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1 00:10:44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篇(1)

二、博物馆群是对城市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展示的有效方式

“城市博物馆群是一个或几个大型博物馆为龙头,通过与相近周边的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大小博物馆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大小博物馆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形态,其本质是结构和功能的互补与互动。”博物馆群的建立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建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博物馆依据地域条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统一体,通过博物馆资源的互补,集合力量推进区域博物馆整体发展,提升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城市博物馆群是城市特色文化的标志,在它出现之前,城市特色文化的标志物分散在各处或各个博物馆当中,他们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和连接,城市的特色文化很难形成整体性的面貌。城市博物馆群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力,它的建立可以产生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遗产保护和教育上的功能。博物馆群以收藏、研究、教育资源较强的博物馆为龙头,以主题项目为平台,集聚与主题相关的各类博物馆资源,结合各博物馆的研究专长、藏品特色承担大的主题项目下的分支项目,使每一个博物馆更容易确认自身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发展定位,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博物馆群的存在可以提升城市博物馆整体服务公众的能力。目前城市中的博物馆多以中小型为主,藏品、人力、物质资源欠缺,竞争力薄弱,通过博物馆群的建设,可以改变中小博物馆的生存环境,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实力较强的博物馆为龙头,集合中小博物馆的各项资源,围绕大的主题项目开展博物馆工作,研究人员和藏品资源以主题项目为核心聚合在一起,相互学习和共享资源,在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中,中小博物馆更是可以向资源优势明显的博物馆学习,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三、结合遗产分布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群

大连地区县市级以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史前遗址到近代建筑近400余处,各类收藏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国有博物馆10余座,博物馆类型丰富,包括历史艺术类、自然史类、各种专题类、纪念类。大连地区的发展经历史前到近代,跨度很大,而且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群活动的核心区也逐渐沿海岸线由北向南,由海洋向陆地迁移,文化遗产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地域环境也十分复杂,有的分布于山区,有的分布在今天人类活动的城区周围。博物馆的定义规定了博物馆具有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欣赏功能,面对分布于大连城市各区域的文化遗产,结合遗产分布和遗产本身的类型、特点,探索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群保护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群。“从空间布局形态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团状、线状、环状。从馆群构成性质的角度分类,可分为综合类、历史类、科技类、艺术类。”博物馆属于公共活动空间,博物馆群同样具有公共活动空间的意义。大连城市中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包括街区、广场、公园、滨海、山地、村落等,文化遗产也主要分布在这些环境之中,可以结合遗产分布的空间特点和遗产类型特点建立不同模式的博物馆群。

1.广场博物馆群模式。

主要代表是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建造时间为1908年—1936年,这是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代表日本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机构,建筑风格属于古典式、哥特式或欧洲文艺复兴式。这些建筑目前大部分都仍在使用当中,“城市历史文化再利用是保护的最主要的方法,历史建筑的保护的方法要从再利用的角度去发掘,即使是文物建筑,其最好的保护方法,也是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使延续原有的功能或者获得某种恰当的使用功能。”广场是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每一座建筑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博物馆,围绕广场矗立的博物馆构成了一个博物馆群,如何发挥这个博物馆群的教育和欣赏功能,关键在于利用这些建筑的人,目前这些建筑的门前都立有一块省级或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上面简单地记录了建筑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功能。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市民、旅游者了解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功能变迁,一方面是通过文物保护部门指导建筑的使用者如何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另外市、区级文化部门可以印刷一些介绍性的手册,放置到这些建筑中较为显眼的公共区域内,供参观者或前来办事的人们阅读。除此之外,最好的方式可以借助“大连现代博物馆”的专业力量,组织观众到城市中去体验一下大连的历史和文化,例如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的大连近代建筑群参观活动,由专业人员结合现实的中山广场主要建筑,介绍由近代到今天的城市功能变化所带来的街区景观变化,透过建筑了解城市的历史。

2.历史街区博物馆群模式。

主要代表是旅顺口区,旅顺口区由众多历史街区构成,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太阳沟历史街区,也是博物馆的主要集中区域,在这片区域里,有着大批的老建筑群,其中很多建筑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最主要的包括旅顺博物馆、罗振玉旧居为代表的名人旧居群、大和旅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等,以及俄、日、中各色建筑。此外,在旅顺博物馆附近还有大连老爷车博物馆、万忠墓纪念馆、日俄监狱旧址、白玉山等多处历史遗址类博物馆。旅顺口区遗址、遗迹丰富,整个区域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呈现近代旅顺与大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群落,目前国内已有相关可以借鉴的案例,如重庆红岩联线博物馆群运作模式。红岩联线是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核心,聚集了城区内以中国革命历史为主题各纪念性博物馆形成的博物馆群,管理范围包括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数十个遗址、人物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由文化事业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管理。“统一运作的红岩联线博物馆群模式创新之处,在于能在组织结构上不断快速变化及多元发展,红岩联线的法人治理机构包括党委会、理事会、行政管理、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管理体制在资源整合,人员管理,强调向公众宣传城市在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性,革命先烈为追求爱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成为重庆博物馆群鲜明形象的定位。”旅顺口区由于近代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借鉴红岩联线的遗产保护和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移动和不可移动遗产资源,为进一步发掘和揭示旅顺乃至大连在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旅顺博物馆为核心,发挥其藏品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展教育活动,组织观众开展对太阳沟文化遗产现状、遗产价值的学习和考察活动,引发公众对于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

特色文化建设篇(2)

创建鲜明特色的个体文化

个体文化是主体文化的补充。它是围绕局部行为、任务、要求、目标所制定的文化理念。主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共性体现,是企业的战略属性,需要高度统一;个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局部彰显,属企业的战术行为,需要灵活多样。个体文化为主体文化积淀内容和经验,并服从服务于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以个体文化为基础,为个体文化提供方向的牵引和宏观的指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覆盖率。每个工作环节都应有个体文化的存在,都应以个体文化来引领。只有将文化建设融入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文化建设与项目管理的最佳结合,文化所蕴含的能量才能得以充分施放,才能实现工作效率,效益的最大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制度化。制度化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创新制度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制度建设,把文化理念赋予制度之中,规范经营管理和职工行为,实现企业理念制度化,制度规范人性化,企业管理柔性化;其次,创新文化管理理念。要坚持把文化管理与施工生产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将文化管理建设资金纳入企业预算,纳入班子建设一并考核。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执行力。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之后,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因此,落实执行力,不仅是每个单位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尤其是领导干部,领导者的行为至关重要,只有领导者率先垂范,坚持诚信底线,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把战略与执行结合起来,把说的和做的统一起来,把倡导的东西与制度规范结合起来,从而转化为推进企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创建鲜明特色的舆论文化

良好的舆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企业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舆论文化的特色化,就是要以本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点,整合舆论文化资源,拓展舆论文化视角,引领企业良性发展。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榜样是群体价值观的浓缩,企业特色文化的化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从典型事迹中提炼企业特色文化,是反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科学地加大典型人物的舆论宣传力度,重视从企业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事实出发,挖掘其内在精神,做到典型人物故事化,典型事迹理念化,特色文化人格化。从而使企业的文化易于人们接受,便于传播,使职工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成为引领职工追求卓越的“发动机”。强化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是特色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关系到特色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一是要搞好舆论宣传的队伍建设。推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搞好舆论宣传的设施建设。及时高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理论的研讨工作。为群众辨明是非提供精神食粮;为企业凝聚力量提供精神保障;为党政班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确立广大职工在特色文化及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理解认同、形成与企业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企业特色文化理念走出办公室,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宣传教育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形象性、通俗性、感染性,力求做到在宣传教育内容上求“实”、在形式上求“活”,在载体上求“新”,实现宣传教育内容、形式、载体的多元化。从而营造特色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宣教”格局。总之,特色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竞争力、凝聚力、执行力的需要,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者:菅韧工作单位:中国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六处

特色文化建设篇(3)

    二、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唯一一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之地。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以清真餐饮为主。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恪守伊斯兰教礼俗的生活方式已有千年历史,给丝绸古道上的新疆注入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文化精神。新疆现有的55个民族中,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0个民族有食用清真餐饮的习惯,人口达到1100万人,占到全国食用清真餐饮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多,占全疆人口总数的近60%。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不仅体现了新疆民俗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同时,又有中华传统精华菜系后天养分的丰厚熏陶,更有新疆其他少数民族饮食技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历经千年而又兼容中华饮食文明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但成为新疆社会发展的记忆和心理文化符号,也成为一项不可多得的经济资本。

    三、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渊源,独特的资源优势,本应该有所作为,而且能有所作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谈论新疆特色餐饮时,能叫出的品牌却屈指可数,清真餐饮目前只有菜品而无菜系。当川菜、湘菜等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却望洋兴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影响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发展的问题在于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缺失。在国家商务部餐饮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餐饮企业要走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列入22项重点民生实施工程,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编制完成我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餐饮业发展专项规划———《自治区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出台《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餐饮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新疆餐饮业特别是民族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新疆的民族特色餐饮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挖掘和演绎清真餐饮文化,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承载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国际交流、传承中华餐饮文化和感恩全国人民的社会责任。

    四、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一)提升有形展示水平,打造品牌形象

    1.品牌设计。品牌设计是餐饮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牌名称和标志,顾客可以明确自己的购买利益、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个性特征,并形成品牌忠诚。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往往在体现新疆地区浓郁的语言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存在着品牌名称冗长、绕口、费解的问题。为更好地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应在体现西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文化内涵,遵循以下五个原则来设计:(1)易读易懂;(2)易听;(3)易念;(4)易写;(5)易记。典型的如新疆火宴山火锅文化连锁机构的“火宴山”品牌,新疆五月花餐饮文化连锁有限公司“五月花”品牌,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阿尔曼”等品牌,不仅西域风情浓郁,寓意深刻,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识别、记忆。

    2.建筑与装潢。西域独特的建筑与装潢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利用新疆民族文化打造新疆特色餐饮品牌变得更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找到了一种更轻松、更富个性的解读方式。建筑与装潢可以成为打造新疆特色餐饮企业品牌,传承创新餐饮文化的新开端。首先要考虑品牌的定位;其次,应凸现伊斯兰传统风格和新疆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如伊斯兰教的建筑圆形尖顶、雕磨花砖拼对几何图案的墙面、黄杨木雕花的大门、六楞的廊柱、莲花的柱头、雕花的石膏板、西域风情的挂毯、刻花的窗棂、手工雕刻铜质木质摆件、民族特色餐具等都堪称新疆民族清真餐厅建筑装饰装潢之经典。同时,可适当添加现代元素,让公众在自然中接受企业,接受由民族文化所带来的餐饮享受。

    3.产品。产品是餐饮企业品牌形成的基础,餐饮品牌的传播大都是依靠顾客对产品的切身体验来产生品牌的认同,然后由顾客以口碑的形式传播,因此,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企业必须保持其产品的独特性。(1)食材。新疆有很多独特而有优势的食材,如本土牛羊肉、鹰嘴豆、恰马古、巴楚菇、斯亚旦等,挖掘使用新疆特有的食材做原料是保持清真餐饮产品独特性的重要依托;(2)制作工艺及工具。新疆民族特色餐饮要走出新疆、走出国门并站稳脚跟,既要保留传统的风味,又要结合当地进行制作工艺及工具的改进改良,典型如新疆馕,其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使得节能、环保、卫生等新技术成为其发展的必然;(3)服务。餐饮产品本身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产品质量认定主观性等特征,加之新疆特殊的区情,民族餐饮企业要格外重视服务产品,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员工“双语”交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去赢得消费者的主观认同,消除由于服务产品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4.环境。环境是餐饮的命脉,是顾客选择餐饮企业、企业争取回头客的基本要素,是赢得巨大餐饮市场和综合效益的保证,它的良好状况不会使消费者感到格外的满意,但是失去这些要素或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则会削弱顾客对餐厅服务的信心,因此,应把它当作视觉商品来经营。新疆民族餐厅环境中的有形展示内容包括:(1)平面设计,包括办公事务和餐饮所需的菜单、招贴类等;(2)立体设计。包括民族服装服饰、餐具器皿等;(3)空间设计,包括陈列展示、灯光等;(4)人物动态设计,包括服务人员的表情、礼仪等;(5)用餐方式设计,包括点菜的方式、进餐前后的清手方式等;(6)情节设计,包括西域风情的民族歌舞宴乐设置等;(7)用餐过程设计等。要通过环境系列化的整体运作,使消费者充分感受到民族清真餐饮主题文化氛围与艺术效果,充分融入民族餐厅特有的欢快、热烈气氛,品味新疆餐饮艺术所带来的无穷享受。

    (二)加快内隐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品牌

    1.树立品牌文化建设理念。清真餐饮所具备的深厚新疆文化底蕴是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为背景“,清净无染,绿色风情”可以成为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独特的企业风格,这是新疆民族餐饮业品牌文化建设的依据与出发点。“清净无染,真乃独一”是清真餐饮的核心理念“,绿色风情”能极好地概括新疆民族餐饮的地理及人文特征。秉承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宗旨,在清真餐饮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民族餐饮企业形象进行全新的定位,这对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在今后的对外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新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2.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是餐饮行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餐饮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竞争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变化性等特点,加之新疆餐饮面对的市场区域跨度大,餐饮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1)组织协调有经验的师傅和相关科研人员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炼配方、制定标准、改进工艺、实验出一套技术参数和科学的用料和工艺标准,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品质,保持产品较强的恒定性;(2)建立跨行业的对接平台,有效融合民族餐饮企业、原材料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物流、文化等行业要素,共同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的产业链。

特色文化建设篇(4)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行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也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我们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用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区域性的特色文化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特色文化产业,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优势和经营创新能力,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文化市场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类型。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是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模式,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如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产业、海南省的旅文/杨文耀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游文化产业、无锡动漫产业、陕西户县的农民画产业等,都是典型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代表。

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但是在各地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主要的文化资源包括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传说、历史人物、、语言文字、戏曲曲艺等。各地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尽管有的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创意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引导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2.政府政策支持多而不实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方面提出了积极支持意见,并制定了一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为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提供了政策依据。尽管都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但是政策多为宏观层面的架构,真正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则不够明确,具体的发展措施还未能很好地落实。

3.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够完整

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且各企业之间的产品关联度不高,集聚效应不明晰,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用文化资源提品或服务,如能形成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则会较好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在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广、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还没能完整地连接起来,各企业间也是独立运作,合作匹配度不高,造成了同质化经营,恶性竞争时有出现,产品制造成本偏高,不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4.市场潜力未能充分开发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不仅影响着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还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的逐利性使得参与企业必须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缺乏对产品定位的准确分析,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充分了解,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凸显出来,且需求多种多样,有极深的市场潜力。

三、我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对策

1.全面了解、深入开发现有资源

各地方政府、文化企业作为核心力量,应该深入调研。了解本区域范围内有哪些资源是可以作为文化产业资源加以利用的。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定一个完善的挖掘利用文化资源计划,邀请专业文化创意产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将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包装、加工,给出发展建议。

2.政府转变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一道,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点进行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全面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企业征地、税收、融资渠道、对外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支持。

3.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

鉴于目前产业规模较小且未形成产业链的局面,政府应大力扶持一些龙头特色文化企业的发展,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引进人才和技术或资金等方式,不断壮大产业的规模,从资源调研到产品宣传,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完善产业链的职责。

4.深挖市场潜力,培育品牌产品

各地参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应该深入市场、调研需求,了解本地的优势资源及其可利用程度,倾力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最终形成具有市场占有率的知名文化品牌,发展强势文化产业,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增长点和助推力。

四、典型案例:河北蔚县剪纸产业的发展

河北蔚县是一座历史古城,凭借剪纸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古城呈现出了新气象。如今,蔚县剪纸已经名扬四海。蔚县剪纸是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蔚县剪纸具有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真,色彩对比强烈等特点,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剪纸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特色文化建设篇(5)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把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窗口、典范”建设。坚持大众化、通俗化,广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农民思想实际,开展理论宣讲、巡回报告,组织编写出版理论读物,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建立健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制度、阵地和队伍,切实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坚持面向基层、农村,各镇应培育“唱读讲传”活动基地,每年培育1个以上经典诵读节目、编写10个以上本土故事、开展2场以上讲故事活动专场,各村(社区)均建立红歌传唱队,农家书屋配备《读点经典》丛书,培育10名以上故事员,健全传箴言平台和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的群众性活动,提振农民“精气神”引领农村文化新时尚。坚持抓基本、强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纳入节日走访慰问对象,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坚持建阵地、强队伍,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留守儿童之家等平台,选好配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人员队伍,深化“五心四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突重点、破难点,狠抓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公开质量,彻底治理“难点村”保障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民主管理。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村镇交通、通讯、供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15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镇中心区域、各经济板块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优势互补、主题鲜明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妇女之家以及板报橱窗、文化墙、村务公开栏、村史陈列室、公益性上网场所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2015年,建成茶园文化艺术中心和各街镇文化中心(站)建成规范电子阅览室100个,农村10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区修建50个“家家乐”健身娱乐广场、50个农村社区“小游园”实现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实现“一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发掘农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镇、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力争新增部级保护项目2-4个、市级保护项目5-10个、区级保护项目10-20个,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在传统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独特价值。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雕刻、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绝技、花灯、龙舟、舞龙、摆手舞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农耕文化,拓展丰富农业功能,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大力推广迎龙镇“四季垄耕”项目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参与性强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和示范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自愿开展或参与节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特别是以“节日”为主题的农村节日民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农村特色文化事业的受益者。

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权,着眼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坚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村(居)定期放映惠民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艺、传媒、娱乐演艺与农村实际的融合,组织和引导创作人员、市场主体创作生产一批反映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切实提高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及文明小康村、平安村镇、卫生村镇、森林村镇、生态文化村等各类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把创建活动办成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助力农业生产增收、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认真贯彻《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社区)和文明镇(村)建设与管理办法》南委办发[]12号)按照“领导坚强有力、村风健康向上、村民素质较高、公共服务到位、管理建设有序、生产发展利民”标准,大力推动文明村建设;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社会管理优质高效、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基层民主健全有效、农村经济不断壮大”标准,大力推动文明镇建设。研究制定《区文明集市创建管理办法》组织农村集市积极创建“经营诚信守法、管理秩序良好、环境整洁卫生、引领文明风尚”文明集市。深化文明细胞建设,以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创建评比活动。启动实施“建文化大院、创文明示范村”工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文明与文化相结合、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创建与创收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各类特色创建活动。2015年,全区力争拥有2个以上全国文明镇、5个以上市级文明镇标兵、10个以上市级文明村、20个以上区级文明村。

探索推广城乡文明共创的参与式方法,坚持城乡文化平等互动、城乡资源共建双赢。大力实施“单位支持农村、社区支持农业”行动。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各类创建资源,结合“三进三同”四个一”活动实行城乡联动,使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综合整治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对周边村镇的带动作用,确定一批关联度高、操作性强的城乡共建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所在地街镇、村社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设施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考核测评内容。组织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全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与村镇开展“争当文明先锋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特色文化建设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以建设文化强区为中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认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二、组织领导

特色文化星级评比工作由区文广新局组织实施,局文艺科、区文化馆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负责特色文化的指导和评比工作。各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特色文化的推进工作。

三、评比范围

全区各镇及南夏墅街道,共15个已经确定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四、评比标准

(一)“二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较大,在常武地区获得奖项,社会反响较好,市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较多,全镇(街道)5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二)“三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大,获得过省级奖项,社会反响好,省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完整详实的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多,全镇(街道)8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5.特色文化品牌在全省领先,有1—2支优秀队伍。

五、评定步骤

特色文化建设篇(7)

很多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可能认为,只要所带的班级学生不犯错误,班级管理就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更应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有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深刻内涵,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级管理更多地应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因此,笔者将所带的高职护理班的班训定于“精研、博学、笃行、仁德”,意在培养学生成为“老师的好学生”、“父母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医院的好护士”,并将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

二、遵循当前职教规律,精心创设班级文化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只重视学生实用技能培养,而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将提高就业率成为办学的根本价值取向。职业教育虽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但培养身心发展的人也应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目的在于提升人性品质和人的价值。职业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教育的本真要求,也是企业界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呼唤。笔者围绕如何对班级文化进行人本主义建设,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一)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面层面,主要是指班级的物质环境及其寓意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成长的家园,所以首先要保证干净整洁、舒适温馨。所以,笔者所带班级教室始终保持窗明几净、地面整洁、桌椅及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意在培养学生爱劳动、懂规范的习惯。班级配备了文件柜,用于保存班级档案资料,培养班干工作的严谨性。还在班级放置了一些盆栽,绿意盎然,为班级增添了蓬勃生机。

(二)行为文化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笔者通过在不同的阶段举办不同的班级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一年级通过组织职业认知教育、举办“我的职业理想”、“我的学习我做主”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认同自己的专业,并且明确定位,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二年级在班级举办了“说说我的职业”、“说说我身边的护士”讨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确定好专业发展发向,增强学习的动力。三年级举办“我心中的最美护士论坛”,利用下午课余时间给学生观看《南丁格尔》、《生命列车》等与护理有关的电影,并交流观后感,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事业,以了解到的优秀护士为榜样,树立他们精业乐业的进取心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四年级在班级举办班级技能比赛,组织招聘岗位分析会,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笔者结合班级实际,制定了班级学生量化管理考核细则,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有章可寻、有据可依,同时,增加了学生加分项目,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特色文化建设篇(8)

导向定位不精准,建设发展存在盲目性。当前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官方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建设模式和以市场散户为主的分散建设模式。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开始关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但由于相关领域建设从自主摸索开始,历经了长期的各自为政的探索发展阶段,并在“旅游热”、“开发热”、“申遗热”和“古镇热”等外部刺激下,导致各类建设主体对于“特色危机”问题的认知有较大偏差,全省特别是江南地区现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普遍趋于同质化,缺乏科学发展导向和精准定位,其中部分项目还存在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整体关联不协调,资源利用存在肤浅性。虽然近年来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整体关联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城乡关联、场所关联与生态关联严重不足等,如我国目前已列入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其中江苏有27个;与之相应的,部级历史文化名村有276个,而江苏仅有10个,与古镇相比明显偏少。另外,当前江苏建筑文化风格大多盲目仿古,甚至照搬“徽派”,对建筑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深度。如,就项目开发基础而言,“水”是江苏最重要的建筑文化资源之一,但目前的利用还浮于视觉形象层面,缺乏深层的植根性与内涵性;就项目开发内容而言,观光、度假型项目明显多于教育和文化型项目,缺乏知识性和实践性。

开发利用不深入,技术措施存在短视性。一般而言,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需要考虑保护、继承传统工艺及其可持续发展。然而,经调研发现,江苏建筑文化项目的建设经营大多并未遵循上述原则。首先,从开发和建设角度来看,很多项目以短期视觉效果为首要目标。其次,从使用和运营角度来说,由于规划、设计和施工忽视快餐型做法的耐久性,导致大量项目建成不久即告破败,并暴露出现代材料结构体,严重损害使用方的公共形象,造成难以修复的困窘。

地区发展不协调,引导调控存在松散性。当前对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与运营状况的满意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地级市以上地区令人非常满意的、比较满意的和一般的分别占总体被访者的23.4%、46.1%和30.5%;县区一级地区为7.6%、23.9%和68.5%;乡镇一级地区则为3.0%、12.2%和84.8%。这反映出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管理的城乡差别显著,其背后的原因与各级管理部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认识水平的城乡差别有直接关联。同时,在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的引导、调控方面,苏南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北,这又与全省有关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完善和引导调控理念不规范存在很大关系。

二、促进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构建发展新思路,凸显利用优势资源。按照新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基本精神,在借鉴瑞士、日本、中国台湾等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江苏特点,提出“三结合,两步走,抓核心”的发展思路。“三结合”体现在:发展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首先要与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协调,开拓新思路;其次要与各地具体的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相结合,发展最有江苏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项目;最后要与民生相结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关联的建设项目。“两步走”体现在:要根据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难易规律,首先发展侧重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关联主导型项目,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发展侧重人文资源利用的场所关联主导型项目。在贯彻“三结合,两步走”过程中,建议注重抓住水资源利用这一核心,做足“水”文章。不仅要对苏南的太湖、宁镇扬的长江、苏中苏北的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黄河故道、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以及黄海等重要水资源进行全局规划,还要考虑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深化水资源利用的纵向规划,从而形成以水资源为抓手的江苏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立体规划网络。

挖掘发展新内涵,强化参与体验特征。由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民俗上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全省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统一协调发展、做足“水”文章的大战略指引下,三地应重点考虑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首先,从共时文化上看,苏南的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项目可与吴越文化、文人气质、江南园林相结合,突出水之灵秀婉约;苏中可与盐税文化、儒商风度、通扬园墅相结合,突出水之丰沛细巧;苏北可与两汉文化、尚武精神、淮海堡寨相结合,突出水之壮阔雄浑。其次,从建筑艺术欣赏来看,务必要扭转当前项目建设重形式记忆而轻参与体验的状况,实现从建筑形式视觉传达到人居环境身体经验的转型升级,如可将建设文化与美食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体验、农业观光体验及教育培训体验等深度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建筑文化内涵。如昆山的周庄、千灯和锦溪等古镇,紧密结合以昆曲、水乡、大闸蟹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借此成为远近闻名、兼具地方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之地,值得借鉴。

开辟发展新路径,激活借鉴传统工艺。创新是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精神指引下,激活借鉴传统工艺是开辟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新路径的不二之选。对此,我省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认知传统工艺对于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组织和调配高校、设计、科研单位及有关工程建设企业的科技资源,通过编制有关传统工艺运用于当代建设实践的地方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根本上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要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江苏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等,通过政府牵线,将建筑文化特色化建设对建筑传统工艺提出的急切技术需求和我省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行对接和孵化,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展开在人才、项目、设备和成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内生合作机制,改善传统工艺的转型和创新条件。

特色文化建设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各地应突出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当地文化所具备的特征,转化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做法

吉安市青原区是世纪之初建立的行政新区。该区的东固乡位于吉安、兴国、永丰三县之交,境内山峦重迭,地势险要。自1927年10月起,共产党员赖经邦、曾炳春、李文林等人在此领导创建了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异曲同工、又独具特色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将它誉为第二个井冈山,称之为“东井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给青原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新形势下,该区将目光投向了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产业上。

1、开发陂的古村民俗文化。

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367座明清古建筑形成的巷道,800多米长的古商业街,建筑风格以宗祠文化、书院文化、风水文化、文学艺术文化为主。从2000年起,青原区广拓筹资渠道,投入1850万元,对古村的重点建筑进行修缮,完成了5000多米长的景区道路建设和景区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品位的村标牌坊,还对几处革命旧址加以复原陈列,建起一座民俗纪念馆。区委区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以及部分英、美、日等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7年陂共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7亿元①。陂继200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后,2006年又获“江西乡村十大美景”称号②。

2、弘扬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

青原区富田镇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该区充分整合有关文天祥的文化资源,使其形成产业。一是成立文天祥研究会,收集研究资料,出版书籍,制作光盘,在全区传唱《正气歌》;二是开发了文天祥故里文化旅游,投资600万元建起陵园,投资370万元进行沿途道路硬化、绿化,修葺文天祥墓地;三是加强海内外文氏宗亲的联络,每年举行祭祖活动。2006年11月20日,青原区举办了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当天签约的招商项目12个,金额达4.35亿元。深圳宝利来集团总裁文沛荣先生向文天祥陵园捐赠了1000万元。2007年12月,文氏宗亲又向陵园捐赠了建设资金1928万元③。

3、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青原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党的特委、省行委领导机关以及许多后勤机关均设在东固、富田,两地也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近年来,青原区已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用于对东固、富田的革命旧址、文物保护与维修上,投资50万元对东固革命纪念馆进行陈列整改。同时,增设了三条红色旅游路线,以东固为主要看点,形成了青原―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线,使之南能贯通井冈山,东可与兴国、瑞金相连。这条红色旅游线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的范畴。

青原区在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实践中,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据统计,2007年1月至12月,青原区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0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该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并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迅速发展,已有140余家企业落户该区,投资金额超过了47亿元人民币。青原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带给我们的启示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青原区在打造“三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地方特色。“东井冈”的红色文化,陂古村的民俗文化,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这些非物资文化遗产,都有其先进性,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它们中包涵了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尊重等。以文天祥而言,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无视高官厚禄,情愿以生命为代价,为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这与现代人身上的酒色财气、乌烟瘴气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的存在,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祭神如神在,祭祀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又比如“东井冈”的红色历史,是具有时代色彩的血火交织的红色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能够给游人以思想熏陶和启迪。

青原区着力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实践,是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传承先进文化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时代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吸引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下。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繁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文化形态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树立公共文化意识,形成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青原区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经验,即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包括一系列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起到宣传教育和精神传承功能,而且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起到发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的功能不仅没有缩水,反而需要大力加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拿不出足够的经费开展群众文化、社会文化建设,各地的文化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各地通过把文化做成产业,再由产业带动社会事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就是一条新路子。青原区坚持以“红、古、绿”文化为规划龙头,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特色文化品牌为支撑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精心打造城郊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红、古、绿“三色”特色文化在当地形成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青原区富田镇以文天祥陵园景区开发为重点,充分整合镇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把富田建设成为文山故里文化博览中心。他们将传统文化的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富田古村、陂下古村、匡家明清建筑联为一体,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实行有效开发,并将其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实现对接互动。这样青原区地方文化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就形成了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了以地方文化为龙头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特色文化建设篇(10)

本文为201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101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2日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必须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随着廊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廊坊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廊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使其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特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外部环境支持,更是一个城市实现独特价值和彰显个性魅力的核心因素。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功能型城市转向文化型城市,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方在城市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目标趋同、功能重复、形象单一等问题。城市建设的目的不是复制雷同的城市,而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如何体现,市政设施、结构功能不可避免会有雷同之处,差别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一个城市树立起独特的城市文化才能在“千城一面”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如花城广州、泉城济南、春城昆明、冰城哈尔滨,都是通过树立特色文化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取得了成功。所以说,特色文化是城市崛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建设城市特色文化,能增强城市竞争能力,传播城市品牌,达到名牌城市的目标。

城市的特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文化,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形成影响力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文化核心,代表着区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核心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城市的独特性,核心文化的凝聚力也就是城市的凝聚力的体现,而扩大核心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扩大城市的影响力。龙凤文化是历史与自然对廊坊独特的馈赠,是廊坊文化核心价值所在,充分地解读、不断地丰富发展龙凤文化是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二、龙凤文化在廊坊地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精神内涵

(一)廊坊龙凤文化溯源。龙凤文化在廊坊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廊坊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1、远古神话。中国的龙凤崇拜源远流长,而廊坊处于龙凤文化形成的早期,4000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安墟就是廊坊市安次,黄帝与各部族在经历旷日持久的争夺后缔结盟约,统一符契,会盟于釜山“画龙合符”,即截取各自部落图腾的某个特征,综合形成一个神异的形象,作为部落大联盟统一的图腾和旗帜,这就是龙图腾的产生。凤图腾起源于以蚩尤为代表的南方九黎,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也在河北省境内,这是龙凤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炎黄时代黄河故道经由今天河北省境内向北经廊坊霸州入海,在廊坊周边形成了一片水土丰盈的区域,是原始各部落争夺的焦点,也为早期龙凤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温床。

2、民间传说。龙凤呈祥的爱情传说在廊坊广为流传。4700年前,黄帝征伐蚩尤,其长子玄嚣率军战于安次,与安次女凤娘相爱。后玄嚣战死,临终前向天祈祷,愿来世再续姻缘。凤娘悲痛欲绝,不久亦亡,黄帝命葬于玄嚣坟旁。2000年后,玄嚣转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凤娘转世为安次女金凤。刘秀平乱时战于安次,路遇金凤,如见故人。次日,刘秀求婚。金凤安次大旱虔诚祈雨,立誓“天降雨而嫁”。刘秀焦虑,夜不能寐。此事传至天宫,玉皇大帝为之感动,遂命天降双河于安次,一条水流蜿蜒似龙称龙河,一条波光斑斓如凤称凤河。此时,有部将进言刘秀:“天降双河,龙凤呈祥之兆,乃天意也”。于是,刘秀如愿迎娶金凤为帝后,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寄托了老百姓寄予了龙凤呈祥美好的理念和追求

3、独特地貌。一条龙河,自京城南下,在廊坊城西东折绕城作臂弯状;一条凤河,出京城东去,在廊坊城北南折绕城作臂弯状。廊坊这座城就在龙河凤水的怀抱之中了,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龙凤称谓两条河流的城市。龙凤双河最早见于《元史・河渠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是廊坊龙凤文化的有形载体。

4、特殊区位。北京是天子之城,凤翥龙腾之地,是中国龙凤文化之城,廊坊地处京畿腹地,廊坊的民间文化、饮食风俗等都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北京的后花园,是龙凤文化之乡。2011年9月14日,廊坊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这充分肯定了龙凤文化在廊坊地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二)廊坊龙凤文化的精神内涵

1、瑞兆吉祥。龙能兴云布雨、司水理水,龙图腾崇拜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古籍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史记・封禅书》),人们至今在建筑装饰、工艺品上突出龙的图案,就是撷取龙的这种职能。凤是称为“仁鸟”的祥瑞之禽,《山海经》中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先则天下安宁。”凤象征美好与和平,是吉祥幸福美丽的化身。百姓相信龙凤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在廊坊沿龙河凤河流域,龙凤庄、龙、凤河营等以龙凤命名的村镇达30多个,“龙灯会”、“盘龙盛会”等各种花会组织也是百姓喜庆节日、求吉祈福的重要活动。

2、有容乃大。龙凤的形象都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罗愿等提出“龙有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鱼的鳞代表水里游的,鹿的角代表地上跑的,鹰的爪代表天上飞的,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凤的形象也是集众动物大成之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尔雅》郭璞注中描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龙凤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这种巨大的包容正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容合也是一个城市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形成的最核心的要素。廊坊“会展之都”的定位正体现着这样一种融合的精神,各种展会将廊坊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各行各业的交汇点上,使廊坊成为人才、技术、信息的汇集点和聚宝盆。

3、天人合一。龙的形象集合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凤的形象集合了飞禽的特征,有“羽族之长”、“百鸟之王”之称。龙凤的形象不仅容合众多的动物,而且风雷云霓、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参与了龙凤形象的融合,可以说龙凤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龙与凤逐渐形成一雌一雄、一阴一阳的属性,这种龙凤呈祥、阴阳和谐的辩证法与发展观,也是廊坊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是廊坊在城市建设中始终贯彻的原则,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高达344天,80多个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天然氧吧”。廊坊在国内首家全市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4、与时俱进。《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中国的龙,固然有普遍特征,但龙的本身是千变万化的,龙的变化之道又与时机、机遇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回顾廊坊发展历程,一直是紧抓机遇,创新模式,凭借各种有利因素,不失时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时俱进,是廊坊现在和未来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以龙凤文化引领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明确京畿文化大背景的发展思路。廊坊的龙凤文化渊源有自,开发前景广阔,但廊坊所限区域不广,历史资源相对有限,地方文化纷繁杂芜,因此发展廊坊龙凤文化必须首先将其置于京畿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廊坊毗邻京津,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廊坊龙凤文化与京畿文化可谓同气连枝,难分彼此,因此应将廊坊龙凤文化置于京畿文化这块巨大的磁场之中,积极借助和有效依托京畿优势文化,使龙凤文化迅速成长壮大,发挥影响。同时,京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给廊坊文化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北京既是全国最大的出游客源城市,也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拥有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约1亿国内外旅游者,构成了文化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撑。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助京畿文化的大背景,不失时机地发展龙凤文化,有利于快速树立龙凤文化品牌,深化龙凤文化内涵、扩大龙凤文化影响。

(二)宣传引导,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人们的家乡概念越来越模糊,归属感也越来越淡薄,但从内心深处,人们还是渴望一个情感的归宿,廊坊是廊坊人民的家乡,也是维系廊坊人民情感的归宿。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龙凤文化这一标志性的核心文化能凝聚人心,相关部门应在宣传和教育两个环节入手,一方面积极宣传普及龙凤文化知识,弘扬龙凤文化精神,让龙凤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廊坊人民乡土情结的一部分,使龙凤文化精神成为廊坊精神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从孩子抓起,在教学中熏陶,在生活中引导,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廊坊、热爱龙凤文化的思想。提升廊坊人对家乡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这种归属感一旦建立,不管你是刚刚来到廊坊,还是已经离开廊坊,都会对廊坊这个城市有一种文化认同和根的归属。

(三)多管齐下,扩大文化影响力。龙凤文化是廊坊文化的典型代表,扩大龙凤文化的影响力就是扩大廊坊的影响力。因此,要将龙凤文化的推广做成一个系统工程。首先,结合“三年大变样”城市改造,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城市硬件当作传承龙凤文化的具体载体,大到学校、图书馆、艺术馆、影剧院,小到桥栏、石刻、景墙、灯箱,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加以固化,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传播了龙凤文化;其次,加强文化宣传,围绕着龙凤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博会展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影视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积极推进龙凤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形成龙凤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再次,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整合廊坊民间文化,以龙凤文化题材为重点,扶持和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努力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高起点、高水准的精品力作。

(四)完善配套政策,优化特色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特色文化,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相关配套政策作支撑,统筹协调解决好特色文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确立政府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实现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把龙凤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大背影下进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同步进行;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特色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集中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的设施建设、规划包装、宣传促销等;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地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 信用社金融论文 下一篇: 国企工作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