员决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HilaryJenkinson)提出的。他在1922年出版的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一方面,他认为文件证据的神圣性是行政官员决定鉴定的基础,因为文件是行政管理无意识的副产品,是行政活动和事务处理的原始证据,不能允许后来的加工整理者进行人为于预,否则文件的原始证据性就会遭到损害。另一方面,他认为档案人员参与文件鉴定至少会带来两种负面后果:一是档案人员在鉴定中的个人判断会玷污档案作为原始证据的神圣性;二是档案人员的干预也会妨碍档案保存目的的实现,不利于满足历史学家或其他研究者对档案的利用需求。

行政官员决定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因为档案文件不是档案人员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而应主要由文件的形成者和利用者决定。但是它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第一,行政官员由于缺乏客观的历史文化意识,若由其单独自行决定档案的存毁,往往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原始证据性。行政官员难免会出于个人目的而刻意剔除、销毁甚至编造于己不利或有利的文件。第二,排斥档案人员参与鉴定也不利于保证档案的总体质量,因为行政官员不易准确把握销毁的“度”,既容易销毁过多,也容易销毁过少。第三,排斥档案人员参与鉴定也不利于档案价值的充分发现与实现,因为行政官员站在机关的立场,难以从社会总体需求的角度去全面判断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行政官员决定论是一种古典鉴定观,现在看来已经过时。

(三)20世纪20~30年代的“职能鉴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换句话说,档案文件的价值大小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其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总体上成正比。据此,他把档案文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一般应永久保存;另一类是低级机关的文件,只需保存一定时期后就可以销毁。此外,他还提出了鉴定单份文件的标准,包括一般标准、法律标准、行政标准、历史标准、地理标准、替代标准和典型性标准等等。

职能鉴定论的进步意义在于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因为它不仅强调档案价值的鉴定与形成机关的地位和职能直接相关,而且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的价值相应就越大。后来经过实践检验,这一结论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因为不具体分析文件的内在价值,而仅从其形成机关的外在角度去鉴定难免有肤浅、粗放之嫌;而仅凭机关的地位级别来决定其档案文件的存毁和划定档案文件的保管期限则更有片面和武断之嫌。事实上,高级别机关的文件未必都有保存价值,低级别机关的文件也未必就没有保存价值。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决不能仅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

(四)20世纪50年代的“双重价值论”

这种鉴定观是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TheodoreSchellenberg)提出的。他在1956年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鉴定理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具体来说,第一价值分别体现为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和科技价值;第二价值包括证据阶值和情报价值。其中,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对鉴定第一价值负主要责任;而鉴定第二价值则应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完成。

与行政官员决定论和职能鉴定论相比,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之处。首先,谢伦伯格不是反对、而是大力主张档案部门及其人员积极参与鉴定工作,这不仅避免了鉴定的片面性,有利于全面发现档案的历史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历史档案与现行文件的密切联系,为文件、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正是谢伦伯格的现代鉴定观取代詹金逊的古典鉴定观的根本原因。其次,谢伦伯格不再把鉴定标准的重心单一放在形成机关的地位和职能等外在特征上,而主张从文件自身属性与利用者需求的关系角度来判断档案文件的价值,其贡献一是确认了档案价值是档案文件客体满足利用者主体需求的关系,真正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二是把档案价值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后来欧美档案学者正是依据文件双重价值形态的转化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谢伦伯格也由于在档案鉴定理论上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

(五)20世纪60~70年代的“利用决定论”

这种鉴定观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MayorFishbein)、布里奇弗德(MaynardBrichford)和芬奇(ElsieFreemanFinch)等。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将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利用需求视为鉴定档案的最重要标准,鼓吹第二价值决定档案的根本性质。他们有的主张“编史工作的最新趋势是判断文件价值的首要标准”;有的提出“鉴定既要考虑文献资源的长远利用,又要考虑学者的潜在需求”;有的更进一步指出“了解用户为什么和怎样接近档案将提供鉴定文件的新标准”。总之,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

尽管利用决定论希望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一方面,利用决定论会使鉴定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片段性和非协调性。档案人员如果与学术市场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导致馆藏档案只限于满足狭隘的学术研究需要,无法广泛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利用决定论实际上破坏了文件在其形成者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有机联系,完全忽视了形成者延续机构记忆的需要。它使鉴定标准脱离了文件及其形成者本身,从而削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损害了文件在社会记忆中的真正价值。正因如此,利用决定论后来遭到了美国档案界的批评和否定。

(六)20世纪80~90年代的“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和“宏观鉴定战略”。

1.“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这种鉴定观是德国档案学者布姆斯(HansBooms)提出的。他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指出档案价值应当是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既不取决于詹金逊所说的行政官员,也不取决于谢伦伯格所说的历史学家,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他起初把社会公共舆论视为鉴定标准,但后来认识到这太过抽象而且不切实际,就将鉴定理论改进为“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90年代初,这一理论基本成熟,核心观点是主张档案应体现文件产生时期的社会价值,但这种社会价值并非直接通过研究社会公共舆论来确定,而是间接通过了解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这样一来,档案人员在鉴定时需要对文件形成者、特别是其职能进行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用明确的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复杂的社会价值,也才能使鉴定标准相对简单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总之,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2.“文献战略”。这种鉴定观是美国档案学者塞穆尔斯(HelenSamuels)提出的。80年代中期,她针对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要求改变鉴定过多关注文件形成机关的组织结构和文件的外在形式的做法,转而围绕某一正在进行的主题、业务活动或地域制定鉴定方案,特点就是要求以文件的主题作为主要鉴定标准。这就是“文献战略”。但北美档案界对文献战略存在争议,不少学者认为它的不足在于缺少确定主题的适当方法,适用范围较窄。后来塞穆尔斯也认识到这些不足,到90年代初,她将“机构职能分析”的观点引入了文献战略,使这一鉴定理论相对完善。调整后的文献战略认为,鉴定的起点不再是检验具体文件,而是分析文件产生的背景,特别是现代社会中面对机关频繁变动的现实。只有将鉴定的着眼点从形成机关的组织结构转向机关的职能,才能准确地判断档案文件的价值。总之,“文献战略”的核心思想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3.“宏观鉴定战略”。这种鉴定观是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Cook)提出的。他同样认为传统的鉴定理论需要革新,主张档案人员在鉴定前需要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和文件的形成过程,通过鉴定来准确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与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的有机联系。为此他于80年代末提出了“宏观鉴定战略”。这一鉴定理论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中的价值标准,提出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因素,从而使鉴定的重点由根据研究目的判定文件价值转变为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结构来鉴定文件形成背景或文件来源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到1991年在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得到实施,表现形式就是“新宏观鉴定接收战略”。战略的基本思想是,档案应体现文件形成的相互联系,档案价值取决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职能得以体现。为此,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鉴定方法是以文件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文件来源为中心,要求分析和鉴定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计划、活动和业务的重要性。这样一来,鉴定的着眼点不再是单份文件的内容或价值,而是生成文件的政府职能、任务或活动。这种鉴定观显然更加宏观,它超越了传统理论对文件内容的关注,转变为对文件通过其形成机关职能、计划、业务、活动等所表现出来的“宏观联系”的关注。总之,“宏观鉴定战略”的核心思想同样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鉴定。

4.宏观鉴定论的共同点。上述三种鉴定理论之所以统称为“宏观鉴定论”,是因为它们具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把档案鉴定提升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都认为档案价值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们都不再局限于将档案价值单纯理解为文件客体对利用者主体需求的满足,而是将档案价值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展动态紧密相联,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因此它们都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

其次,它们都超越了传统鉴定理论中的价值标准,转而强调职能鉴定标准。它们规定的鉴定着眼点都不再是具体文件,也不再是文件的内容,而都是文件形成者的职能、任务或活动。它们都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因此它们都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观。

这两个共同点是上述三种鉴定理论的深刻与独到之处,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且呈一体化的宏观趋势。但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宏观鉴定在现实操作层难以具体化,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鉴定标准难度极大,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

二、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规律

尽管各国档案鉴定理论的论述角度与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即通常需要涵盖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对鉴定标准的规定。前者是档案鉴定的理论依据,后者是档案鉴定的操作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深入分析20世纪外国档案鉴定理论对档案价值和鉴定标准的认识发展,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两点规律性特征。

(一)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具有从片面到全面、从狭隘到科学的特征

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揭示是各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20世纪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表明,各国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的鉴定观都包含了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揭示,而且他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行政官员决定论”把档案价值界定为文件对形成机关行政官员的作用,也就是谢伦伯格所说的“第一价值”。“职能鉴定论”也把档案价值理解为形成机关地位高低和职能大小的对应表现,强调的同样只是文件的第一价值。这说明,詹金逊和卡林斯基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揭示是较为片面的,这也正是他们鉴定观的重要局限。“双重价值论”对文件价值的认识开始从片面走向全面,不仅包含了第一价值,还兼顾了第二价值。这种全面、准确的鉴定观使谢伦伯格超越了前人。而“利用决定论”对价值的认识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暴露出过于强调第二价值而忽视第一价值的局限,也是一种片面的鉴定观。“宏观鉴定论”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将档案价值提升为社会价值,实际上不仅包括第一价值,而且包含第二价值。可以说,宏观鉴定论继承了双重价值论的精华,并且推动鉴定理论具有了一个更广泛的研究视野。

上述鉴定观的发展进程显示出国外学者对价值的认识具有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狭隘走向科学的规律性特征。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是由文件和档案运动规律决定的。因为文件从作为形成机关行政管理和业务运转的管理工具到转变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档案,导致变化的根本因素还是文件内在价值形态的转化。随着学者们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认识的深化,他们对档案价值的揭示必然会更加全面和科学。

(二)对鉴定标准的规定具有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相对抽象的特征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7)

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以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目标,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农机化教育培训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期间,规划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其中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科技人才队伍80万人次以上;实用人才队伍,450万人次以上。要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要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加快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应用

要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等。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未来五年,农机试验鉴定要大力提升鉴定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8)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许多人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开始热衷于各种文化艺术品的收藏,中国古瓷器始终是人们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瓶作为典型器物之一,从生产、发展至成熟的演变历程是一段很长的过程,它作为一种人造工艺美术作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造型、风格特征等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特别是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美学、审美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1]。

古陶瓷器型结构是古陶瓷各部分之间的表现形态,是给人以直观视觉冲击的要素。不同时期的古陶瓷结构是由特定的社会形态、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共同作用的,对不同时期古陶瓷器型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能够一窥当时社会审美情趣等的演变及对其的影响。

本文以宋、元、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所产的梅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梅瓶在结构特征上的总体风格,以及不同时期梅瓶或修长挺拔,或浑圆丰满,或端庄典雅,或别致小巧等在结构特征上的体现[2],从中找出不同时代的差异。这体现了梅瓶在具备程式化的特点之外,在某种范围内的一种发展以及升华,进而弥补传统鉴定学中眼学鉴定的局限性[3]。从形制上表征结构特征区域化特点,这提供一种鉴定梅瓶的新方法。

2 试验部分

2.1 研究样本概况

“梅瓶”的基本造型特征是口小、颈短、肩丰,并伴以肩下收敛,近足部略向外撇等特征,作为常见的一种瓶式,历经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发展,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美誉的器物[4]。在被誉为四大名镇之一的景德镇地区,历代烧制的梅瓶制品是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因此,本文以景德镇历代烧制的梅瓶样品为研究对象,其中编号为MS-01~MS-02为宋代样品,MY-01~MY-02为元代样品,MM-01~MM-14为明代样品,MQ-01~MQ-02为清代样品。部分研究样本处理后的照片见图1。

2.2 试验条件及标准

为保证梅瓶器型图像不产生形变,采集图像时应使照相机与梅瓶的通高一致,使用平视的拍摄手法,并使相机与梅瓶文物的距离保持1米,即获得样品正视图图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人为等因素的干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在前期提取梅瓶器型数据时,需对梅瓶图像进行预处理,较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将样本置于拍摄区内,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梅瓶器型原图,经过数字处理软件,依次对原图进行灰度转化-图像增强-空域滤波-边缘提取识别,最终获取特征点的值,对于同一测量点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3 试验结果

根据传统鉴定中一般所采用的梅瓶特征诸如通高、口径、足径、最大径、最小径的区别,来对梅瓶进行朝代鉴定,而梅瓶造型的特征,有总体风格和局部风格,两者都有鉴定的意义。现代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张浦生教授就两者概括为一句话:“首看总体风格,详查局部变化[5]”。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分别有A为最大径高比通高、B为2×(通高-大腹高)/大腹径、C为最大腹径比通高、D为口径端点与最大径端点夹角、E为最大径端点与底径端点夹角,这几个结构特征有别于以往常用的简单分析参数,能够很好地将不同时期景德镇所产梅瓶区域化,即区分不同时期的梅瓶,梅瓶结构特征数据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梅瓶的总体风格和局部特征应是统一的、协调的、不矛盾的[6]。后来的仿品在这两者的特征上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利用造型结构特征来鉴定梅瓶,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作用同样重要[7]。

从宋、元、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梅瓶的A值即最大径高比通高可以看出,宋代梅瓶A值的均值相比于其他朝代更接近于黄金分割的比例0.618,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A值做箱式图观察(见图2),选取的样品这一特征印证了宋代梅瓶秀美、元明时期敦厚、清代端庄精致的特点。而通过对C值做箱式图(图3),分析可以看出,样品梅瓶的基本特征,即最大腹径比通高的比例均值在0.58附近,从而推断出,这可能就是景德镇所产梅瓶的总体风格特征的所在。

将B、D、E值这三个数值做三维散点来进行观察(见图4)。对图4进行分析,B、D、E值三个数值基本把梅瓶样品区域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梅瓶和清代梅瓶差别较大,宋代梅瓶样品口径端点与最大径端点夹角D值相比清代略大,而E值最大径端点与底径端点夹角相比清代略小,故宋代梅瓶修长匀整,给人以亭亭玉立的感觉,清代样品却有“抬肩”的现象,失去了线条美,元、明时期趋于中间区域,上腹与下腹较为协调。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宋、元、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梅瓶使用结构特征统计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区别开来,可见利用梅瓶器型轮廓提取并进行结构特征统计分析,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鉴定中眼学的局限性。同时通过计算其

2×(通高-大腹高)/大腹径、口径端点与最大径端点夹角、最大径端点与底径端点夹角三个结构特征,并利用统计学方法作图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对宋、元、明、清时期梅瓶进行断代。这对研究宋元明清时期梅瓶的传播和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当期梅瓶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德福.古陶瓷收藏与鉴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2] 胡存喜.景德镇名瓷鉴赏与收藏[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3] 吴隽.古陶瓷类文物器型结构的数字化特征鉴定[J].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2012,42(9):1097~1102.

[4] 张瑛.宋代经典陶瓷器型与装饰的"黄金律"[J].中国陶瓷, 2012,48(8):70~72.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9)

一、刑事科学技术与法庭科学的联系区别

刑事科学技术是刑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刑事技术是指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狭义的刑事技术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收集、检验、鉴定与刑事案件中有关的各类物证书证,为刑事诉讼提供线索和证据的各种专门技术,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安系统中广泛使用的称呼术语,包括痕迹检验、文书检验、法医检验、DNA检验、理化检验、声像检验等分支学科。法庭科学是英文Forensic Science的意译,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国内很多文献将Forensic Science翻译为法医科学,这是不准确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庭科学,更多是指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物证鉴证识别活动,其外延要比刑事技术更加广泛,运用的学科数量也更多,立场也相对中立。

二、我国现行刑事技术管理体制。

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警察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模式,在中央、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市、区)各级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内设立刑事技术机构,人、财、物由属地公安机关管理,同时接受上级刑事技术部门的业务指导。基层刑事技术部门侧重现场物证提取,上级刑事技术部门侧重检验鉴定。这种体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比照前苏联模式设置,随着执法环境的变化,刑侦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旧机制的弊端越发显现。

三、中国香港地区刑事鉴证工作概况

香港警务体制与近代警察制度鼻祖英国有很深的渊源,香港回归后,基本沿袭了港英时期的警务体制。特区政府警务处在刑事及保安处刑事部内设置了鉴证科和军械法证科。鉴证科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处理指纹和DNA样本,在罪案现场中搜集指纹和DNA物证进行鉴证识别,对罪案现场进行拍照等项工作,鉴证科拥有完善的指纹、DNA数据库,尤其是电脑辅助掌纹及指纹鉴证系统,破获了大量积案,使香港警队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善指纹鉴证设备的警队之一。军械法证科是特区的军械及弹药的验证机关,除此之外也担负着涉枪案件的枪械弹药的鉴证工作,硬件及软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3年起,军械法证科归入鉴证科管理。

在警队的鉴证体制之外,隶属于特区政府化验所的法证事务部也承担了大量的刑事鉴证工作,法证部下设生化、物理、化学、DNA、毒理、文件辨识及现场勘查等组别,开展DNA检验、DNA样本收集、微量物证、毒物检验、文件检验、交通意外重组等工作,为香港多个执法部门尤其是警队提供科学鉴证服务。法证部的现场勘查组直接参与罪案现场勘查,由一名科学鉴证主任带领其他组别的化验师进行,2013年,法证部共参与了497件案件现场勘查。

四、美国法庭科学工作概况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警务体制是分散型的,全国没有统一的警察制度和机构。警察机构分属联邦和地方(州、县、市),联邦警察和地方警察之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警察机构名称繁多,单在联邦层面,就有联邦调查局、缉毒署、特勤局、移民署、海关等执法机构设有警察部门;在地方,各州设立警政厅或警察局,县警察称为sheriff,市警察称为police。美国的犯罪实验室(或命名为法庭科学中心、法医实验室等)机构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投资设置的实验室,大都建立在联邦及地方各级警察局中,例如联邦调查局犯罪实验室FBI Laboratory、康涅狄格州法庭科学实验室Connecticut Forensic Science Laboratory、纽约市警察局犯罪实验室NYPD Crime Laboratory,另一种是由私人出资设立的实验室,通常与大学合作建立,例如鉴识专家李昌钰设立在纽黑文大学的李昌钰法庭科学研究所。联邦调查局犯罪实验室FBI Laboratory成立于1932年,是目前美国首屈一指的,技术最先进的犯罪实验室。实验室雇用约500名员工,每年处理的检验数量超过60万宗,面向各执法机构开展指纹足迹、DNA、生化放射物、法庭科学摄影、密码分析、枪械工具、可疑文件、微量物证、恐怖爆炸装置的检验服务,实验室建有庞大的指纹信息库、DNA数据库(CODIS和NDIS)供日常检索比对。在总部及外地FBI办事处建有证据响应小组,负责FBI管辖案件的现场勘查和物证搜集。康涅狄格州法庭科学实验室(cfsl),隶属康州警政厅,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曾任该实验室主任,李昌钰最大的贡献在于提高了刑事鉴识科学在法学界、警界的地位,使刑事鉴识更具标准化、规范化。

五、几种刑事科学技术体制比较

通过上述国家或地区刑事技术情况的概要介绍,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机构设置的中立性

香港的政府化验室、美国政府出资设立的实验室都不直接隶属于警方,警方不直接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只是专职接受警方委托开展鉴定工作,避免行政因素的干扰以及先入为主观念带来的立场偏差,以确保检验的结果客观中立。刑事科学技术属自然科学范畴,有其自身的运营和管理模式,我国将其纳入行政管理体制内,这样虽然方便管理,但同时也强化了刑事技术的行政色彩,行政级别影响鉴定结果,甚至在基层刑事技术部门出现自侦自鉴的情况,公正性受到质疑。采取的对策:刑事技术部门尤其是检验鉴定机构去行政化,行政管理与检验鉴定主业分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研究上来。

(二)经费投入多元性,政府投资的机构非营利性

大学有机化学鉴别总结篇(10)

【关键词】鉴定结论;鉴定机构;鉴定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同一个案件的同一个问题,由不同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后,有时会产生不同的鉴定结论,鉴定人技术水平的不同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所得到的鉴定结论有时是相对的,同时不适当的鉴定活动也会导致鉴定结论的失真,因此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所有的鉴定结论都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案件本身?是不是所有鉴定结论都是不容质疑的铁证如山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将从鉴定结论存在的问题出发,展开论述并从中寻求解决和完善办法。

一、鉴定结论矛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鉴定机构设置重叠,运行混乱

1. 鉴定机构门派繁多。我国具有鉴定权的机构大致有五类:(1)公安、检察机关内部设置的鉴定机构。(2)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置在科研机构、政法院校的鉴定机构,如司法部司法技术鉴定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等;(3)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4)医科大学设立的鉴定机构,如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鉴定中心;(5)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如此多的鉴定机构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各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归各自管理,各立门户,各行其是。

2. 鉴定机构缺乏独立性、公正性。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出台后取消了人民法院的鉴定机构,但公安机关的“自侦自鉴”、检察机关的“自检自鉴”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既然司法鉴定是科学实证活动,那么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中立的社会角色,实践中因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大打折扣,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质疑,社会对鉴定制度的信任不高。

(二)鉴定人缺乏科学管理

1. 鉴定人业务水平有限。鉴定人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鉴定结论的作出。因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即使是水平高的鉴定人员也可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各自理论、业务水平产生差异。而且目前鉴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乏滥竽充数者,引发鉴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导致幕后交易,让人质疑司法鉴定的公正性,特别是依附国家机关的庇护而生存的鉴定机构,其人员素质更令人堪忧。

2. 鉴定人缺乏系统考核标准。我国对鉴定人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尚无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晋升标准多以学历和工作年限为主要参考条件,无水平高低、能力大小、贡献多少之别,严重阻碍鉴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性。

(三)司法鉴定相关法规存在缺陷

1. 司法鉴定法未颁布。法律对司法鉴定的规范甚少,有关规定只散见于三大诉讼法当中。部门规范杂乱,各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调整司法鉴定的文件,这些文件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鉴定领域在操作中的困扰,但效力层次不高,适用范围较窄,冲突与矛盾并存。

2. 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鉴定机构因其行业或专业的特点,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鉴定标准,如同样的人身损伤进行伤残等级评定,适用公安部制定的《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标准》和劳动部制定的《职工工伤和职业病鉴定标准》结果往往不同。面对复杂的送检材料,再加上众多的检验鉴定方法和操作方式,如果没有统一的检验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员会按照各自的经验和习惯去进行,不仅有可能出现不同鉴定结果的情况,还有可能难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准确性。

3. 重新鉴定缺乏规定。法律对重新鉴定的次数没有规定,重新鉴定机构的选择也有很大随意性,重新鉴定机构的技术水平比原鉴定机构差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互相矛盾,严重影响司法鉴定的公正性、严肃性。

二、司法鉴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科学、中立的鉴定机构

1. 对公、检内部设立的鉴定机构予以撤销、合并,必须脱离于公、检机关,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地提出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鉴定结论,只在国家、省、地设立三级司法鉴定机构,从而使鉴定机构的数量减少、实力增强。

2. 对医科、政法等高等院校、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一些行业鉴定机构及其他专业部门组建的为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都纳入司法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对其鉴定资格、范围、考核等予以规范。各级鉴定机构之间系平等关系,出具的鉴定结论在效力上没有等级之分,都需经过庭审质证后由法官依法采信。

(二)加强对鉴定人的管理

1. 鉴定人资格的取得,可借鉴律师、注会资格考试的经验,实行全国统考。按所从事的不同鉴定类别,分别进行鉴定人资格考试,全国登记在册,只有取得相关鉴定资格的人方能从事相应的鉴定工作。

2. 明确规定鉴定人的权利、义务,对违反法定义务的鉴定人,必须处以相应的法律责任,用法律责任来制约个别鉴定人有恃无恐,随意出具鉴定结论的现状。

(三)统一鉴定标准、规范鉴定程序

1. 总结多年的司法鉴定经验和教训后,一部系统完善的司法鉴定法的出台已势在必行,只有从法律上规范司法鉴定的相关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鉴定结论矛盾问题。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鉴定专业已相继颁布行业标准,但有些操作环节仍需细化和规范,完成一项科学合理的鉴定标准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考验。

上一篇: 农业学术论文 下一篇: 团训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