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束语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9 05:09:35

论文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篇(1)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论文结束语篇(2)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C/S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对图书销售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极大地提高图书销售管理效率及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这部分主要论述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与业务相关的管理原理,以及与系统相关MIS系统开发原理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系统分析。这部分分析用户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条件,以现状为基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从抽象的信息管理角度出发,为使用户满意,系统应对哪些信息做怎样一些存储、变换与传递,具备哪些功能,从而明确系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三部分是系统设计。通过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对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目的是要得到一个令用户满意的良好的实现方案。

第四部分是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内容,讨论了该系统对人员与平台的要求,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输入,并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

论文结束语篇(3)

其次,在结构框架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概述,包括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其沟通。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对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进行剖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

论文结束语篇(4)

一、引言

照应词、代名词、指称词这三类名词性成分进入句子成为句法成分时,会受到句法制约,即受到论元结构、C统制原则以及约束理论的制约。从以下例句可以看出汉语的反身代词“自己”受到动词论元结构的影响:

(1)a.*自己的书,张三都睡着了。

b.自己的书,张三都没看。

根据约束理论A,反身代词“自己”应在管辖领域(governing category)内受约束。例(1)a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反身代词“自己”没能在域内受到约束。例(1)b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重构效应(reconstruction effect)”(Huang,1993)。虽然“自己”不被“张三”C统制,但是这反身代词可以回到语迹(gap)并予以解释。包含在话题结构里的“自己”通过与受“张三”C统制的语迹形成链条(chain)。即使不移回原来宾语的位置,也照样能受到“张三”的约束。例(1)a和例(1)b之间的这一切差异其实就是由动词“睡”和“看”的论元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动词“睡”是一元动词,“NP+睡”则是它的基本格式;而动词“看”是二元动词,“NP1+看+NP2”则是它的基本格式。例(1)b之所以能产生重构效应,是因为有宾语NP2的位置所在。

本文将针对汉语的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的约束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乔姆斯基的约束原则在汉语中的运用范围以及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对此试图提出一些修改方案。

二、约束理论与汉语的照应词

在说明约束原则之前,我们首先给“约束”这一术语下个定义。所谓的“约束(binding)”,简单地说,意味着两个名词性成分所指称的事物相同。换言之,若一个名词短语受另一个名词短语的约束,则两个名词同标,并意味着所指相同。跟照应词同标的,给它赋予意义的另外名词短语叫先行词(antecedent)。

照应词(Anaphor)是要在域内被约束(bound)。它和它的先行词之间的距离要近,同属于一个域内,从而能产生约束,即照应词受局域限制(locality constraint)。其中,对于“local”分界的定义议论纷纷,但通过名词性词语的约束情况,给“governing category(管辖领域)”定下了界线。

(2)a.Heidii believes any description of herselfi.

b.*Heidii believes Marthaj’s description of herselfi.

c.Heidii believes Marthaj’s description of herselfj.

“Any”和“Martha’s”看上去虽然都是占有同一个位置,但是照应词在领属格出现的时候似乎不能被主句主语“Heidi”所约束。一旦有领属格出现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解释局域限制原则。通过一系列这样的类似分析过程,管辖领域最终被界定为包含有两个指人名词的最小结构,所谓的最小结构即是句子(IP)或名词短语(NP/DP)。

从生成语法理论角度而论,照应词和代名词的所指范围呈现互补性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基于此语言事实,乔姆斯基提出了三条约束原则:

约束原则A:照应词(Anaphor)在管辖域内受约束(binding)

约束原则B:代名词(Pronoun)在域内自由(free)

约束原则C:指称词(R-expression)在任何范围内都自由

照应词在特定范围之内必须有一个先行词C统制自己,而代名词恰恰不能在特定范围内拥有那种先行词。这项原则对每个语言都一样,只不过它们具有不同形式的照应词、代名词而已。例如:

(3)a.张三i爱自己i/他自己i。

b.*张三i爱他i。

(4)a.Johni criticized himselfi.

b.*Johni criticized himi.

(5)a.??I? ????I? ????.

Mary-nun cakicasin -ul sarang-han-ta

Mary-Top pro-self -Acc love –pres-Dec

Mary loves herself.

b.*??I? ??I ? ????.

Mary-nun kenye -lul sarang-han-ta

Mary-Top her -Acc love–pres-Dec

*Maryi loves heri.

从以上例句得知,汉语、英语、韩语的照应词“自己、他自己”“himself”和“????”在它们的管辖领域内分别受“张三”“John”“??”的约束;而汉语、英语、韩语的代名词“他”“him”“??”则在它们的管辖领域内不受约束。但汉语的反身代词的功能与英语、韩语的反身代词不完全相同。如:

(6)a.张三i说[小李喜欢自己i/j]。

b.张三i说[小李j喜欢他自己*i/j]。

c.Johni said that[IPJessj loved himself*i/j].

例(6)b和例(6)c中,“他自己”和“himself”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受约束。从例(6)a可以看出“自己”不仅受管辖领域里的“小李”的约束,而且还能受管辖范畴之外的“张三”的约束。可见,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里的“himself”性质不完全相同。严格地说,汉语中“他自己”更接近于英语的反身代词。“自己”和“他自己”当中到底哪个才相当于英语的反身代词,对此问题语法学界争论不休。本文暂且不细谈,姑且把“自己”看作是汉语的典型照应词及反身代词来展开讨论。从上述例句可知,有关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有些现象是无法通过约束原则A获得解释的。因此一些学者把约束分成局域约束(local binding)和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 binding)来分别称呼例(6)b~c和例(6)a的现象。其中一种说法是,汉语的反身代词“自己”之所以受长距离约束,是因为它倾向于跟句子的大主语同指。反之,有些学者则支持从内到外进行判断的“阻断效应说”。当“自己”受外层大主语的约束时,必须符合“句子中各级主语的人称、数、性特征要保持一致”这一条件。他们将以下例句用“阻断效应”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只能和内层主语同指:

(7)老王让我i对自己i好一点。

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自己”之所以只跟“你”同指,是因为受到“某个人对自己”这个特殊格式的限制。不过看下面的例子就能知道“自己”在域内同指并不完全因为是这个格式:

(8)老王i对我j说要对自己i/j好一点。

这句话有歧义。“自己”有可能是跟“我”同指,也有可能跟“老王”同指。如果例(7)是因为“某个人对自己”的格式而引起域内同指,例(8)中的“自己”也应该跟“老王”同指。例(8)虽然第2个“对”前面的“我”字被省略了,但照样可以看作包含有“某个人对自己”这一格式。例(8)中的大主语“老王”甚至比例(7)还要离“自己”远,但是“自己”走出了域外并与“老王”产生同指。显然,例(7)中的“自己”只能被“我”所约束这一现象,不一定是由某个特定格式而引起的。

三、约束原则对汉语解释的局限性

约束原则确实能说明诸多人称代词语义所指的现象,但汉语中仍有一部分是用约束原则难以解释的。长距离的照应词与代名词,怎么跟先行词相联系?以上现象不能通过约束原则A得到解释。在此,为了解释汉语的反身代词的一系列特殊现象,有几个方法可以考虑:

第一,可以重新定义管辖领域,也就是扩大原先的管辖领域,这样就能既满足约束条件A,又不用格外再引入局部约束和长距离约束等概念来解释了。不过,把约束原则的管辖领域扩大,还需要给整个约束原理加以全面性的、系统性的调整。

第二,如果把汉语中的“自己”看成是特殊的反身代词,不把它归类于照应词,就给汉语的反身代词设立了一条规则:“自己”应遵循C统制原则,而不必满足约束原则A。反身代词“自己”在域内约束时被域内的先行词C统制,而在长距离约束时由长距离先行词C统制。域内约束和长距离约束都与C统制有关。这能体现约束是基于C统制建立的概念。换言之,这个方法不会完全脱离一般照应词所遵循的约束原则,只是少了一个管辖领域的限制,其他C统制和同指原理照样保持下去。概括的说,汉语的反身代词跟它的先行词产生的约束如下:

Binds:A binds B if and only if A C-commands B and A and B are coindexed.(约束:A约束B,当且仅当A、C统制B,且A和B同标。)

第三,可以从句法、语义及语用平面来综合性地考虑汉语反身代词的特征。虽然用C统制原则能解释不少汉语反身代词的一系列现象,但是发现有些时候反身代词“自己”不遵循C统制原则。如:

(9)[IP妈妈i表扬了自己i/j]使李四j很高兴。

(10)[IP自己i的小孩没得奖]的消息是李四i很难过。

上述例句分别包含着“高兴”和“难过”等心理动词。“自己”能在管辖领域IP内受约束,也能把IP外且位于“自己”后面的NP作为自己的先行词。“自己”如此把后置的NP作为先行词明明是违背C统制条件的。违反C统制条件的不仅于此:

(11)[张三i的怪脾气]j害了自己i。

例(11)中的“自己”选领属主语NP的领属者作为其先行词。名词性主语短语里的修饰性成分通常不能与宾语同指。例句中的主语是无生命体,既然“自己”一般都是针对有生命体而言的,它的先行词也就倾向于有生名词。Huang&Tang(1991)指出,C统制的[+animate]主语NP或sub-command的有生主语NP可以成为“自己”的潜在约束语。可见,像判断某词语是否具有[+animate]特征等都已经不再是纯句法上的考虑了。既然谈到了词的语义特征,也就涉及到了语义问题。总而言之,单看“自己”违反C统制条件并且发现有主语倾向性的一些例子,当我们看待汉语的反身代词“自己”违反约束条件A和长距离约束现象的时候,汉语的反身代词也许不能仅限于句法层面考虑,而应该涉及到语义、语用层面共同分析。

四、结语

本文首先梳理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的几个概念之后,主要针对汉语的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的约束关系进行了探讨。汉语的反身代词往往无法通过约束原则A得到解释。对此,本文提出了三条调整方案:第一,重新定义管辖领域;第二,不把“自己”归类于照应词,给汉语的反身代词设立一条新规则;第三,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多角度考虑汉语的反身代词。

?

参考文献:

[1]金钟镐.略谈动词对“自己”长距离约束的制约作用[J].汉语学

习,2003,(4).

[2]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3]沈阳.语义所指理论与汉语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研究[A].沈阳,

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沈阳,董红源.“直接统制”与“他”的句内所指规则[J].中国

语文,2004,(1).

[5][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

[6][韩]李昌镐.反身代词的分布和约束[J].中国语文学论集,2005,

(3).

[7][美]Andrew Carnie. Syntax: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M].

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8]C.-T.J.Huang. Reconstru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VP:Some

theoretical consequences[J].Linguistic Inquiry,1993,(24).

论文结束语篇(5)

关键词:约束理论;英汉反身代词;语法功能

一、引言

语言学中较系统的照应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中以Ch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理论,借用逻辑术语“约束”来表示照应关系。 “约束理论”中的约束原则所关注的就是这一照应关系,它明确指出照应语必须受到管辖语域的约束。但是汉语反身代词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却经常逾越该管辖语域,与外部先行语发生长距离约束关系。

文章拟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从语法特点、照应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尝试综合其在语法功能上的相似性和特性。

二、约束理论概述

根据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一个词语的管辖语域指一个包括中心语、主语和补语,可以体现一切语法功能的最小的“完整功能体”,即含有该照应语在内的最小名词词组或句子。先行语与照应语必须在同一语域内,或长距离约束,即先行语与照应语可以在不同语域内。乔姆斯基把约束范围称为管辖语域,并总结出三条约束原则,其中第一约束原则,即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

三、反身代词

英语的反身代词有完备的屈折特征,与先行词在性、数和人称上完全一致。在形态上不具有最简性,而在指称上具有最简性,并与代词在分布上呈现互补性,英语的反身代词具有照应用法兼有强调作用。

根据形态分类的标准,英语反身代词只有一种,就是由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有格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后缀-self(复数selves)构成。其表现形式为myself,ourselves,yourself,yourselves,himself,herself,themselves,oneself和itself。

汉语反身代词不具备屈折特征,不与先行词要在性、数上保持一致,但人称必须一致;在指称形态上都不具有最简性,汉语反身代词不但可以局部区域内与代词形成互补分布,还可以出现在词所不能出现的非主目位置上,兼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有所不同,它在局部区之外和代词存在严重的指称重叠,而且在主目位上与代词的分布完全相同。汉语反身代词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形式的反代词“自己”;另一种是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代词+自己”。本文中汉语反身代词指的都是前者,即简单形式的反代词“自己”。

四、英汉反身代词的对比分析

(一) 语法功能对比。

1.相同点:英汉语反身代词都可以做宾语、同位语和主语补语。

(1)英汉反身代词作宾语,英汉语反身代词作宾语的用法是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最普遍的,既可以做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做介词的宾语,如:

a. He blamed himself. (动词宾语)。

b. 我责怪自己。(动词宾语)。

c. 对于自己,他没勇气想那么多。(介词宾语)。

(2)英、汉反身代词作同位语。

英汉反身代词既可以做主语的同位语也可以做宾语的同位语。

a. The president himself will come. (主语同位语)。

b. 总统自己会来。(主语同位语)。

c. The man he saw was the president himself. (宾语同位语)。

d. 他看见的是总统自己。(宾语同位语)。

2. 不同点:

(1)英语反身代词不能做时态句的主语,而汉语反身代词则可以做时态句的主语。

根据约束理论和反身代词的定义要求,在英语中,反身代词作为照应语,必须与先行语相照应,并与之保持严格一致的关系,即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因此,反身代词不能做时态句的主语。但是在汉语中,反身代词却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做时态句的主语。

当上层主语是量化名词词组,如“某人”等,或是疑问短语时,下层主语必须是自己才能与其共指。而在英语相应结构中用普通代词即可取得共指效果。如:

a. 他们都认为自己上当了。

b. I think I am right. (我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二种情况是“自己”在表示泛指,即“自己”在泛指任何人时,反身代词可以做时态句的主语,如:自己的东西自己拿。

(2)汉语反身代词可以作定语,而英语反身代词则不能。

a.约翰喜欢自己的书。

b. John likes himself’s books.

(3)英语反身代词可以作表语,而汉语反身代词则不能。

英语中,当句子的主语是人时,反身代词可以作表语,来说明主语的状态,诸如人的感情、身体状况等,如:He’s not himself today.

做句子的表语是英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充当表语时,英语反身代词不再只是某个代词的反身形式,其意义也发生了引申,表示人的健康状态以及心情。而在汉语中,反身代词并没有这样的用法,句子成分中没有表语这一成分。

(二)英汉反身代词的照应特征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例证,张宁,那洪伟认为,Chomsky的约束论和Wexler及Manzini的参数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不论是对英语还是汉语反身代词都适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只可以与近位先行词共指,不能与远位先行词共指。

a. 玛莉i送给苏珊j自己i/*j的相片。

b. 玛莉i送给苏珊j她自己i/j的相片。

c. Mary i gave Susan j the photograph of herself i/j。

在句上句a中,“自己”只能指主语“玛莉”,不能指宾语“苏珊”。相反,在下面的b中“她自己”可指“玛莉”或“苏珊”;同样,在c中,herself可以指Mary或Susan。

英语中反身代词只能与近位先行词共指,而不能和远位先行词共指,即英语反身代词必须与先行词同处于一个分句或者一个名词短语中。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反身代词既可与近位先行词也可与远位先行词共指。如:

a. John i said that Mary j hurt herself j.

b. John i said that Mary j hurt himself i.

c. That John i criticized himself i surprised Mary j.

d. *That John i criticized herself j surprised Mary j.

由上可以看出,英语反身代词的复指受到严格的限制,能以所在限定分句的主语(或非限定分句的逻辑主语)为先行语。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自己”则可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以自己所在分句之外的成分为先行语,即长距离约束。

五、结语

通过运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语反身代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语言中的反身代词存在着句法结构的限制。对两种语言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语言在这一语法现象上的差异,以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英汉语之间的互译。当然仅从句法结构考察不可能充分描述和说明所有的反身代词的照应关系,而必须考虑语义、语境和语用等因素,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全面认识反身代词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On binding [J].Linguistic Inquiry, 1980.

[2]林家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 山东外语教学, 1996, (3):31-34.

论文结束语篇(6)

 

引言

管约理论(GB Theory)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简称。Chomsky根据名词的指涉功能把名词分成照应语(anaphor)、指代词(pronominal)、指称语(referential)三类。他认为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只有这三类起指称作用的词语。他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即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a) 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 (c)指称语必须自由。简单地讲,约束原则就是通过考察名词和先行语之间的地位高低和所处的区域内外等结构关系,来最终确定二者是否可以共指。

对于立足英语于发展起来的约束原则来说,虽然它能够为大量的英语事实所证实,但其他语言的情况又如何呢?各国语言学家纷纷用本国语材料加以验证。汉语中的“白己”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据研究表明,汉语“自己”一词的照应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管辖语域和统领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并对此现有的解决办法做一简单的评述。

1.从管辖语域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1.1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binding)

当生成语法学者把约束理论用于汉语,他们首先发现汉语“自己”一词的先行语可以越出其局部范围,即“自己”可以在约束原则所规定的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这种现象被称为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 binding)。例如:

老张i知道[小李j喜欢自己i/j]。

老张i听说[小李j骂自己i/j]。

按照约束理论,两句中“自己”的管辖语域分别为括号所示,“自己”只能受“小李”的约束。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讲汉语的人都认为两句中的“自己”既可以指“小李”也可以指“老张”。这一现象不仅使得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形成对立,而且对Chomsky(1981)所提出的第一约束原则构成了至少是表面上的反例。那么,如何解释汉语中的这种现象?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应受哪些句法限制?

王嘉龄等(Wang&Stillings1984;Mohanan1982)提出的方案是更改Chomsky的名词词组分类,认为“自己”不是照应语、代名词或指称语中的任何一类,应归属于新的一类名词,并称之为“照应指代词”。为此,他们建议应在约束原则中再增设第四条来处理这类词语。但这样做不但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理论问题,同时对汉语句子中何时允许长距离约束,何时不允许长距离约束仍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1.2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

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又相继发现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会受到这样的限制:位于反身代词近处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会阻挡“自己”以位于远处的名词作为先行语。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阻塞效应最早是由黄运骤(Y H. Huang 1984)和汤志真〔Tang1985,1989)等提出。他们认为,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先行词在人称和数量特征上保持一致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才能实现,如果根句主语和“自己”之间被一个有不同人称的名词短语隔离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例如:

张三i觉得我j对自己j没有信心。

他i觉得你j对自己i/j没信心。,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自阻塞效应提出后,,阻断效应就成了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为解释阻断效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基本上都是用一种方法来解释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

2. 从统领关系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汉语中的“自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管辖区域的限制,而且,大量的事实表明它也不受统领关系的严格限制。简言之,统领在汉语中既非必要条件,又非充分条件:统领用于汉语,有时会失之过严,有时又会失之过宽。

2.1失之过严――次统领

按照约束理论,只有统领反身代词的成分才能充当它的先行语。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如:

小张i的阴谋害了自己i。

小张i那样做对自己i不利。

两句中,虽然“自己”均不受“小张”统领,但只能指“小张”。,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显然,汉语中的反身代词并不一定要被先行语统领才可与其共指。

为了说明汉语中的先行语与反身代词受一定的结构限制,Tang和Huang & Tang等提出了次统领的概念(sub-command),即如果一个名词词组统领反身代词,那么在这个名词词组所属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认为统领反身代词;另外,先行语和反身代词之间不能再有一个有资格约束反身代词的其他成分出现。然而,徐烈炯认为,即使这样做仍不能解决汉语中的所有问题。有些情况下,某些语义方面的差异或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话语功能方面的差异,似乎是决定“自己”所指的更重要的因素。,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a) 张三i的爸爸j的钱被自己i/j的朋友偷走了。

(b) 张三i的爸爸j的阴谋被自己j的朋友识破了。

(a) 他i认为我们j的做法会害自己j。

(b) 我i立刻明白他们j的话针对自己i/j。

(a)(b)两句的结构大致相同,单纯句法限制很难对“自己”所指的这种差异做出合理解释,这不能不促使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语义或语用因素引起的。,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徐烈炯(1992)认为这两个因素对“自己”的约束也有重大作用。他提出:当其他因素相等时,题元等级高的主目语有担任“自己”先行语的优先权,基本顺序为施事、(心理)经验者、主题(theme)、受事(patient)等。他把这一现象称为“题元等级效应”。

2.2失之过宽――主语倾向性

统领的概念除了有时会失之过严外,有时也会失之过宽。研究者们发现,汉语中的“自己”往往把句子的主语当作先行语,称之为主语倾向性。如下面两句中的“自己”,虽既受“老王”的统领,也受“小李”的统领,但它只能指“老王”而不能指“小李”。

老王i告诉小李j说自己i要来。

老王i送给小李j一本自己i的书。

虽然研究者们对汉语中这种主语倾向性的分歧很大,但他们大都承认“自己”的所指具有这种倾向,并且尝试在句法范围内进行解释。黄正德(1982)、Mohanan(1982)、Cole等(Cole andSung, 1990)不少人认为主语倾向性是长距离照应语对先行语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他们建议把第一约束原则参数化,规定一部分反身代词在其管辖语域中受主语约束,甚至不受管辖语域限制,只受主语约束,以此容纳汉语、朝语、日语等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的特性。

结束语

总的说来,约束理论在解释英语语言中的照应关系时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解释类似汉语反身代词这类语言现象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汉语反身代词“自己”。10多年来,汉语生成语法学者们以Cb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为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对汉语“自己”一词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与探讨,发掘了不少语言现象,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己”特性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辨别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真正所指并不完全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语义,语用等非句法因素在理解过程中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王广成.从约束原则看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的共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2,(3):70-74

[4]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外国语言学,1994,(1):34-40

[5]李京廉.现代汉语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4,(1):6-9

[6]林家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6,(3):31一34.

[7]陈治安,蒋光友.试论约束理论的解释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58-61

论文结束语篇(7)

一、引言

Chomsky的约束论把代词和反身代词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们在句法约束上互补,但也有学者发现有的语言并不完全遵守约束论中的约束原则[1]。为了对此进行验证,本文将从约束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词和反身代词进行对比,并进一步揭示其异同可能对二语习得造成的影响,从而为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理论探索。

二、Chomsky的约束论

Chomsky(1981)在“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中,把名词短语分成了三类:1.照应语,包括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如“himself,each other”等;2.代词,指传统语法上所说的人称代词,如“he,him,she,her”等;3.指称语,如“John,the boy,criminals”等真正的全称名词短语(full NP)。其中,指称语有独立的指称意义,其所指不需要依赖句中的约束关系来确定;照应语和代词都没有独立的指称能力。Chomsky针对上述三类名词短语,提出了约束理论的三个约束原则[2]:

A: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

B:代词在管辖范围内必须是自由的。

C: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都是自由的。

所谓“约束”,是指句中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依赖关系[3]。“约束”和“自由”都是逻辑学的术语,在逻辑学中,量词约束变项。凡是受量词约束的变项称为“约束变项(bound variable)”,不受量词约束的变项称为“自由变项(free variable)”。所谓某个名词短语受到“约束”,是指它与先于它的另外一个名词短语指同一客体;所谓某个名词短语“自由”,是指它与先于它的名词短语不指同一客体。所谓“管辖范围”是指包含照应语、其管辖语和可及“主语”的最小范围[3]。

三、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反身代词

(一)形态对比

英语反身代词一般由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有格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后缀-self构成,如“myself、himself、themselves”等,具有屈折特征,在形态上与先行词保持人称、性、数的一致性,与代词在句法分布上呈现互补性。汉语反身代词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另一种是复合反身代词“代词+自己”。其中,复合反身代词在形态和用法上更接近英语反身代词,具有屈折特征,在人称、性、数上和先行语保持一致,汉语简单反身代词没有屈折特征。此外,英汉反身代词的构成核心是一致的,英语中以-self为中心语素,汉语则以“自己”为中心语素,且二者都具有语义上的照应性。

(二)句法约束对比

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可知,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范围又称“局部范围”内受约束。首先,我们对简单句中英汉反身代词进行分析比较。先看以下例句:

(1)[Jimi hates himselfi.]

(2)[吉姆i恨自己i。]

(3)[吉姆i恨他自己i。]

通过对比发现,例句中的中英文反身代词都直接受其先行语的管辖,此时英汉反身代词的先行语也只有一个,呈现相同的约束特征。接着,再看复合句中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作用。试看例句:

(4)小李i知道[小王j不喜欢自己i/j ]。

(5)小李i知道[小王j不喜欢他自己i/j]。

(6)Xiao Lii knew that [Xiao Wangj did not like himselfi/j].

通过对比发现,英语反身代词在复合句中仍然是在相应的管辖域内受约束,不能与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同指,如例(6)中的“himself”只能指其管辖范围内的“Xiao Wang”。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一样,也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与“小王”同指。而例句(4)中的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则不严格遵守A原则,先行语既可以是“小李”也可以是“小王”。也就是说汉语反身代词在复杂句中既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受先行语限制,也可以跨出管辖范围寻求远距离回指。

此外,当管辖范围不是时态分句时,英汉反身代词所受约束见以下例句:

(7)妈妈i希望[女孩j 爱自己i/j]。

(8)妈妈i希望[女孩j 爱她自己i/j]。

(9)Mumi expected [the girlj to love herselfi/j].

(10)吉姆i欢迎[里德j对自己i/j的批评]。

(11)吉姆i欢迎[里德j对他自己i/j的批评]。

(12)Jimi welcomed [Read’sj criticism of himselfi/j].

例句(7)(8)(9)和例句(10)(11)(12)的管辖范围分别是不定式分句和“功能齐全的复合结构”,管辖语分别是不定式和介词。由分析可知,在这类句子中,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和英语反身代词都遵循A原则,如例(8)中“她自己”只能与同一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同指,例(9)中的“herself”只能与先行语“the girl”同指;但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则不严格遵守A原则,如例(7)中的“自己”既可以指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也可以指管辖范围之外的先行语“妈妈”。

综上所述,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复合反身代词都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但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并不严格遵守A原则,既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也可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

四、英语代词和汉语代词

(一)形态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但是,英语和汉语代词对不同的性、数、格等有不同的形式要求。英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有数、格的区别,如“I”指单数、主格的第一人称“我”,“we”指复数、主格的第一人称“我们”,“me”指单数、宾格的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有性、数、格的区别,如“he”指第三人称男性、单数、主格,“her”指第三人称女性、单数、宾格;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只有格的区别,如主格是“they”,宾格是“them”。英语人称代词必须和先行语的人称、性、数一致。汉语与英语略有不同,第一、二人称代词有人称、数的差别,如第一人称单数“我”、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第三人称代词不仅有人称、数的差别,还有性别的差别,如第三人称、单数、男性代词是“他”,第三人称、复数、女性是“她们”。汉语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格的区别,即同一人称代词不同句法位置上形式保持一致,如“我”在主语、宾语位置上都是“我”,“他们”在主语、宾语位置上都是“他们”。汉语代词也必须和先行语保持人称、性、数的一致。

(二)句法约束对比

由约束理论B原则可知,代词在管辖范围内是自由的。我们首先对简单句中的英汉代词的约束作用进行对比,见例句(13)(14)。

(13)[吉姆i看见了他j。]

(14)[Jimi saw himj.]

由例句可知,在简单句中,英汉代词都遵守B原则,即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例(13)中的代词“他”不能在句内受到约束,因此不能和“吉姆”同指。同理,例(14)中的“him”也不能指“Jim”。我们看英汉代词在复合句中的约束作用,见例句(15)(16)。

(15)小李i说[吉姆j看见了他i/j]。

(16)Xiao Lii said [Jimj saw himi/j].

分析以上例句可知,英汉代词在复合句中都遵守B原则,如例(15)中代词“他”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因此不能指“吉姆”,但可以指管辖范围以外的“小李”或是其他人。同理,例(16)中的代词“him”不能指“Jim”,只能指“Xiao Li”或是其他人。

上述例句中代词的管辖范围是时态分句,当管辖范围由其他成分充当时,英汉语代词所受约束情况见以下例句。

(17)妈妈i希望[女孩j爱她i/j]。

(18)Mumi expected [the girlj to love heri/j].

(19)吉姆i欢迎[里德j对他i/j的批评]。

(20)Jimi welcomed [Read’sj criticism of himi/j].

以上例句(17)(18)和例句(19)(20)中的管辖范围分别是不定式分句和“功能齐全的复合结构”。由分析可知,英汉代词在以上例句中,依然是在管辖范围内自由,但可以受到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的约束。如例(17)中的代词“她”不能与同一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同指,但可以与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妈妈”同指,例(20)中的代词“him”不能与“Read”同指,但可以与“Jim”同指。

综上所述,英汉代词在句法中都遵守约束理论的B原则,即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这也与Reinhart & Reuland(1993)[4]的观点一致,即所有语言都遵循约束论中的B原则。

五、英汉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异同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若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相同则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属于正迁移;若母语和目的语不同,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则属于负迁移[5](P2)。因此,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句中所受约束的异同必然会对二语的习得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照迁移理论,英汉反身代词所受句法约束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二语学习有负面影响;英汉代词所受句法约束一致,会产生正迁移,对二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推测,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代词习得要早于反身代词。国内学者对反身代词习得的研究颇丰,陈月红(2001)[6]、李红(2002)[7]、李金屏(2010)[8]等都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反身代词过程中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直到高级阶段水平才能习得英语反身代词。但是对于代词习得的研究鲜有,因此关于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习得先后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六、结语

本文从Chomsky约束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异同,发现:1.英语代词和汉语代词都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在管辖范围内自由;2.英汉反身代词在句法约束中存在差异,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完全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而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并不完全遵守A原则。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句法约束上的差异可能对语言习得造成的影响,希望能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是“2012年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项目”的重点项目[169号]“英语二语习得中代词和自反代词产出和理解的对称性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宁波大学2012年校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宁波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PY2012]资助。)

注 释:

[1]Manzini,R.& K.Wexler.Parameters,binding theory and learnability[J].Linguistic Inquiry,1987,(18,3): 413~444.

[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 Foris,1981.

[3]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Reinhart,T.&Reuland,E.Reflexivity[J].Linguistic Inquiry,1993,(24):657~720.

[5]Lado,R.Lingusitic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2.

[6]陈月红.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9~13.

论文结束语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22-02

一、引言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也叫生成语言学,是典型的解释性科学理论。按照生成语法的观点,人类大脑的语言器官中,有一个词库和一个推导程序。推导程序也叫演算系统或计算系统。推导程序从词库中选择词项,推导出句子的结构描写形式。但是句子生成后不是静止不变的,有些句子成分还会发生移位。移位的运用极为简单,就是把结构表达式中的一个结构成分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但是移动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的。这些移动条件是普遍语法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当移动成分是名词短语时,就叫名词短语移位。

二、六个发展阶段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主要有六个模型,它们分别是:1957年的“Syntactic Structure(SS)模型”、1965年的“Standard Theory(ST)模型”、1972年的“Extended standard Theory(EST)模型”、1976年对EST的再次修正、1981年的“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GB,管约论)”模型和1993年的“Minimalist Program(MP,最简方案)模型”。虽然这些模型的设计思想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实现的技术在不断的改进。“移动”作为句法演算中的最基本操作,在以上提到的各个模型中均有所涉及。在“SS模型”中,乔姆斯基提出一套转换规则。利用这些转换规则,可以把根据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简单的核心句转换成一些相互关联的句子。在“ST模型”中,乔姆斯基认为转换语法可以插入、删除和移动语言成分。在“EST模型”中,乔姆斯基对转换的范围和能力进行了修改,减弱了原有的转换能力,使其变成了移位规则。现在,移位理论已成为“GB模型”(管辖与约束理论,简称“管约论”)和“MP模型”(最简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管约论”和“最简方案”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

在“管约论”的框架下,英语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涉及两种结构:被动结构和提升结构。被动句中的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是指动词的补语被移到了主语位置,或是不定式分句的主语被移到了主语的位置,例如:(1)The puppy was kissed.(2)He was supposed to be a doctor.提升结构中的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普通含义,主要指“提升动词”――使其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一类含有和“提升形容词”――使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例如:(3)The man seems to have met the girl.(4) This team is likely to win.

另外一层为特殊含义,主要是指“主语提升”,即名词短语从一个主语位置移到另外一个主语位置。在“管约论”的框架下,名词短语移位主要和题元理论和约束理论相联系。按照题元理论,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动词本身的词汇信息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不仅句中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题元角色。约束理论由三个原则组成,分别涉及三类名词短语: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在句中的约束关系。第一原则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第二原则代词在管辖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第三原则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都不得受到约束。移动的名词短语在原位留下了一个痕迹,叫做“语迹”。“语迹”被认为是隐性的照应语,必须遵守约束理论的第一原则。在“管约论”的框架下,被动句是由D-结构经名词短语移位转换而成的S-结构。被动形态变化使动词丧失了分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造成主语位置的空闲;但屈折词I仍能给主语位置授格。被动形态变化也使动词丧失了给补语或作补语的不定式分句的主语授格的能力,使有关名词短语失去了得到格的来源。因此,为了通过格的检验,无格的名词短语被迫移到有格的主语位置上。这就是说,被动转换过程中名词短语移位是在格的驱动下进行的。在提升结构中,当提升动词的补语由不定式分句充当时,由于分句的主语在分句内得不到格,又不能得到例外授格,被迫进行提升,移到主句的主语位置。在含有提升形容词的提升结构中,补语分句内的名词短语在不定式分句内得不到格;也不能从分句外得到例外授格,因为形容词根本不是授格成分。因此,名词短语在格的驱动下提升到没有题元角色但有格的主句主语位置。根据“主语在VP内假设”,「Spec,VP是句子主语的原位,同样是在格的驱动下,在该位置上的名词短语通过移位出现在(Spec,Ip)的位置上。

和“管约论”相比,“最简方案”相对来说更加优越,它用更为简单普遍的原则解释了名词短语移位。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结构的建立用了合并和移位两个句法操作手段,这两个操作手段的运用使得“最简方案”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不再用到D-结构和S-结构。此外,名词短语移位的根本原因是核查名词短语的语法特征,格核查理论的使用使得“标志语―中心语一致关系”替代了“管辖”。

四、结语

在“管约论”和“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名词短语移位都是有限制的。名词短语的移位要遵守某种局部限制,它必须在某个局部范围内进行,一次不能移动得太远。名词短语移位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进行。对于这一现象,“管约论”用了约束理论中第一原则给出了解释,而“最简方案”用了一条更为普遍的语法原则――“经济原则”,从而简化了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心智反映。

参考文献:

[1]Andrew Radford.(2000).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Noam Chomsky.(1957).Syntactic Structure[M].Mouton:The Hague.

[3]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沈强.汉语名词性短语中名词移位与明细短语移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2).

[5]马玉波.英语名词短语修饰语的认知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论文结束语篇(9)

1.引言

近10年来,汉语反身代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汉语反身代词包括简单和复合形式反身代词:“自己”和“代词+自己”。一般情况下,英汉反身代词具有相同的语法性质,都可以用乔姆斯基发明的约束理论来解决。

自Chomsky提出管辖与约束理论以来,很多学者利用“照应语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约束”这第一约束原则,但是管辖语域因语言而异。因此,本文试图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异同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2. 约束理论

根据约束理论所述,按照[±照应性]及[±代词性]特征,显性名词性成分可分为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照应语具有([+照应性,一代词性])特征,包括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这里的代词是传统的普通代词,具有([一照应性,+代词性])特征,这里的指称语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具有([一照应性,一代词性])特征。这些先行名词性成分分别受三条原则的制约,即在本管辖语域内,照应语必须受到约束;在本管辖语域内,代词必须是自由的;指称语也必须是自由的。

“约束”是指受主宾语这样的主目成分统治,并与之有相同的下标,这属于主目约束,起约束作用的成分叫“先行词”,“自由”指不同的下标。至于管辖语域,乔姆斯基最先的定义是:a是b的管辖语域, 当且仅当a是包含b和b的管辖成分的最小语域, 其中a=NP或S(从句)。受约束是指受论元约束,被在论元位置的成分所统率,且与之有共同下标。这里统牢概念所指的是, 如果a统率b, 则a与b彼此互不管辖, 且a属于一个管辖b的节点(node),如:

(1) She hates herself. 她恨自己。

这个结构树中,从统率概念来认读,a(她)统率b(自己),a(她)与b(自己)互不管辖,且a(她)属于一个管辖b(自己)的节点(s),并与其有相同的下标。因此可以改写成:[s她i恨自己i]。其中, s是个管辖语域,“她”处于论元位置的主语,“ 她”统率“自己”,并与其有相同的下标。也就是说,“自己”在语域内受“她”约束, 因此“自己”就指代“她”。

3.英汉反身代词的共性分析

反身代词是代名词的一种形式,当句子的直接或间接受词与主词所指的是同一人或同一事时,使用这种代名词。英语反身代词具有完备的屈折特性,在性、数和人称三方面与先行词保持着完全一致的关系,在指称上有最简性,在分布上与代词呈互补性,但在形态上不具最简性。汉语反身代词没有屈折特征,除了在人称之外不需要与先行词性数一致;在指称和形态方面不但可以在局部区域内与代词互补,还能出现在代词不能出现的非主目位置上。由此可见,反身代词在语言中均有照应、强调作用。

3.1英汉反身代词作主语

约束理论和反身代词要求反身代词在做照应语时必须与先行语照应,并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因此,反身代词在语法功能方面,可以充当非时态句的逻辑主语,但却不能担任时态句的主语。如:

(2)Every cat considered itself to be loved.

(3)The cat thinks itself to be a cut pet.

例(2) 和(3)中的反身代词itself分别担任着不定式主语和动词宾语,与先行语保持性数一致,遵守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 英语反身代词不能担任时态句主语,但汉语反身代词却不同,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当上层主语是量化名词,或者疑问短语之时,下层主语必须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组合词时才能形成共指关系。但英语比较简单,普通代词就可以取得上述共指效果。(2)具有泛指用法,表达说话人心目中普遍的真理或事实。

3.2英汉反身代词作宾语

英汉反身代词可以担任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作宾语的反身代词与普通代词在指称方面的对立显得最明显,能体现出最强的照应性。如:

(4a) He hurt himself while rescuing the child.

(4b) 我能在这里看见自己。

(5a) He thinks too high of himself.

(5b) 对于自己,她没勇气想那么多。

例(4a)和(4b)表明,汉语反身代词在对应先行词时不受严格的句法限制,但在管辖域外受到限制,遵守“长距离约束”原则。例(5a)和(5b)中的英汉反身代词也显现照应特征。二者在此时特征完全一致。

3.3英汉反身代词作同位语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语法功能上反身代词都可以担任主语的同位语,二者都具有照应特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如:

(6) John himself told her the news (himself).

(7) 她自己也想去北京旅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对比可以发现英汉反身代词都可作同位语,起强调作用,在局部区域内受限制。但两者的位置不同,当反身代词强调主语时,其位置显得较灵活,而在汉语中,反身代词的位置却相对固定,其语义指向是根据上下文及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

4.英汉反身代词的差异

“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语法特性可以从约束、分布及用法三个方面加以区分。

4.1英汉反身代词体现出的约束特性

“自己”可以跨越所在的管辖语域受到长距离约束,这与英语反身代词截然不同。如,

(7) 李四i说王五j不喜欢自己i/j。

(8) 李四i说王五j对自己i/j没有信心。

以上例子中,“自己”在受到本小句主语“王五”约束限制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上层根句主语“李四”的约束限制;所不同的是英语中的反身代词则是“局部的”。如:

(9)Mary thought [that the cat was pride of itself/*herself]

例(9)中,小句中的“itself”可以回指该小句的主语“the cat”,但是反身代词“herself”却不能用于照应本小句之外的根句主语“Mary”。

另外,“次统治约束”是汉语“自己”体现长距离约束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如:

(10)[王俊i的自负]伤害了自己i。

(11)[王俊i勤奋努力]救了自己i。

例(10)和(11)中,主语是复杂结构。例(10)中,名词“王俊”处在主语“自负”领属语位置上;例(11)中,“王俊”充当主语。但无论怎样,出在宾语位置的反身代词都会受到两者的约束。但是,次统治约束在英语中却是禁止的,在类似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所处的地方不能使用反身代词,只能用相应的代词形式代替。

4.2英汉反身代词的分布特性

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一词的分析,很少有学者提到其分布特征。但是,在分布方面,其实际情况却是“自己”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有所不同。概括地说,汉语中“自己”的分布是极为自由的,可以处于汉语中名词短语所能够出现的任何位置,包括主语、宾语、附加语、名词短语的领属语等所处的位置。如:

(13a) [主语]李平说[自己是对的]。

(13b) [宾语]李平很讨厌自己。

(13c) [领属语]李平不喜欢自己的钢笔。

(13d) [附加语]他准备回家/王俊自己也想回河南。

从分布情况来看,英语反身代词受到较严格的约束,不会出现在时态句主语和主语领属语的位置。因此,与例(13a)和(13c)相对应的英语句子例(13e)和(13f)不合语法。如:

(13e)Li Ping said [herself was right].

(13f)Li Ping dislikes herself's pens.

4.3英汉反身代词的用法特征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1)照应用法,用于回指某一个先行词,但不能下指;(2)强调用法,用于强调某一成分或通过对比突显某一方面;(3)泛指用法,用于表达某个信念或事实,该信念或事实具有普遍性。

一般情况下,像所以其他语言中的反身代词一样,英语反身代词也具有照应和强调作用。但是,泛指却不具有普适性,其中反身代词就没有这种用法。在英语中,表示泛指的主要是代词,像“one”或“he”等。如:

(14)One should have confidence in oneself.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有明显不同,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可归结语言差异与词汇差异。

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来看,汉语 “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所不同是英汉语言形态差异造成的,因为英语是句法性的语言而汉语是语用性的,由此造成了汉英反身代词与先行词在约束层面的差异。英语反身代词严格按照反身代词的定义要求予以运用,汉语却不同。汉语缺乏表示一致关系的词缀AGR,因此反身代词可以担任时态句的主语。当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所照应的AGR和处于高层结构的另一ARG连在一起,且受到位置较近的AGR约束时,该反身代词就把处于较远距离的主语当做了先行语。

从词汇差异的角度来说,汉语“自己”所反映出来的特性完全是由该词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决定的。在句法上,“自己”可以占据汉语中名词短语所能具有的所有位置,这种极端自由的分布在英语中是绝对不会不存在;在用法上,“自己”除了具有其他语言中反身代词所共有的照应和强调用法之外,还具有英语中所没有的泛指特征,用于表达某个带普遍性的事实或信念。

5.结语

历年来,不少学者语言差异说、生成语法中的移位差异说、参数差异说等不同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了反复研究,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弊端。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功能上有共性,也有区别。英汉反身代词是一种特殊的代名词,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两者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同位语、表语等句法成分用于强调某一句子成分。至于区别,两者在约束特性、分布特征和用法特征等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在约束特性方面,汉语反身代词受到长距离约束,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而英语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只受到局部的约束;在分布方面,汉语反身代词比较自由,可以出现在名词能出现的所有位置,而英语反身代词不能放在主语和主语限定词的位置;在用法方面,汉语反身代词可用于强调、照应及泛指,而英语反身代词只能用于强调和照应两方面。以上仅是笔者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的一个初步分析,希望以后能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 Lectures on Governing and Binding[M].Fooris Publication, Dordrecht,1981.

[2]程工.汉语 “自己“一词的代词性[J].现代外语1994(3)

论文结束语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64-02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实施过程或者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下面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结束语――即课堂收尾几部分。因此,课堂尾巴,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导人新课(头)及教学过程(躯干)共同构成课堂的完美形态。一堂优质课,恰如一部优秀的影片,始自引人入胜,经过曲折起伏的情节,嘎然而止又余味无穷。但是,一节课如果拖上一条病态的尾巴,这“小辫子”会给人留下非常持久的坏印象。那感觉正像吃一包香喷喷的花生米,最后一粒恰恰臭在了嘴里!正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不好的结尾,却是失败的全部!那么,课堂收尾有什么要求呢?一般来讲,收尾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酝酿,一般设计课堂收尾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①言简意赅,具有概括性。总结的过程就是去粗存精的过程。因此,要求收尾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只用少许几句话简明扼要的把这节课传授的知识条理化、规律化。②科学准确,具有肯定性。课堂收尾一定要设计好结束语,所做的结论要态度明确、恰如其分且肯定无疑,万万不可信口开河,东扯西拉,把一节课冲淡的没了兴趣。③意味隽永,即有探索性。课堂收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几种结束语的设计特点

1.总结式结束语。在设计总结式结束语时,要尽力摆脱那些现成的、枯燥的和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代之以新颖的、具体形象的且有特点的个性概括,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直观性,直观教学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或用提纲,或画表格,或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法加以强调,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一节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体系,从备课、书写教案、实施教学过程,再到课后复结,等等,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如,“生物的进化”,从形态学证据、结构证据、功能证据到分子生物学证据、遗传基因证据,等等,老师只有对知识有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收尾恰到好处,学生方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探索式结束语。设计好探索式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持续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探索品质。如,一位老师对“动物的迁徙”一课的结束语是:“鸟类迁徙的奥秘还没有全部揭开。我希望同学们立志当个生物学家,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这话语亲切温馨,既有鼓励,又有期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会影响到以后学生的职业。

3.悬念式结束语。好的电影、电视都是善于设置悬念的,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更是悬念重叠,唯此,情节才能引人入胜。这种结束语是在一节课的结束时,通过教师的布阵设疑引出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串联式结束语。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知识都有系统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堂结束语时,要注意语言的关联性。即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把本节课与前几节课的知识衔接起来,或把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起来,给学生整体印象。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完10以内的数字后,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在结束时就根据每个数的形状编成了如下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漂,5像秤钩来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割青草……既能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且将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结束语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旁敲侧击式、开门送客式、提问式、举一反三式结束语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为深化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质量服务,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恰当选择,切不可为翻新花样弄巧成拙,为结尾而结尾,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有言道,成功的事物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事物各有各的原因,下面谈谈失败的课堂收尾的一些情况。

二、失败的课堂收尾,常见下列类型

1.虎头蛇尾。开始时有板有眼,一切均按教学计划展开,后来时间逼迫草草收场。重点未强化,难点未释开;下课铃声一催,不了了之。一些课堂经验少、知识面窄、备课又太充分的新老师易生此尾。

2.有头无尾。有的课堂缺乏整体设计,层次不明晰。处处皆重点,要学生“注意”……下课铃声既是尾巴。这类课,平白如水,黏黏糊糊的,恰如无抑扬顿挫的诗朗诵,又常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拍拖”起来没完没了。常开此课,表明老师确实老了,患了“职业倦怠症”或者责任心不强。

3.尾大不掉。课堂的某一个环节(如提问、释疑、联系实际等)节外生枝,未能按老师的预定方案展开,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机智;展开去,收不拢,终至尾大不掉,课堂尾巴患了“肿大症”,常把课间休息时间也占了去,对“拖堂”老师,学生意见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假尾巴。不同时期课改主题不同,如,有时要求体现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有时要求反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为迎合这一要求,一些教师只得给课堂放“添加剂”,塞过一些史料轶闻,最后思想感情升华,把严肃的课堂弄得味道不正,牛头不对马尾,让人啼笑皆非。

三、成功的课堂收尾,也有一些常见类型

1.蜻蜓点水式。此类收尾,一线串珠,头呼尾应,浑觉一体。如,“马的进化”,某生物老师先摆出“神创论”、“上帝造物论”等多种世俗异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按解剖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去分析生物进化,最后是一个提问:“同学们相信神创论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呢?”全体同学朗声作答“进化论!”,以科学的理直气壮收尾,有力!

2.凤凰展翅式。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高潮常在谢幕前的瞬时出现。如,一位园林老师讲“花卉的上盆与换盆”中的换盆内容时,概括为要诀:“换盆先念上盆经,干透倒取手要轻;剔土修根去旧枝,新土新盆新前程。”前三句是课常重点,简明易记;后一句借花喻人,一语双关,诗意盎然。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下课了。

3.小猫埋伏式。又称悬念式。上一节课的尾,常是下一节课的头。搞好课间衔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科学体系,牛顿三定律是分割在三节课堂上的,但是这些定律又是以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统一在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之中。任一节课,都可以用打埋伏、设悬念的方法收尾。此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能诱发其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 现金经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