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调研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6 04:05:50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1)

与反恐有关的信息、科技、网络技术,预算拨款19亿美元;

纳米技术,拨款6.79亿美元(研发重要的纳米制造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拨款O.4亿美元(保障美国空军的全球部署和行动)

布什2004财年预算研发投资总额为1223亿美元,比上个财年增长了4.4%,其中国防与国土安全成为两大重点,其预算分别增长了7.2%和49.6%。从科学领域看,2004财年研发预算特别强调了对物质科学的投资,物质科学的几大主要资助者为国防部(主要支持工程、计算和数学)、国家科学基金会(主要支持数学与物质科学)、国家航空航天局即NASA(主要支持物理和天文)和能源部(物质科学的最大资助者)均得到了增长幅度较大的预算。

而研究民用技术的国家标准局的预算则大幅度减少。

“9.1l”后,美国的科技反恐战略及相应的研究项目渐成焦点。2003年6月,美国了《2005财年跨部门科研与开发优先项目》,提出科技反恐战略的原则是:加强现有反恐科技成果的应用及新技术的研发,以阻止对本土的恐怖袭击;改进国家各系统的薄弱环节,减少恐怖袭击造成的损失。为此提出以下优先研发项目:

①生物反恐项目;

②放射性材料和核辐射反恐项目;

③信息网络反恐项目;

④保障美国边境和交通安全(以航空为主)项目;

⑤保障食品安全的反恐项目;

⑥开发其他可能出现的新威胁和快速反应的模型。

在反恐科研计划中,代号为“生物盾牌”的研发计划最为引人注目。布什强调,执行“生物盾牌”计划是美国预防生物恐怖威胁最重要的工作。根据该计划,联邦政府将获得拨款授权,以确保美国在遭遇天花、炭疽病毒以及鼠疫等生物战攻击时,能迅速获取安全、提供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该计划为期10年,将耗资60亿美元。

纳米科学技术是布什政府继续关注和重点投资的领域。布什继续执行克林顿政府2000年初提出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从6.79亿美元投入增加到2004财年的8.47亿美元。

美国的新的战略是,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纳米科技人才,确保美国在2l世纪上半叶占据纳米领先地位。新目标强调:

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合作。

②利用国家实验室、大学和工业界等科研优势进行联合攻关,联邦政府侧重于支持,引导和组织协调。

③注重与其他技术领域发展计划的协调,特别是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

④重视基础设施及纳米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⑤注重促进研究成果向创新技术转化。该计划确定的优先项目包括纳米材料科学与医疗保健、本土安全和能源相关的项目,特别是配合氢能经济的纳米储氢技术。

在2004~2006年的3年内,美国政府将对纳米计划投资23.6亿美元。该法案还规定要建立一个顾问团,以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的目标;法案还强调了跨学科之间研究,包括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先进技术使用设施以及加速纳米技术在私有企业的商业应用,并要求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负责确定纳米研究计划的重点、经费预算和提供咨询;法案还要求建立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作为从事纳米技术各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交换信息的节点,为跨部门委员会和顾问团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并相关的信息。

生命科学技术:卫生方面的拨款增幅很大,该领域通常为非国防领域。政府重点在于将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对即将突破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

支持的重点是:基因重组药物;蛋白组结构生物学;分子数据库;纳米医学。

除继续支持人类、微生物、植物、动物基因组研究外,美国政府还大力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宣布,它将为3家研究机构提供拨款,以资助它们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政府投资的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基础性研究投资很大。对跨部门运作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的投资稳定增长,由2002财年的19.73亿美元增加到2003财年的20.57亿美元和2004财年的21.79亿美元。其他各部门所占份额: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第一,2004财年预算7.24亿美元,与头年相比增长达到46%;国防部2004财年预算小幅增长,达4.6l亿美元,位居第二。

能源是美国政府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政府资助重点是寻求新的化石能和核能供给来源。从能源的研发预算看,布什政府近年来能源研发投资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有关核能源的项目预算急剧增长,这将通过没有经济效益的石油燃料研发和能源储藏研发投资的减少平衡。在能源发展计划方面,重点提出了以核聚变研究、氢燃料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自由汽车”等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计划。2003年1月,布什宣布正式启动旨在从根本上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局面的“国家氢燃料研究计划”,并投资近20亿美元,从事氢能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加速全球范围氢能燃料电池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该计划提出了氢能工业化生产技术、氢能存储技术、氢能应用开发技术等方面的重点开发项目。

在环境领域,布什政府继续实施全球变化研究。布什曾推出了“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将“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和实施已久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合并到一起,计划为期10年,旨在增加对地球大气环境的了解,为与全球大气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评估地区性大气变化问题。该计划预算投入保持17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气候变化研究计划”的预算由2003财年的启动资金4000万美元上升到2004财年的1.82亿美元。

环境保护局还围绕其战略目标制订了跨年度的中长期计划,并以下面16个研发领域为战略重点:大气颗粒物、饮用水安全、水体质量、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评价号恢复、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污染防治和新技术、大气有毒物质、对流层臭氧、食物安全、社区安全、废物管理、污染场所治理、汞、社会经济学研究。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2)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 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2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研信息化建设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3)

我因为在苏联一直学习计算机,1962年回国以后,就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直从事我国当时最高速度的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后,我被打成“反革命”。1979年后,就想离开计算所。恰好当时电子工业部干部局派一个处长跟我谈话,让我去从事电子科技工业的政策研究。后来我的档案关系调到院部,被科学院副秘书长兼计划局局长谷羽,也就是胡乔木的夫人知道了了她听说我要走,就让中科院干部局把档案扣下,并跟我谈了三次话。因为我不希望做研究工作,她说,现在国家要改革,你就研究国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国内这方面的改革,从此我留了下来做研究工作。谷羽之所以对我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份特殊纪要的缘故。

1978年11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接见了从美国回来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榘夫妇(朱传榘夫人荣智珍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实业家荣鸿元的长女),院、所领导派我参加接待工作。会见时,朱传榘向方毅同志谈了一系列对国家发展的建议,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有国际经济竞争观念的高级公务员和企业经理人才”等。会谈结束后,我觉得,他的建议对当时解放思想、形成改革的全面构思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按照当时外事要求,参加完中央领导接见外宾的活动回来后,第一要写纪要,第二必须写简报。因此我在研究所写了方毅和朱传榘见面的简报和纪要。在我写的这个纪要中,主要记录了朱传榘提供的两个国家振兴经济的案例:一个是日本振兴的情况,尤其是麦克阿瑟如何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的;另一个是在欧洲,“马歇尔计划”是怎样帮助德国复兴的。写完之后,通过计算所报给科学院院部。后来我问所领导,中央对纪要有什么反应?回答说,根本就没送。我只好直接给谷羽打电话,汇报这件事,因为她也参加接见了。谷羽就说,你下午给我送过来。第二天早上,她打电话给我们所长,当时她实际上已经看完了我写的纪要。她说,让小杨子(谷羽对我的称呼)把方毅同志接见朱传榘的资料带着,上我这里来。我一进门,她就说,你的纪要写的非常好,简明扼要,题目清楚,我看完了给乔木看。乔木看了一半,就把纪要带到小平同志那里去了。

这就说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央急切需要了解国际上发展的一些信息,但没有人提供。就这样,谷羽对我有了进一步认识,就调我到计划局。从1979年7月至1983年9月,我就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远景规划处工作。

苦干四年,全身心研究国外

科技体制改革

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的4年,谷羽同志只让我专心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差距和国内外科技体制管理以及中科院和我国改革有关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研究”。我一直精心研究了4年,每天凌晨3点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8点到三里河上班。

我的研究办法是:搜集资料和实际调查。我首先趁科学院的各次院所大会的机会访问专家,倾听他们的意见;到有关的单位访问。科学院12个分院遍布在全国,每次开全院会议,我就走访学者。其次是广泛收集国外的情况。在收集国外的情况时,有一个窍门让我发现了:当时最早对外开放的是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直属各学部纷纷派考察团到世界各国访问,但是许多考察团出去之后,给领导写出报告就完成任务,对方赠送的资料很多。每年国庆节、春节有两次各部门打扫卫生、清理资料时,各部门保存的资料该销毁的销毁,该上交就入库。每到这时,科学院各学部门口都放着装满准备销毁资料的大麻袋,统一由机要室人员收集在一起,用车子推到焚烧坑里去烧。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技术学部门口,看见麻袋里有许多考察报告及国外资料,里面有一本《美国阿波罗号项目经理管理条例》。我一看,马上意识到是非常好的东西。我就进去问,你们门口的两麻袋是不是都要烧的?他们说是。我说,能不能让我挑完了再烧?他们就让我随便挑。从此以后,各学部、各单位都知道我渴求这些材料,只要他们要烧东西就通知我去挑,我就一个口袋一个口袋地挑。把报告收来后,按国别分类,一份一份看,有用的做记号,抄到资料卡上,包括研究这个国家的企业如何开展科研,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是什么关系,大学和企业科研机构是什么关系,等等。分门别类,一套一套地弄出来,自己提炼。后来,我向中科院外事局请求,如果有某个国家的科学家来访问科学院,一定给我留40分钟,我有问题问。外事局很支持我,每次都给我机会。他们觉得我重视这类资料,很高兴,每有新的资料也让我先挑。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我通读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的科学动态,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专家。

由于我涉猎较广,国家科委有关介绍外国情况的培训也常常让我去讲课,如每年都办的全国科协主席培训班,全国科委主任培训班,各大院、所的院长、所长培训班,讲授科技体制改革也有我的课。又如,关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尽管我当时没有出过国,但也能讲清楚NSF的工作方法我也能讲清楚。因为我把材料整理出来,理解了材料,再请教那些在NSF工作过的美国科学家。

1980年4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会谈,正式确定中美两国在工业科学技术管理领域合作举办管理培训项目――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成为邓小平1979年访美时两国签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个子项目。美方派来以李文翰(后为美方教学团团长)为首的美国商务部学术顾问组,该团成员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曾任肯尼迪总统商务部部长助理的赫尔顿教授,纽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院院长迪尔教授(后为美方教务主任),著名的华裔财务金融教授任奇峰等,他们分别负责制订培训计划、聘请美方专家教授并提供教学设备和书籍。我也被科学院派去学习。当时我们班一部分学员听了美国专家讲课后,认为资本主义这一套没有用。后来我们在党内开会,我表示了不同意见。我说,我们国家领导人和美国政府签订这个协议,就是要叫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要了解美国的情况。美国毕竟在世界上是强国,它有强的道理。即使退一万步说,要对付美国,你也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课听好,而且开大课讨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发言,不然人家还以为我们中国人不敢发言,害怕说错话。我们可以采取集体分组准备发言的办法,使课堂活跃起来,每当课堂讨论的时候,先就问题案例分小组讨论,结果效果很好,美国教授因我敢提意见,很关注我。有一次,他听取学员对教学的意见,我就说,你们讲的课太落后,是不是教授太老化,讲不了新东西?你们为什么不讲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后来他们就增加了科技发展与技术转让的课程。不打不成交,从此我和这些教授保持了长期交流。

我还建议:“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个合作项目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再设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简称“MBA”)班,学员在中国学两三年后,再到美国学一年,两边都发学位证书。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来华访问,作为其访华的成果之一,中美双方签署延长合作协定书,即:培训中心从当年起,大连工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合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1986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合作举办的第一个MBA班39名学员,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被授予美国学位。期间,有一期的一个学员赴美滞留未归,曾在国内引起舆论轰动,此时我已任国家科委科干局局长,便以“不回,让他多学点东西也无妨”为由,平息了当时要取消该项目的动议。

水到渠成,“863”计划应运而生

实际上,“863”计划不是突然提出来的,而是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其主要思想也不是一个人空想出来的,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1983年1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上千名专家,对如何发展新技术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讨论基础上完成了长达150万字的《中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挑战和机会对策的研究》。1985年3月,有关专家又一次集中,就如何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发展高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的财力有限,于是到底发展不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专家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可以不予理会;而大部分人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发展高技术,中国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有所作为,将永远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到21世纪就没有立足之地了。由于专家意见有分歧,发展高技术的设想在具体行动上没能真正落实。

1983年,我在担任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体制改革组负责人后,曾经参与进去,因为要搞科技体制改革,就得了解学科发展,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和技术的动向。我是学计算机的,电子行业这一套比较熟,但是其他专业我并不熟悉,为了解各专业技术的前沿,我又系统地阅读了一批资料,初步了解了技术前沿能力的国际分布状况。现在我手头上还保留着一批关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调研资料,包括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调研过程的资料,包括1983年底至1984年到各行业、各省市调研获得的相关材料,以及在调研基础上产生的改革思路框架和主要策略。

1983年,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实质,既是军备发展计划,又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它的出台,预示着一个全球性的高科技时代即将到来。“星球大战计划”一出笼,世界各国纷纷作出反应,西欧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制定了“今后十年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一时间,国际国内形势逼人。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向邓小平同志递交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写了一封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看完科学家们的信和《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之后,于1986年3月5日批示道:“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邓小平的批示引起中央领导层和专业职能部门的重视。1986年3月8日,国务院召集很多科学家,对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信进行充分讨论。会议认为,这封信与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完全合拍,它对中国目前高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但会议也指出,中国的高技术,不能单指国防,还应包括民用,“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会议最后决定,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负责,论证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

从1986年3月到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7次会议,组织专家讨论制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使这一计划更加切实可行,把风险降到最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组织了20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分成12个小组,对计划进行反复研讨和论证。后来又经过三轮极其严格的科学技术论证,最终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并确定了“863”计划的总体目标: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有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21世纪国家发展储备后劲。

当时我担任国家科委综合局副局长,主要负责起草“863”计划的政策框架(包括实施该计划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措施),供大家讨论补充。1986年5月25日,我先向讨论小组提出了“863”计划中的政策措施。

我在讨论稿中首先分析了当时高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学科(知识)密集(多学科);技术(支持)密集(多专业);资金(投资)密集(强度大);基础机构密集(配套)。因此要求组织协调有力、高度集中。二是变化快,风险大:不定因素多,探索性强,人员、知识、技术老化快,要求不断创新、更新。搞得好带动变革,搞不好造成大浪费,贻误时机,拉大差距。因此要求有好的战略、策略,高适应能力、高应变能力,以承受风险,取得效益。三是竞争激烈:高技术是形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支柱,是未来产业的技术关键,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世界各国通常的做法来看,“863”计划作为国策应处于优先地位,给予优惠政策。增加投资,记得当时启动资金为100亿元:前沿性的政府投资承担风险,技术开发鼓励企业承担;与此同时,鼓励各种联合协作,如跨国合作、合作研究、联合资助共享成果,特别鼓励研究机构、大学同企业合作;最后是重视成果转移:沟通转移渠道,完善转移环节,提供转移的优惠政策。一般情况下,各国以应用研究为主开拓新技术的工作,在大学设立基地,以充分利用其多学科和人才的优势;以新工艺、新产品、新产业为目标的工作,则以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为主要形式,以加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缩短转移周期,东西方国家皆然。为此,我在讨论稿中,把“863”计划的性质拟为:从经济、国防需要提出的高技术任务,要求计划面向21世纪的支柱产业,在20世纪作必要的储备(知识、技术、人才),并形成一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在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安排上和组织管理上,必须同整个科技计划的交叉协调,避免重复分散,另搞一套;必须同经济计划、国防计划衔接配套,避免造成脱节,“干一个扔一个”;要兼顾体制改革的方向,不要走老路、错路。

我提出,在实施“863”计划的时候必须对以下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对达到“一定能力”的理解。一是跟踪能力,逐步实现,并曾提出,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而不能分散力量打“消耗战”。能够吸收当时国际先进科技成就,大大缩短差距,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消化吸收;二是开拓能力,创新、特色、突破、迎头赶上,有自己的一支队伍,一批基地。

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是:我国具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优势,配套协调,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支好的科技人员队伍。在国际上,由于我们实施开放政策,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少走弯路。

“863”计划的“蓝图”,是要以有限的财力、人力,实现有限目标,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适合高技术发展(脱颖而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即基础结构。一是一批前沿生长点和技术开发基地(设点布网);二是人才成长与培训系统;三是软、硬(件)支持系统(情报、技术、手段、制造、学术、市场等);四是管理方式与制度,集中与灵活,摆脱现行体制弊端,进行试验示范(铺轨开路);五是稳定发展的政策,积少成多,通过储备形成积累的优势。

另外,还要在必要的时候,实行“高技术特区”政策。一是在现有的体制下的唯一对策;二是特事特办的特殊政策;三是可先行改革实验,以推动、促进体制改革。

至于实施“863”计划的具体政策、措施,必须处处体现高度集中的权威与控制以确保目标实现;体现高度灵活的组织与制度以抵御风险。当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织措施。一是要建立“863”领导小组,中央授权其全权实施“863”计划,对有关重大问题及时决断和协调,以摆脱现行体制的限制;二是要按项目聘请首席科学家,主持专家委员会,就实施中的科技问题对领导小组提出咨询意见,对业务活动起指导作用,并定期进行评议。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委员会实行任期制和聘任制,不脱离原工作岗位,不设专门建制;三是各主题项目设专家组,推选或由主管部门聘任一名项目负责人主持专家组的活动,负责项目的业务实施和有关学术交流;四是人才队伍要少而精,采用聘用和流动两种人员结构,用不断更新的办法,保持创新能力;五是组织形式,采用多种模式,鼓励、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联合,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进行柔性研究与开发组织的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六是承担“863”计划任务的研究与开发单位享有较大的自,实行责任科学家制和合作人员聘任制,责任科学家有权根据计划规定的目标和本领域发展的情况,对工作内容、人员和经费进行调整。同时由项目的专家组、项目负责人对责任科学家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议。

2.保证计划实施的经费与条件。20世纪按100亿安排;经费、条件按任务配套,可以接转机动使用,并提供现代化水平的装备;采用滚动式计划办法,定期对计划内的项目进行评议、审查、调整;实行项目指标制,凡联合承担项目的,应优先支持;为参与“863”计划的科学家、工程师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日常的计划执行与控制(行政性工作),不另设办事机构,分别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承担。

3.积极执行开放政策,不误时机地、有计划地做好引进(包括)人才、派遣、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可以派专家长期到国外研究机构工作,以保持对前沿水平的跟踪;学术活动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随时派专家参加有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这些方面,应不受现行审批手续的限制,为此须拨出专门的外汇。

4.建立“863”计划情报网,统一计划协调,编辑内部系统参阅资料。

5.设立“功勋科学家”、“功勋工程师”称号,建立“火炬计划奖金”,以奖励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不专设,而是从“863”计划实施开始起步)。

1986年6月19日,我拟出实施“863”计划的体制措施概要:

作为一项战略性计划,“863”计划直接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领导,宋健、丁衡高两位同志具体负责,聘任首席科学家,建立专家委员会,请专家委员会就“863”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进行经常的咨询,同时,对项目的执行定期进行评议和业务指导,确保项目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计划的实施,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和科工委,在统一的计划中优先安排,以保证计划目标分步实现和综合协调,由有关人员组成联合办事班子,挂靠在国家计委。

各技术领域的项目确定后,通过招标打破部门界限,把任务落实到确有水平和人才的优势单位,特别要积极扶持一些多学科交叉跨部门联合的新型研究与开发机构,使这样的机构能够摆脱现行体制的束缚,通过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把水平搞上去,做到有所突破,造就人才,成为基地。

在各领域建立专家小组,并按主题项目和研究与开发课题分别任命项目主任和责任科学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放手使用中青年科技人才,让他们有职有权地担当起开拓未来高技术的重任。

鉴于“863”计划的跟踪性质,需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具有对外交流与合作、派出与引进等方面的灵活性,要简化外事审批手续,掌握一定的外汇使用权,以便不误时机地根据需要,跟踪国际先进动向,引进关键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各国的最新科技成就。

对那些预见到确能掌握或突破的技术,要及早在计划上配套衔接,及时转移应用和推广,尽快获得应有的效益,缩短周期。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承担国家远期攻关项目,要制订相应的鼓励、奖励办法,使科技人员安心探索和开拓,使主管单位支持他们的攻坚研究。

为了确保“863”计划目标的落实,在制订研究与开发计划的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管理细则和具体政策,使远期计划扎扎实实地分阶段推进,保持不断不散,逐步累积,成长实力,缩短差距。

拟定的“政策框架”经过讨论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一部分。198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呈送给邓小平同志后,他当即批示:“我建议,可以这样定下来,立即组织实施。”由于4位科学家写信的时间和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所以这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被称为“863”计划。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扩大会议,批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的科技政策,可见中国政府对这个计划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批准拨款100个亿给“863”计划,以推动这个计划的顺利启动。

比较借鉴,跟踪世界前沿课题

现在回过头去看,“863”计划之所以对我国社会尤其是科技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863”计划中的很多思想都不是凭空想出来,而是在结合本国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下有共性的东西,那就是都要讲效果、效率。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学习的,学他们的管理,学他们的技术,没有什么不可以。

在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学习的时候,在IBM公司当过营销副总裁的纽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院院长迪尔教授,曾详细给我介绍IBM公司的一种管理模式:该公司内有个“IBM”小组,大概有六七个科学家,其中有的还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IBM公司给这个小组的人什么特权呢?其中一项,就是世界上任何与计算机发展有关的国际会议,这些科学家随时都可以参加,所有经费实报实销。所以制订“863”计划相关措施时,就用了他这个办法。当然,并不是说科学家能够不用办出国手续和换外币,而是说他要有一个方便的渠道,随时出去,随时参与讨论,回来就能够变成他们的研究动力,而且带回的都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经验的综合。一旦需要这些科学家的时候就能用上。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4)

1. 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已经完成,材料已经整理好归档。

2. 按照上学期期末计划,实行了对16级医学营养专业单独开班上课工作,并协调好各项事宜(师资、教室及课程安排等)。

3. 与张书记、梁处长、窦主任一起到第三附属医院(柘城县医院)接洽师资对接事宜,经过4位医师的试讲,全部通过并于课程教研室进行了对接,根据实际情况临近期末安排了3位老师的授课任务,同时做好了督导安排,教学效果反应良好。为下一步医教协同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 新校区实训室建设第二批教学设备购置清单已经上报。

5. 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美容医学技术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基本结束。

6. 2019年底招标的实训教学仪器部分已经安装好,等待验收,其余正在陆续进行中。

7.鼓励青年教师(党员)积极参与申报科研课题3项。

8. 新增针灸推拿专业的申报书已经初步拟写完成。

9. 按照科研计划于2019.5.8下午邀请了市疾控中心专家王友谊进行专业学术讲座。

10. 对16级医学美容专业没有调专业的学生(目前还有31名)、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要求、意见对教务处进行了反馈。

11. 根据市场调查、社会需求现况,计划保留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技术方向),对于16级60余名学生,不能考取任何资格证书的情况下,经过专业调剂后仍然有30余名学生继续愿意学习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几位老师。因此,经过讨论、研究,我们想保留此专业方向,详见申请报告且已提交。

1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参加2019年全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一等奖为2所本科院校),3名学生分别获得个人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13. 临床医学系胡佩兰红十字志愿服务队“6.1儿童节”到日月湖志愿服务站为儿童和游客进行医疗科普宣传及社会服务。

14. 办公电脑、打印机、窗帘等报告申请已经上报。

15. 实训室水管安装报告已经上交,个实验台、诊断床等购买清单已经上报。

16. 实验室规划建设

(1)OSCA考站装修、设计方案目前已有6家;

(2)第二批教学仪器模型采购计划已经做好;

(3)针灸推拿专业仪器设备采购计划已经做好;

(4)动物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

(5)各课程教学仪器采购计划正在论证中………

以上方案申报等待学校出台政策后然后按照要求上报。

16. 安排老师出卷,综合技能考核等期末考试相关工作。

17. 接教务处通知安排刘主任与教务处人员一起前往武汉考察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基地。

18. 根据学校要求临床医学系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及报告及相关内容文件6次。

19. 学期末各种总结、考核等。

20. 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其他临时性的工作。

21. 积极配合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

2019年下半年临床医学系工作计划

一、常规教学管理督导工作

二、按照计划方案,逐步启动3+2人才培养模式。

新生中拟选30人建一实验班,与三附院联合,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临床医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

三、争取完成2019年的教学仪器采购计划。

四、实验室建设

1. 按照计划实施OSCA考站设计、装修方案。

2. 康复实训室计划设置3-5个样板房间。大厅规划,文化墙方案等。

3. 逐步完善各类实训室建设。

五、轮转见习  经学校同意后,计划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轮转见习安排在柘城县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六、专业技能大赛  2019年10-11月份,临床医学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预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

七、开展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专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直是个“短板”,2019年下半年计划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福利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带领“胡佩兰服务志愿队”利用课余时间拟于相关部门联合深入乡镇、社区、养老机构及相关福利机构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八、师资队伍建设

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派出2~3名教师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践锻炼,选派3~5 名优秀青年教师外出培训,学术交流。

九、教科研工作

根据新的职称晋升政策的改革,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局面。一是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二是通过激励措施提高老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的质量。四是做好教科研(含)的工作量统计工作。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5)

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温室气体控制技术,CCS技术总体上尚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目前仍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决定规定了CCS活动在正式作为CDM项目开发前,仍需妥善解决包括选址标准、长期安全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但首次为CCS明确了CDM这一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有可能推动全球CCS技术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2 主要发达国家CCS技术发展部署

为掌握未来CCS技术优势,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CCS的研发和示范活动,并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推动CCS的发展,试图尽早掌握该技术,以实现在控制本国排放和全球CCS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加强了对CCS研发和示范的支持,围绕CCS的部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颁布CCS技术发展路线图或相关战略规划,明确近、中、远期技术方向和研发重点,设立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等措施加强国家层面技术政策的指导和宏观协调。近年来,美国、欧盟、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均制定和颁布了国家或区域层面的CCS技术发展路线图,在各自温室气体控制目标下,一方面明确各国未来20-50年CCS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和关键环节,引导各种渠道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从系统层面安排部署重大项目研发和示范计划,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14]。在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方面,美国的动向值得关注。2010年2月,奥巴马总统以备忘录形式要求美国国务院、能源部、环保署、财政部、科技政策办公室等14个联邦部门或机构建立CCS部际工作组,要求该部际工作组确保到2016年美国有至少10个CCS商业化示范项目运行,在10年内使CCS在经济上可行[15]。特别工作组由能源部和环保署共同牵头,将在联邦层面制定一个全面协调的CCS商业化发展战略。

(2)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私有投资加速开展全流程CCS项目示范,将推动CCS技术商业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国内经济复苏的手段。为推动CCS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美国于2006年启动了“未来发电计划(FutureGen)”,欧盟2005年提出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CCS旗舰计划(Flagship Program)”,但因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各方面原因一直进展缓慢。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在其经济复苏计划中大打CCS牌,作为促进其经济复苏和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的有效手段。2009年初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有34亿美元拨款与CCS相关,其中18亿美元直接用于支持包括“未来发电2.0计划(FutureGen 2.0)”在内的CCS示范项目。2009年底,“欧洲能源复兴计划”批准了首批6个全流程CCS示范项目,资助共计10亿欧元,占到整个欧洲能源复兴计划资金总额的四分之一[16]。这些政府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将吸引大量的私人投资,刺激短期国内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将极大地推进CCS技术示范和商业化,在确立自身CCS技术领域领先和优势地位的同时,创造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3)通过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CCS合作平台,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强知识与经验共享、推进CCS技术商业化应用。CCS技术的发展需要原本属于不同行业技术间的系统集成和优化,并开展跨行业的全流程示范。为推动CCS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均建立了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平台,在加速技术研发、开展工程示范、促进经验共享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CS合作平台的形式多样,比如美国建立了包括美国43个州、加拿大4个省共350多个组织的7个区域性碳封存合作倡议;日本则建立了由发电、石油、工程等行业共37家公司联合成立的日本碳捕集与封存有限公司,作为推动CCS发展的执行实体。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零排放合作平台”,该平台于2005年由欧盟委员会与几十家欧洲能源企业、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学界和金融机构共同建立,旨在推动欧盟范围内CCS的大规模实施,确保在2015年前启动10-12个全流程的CCS示范项目[17]。零排放合作平台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技术研发、项目示范、政策法规、公众宣传四个工作组,从政策咨询和建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经验共享、CCS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公众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已成为欧盟推动CCS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主要平台。2010年9月,欧盟委员会又推出全球首个CCS示范项目网络平台——“CCS项目网络”,要求获欧洲能源复兴计划资助的6个CCS项目通过该网络平台共享知识成果和示范经验[18]。

(4)开展CCS“硬技术”研发和示范的同时,重视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和规范、法律法规、公众接受度等技术应用“软环境”的建设。CCS技术应用涉及多个环节,其推广和应用需要健全的国内法律法规体系给予支撑。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均积极推动其国内政策和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并在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公众接受度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欧盟于2009年4月制定了地质封存指令(Directive 2009/31/EC),详细 规定了封存场地选址、封存许可证发放、监测、封存场地运营和责任、信息公开、新建电厂必须预留捕集场地等的具体要求,以及对现有各相关指令的修订,建立起在欧盟内开展地质封存的法律和管理框架。澳大利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来支持CCS的部署,包括推出《CCS监管指导原则》、《修订海洋石油法》等。美国则通过环保署、交通部等职能部门和各州,积极建立相关的规章和法律框架,目前已完成对《清洁空气法案》、《安全饮用水法案》等的修订,初步建立了开展地质封存的具体规章[9-11,19]。

3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与CCS相比,中国更重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将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视为一个技术系统部署相关研发活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先进能源技术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开发高效、清洁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明确将CCUS技术开发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尽管起步较晚,中国CCUS技术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地开展了工业级的捕集示范,并在利用等技术环节形成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了自身的技术特点。当前,中国CCUS技术研发活动主要在两个层面分别由政府和企业主导开展。

政府主导的研发活动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等部门部署。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的部署以及相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国内有关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围绕CCUS开展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一些中小规模工程示范。战略研究方面,“十五”、“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开展了CCUS技术长期减排潜力、CCUS技术发展规划等战略研究。基础研究方面,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部署了“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项目,针对我国油田特点研究使用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在技术研发与示范方面,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安排重点项目围绕矿化、微藻固定制备生物柴油、基于IGCC的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进行部署;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围绕高炉炼铁减排与利用、煤制油高浓度捕集与地质封存、富氧燃烧捕集等组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在“十二五”先期启动了相关的项目。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框架合作,并组织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中美清洁能源中心、中欧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NZEC)项目、中欧碳捕集与封存(COACH)项目、中意CCS技术合作项目、中澳地质封存项目(CAGS)等一系列合作。

此外,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等部门,以及广东等省市地方政府也通过各自渠道部署和开展了一些CCUS相关的战略研究和研发活动。

企业层面自主开展的研发与示范活动主要围绕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2010年,中电投在重庆建成了规模为1万t/年的捕集示范装置;华能集团2008年和2010年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了年捕集能力为3 000 t和12万t的燃煤发电捕集工程示范;中石油在吉林油田开展驱油与封存先导试验,已累积注入超过12万t;中石化于2010年建成了3万t规模的燃煤电厂捕集与EOR示范;江苏中科金龙公司建成了以为原料的化工合成生产线,年利用约8 000 t。

4 进一步推动我国CCUS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政策和发展部署,我国尚存在以下四点不足:一是目前我国CCUS相关技术政策仅是关于该技术重要性的指导性表述,尚缺乏可以指导国内近、中、远期CCUS技术发展的系统性科技政策;二是现有研发和示范项目多聚焦单一技术环节,尚无明确的大规模全流程的CCUS示范项目计划和部署;三是研发和示范活动多为单个企业主导,尚缺乏跨行业的合作平台;四是现有工作多侧重CCUS“硬技术”的研发,对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与规范、技术标准、公众接受度等技术应用与推广的“政策环境”建设关注不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CCUS技术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国家层面对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应组织编制并尽快我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中国发展CCUS技术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一方面明确未来CCUS技术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从系统层面安排部署重大项目计划,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

(2)加快推进跨行业的CCUS技术合作平台建设,促进行业间技术集成和全流程示范项目开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电力、石油行业相关企业和有关科研院已开始酝酿成立“中国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成立后将成为行业间、领域间技术集成和全流程CCUS示范工作的平台。应推动该联盟尽快成立,相关科技资源也可考虑向联盟倾斜,加强我国CCUS技术的跨领域合作与集成创新。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40-01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专业需要。

根据专业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无现成的程式可依。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一、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加大课程信息量,并强化实践环节,电脑设计软件课程是电脑美术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重组,打破各门课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

二、加强就业环境和渠道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

积极与社会上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分阶段组织学生实习,初步建成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市场,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将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等课堂搬到工地,将平面设计课搬到广告制作现场,并安排学生对建筑装修及广告公司进行市场调研等,所有这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紧密联系和依托行业协会,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为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实习就业挂钩,广开就业门路

结合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性强,专业实习要求高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实习、调查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并安排教师与实习单位密切配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调查工作。比如,根据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实习计划,对毕业班的学生集中一到二个月的时间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和有志向的工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企业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向企业管理者学习,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实习,一方面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向企业和社会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通道。

三、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完善。

(二)根据专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电脑美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更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专业教师要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学术研究水平和设计、动手能力,在教学上要不断的推行新手段新方法,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7)

一、选课、备课、上课凸显创造性美术教育

(一)选课方案凸显美术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和以往的课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体现在各年级教学模块的设置及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第一学分课程安排了美术鉴赏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因为有了前面几年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经验,实施起来比较顺利,只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开学前,我们在已经制定的三年美术实施方案基础上,又制定了“美术学科选课方案”,对原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原来计划中安排的内容有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内容,内容可能过多,针对学生的需要及学校教室有限的实际情况精选了绘画、设计、工艺三个模块的部分课程内容作为选修。绘画主要开设素描与色彩的绘画基础班,设计主要是电脑平面设计和三维建模造型,工艺方面开设剪纸选修课程。我们就课程设置、选课分班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划和调整,把新学期制定的方案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开学后我们又把这一方案向全体学生公布。

(二)教师备课体现创新教学理念

每周二上午集中教研和备课,加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横向联系,并使其相互补充协同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研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独具特色的备课活动。

(三)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改变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相应随之改变。首先,老师不再满堂灌,只讲基础知识;其次,引发的问题、有些技法问题,老师提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研讨、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每个教学班都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带着问题讨论,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解决问题。思路拓宽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教学也有了新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展示自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让同学们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共享。

二、研讨、整合美术教学模块,推进创造性美术教育

(一)研讨美术模块教学

笔者进行了模块教学经验交流讲座和高中“美术鉴赏”“建筑”“电脑设计”三个模块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高中美术欣赏方法与教法》讲座较为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模块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更大限度地陶冶审美情操,增强实践能力。另外,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配合下,我们美术教研组还进行了影视和工艺两个模块“同教材不同教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把握,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同教材同课题不同教法的教学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二)整合美术模块教学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重点及其方法,实质上就是教师编制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侧重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8)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

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美]埃森?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日]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郭泰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2,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2.《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J?)著;韩怀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13.《未来生活的选择》/[英]约翰.埃尔金顿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17.《体验经济》/[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8.《消费者行为》第三版/[美]所罗门著;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

38.《麦肯锡理念》》/[美]埃森?M.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39.《公司战略计划》/[加]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44.《体验营销》/[美]B.H.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0

45.《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俞浪复编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46.《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刘军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9

52.《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美]比尔?卡波达戈利,林恩?杰克逊著;关海歌、路小林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1

54.《供需新规则》/[美]

里克?卡什著;音正权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55.《金字塔原理》/[美]明托著;王德忠,张询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5.《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王受之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4.《品牌再设计》/(美)凯瑟琳?费西尔编?夏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

16.《器具的进化》/[美]亨利.佩卓斯集著;丁佩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0.《剧本导引—资讯时代产品与服务设计新法》/[台]洪德彰,林文绮,王介丘著?—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

21.《包豪斯》/[英]慧特福德著;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4.《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朱海松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30.《品牌领导》/[美]艾克,乔瑟米塞勒著;曾晶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4

31.《不守规划的创意》/[美]鲍.吉尔著;邱顺应译?—台北:滚石文化,2001,1

34.《定位》/[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42.《总体设计》/[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49.《世界顶级设计作品选--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著;?—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33.《分析的艺术》/陈功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跳出思维的陷井:日常生活中逻辑的威力》/[美]坎纳沃著;王迅,徐鸣春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2,3

35.《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36.《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37.《社会学(第十版)》/[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9)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顺应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专业需要。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以适应企业现代特性,并为将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3、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并达到相关行业中级技工以上的技能要求,同时做到一专多能。4、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或转产对职工的转岗要求。5、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修养,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的特点。6、掌握相关行业标准,熟悉广告、建筑、装饰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

(二)根据专业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无现成的程式可依。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和课程设置的意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教学改革不是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提高,因此,应以电脑美术教研室牵头,和视觉传达系、教务处一起组织学生座谈,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二)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科学合理设置电脑美术专业课程”的专题教研活动

听取一线专业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见解。根据市场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整合。积极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确立“启迪思想”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三)在教学中尝试以先训后教的方式,形成实训-课堂-实训-社会的完整教学环节

(四)进行市场调查,对课时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课程加大授课时数,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

(五)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在课程整合方面将传统单一的绘画素描、绘画色彩课程与设计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为专业服务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美术设计课程与PHOTOSHOP、CORELDRAW、3DMAX软件课程编排相涵接,课程整合后使实践和理论更紧密的结合,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程完善,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精、课程门类全。结合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引入课堂, 构建专业系列课,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六)根据电脑美术教学要求,确定教学设备设施建设计划,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课题设计

制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发展规划,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电脑美术设计相关设备的配置计划,进一步完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添置教学必备设施设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对新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思维、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以老带新”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八)改革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的运作模式

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尝试将电脑美术教研室对内为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工作室,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并将有关设计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而且搭建了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

(九)对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业务及职业道德、教学及专业思维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代在发展,教师也应处在不断学习之中。一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同时还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专家组成一支精干的校外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多层次多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艺术创作和课件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以课件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及时更新专业软件版本,在教学中综合开设相关设计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机地融入创造性启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形成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新、技术应用全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加大课程信息量,并强化实践环节,电脑设计软件课程是电脑美术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重组,打破各门课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多门课中间的重叠以及每门课的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拓宽教学领域,创造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环境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

积极与社会上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分阶段组织学生实习,初步建成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市场,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将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等课堂搬到工地,将平面设计课搬到广告制作现场,并安排学生对建筑装修及广告公司进行市场调研等,所有这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紧密联系和依托行业协会,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为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和邀请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家讲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实习就业挂钩,广开就业门路

结合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性强,专业实习要求高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实习、调查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并安排教师与实习单位密切配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调查工作。比如,根据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实习计划,对毕业班的学生集中一到二个月的时间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和有志向的工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企业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向企业管理者学习,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实习,一方面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向企业和社会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通道。

五、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完善。针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今后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把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瞄准市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二)根据专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美术调研工作计划篇(10)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上一篇: 班干竞选演讲稿 下一篇: 履职尽责整改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