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1 22:27:00

学校后勤论文

学校后勤论文篇(1)

二、优化队伍,增强服务育人功效

后勤工作的巨大育人作用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地位非常明显,后勤职工对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要清楚,要发挥群体作用,充当育人急先锋,使自己获得职业自豪感。最近武汉媒体报道的某高校宿舍管理员56岁的陈梅清用“穿越体”文言文与学生交流,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楼管大叔”,他的一言一行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着学生。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后勤工作者同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担当者。因此,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后勤服务队伍,增强服务育人的功效。笔者认为,优化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夯实工作基础。首先抓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抓学习培训,坚持政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技能。二是强化三种能力。一要强化预见能力。后勤部门要实事求是地制订财务预算、岗位设置、财产与安全管理等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二要强化应变能力。经常性巡查校园,通过调研了解情况,制定安全、维修等预案,准备多种应变措施,去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三要强化决策能力。作为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者,要多谋善断,吸纳员工的建议,提出全面的、系统的工作方案。三是关注细节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服务无空白,时时能育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温暖每一个心灵”,关注师生感受和需要,倾听师生声音,要实事实干,不求形式上的花架子,只求“实打实”。安排人员要考虑细节,学校应为学生选择“家长”式的后勤人员,这些人应具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宽容心,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东西湖职校在这方面主要做法如下:第一,注重组织学习。每周或者间周一次部门例会,传达学校工作方针,统一员工思想,了解工作信息,研究解决办法等。组织后勤各工种、食堂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现场观摩。第二,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学校每年举行的教师大比武活动,开展后勤服务竞赛。如开展电路检查与安装、水管检查与更换、配菜与烹饪等竞赛活动,借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第三,关注细节管理。结合人岗责的制定,让工作“无死角”,并定期组织人员到实训场所、教室、宿舍楼等处巡查财务使用、水电和房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此,东西湖职校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员工与师生的关系较为融洽,员工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传递着正能量。

学校后勤论文篇(2)

作者:张俊燕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后勤党委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后勤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然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高校师生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对校内后勤服务提出了“物美价廉”的服务要求。在物价、人力、资源等成本日益上涨的今天,后勤党组织如何在改革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地发展,值得广大后勤党员深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后勤的党风建设工作必须结合我党新时期的理论政策,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真正起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建工作的战斗性和实效性。从现有的问题出发,以“三服务、两育人”为根本目标,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知识学习、组织工作、反腐倡廉等角度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干部凝聚力与感召力,提高党组织的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后勤党风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后勤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做好后勤职工的党建及思想工作,提高后勤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偏低,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个别职工甚至会受落后思想观念影响和限制,尤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校内在编职工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的调整或消失,如果不加强思想教育,宣传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就会成为后勤实体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另外非事业编制员工在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中,承担着繁重而辛苦的服务保障任务,其中不乏一些年轻、学历高、有一定专长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影响,在非事业编制员工中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党员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后勤实体的党组织要全员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员工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准。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建设学习型后勤党组织思想素质是做好后勤工作的保证,而理论知识水平是全面提高后勤党员队伍素质的基础。后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后勤人员的服务精神和辛勤工作,也离不开顺应时代潮流的学习与思考。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后勤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后勤队伍中非事业编制员工较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和大学生对后勤保障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不断强化学习型后勤建设,全面提升后勤干部和员工队伍的素质,继续加大管理干部、骨干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党员学习力和创造力,提高技能和政策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在学习型后勤党组织建设中,也需要切实把学习变成整个后勤组织的行为,通过不断地学习,真正促进每一位干部思想水平、理念境界、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每一位员工综合素质、技术能力、服务水平的提高。结合后勤特点,加强和改进后勤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后勤党员干部作为党组织在后勤系统的代表,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是维持学校后勤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风气的代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作风建设方面树立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党员干部作风状况不仅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能否在后勤部门得到贯彻落实,也关系到能否有效协调后勤内部各种利益冲突、防止不良干群关系的出现,以至影响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信心。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管理,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加强和改进后勤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中层管理干部的重要性,他们在单位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对上,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转效率和工作成败;对下,他们是单位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作为高校正常运转的保障部门,后勤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直接影响着学生及周围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鉴于这种情况,后勤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党员的廉政管理,防范不正之风和不良侵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后勤实际,强化后勤制度建设,并贯彻落实到后勤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保障服务工作中,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新时期高校后勤党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通过后勤党风建设工作持续增强后勤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使后勤人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后勤论文篇(3)

Guide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

【Abstrac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hasimportantrealisticsignificanceto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mustgrasptheconceptof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inaproperandcomprehensivemanner;commandtheoverallsituationof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oastobuildnewlogisticsupportsystem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21stcenturyandmakeeffort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促进和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后勤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的全局,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发展的实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精髓是统筹协调;关键是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后勤来讲,其实质是在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用新的后勤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后勤更快、更好地发展,推动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高校后勤发展战略又称高校后勤进攻性战略、增长性战略,是学校充分利用外部机会,挖掘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求得学校后勤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纵观历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高校后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了一些好的改革思路,探索了一批好的发展模式。但距营造和谐后勤的需求,还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不断深化后勤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来确定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促进高校后勤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各自分担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强化责任,各司其职,从人、财、物各个方面支持高校后勤的发展。

建什么样的高校后勤?怎样发展高校后勤?我们必须搞清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摸清本校后勤的现状以及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拟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对策及措施。要根据建设更好层次“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每一所高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后勤社会化方向,抓住机遇,开拓大视野,策划大思路,选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多元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适度发展战略、联合发展战略、师生高满意度发展战略等,努力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更大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

3.1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为人本,要求我们考虑后勤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学校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后勤宗旨,服务育人,我们应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贯穿到后勤各项改革中去。

3.2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既要坚持重点发展,也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制订配套的政策规章,走适合自己的后勤改革之路。后勤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结构为载体,以效益为目的和标尺,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3.3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后勤的眼前增长并不等于后勤有后劲,后勤规模大并不等于后勤结构优,后勤速度快并不代表后勤质量高,后勤力度大并不代表后勤效果好。因此,我们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既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学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后勤工作新局面。

4.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为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依靠高校自身强大的人力优势,引进急需的后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狠抓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把后勤员工的培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另外,还要强化“以岗定责、以责定酬、按劳分配”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制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留人用人环境,为后勤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4.2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不可分隔。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要求高校后勤改革必须与学校的改革同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有的、落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只有在深层次上展开改革,并取得新突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二十一世纪高教事业的发展要求。

4.3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整合后勤资源,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实施精品战略。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对后勤人、财、物、制度、战略、经营、文化等进行整理,集成为后勤集团,实现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把后勤职工推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并按照产权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解决投入、产出和后勤服务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将后勤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使后勤实体经营成本最小化,发展空间最大化,创造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校后勤跨越式发展。

4.4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导入“ISO9000族”国际标准,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但无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都有一个提高和稳定教育与服务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二十一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学校后勤论文篇(4)

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管理效能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教育问题单凭教师个人能力是不能解决好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为了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我校充分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为每个班级建立了网上班级空间,班级空间分为班级日志、班级相册、班级视频、班级作业、家长寄语等功能,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账号,随时随地登陆进入自己的班级空间中,发表日志、图片和视频,查看当天的作业,给老师留言等。班级空间拓宽了传统班级管理的时间、空间限制,家长朋友随时可以通过空间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通过图片了解孩子班级环境及近期各类活动。家长还可以在班级空间上表达家长之声、交流家教经验、共聊育儿话题,同时也可提出班级建设意见或建议。班级空间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实现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空间中深度交流沟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的快速普及,我校及时开通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又开辟了一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沟通的快捷通道。此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学校的舞台,还是一个及时反馈平台。通过发送互动问题,收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师的教育教学、班务管理、职业道德等,反映家长和学生的心声,为学校的决策,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提供了依据,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有了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就更完整了,管理效果也事半功倍。

学校后勤论文篇(5)

2.加强和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要点

2.1树立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既然学校开展后勤管理工作是为了使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加舒服安心,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那么,在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在学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项规定、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切实考虑到学校内师生的实际需要和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师生解决困境难题,提供最优质和最贴心的服务,进而有助于他们安心教学和学习,并且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目的。

2.2建立和健全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

这个主要是指作为在学校内部直接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总务处,就是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这一职能部门一定要建立和健全投诉处理、回访制度、员工绩效考核、师生奖惩制度以及动态监督控制管理制度等相关的民主管理体制。这样一来,既可以及时地了解与掌握学校内师生的校园生活状况以及教学状况,并且及时地予以解决改进,又可以监测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非合理行为,并且及时地采取惩处解决措施,进而就能够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与壮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学校后勤论文篇(6)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然而,在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者的年龄普遍偏高,后勤队伍的干部也往往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比较陌生,这就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年龄较大的后勤管理人员个人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年龄较大,对于新兴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接受程度不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是非常困难,甚至有很多后勤教师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处理阶段,这对于后勤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学生宿舍信息化的问题

学生宿舍管理历来都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宿舍管理包括入住学生的个人档案、人员迁入和迁出记录、供水供热以及电器使用等,在传统的宿舍管理过程中,这些记录都是通过人工登记完成,在查询的时候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现纰漏。同时生宿舍是一个人员相对变动的集体,学生由于毕业、入学、宿舍调整情况都需要进行登记信息的调整,而手工记录的登记册不便改动,另外造册又很难与原登记名册进行关联,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将宿舍入住学生的个人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通过软件程序来进行宿舍的人员管理。

3.学校食堂管理的问题

食堂管理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且学校食堂是非盈利部门,既不能牟利,还要搞好伙食,不仅吃好,还得健康。然而,在实际食堂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食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成本原因菜品单一、员工素质较低等,这些都制约着食堂的良好发展。因此,学校食堂也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把信息管理系统引进食堂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食堂的效益,结合市场合理制定食堂的饭、菜价格,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协调,统一管理,不断优化食堂管理。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探析

1.提高认识,培养管理人员个人素质

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要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先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化素质,开展后勤人员的信息化培养,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个人信息素养,同时也要大力宣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处,作为后勤管理人员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后勤管理的繁杂和困难,同时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率都会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起后勤人员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校后勤论文篇(7)

作者简介:蒋伟(1979—),性别:男,籍贯:辽宁,职务或职称: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管理;张黎宇(1984—),性别:女,籍贯:吉林省通化市,职务或职称:办公室文员

高校后勤部门所涵盖的工作内容十分繁杂,但正是这些繁杂的工作才确保了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可见,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后勤工作具有育人的功能。本文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提出后勤工作育人功能这一概念,然后分别就育人功能和它的具体作用进行阐述。在讨论了后勤育人功能建设的必然性后,给出高校育人的实现途径。

一、高校后勤工作育人功能的提出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之所以提出这一功能主要处于以下两点思考:

1.高校的职能定位使然。高校作为一类教学管理单位,它的核心职能便是教书育人。无论是研究性大学还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高校,都必须以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工作的重心。与之相适应,高校后勤部门也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办学职能而存在着,并在二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范畴下完成着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只有从整体上来把握后勤部门的职能定位,才能在部门工作模式创新上不偏离育人这一核心功能。

2.高校的目标管理使然。目标管理构成了高校管理的重要形式,简单而言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大领域。后勤工作则构成了目标协同的对象之一,而它最终将导向高校的总体育人目标。从中不难理解,后勤工作无论如何繁杂都导向了助力高校总体育人目标实现的轨道之上,从而它自身也必然存在着育人功能。

二、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及其作用

1.高校后勤育人功能及内涵。

1.1服务育人。高校后勤部门的工作范畴直接体现在了“服务”这两个字,诸如学生餐饮服务、学生住宿服务、教学硬件维修服务,以及教学和生活中的供电供水服务等,都包含了服务育人这一功能。

1.2管理育人。唯有建立起校园秩序,才能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为此,后勤工作对学生用餐时间的管理、就寝时间的管理,甚至对学生用电安全的管理等,都起到了育人的功能,而且这是其它教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1.3环境育人。整洁的校园环境、赏心悦目的教学办公环境,都将对日常教学带来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借助物化的校园环境,来向学生传递着学校的人文内涵,以及向社会展示学校的精神面貌,进而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4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等。后勤部门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学生通过劳动付出而获得物质回报,这种基于按劳分配为主线的劳动形态,便起到了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

2.高校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作用的呈现已经蕴含在了以上育人功能之中,概括来讲,后勤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扎实的教学保障、建立起了高校生活中的制度和行为文化,以及在勤工助学中使学生正视了自己的能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后勤育人功能建设的必然性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一背景下发挥高校后勤育人的功能优势,将能在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而言,必然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增强自我时间管理的必然性。与学生联系最近的后勤工作主要是餐饮服务、寝室管理等,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存有刚性的时间约束性,这就迫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计划安排自己的时间。

2.形成制度自我约束的必然性。不难看出,后勤在餐饮服务和寝室管理中的时间约束性,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向学生公布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制度能向学生提供一种稳定的预期,并促使他们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中,形成制度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高校后勤育人的实现途径

1.建立教学及学生管理等部门与后勤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了信息沟通平台,多部门与后勤部门之间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来实施沟通协调工作。再者,职能部门负责人还应经常性进行人际互动,从而来增强相互信息和理解。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后勤职工育人意识。后勤部门的职工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从而他们的育人意识相对薄弱。为此,可以采取与教学部门联谊,以及与学生代表进行小组访谈的方式类提高他们的意识。

3.规范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度管理仍是保证后勤工作质量的关键,但这里应强调“规范”二字,即后勤部门的管理者要杜绝“人治”,应在制度框架下公开、公正的进行人员管理。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随着高校内涵式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后勤部门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从而使后勤管理工作没有死角。

5.营造后勤文化氛围,让服务环境育人。后勤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可以在学生会和各大社团的协助下,举办学生厨艺比拼、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从而让服务环境育人。

6.搭建与大学生交流平台,让实践活动育人。这里的平台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在与教学院系、教务处的多部门协同下,可以定期开展与大学生代表的交流活动,并挖掘自身的勤工助学岗位资源。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当前高校管理层需要正视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并在后勤工作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上提供支持。另外,后勤部门负责人也需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

参考文献:

[1]朱凌.高校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论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学校后勤论文篇(8)

随着高校后勤集团所面临的校园环境、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当前,在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普遍重视人才引进、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发展和薪酬福利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后勤人员的文化建设普遍缺乏,存在观念陈旧、理论不足、措施缺乏等情况,制约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最大效用的发挥,不利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实现。

一、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协同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来说,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后勤文化建设都具有协同关系,在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文化建设,对建立一支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员工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部分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寻求一定的解决方案。(1)员工流动性大问题。研究调查显示,计算编外人员流动性的情况下,高校后勤员工的流动性达到30%左右。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降低员工流动性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雇佣理念,关注人力资本的“人性”特征和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等方式有效降低员工流动性,同时提高员工的规范性和主动性。(2)外聘员工管理困难问题。外聘员工比例较高是当前高校后勤的重要特征,外聘员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用工管理不健全、专业技能弱和流动性大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外聘员工的高比例必然长期存在,对其管理困难的解决途径中,进行外聘员工的文化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当前高校后勤的服务管理在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各组织、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并没有建立较为统一的员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员工甚至包括部分管理层都存在服务意识低下,对高校后勤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建立后勤员工责任意识、激励意识和效率意识,有助于提高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水平。(4)高校后勤与高校文化脱节。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后勤存在的文化缺乏或与高校本身文化脱节甚至抵触,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发挥。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必须契合高校整体文化,才能实现与高校的协同发展。

(二)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的市场竞争力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文化建设不局限于人员的组织文化建设,还包括市场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后勤员工在转型过程中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对市场化运作模式不熟悉,依然存在行政化思维,导致高校后勤整体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没有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完全的市场化主体,造成效率低下和市场竞争力缺乏。

(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员工的整体形象

由于转型期和历史遗留问题,高校后勤在社会、师生和学校中的形象不太好。一是由于高校后勤队伍庞杂,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文化的引导和束缚,导致管理问题频发,给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和负担,难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师生的服务需求;二是高校后勤对市场文化和校园文化把握不准,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忽视这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时没有实现自身的文化提升,造成了组织文化缺位;三是高校后勤普遍缺乏对校园文化的了解和重视,与校园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师生中形象较差。要扭转当前高校后勤的整体形象,必须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在管理层、窗口单位和普通员工的各类层级人员中实现文化培养和文化建设。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高校后勤集团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培训。培训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实际情况看,培训的频率、规模以及范围均非常有限,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覆盖面较小;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领域,对文化建设的培训内容(包括德育、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仅占10%。二是组织文化活动。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活动一是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主导方向的组织文化活动,如部门文化建设、部门精神理念设计和部门活动;二是以工会为主导的员工文化活动,如各类文体活动等。但这两类活动存在着对文化建设理解肤浅、参与度低,激励性差等问题。三是表彰与激励。表彰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建设的作用,即树立文化标杆,倡导文化方向的作用。但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忽视表彰的文化建设作用,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激励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总量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依然集中在信息档案管理、薪酬管理、激励与考核等方面,对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实力”缺乏重视。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方式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文化建设的手段无外乎上述三种,且第三种在实践中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低。文化建设没有成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只是其附带的一项工作,缺乏专门的保障和评价体系,其实效性很低。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维度构建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的构建是高校后勤企业化、市场化的直接要求。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可以参考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构建的相关框架,同时考虑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高校后勤的市场文化。(1)精神文化。在高校后勤的员工队伍中进行符合高校后勤的精神文化构建,是其市场文化的基础。这一基础既包括市场文化的最基本概念,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交易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市场文化,还包括企业经营中所倡导的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包括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活动中所必须有的更高标准,如质量保障,安全第一,服务与盈利的平衡等。精神文化的构建有赖于后勤人力资源部门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表彰等具体行为中的传播。(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文化的基础,是整个高校后勤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制度文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规范,通过规范和激励的方式使高校后勤员工遵循制度规范,包括各类行为准则、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良好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在文化建设中将制度文化从具体制度中抽象出来,作为文化建设的专门途径,配合制度体系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化表现,通过高校后勤员工的精神风貌、经营作风、服务措施等方面来具体表现,是与高校师生、企业合作伙伴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属于高校后勤的特有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的构建,不仅仅是在管理干部、也不仅仅是在编内职工,应该覆盖到包括编外职工在内的整个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并根据各个层级的不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行为文化的构建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校园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与高校后勤的企业属性密切相关的,是高校后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的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后勤来源于高校、立足于高校并且服务于高校,其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都必须契合相应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1)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吸纳。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校园文化构建,首先应该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吸纳。即清楚地分析和认识所服务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在后勤集团员工中培育适应校园文化的企业文化。如在崇尚自由、包容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后勤也应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体作用,重视建立类似“学生总经理助理”“围合分团委”“食堂监督岗”这样的组织,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将其纳入后勤人力资源系统,配合开展工作,从而调整自身和学校文化的契合度,最终提高学校师生对后勤员工和后勤文化的整体认可程度。(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仅要吸纳和契合校园文化,还应该通过自身员工的文化建设,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后勤集团员工作为与高校师生接触时间最长、面积最广的学校工作人员,其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必然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已经在部分高校后勤集团“光盘行动”的文化建设中得到了体现。一个规范、严谨、友善的后勤员工,必然会对其服务对象带来文化上的反思和进步。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政治文化构建

高校后勤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不但关系着高校后勤各项任务的完成,还关系着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和育人宗旨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构建中,还必须强调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构建,首先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员工的进、升、退等业务性工作,同时还包括员工素质的养成和整体能力的提升。政治文化的构建,要加强政治文化与后勤管理之间的融合。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借鉴企业管理方式,依靠经济杠杆、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等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思想政治工作与如上管理手段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在后勤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重将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手段中。政治文化的构建,需要创新方法,如结合技能竞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与高校其他部门合作引入师生进行行为教育,加大表彰宣传力度进行榜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庆波,石金波.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2011(32):230

[2]杨一琼.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和谐雇佣关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1,(12):247.

[3]初汉明,王京虎,项雪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培训工作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5):55.

[4]黄左女.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激励探析[J].高教论坛,2013,(11).

学校后勤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71-02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必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后勤文化正是服务与文化的结合,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其中以高校后勤文化尤为突出。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式,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向社会化发展的标志,随着“文化后勤”工程列入《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工思路程,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大部分高校后勤的运行体制以及机制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准企业的运行模式,但因种种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法人企业和高校分离的状态,长此以往高校后勤出现了独树一帜的企业与行政部门的双重属性,所以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后勤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文化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

(一)精神文化

高校后勤精神是一个高校后勤实体的整体精神面貌,是高校后勤企业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的共同心理和行为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以及精神价值传统。具体来说,高校后勤体现的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互助友爱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人员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理念,通过对这种精神的不断传播与传承,可确立行业规范,引导价值取向,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最终达到塑造良好后勤实体形象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

高校后勤的制度文化是后勤人员为了后勤实体生存、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简言之就是服务规范,也是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以高校后勤文化宗旨“三服务,三育人”为基础的,“三服务”包括为师生生活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三育人”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立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高校后勤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和后勤实体的工作和监督关系要有制度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激励竞争机制;对人、财、物的管理也同样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的意义在于有力地支撑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得到后勤人员的认可下,巧妙地将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制度的矛盾,从而可以更好更公平地约束员工行为,减少矛盾冲突,形成后勤实体自身特色。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即行为层,高校后勤行为文化具体来说是指后勤人员在后勤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后勤行为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后勤实体业绩的提升以及后勤实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理人员和员工组成了后勤人员,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可以让员工最大限度发挥才干而又和谐竞争的环境,员工则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配合后勤实体要求以及实现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要以高校为载体对广大学生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循序渐进地推行文明服务、行为规范和承诺,力图使学生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物质文化

高校后勤的物质文化也称为物质层,是指后勤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物质形态为主的表层后勤文化。主要包括后勤环境和后勤产品。后勤环境包括校园环境以及提供给广大师生职工的服务环境。通过不断优化这些环境,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物质文化氛围,起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可以为后勤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后勤产品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文化表现,比如后勤实体创造出的可口饭菜以及温馨舒适的寝室还有干净整洁的教室等等,这些是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指的是服务,这是后勤独有的无形产品,它的质量与效率的高低以及态度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后勤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特征

高校后勤文化不仅具有高校文化的特征,同时因为高校后勤实体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行,所以同时它还具备企业的共性,但高校后勤文化是有其区别于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性的。

(一)育人特性

高校后勤所处的大环境――高校注定了它一定具有教育为重的育人特性,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宗旨。谢焕忠同志在2013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党的十之后,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再次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各领域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宏观改革发展形势对高校后勤工作的影响和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后勤员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多,后勤员工不仅是劳动者、服务者以及管理者,也是教育者的角色,可以通过服务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有别于课堂中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特性。

(二)保障特性

高校后勤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作的,所以注定它与社会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利益问题。高校后勤不是以追求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为学校以及全体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为根本。

目前,有部分高校将校内的一些经营项目比如食堂、商店等采取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标的形式。高校后勤的严格把关加上社会企业的丰富经验,势必可以给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报名资格上,学校招投标领导组秉承公开公正、质量优先的原则,选定了一些口碑良好的优秀企业,在定标时,则是以报价的合理性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报价的高低来挑选承包经营商。高校的承包商在运营中,秉持薄利多销、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达到了双赢的有利局面。因为高校的特殊性质,高校内的服务经营项目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如果承包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以次充好、拔高价格,则会损害高校后勤的形象,所以这就对高校招投标组选择承包商一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特性

高校后勤的设立是为了高校更好地运作,为广大师生以及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它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的服务特性,即一切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服从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之大计。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有35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社会产业到校内参与项目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这从制度上大大提高了后勤集团整体的服务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后勤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

(四)社会效益优先性

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特别是与高校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相关方面时,高校后勤总是优先考虑社会利益。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立了高校后勤实体,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准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调控下,通过有偿服务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学校的有效制约,甚至有时会出现零利润的纯服务,这体现了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物价不稳定,后勤实体的产品受到波及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学校的控制力量便得以体现,为了稳定学校大局确保师生利益,只能放弃经济利益,这其实是与后勤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也影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牢固树立后勤职工“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

后勤在高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始终扮演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教育部早前提出的高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和为师生员工服务”,这一论述强调了高校后勤的主要宗旨,同时也阐明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动力和方向都要以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为前提,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职工呈现多元化用工特点,临聘员工的比重加大,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后勤要加强对职工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利用各类文化活动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

(二)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重点把握后勤顶层设计

高校后勤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充分考虑后勤发展的各项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顶层设计有多种模式。其中,两套牌子一套人马是最常见的,还有后勤服务保障类实体和经营类实体分类管理也是特色之一,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则多采用全托管社会企业的模式等等。总之,在加强高校后勤文化的过程中,更强调后勤改革要适应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三)淡化职工身份、重视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后勤员工中非事业编制的比率逐年上升,多数高校已占到后勤职工总数的70-80%,而且就目前形势看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后勤员工“以校为家、奉献爱校”的精神,这是老一代后勤职工保留下的财富,是对后勤保障有力的褒奖,然而不管是新老员工,事业编制员工还是非事业编制员工,都是对学校充满感情的,对工作事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这样一群有着最平凡朴素事业心的后勤员工,我们势必要以更为平等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回报多年默默奉献的后勤员工。

参考文献:

[1]王中秋.以高校后勤为研究对象的后勤梦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5).

[2]黄核成,王晓萍,冯伟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学校后勤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96

1 前言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变革,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对后勤集团形象建设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通过新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措施的指导,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其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具体研究手段也有待进一步丰富。

2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重要性

形象建设是推动学校后勤集团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学校的无形资产,一个学校拥有了良好的后勤集团形象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形资产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发展建议。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发展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思考高校后勤发展形象的树立问题,实现高校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3 对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对于现如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后勤形象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通过高校后勤形象的建设,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可以促使人们释放创造力,为区域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1 形象建设的经济价值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实质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发展内容。人们的追求逐渐转向了精神需求,形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核心之一,形象问题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直接经济利益。

3.2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政治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良好的高校后勤形象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是高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近几年我国积极推行高校后勤改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改革模式,具有良好形象的高校后勤企业往往更受政府的喜爱,这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倾向于具有良好形象的高校,进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3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文化价值

高校自身教育理念是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核心,高校的形象是高校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推动高校教学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手段。对于经济而言,文化更能打造出该区域的形象魅力,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能够更好地传承高校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促进高校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发展策略及其定位

高校后勤集团现有形象调查与评价过程、未来的定位与塑造过程、新的理念的推广和实施过程是目前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新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战略的实施。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战略中,准确的调查和把握高校的现有情况能够更好地推进后勤集团形象的未来定位,当然,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高校发展对后勤集团的要求而动态变化的。

5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实施原则

5.1 坚持个性化建设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更需要具有其魅力,只有拥有魅力才会更好地推动形象经济的发展。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发展过程中,应当找准其特殊性和本身具有的优势,并能够在进行后勤集团形象建设中做好选择,对于高校后勤企业特有的应当加以传承,并在逐渐地发展中将这一个性逐渐显露出来,对于需要改革的东西应当在大环境条件下加以改革。在进行高校后勤集团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具有浓厚的教育属性,在高校后勤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应当充分彰显出育人的功能。此外,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应当将先进文化、社会责任感融入进来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集团健康发展。

5.2 坚持系统化建设

形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必须制定系统化的设计、实施方案。现如今,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被分为六个方面,即高校后勤集团发展理念、师生行为建设、视觉景观建设、民俗风情建设、后勤企业建设、高校消费。这六个方面几乎涵盖了高校建设中的学风、校风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教育部门参与进来,作为政府部门,也应当牵头进行实施,促进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建设。

5.3 坚持长期性建设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战略过程中应当在提高师生思想及道德素养的基础上让社会群众自觉地参与到高校建设中来。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过程中,师生是其中最主要的体现者,在进行后勤集团形象过程中应当改变原有方式,逐渐将测评转化到人的因素上来,从而更好地带动师生的素质,提高高校后勤集团形象。事实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有的高校后勤集团发展并没有带动师生全面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好地促进师生素质建设,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宜急于求成,这样反而更不利于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建设。

6 结语

现如今,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好的高校后勤集团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着非常多的高校后勤集团建设优秀的例子,我们要注意学习和吸取国外后勤集团建设的优秀经验。我们要抓住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建立高校后勤集团良好形象,用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更好地促进企业后勤集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兴灿,林翠敏.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之研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

[2]田庆生.试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形象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3]胡征宇,姜群瑛.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庞淑娟.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确保改革顺利进行[J].理论界,2006,(7).

上一篇: 要约合同 下一篇: 药疗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