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疗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3 10:15:04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篇(1)

中医学在发展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至今仍是如此,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方医学的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紧密联系。为此,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些工作准则及工作的程序,应结合西方医学的认识,重新加以思考,现举例之,以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时的靶点如何认识

重症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中医的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此时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医药采用通腑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这种情况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通腑导滞,以免伤正气。这种指导思想如是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还是合适,但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当。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症反应期、继发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痞满燥实的症状缓解后,有可能进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复,重入凶险。出现这种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对靶器官的“二次打击”是密切相关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导滞法能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蠕动、拮抗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痞满燥实症状缓解后,不仅不能停止通腑导滞,反而要继续给予通腑导滞,那么这种通腑导滞的靶点在哪呢,应该结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胰腺CT的分级应该恢复在C级以上等,通过这种靶点设立,进行相应的治疗评估,来决定通腑导滞中病即止的时刻,是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现,降低死亡率,对此已有多项报道,开展中医通腑导滞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靶点的设立不能仅局限于急性炎症反应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现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满燥实的临床外在症状的改善,还应关注内在的实验数据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处理好重症急性胰腺炎。

二、对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结合西医的研究认识

如胆石症,其属中医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中医采用疏肝利胆的方法,其具有溶石、排石,促使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从临床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胆结石都要采纳中医药治疗。如对胆总管的结石,术前中药排石处理未必是适宜的,因为有可能会使结石移行嵌顿在胆总管下端或排石中损伤肌,导致胆胰管压力增高,发生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加重病情,诱导并发症,从而使病情复杂化。对这种情况,应在EST后,考虑中药应用,以促进残余结石的排放,即中药的应用应放在术后考虑;对胆囊结石,如为静止结石,特别是大的结石,溶石周期长,成功概率低,远期疗效不确切,开展中药溶石并非是必要的选择,除非患者知情,且溶石意愿坚定,经济条件可,可考虑中药溶石;对发作性胆囊结石应首先考虑手术,除非患者年龄,身体基础条件不佳,可有选择地开展中药治疗;而胆泥患者,临床上也可引起胆道系统炎症、胰腺炎等,且这类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常不佳,又未有胆石的形成,则应首先开展中药治疗。

三、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来处理相关的问题

如针对胃癌前病变合并HP感染,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处理癌前病变,用三联一周疗法根治HP;如肝硬化患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硬化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如出现SBP,则用西药抗感染;对腹泻型IBS合并GERD的患者,可以用健脾温肾、疏肝升清等方法治疗IBS,用西药PPI制剂处理GERD的症状。

对不同的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药处理的优势所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对中医处理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有些疾病要求全程的中医药治疗,如前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腑导滞的中医药治疗应涵盖病期全程,不仅缓解急性炎症反应期,还要防治继发的感染期;有些可能仅需处理某个时期,如不全性肠梗阻,先期给予通腑导滞的中医药缓解肠梗阻,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病因治疗,如为肠肿瘤,则行手术治疗。

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应,如溃疡性结肠炎在疾病活动期,清热利湿为主法,以控制症状,而进入缓解期,则健脾补肾为主法,以防止复发;有些西医疾病,不同的时期,病理特点不同,如对急性胰腺炎,中药在治疗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给药的途径就不同,初起时,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大便秘结,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此时给予中药口服以通腑导滞,往往因胃气上逆,口服不下,格药于外,影响疗效。因此,此阶段中药的给药途径以灌肠给予为宜,使中药从直肠内吸收,发挥通腑导滞的作用。腑气通畅,阳明腑实证缓解,此时再给予口服,胃气顺降,药达病所,发挥疗效。:

综上,中医药对西医疾病的处理,涉及到治疗靶点的确立;疾病不同时期对中医药处理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是同一治则下的疾病全过程治疗,也可是某一阶段或时期的治疗;或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时期中医药的治则也作相应改变;在同一病人身上,用中医药、西医药的方法处理疾病不同的面等等。而这些认识,应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所在,根据这种内涵的存在,针对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在传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指南,中医界应就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达成一些共识意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

【参考文献】

[1]范永生.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7.

药疗法论文篇(2)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们选自2008年2月~2009年12月内科门诊,经胃镜确诊消化道溃疡60例,凡溃疡直径在1cm左右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在22岁~55岁间,十二指肠溃疡34例,胃溃疡26例。

1.2Hp的检查方法

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GU和DU的病人,于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距幽门口约2cm处取胃粘膜组织2块,其中1块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查Hp,阳性者进一步用病理检查法(HE染色和嗜银染色)检查Hp。上二项检查均阳性,可作为观察对象。疗程结束时重复上述检查,此次只作病理检查,上二项检查均阴性者为Hp清除的病人。

1.3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治疗组,采用Losec治疗,剂量20mg清晨1次口服,4周1疗程;第二组采用Cimetidine作为对照组,800mg睡前1次口服,治疗4周。4周后分别作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服药及观察方法,单独用药组给洛赛克(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口服,连服4周。联合用药组给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口服,连服4周,同时服用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2周。每周详细记录症状变化1次,4周后重复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记录溃疡愈合情况,并取胃粘膜组织用上述方法观察Hp的清除情况。PU愈合后的病人追踪观察半年,半年后行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观察PU复发的情况。

1.4疗效评定:(1)痊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消退。(2)显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仍在。(3)好转:溃疡大小缩小超过原来50%以上者。(4)无效:溃疡缩小不到原来50%或无变化者。愈合率以1、2项合并计算。

二、结果

2.1Losec与Cimetidine治疗消化道溃疡愈合情况:Losce组3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6例,胃溃疡14例;愈合28例,愈合率(28/30)93.3%;未愈合2例,为(2/30)6.7%。对照组3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12例;愈合20例,愈合率(20/30)66.7%,未愈合10例,为(10/30)33.3%。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说明Lose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

2.2Losec与Cimetidine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疗效对比:(1)DU愈合情况:Losec治疗DU16例,愈合15例,愈合率(15/16)93.8%,而Cinetidine组DUl8例,愈合12例,愈合率(12/18)66.7%,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Losec组治疗DU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2)GU愈合情况:Losec组治疗GU14例,愈合13例,愈合率(14/14)92.9%,而Cimetidine组治疗GU12例,愈合率8例,愈合率(8/12)66.7%,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Losec治疗GU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

三、讨论

消化性溃疡基础病因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局部粘膜侵蚀。洛赛克是一种强抑酸剂,每日20mg,即能有效地抑制壁细胞(H+/K+)-ATP酶,阻断壁细胞受体任何刺激,而发挥强大的抑酸分泌作用。能使24小时胃酸持久被抑制,胃内PH值4以上,为溃疡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是洛赛克快速,高效愈合溃疡的机制。本文报导Losec治疗消化性溃疡4周愈合率为93.3%,对照组66.7%,这与国内陈寿玻等报道。20mg/日,4周愈合率96.8%相仿。治疗30例消化性溃疡,仅有1例病人口干,提示洛赛克疗效可靠,副作用少,近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胃镜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对鉴别良、恶性溃疡有很高的准确性,并可检测幽门螺杆菌。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深浅不一,边缘光整,底部洁净,上覆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溃疡愈合期边缘上皮细胞增生,肉芽组织纤维化变成瘢痕,瘢痕收缩使周围黏膜皱襞向其集中。根据溃疡表面和边缘的不同情况,内镜下将溃疡分为活动期(A)、愈合期(H)和瘢痕期(S),其中每个病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可鉴别良性溃疡抑或恶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患者一定要作为必查项目。

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溃疡病出血居首位,胃酸分泌的抑制对控制和预防胃十二指肠出血在理论上有很大意义,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只有在pH>6.0时,才能发挥。在少量酸的情况下,血小板的聚集及凝血块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0时会迅速被消化,故抑酸剂的应用对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故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及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的使用起到关键的作用。但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不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特别是不能抑制餐后及五肽胃铋素刺激的酸分泌,24h对胃酸抑制程度为35%,而洛赛克作为H+-K+ATP酶的抑制剂,抑制胃壁细胞泌酸的终末环节,每日静脉注射洛赛克80mg,可使胃内pH>6的时间占24h的89%~95%,可基本消除胃酸对血凝块或血痂的消化溶解作用,加强止血作用。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甚为重要,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调、吸烟与酗酒等。消化性溃疡经药物治疗后达到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仍需要继续给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1~2年,对预防溃疡复发有积极意义。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应用降低胃酸药物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也是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环节。注意腹部保暖,避免使用加重溃疡的药物如如NSAID、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绪波动时,可适当服用一些镇静药,如地西泮等。在正规治疗时要培养良好的依从性,理解消化性溃疡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参考文献:

[1]曹世植.现代消化性溃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4.

药疗法论文篇(3)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D)是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增高的一种病症,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进行性和全身性的。调脂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减少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现代医学提倡综合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运动锻炼、戒烟等早期干预,根据控制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药物治疗疗法。中医学无HLD的病名,从病症角度归入“眩晕”、“头痛”、“心悸”等范畴。认为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年老体衰等有关,痰瘀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从痰瘀论治,应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HLD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的诊断标准。排除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胆病所致HLD及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①胆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单固醇(HDL-C)≤1.04mmol/L。中医主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区刺痛、胸闷。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9岁,平均(43.7±1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参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饮食治疗,重点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类的摄入量,3月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饮食控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疗法,药物组方:何首乌(制)、生山楂、生大黄、泽泻、丹参、冰片,制成药粉,按药5份,食醋3份药学论文,凡士林3份剂量比例调配成药丸并压成饼备用。酒精消毒神阙穴周围,放上药饼用脐贴固定,每次贴敷12h,一周3次,3月一疗程。

1.3实验室检测和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实验室检测未达以上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30%论文的格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80例HLD患者中,应用中药敷脐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饮食控制的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0

17

9

6

8

80.0a

治疗组

40

8

4

药疗法论文篇(4)

化疗药物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已成为血液肿瘤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治疗中引起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呕吐引起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反应,严重者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目前,虽然临床有新的止吐药,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疗病人仍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因此如何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对改善血液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本人根据临床实践围绕化疗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与护理同仁共同探讨。

1化疗前期护理

1.1作好护理评估当病人被确定需化疗时,化疗之前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性别、年龄、心理状态、体质状况及疾病史作初步的分析评估。一般来讲,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少发生恶心呕吐,这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女性病人较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机体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尤其是曾有妊娠剧吐的病人化疗时较易恶心呕吐。老年患者呕吐率高,这是因为老年人胃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紧张度减低,胃排空慢,胃内残留量增加,胃内压增高所致①。另外,体质虚弱和前次化疗后恢复欠佳以及有胃肠疾病的病人均较易发生呕吐。因此,针对情绪化的女病人应尽可能住单独病房或安排在小病房内,且病房内其他病员恶心呕吐症状较轻,以防相互影响,加重症状。

1.2了解化疗经历护理人员对病人是初次化疗还是曾经接受过化疗,用过何种止吐药,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应有所了解。通常在化疗中曾经有恶心呕吐经历的病人,对当时机体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受流下深刻的印象,在化疗未开始前已有恶心呕吐前期症状而畏惧化疗。而初次接受化疗病人此症状较少出现。所以,对曾经接受过化疗的病人,要强调化疗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熟悉化疗方案不同化疗方案、不同剂量、不同药物,导致病人呕吐的程度也不相同。联合化疗与单一化疗、大剂量与小剂量、高度致吐药与低度致吐药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更易发生恶心呕吐。化疗药致吐是由于药物刺激脑部呕吐中枢,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神经递质而导致呕吐。其次,化疗药引起的胃畅道反应刺激髓质的呕吐中枢也可引发呕吐。临床上联合化疗方案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柔红霉素、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药物等,病人的呕吐症状均较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化疗期间的呕吐反应,及时作好相应的护理。

1.4掌握心理护理对首次接受化疗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解释化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关知识,但不必过于强调对待恶心呕吐的方法处理,以免人为造成病人紧张心理,产生不良效果。曾经化疗但呕吐较剧烈的病人,往往在未化疗前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分析致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初次复发的病人再次接受化疗时,会对化疗药物治疗疾病信心不足,护士要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次复发的病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化疗方案也可能会改变,护士应告诉患者,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1.5适当饮食指导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化疗后对机体的损害是较大,病人在接受化疗前可适当的补充营养,鼓励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选择适合病人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为化疗打下较好的身体基础。

2化疗期间护理

2.1创造良好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化疗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同时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如:污物、药物、气味等,尤其是与化疗药稀释后的颜色相同的食物,应尽量避免,以防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护士在施行化疗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恰当、操作规范、准确无误。当病人出现呕吐时,要给予安慰,协助病人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

2.2掌握用药时间在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②。这是因为胃酸分泌随迷走神经的控制而周期性变化,睡眠时胃肠蠕动慢,括约肌反射改变,吞咽活动弱,唾液分泌近乎于停止,所以睡眠中呕吐反射会减弱。因此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时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4小时用药较适宜,此时胃充盈度小,胃内压力低,发生呕吐症状少。

2.3正确使用止吐药目前白血病化疗最有效控制恶心呕吐的方法是使用止吐剂,止吐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致吐的神经递质结合点,使其拮抗机体的神经受体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的反应,从而抑制呕吐。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有:呕必停、枢复宁、枢丹、胃复安等。枢复宁等药物高选择地阻断5-羟色胺受体来达到止吐目的,它能有效的预防急性呕吐,静脉推注后30分钟产生作用,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用化疗药③。胃复安也是临床常用的止吐药,效果不如枢复宁,且反复多次应用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和直立性低血压。超级秘书网

2.4饮食清淡少量化疗时恶心呕吐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直接抑制了消化机能,这时患者常无进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护士不必强求病人多进食,饮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并根据病人进食和呕吐的情况给予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汁、糖水、盐水等。

2.5观察药物付反应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肌肉强直等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上述症状,做好详细记录,对症状严重者应汇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对脱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3化疗后期护理

通常化疗一疗程结束后,恶心呕吐症状也随之消失。但也有个别病人恶心呕吐会延迟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甚至持续几天。因此护士仍应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劝其适当起床活动,摆脱化疗时不适的阴影,使机体在化疗后能尽快的康复。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篇(5)

1 民间医药长期存在的因素

民间医药能够长期存在与其疗效确凿、简便实用、价格低廉、富有文化内涵等密切相关。清代医家赵学敏《串雅》是一部反映所谓“小道”(秘传)的民间医书,他把“走方医”(民间医生)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决,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基本上概括了民间医药的特点及存在理由。

1.1 有效性

中医药学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们习惯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具有疗效的医疗方法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如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文片中即有少量的民间用药,如“疛,用鱼”和“(疟),秉枣”,表明殷商时人们已知用鱼治小腹疾,取枣治疟疾。人们将之记于甲骨文片上,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这些治病方法。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书中记载了200多首方剂治疗100多种疾病。尽管这是一部方书,但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比较,这是一本较早的民间方书,主要是一方一病(症),针对性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正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学的区别所在。

民间验方和疗法因为有效而流传于世,其中的一些方药经过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确有疗效。如记载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治诸疟单行方,青蒿一握,切。以水一升,渍,绞取汁。”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已为世界所共认,并研发出治疗疟疾的现代药品——青蒿素片、青蒿素栓、青蒿素注射液。这表明,许多民间医方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研发。而一些民间疗法所以能传承至今,与其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分不开的。如刮痧疗法,对于一些局部或全身瘀血病证的疗效有目共睹。现代研究表明,刮痧能够引起神经反射、调节体液和内脏组织等作用,通过刮痧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的变化能够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1.2 简便性

医药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中医药在起源阶段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医疗行为,后世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在简单的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中医理论产生后日趋完善和丰富,反过来对中医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但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法,并没有因为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消亡,民间医药与中医药一直长期共存。《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表明中医药学理论已十分完善,但民间医药依然存在,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还是《千金方》中,所载理法方药均有相当的理论性,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单方验方用于对症治疗。在历代方书中,所载方剂大多冠以方名(称为有名方),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无名方,这些无名方更多的是医家临床经验或民间采集的单方和复方,这些经验方在使用上非常简单,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长期流传,福泽于民。

民间验便方药的记载除了一些民间医药专著如《五十二病方》、《串雅》外,更多的散存于本草文献之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汇言》等,均以附方或选方的形式,收载了一些临床疗效确凿的医方,其中有经典方剂,但更多的是民间简便验方。这种形式的文献记载,在最新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中依然存在,但内容更加丰富。考《中华本草》黄芪条附方项,共收附方23首,其中主要为含有配伍理论的经典方,但也有一些属于民间验便方,组方看不出配伍理论,属于对症治疗。如引明代《普济方》“治男子精血出,黄芪一钱,桂心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又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2]。书中一些现代民间草药,则收载了地方药物志或地方性的中草药手册中的内容。这种一方对一症或一病的方法,其组成药物为单味药或味数较少,而且使用上也十分简单,充分体现了民间医药的简便性。

1.3 低廉性

《串雅》所谓民间医药之“贱”,即指其价格低廉。对于非医药专业者来说,往往认为药物或医疗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是绝不成正比的。单方验方的效果有时十分惊人,如吴中清代御医曹沧州用“三钱萝卜籽”治好光绪(或传是慈禧)的肠胃顽疾,被慈禧赐予“红顶子”,因此民间传有曹沧州“三钱萝卜籽换了一个红顶子”的说法[3],成为后世杏林佳话,所谓“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单验方的特点不仅是方便简捷,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有广泛的受益群体,特别是广大乡村和边缘区域缺医少药地方的普通百姓。在医疗事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疗费用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现代医学水平较低的民间医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低廉性,为普通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1.4 文化性

中国传统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医药源于文化,更因传统文化而不断充实、发展并传承下来。许多民间医疗方法已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主要成分。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医药内容,具有防病治病的思想和目的。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载“屠苏酒”,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于酒中,煎数沸”。从文献记载和方中药物组成看,屠苏酒具有祛邪抗病和强身延年的作用,并要求宜“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饮酒应该老年人先喝,但屠苏酒从年轻人开始喝,最后才是年长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意思。喝屠苏酒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在服用方法上十分讲究,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这个民间医方为民间百姓所推崇和流行。

再如“菖蒲酒”,在我国民间流传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提神、化痰、清头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太平圣惠方》谓:“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代我国许多地区还流传端午前后,门前挂鲜菖蒲和饮菖蒲酒的习俗,以之防病治病,特别是用以辟除温疫之邪(即预防传染病)。这些民间习俗中具有预防保健思想和抗病治病的方法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医药评价依据

由于民间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其应用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疗效的好坏常常以个案和数案为评判依据,所以对其评价往往存在片面现象。有夸大其疗效者,也有对民间医药持否定态度者,其原因是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如果对民间医药的个例进行研究,单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但民间医药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量的民间医药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需要花许多财力和人力,在目前是无法达到的,是否还有比较简便和权威的民间医药评价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评价方法研究”列入课题,其目的就是要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医药进行科学评价,以便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民间医药数据库和评价体系,以便对大量的民间医药处方和技术进行科学评定,从而筛选出有效的民间方药和医疗技术,以供进一步研发。这个评价方法的主要依据目前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流传时间

虽然民间医药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其文化性而流传下来,但更主要的是其疗效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民间方药和疗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流传时间长的一般效果为好。

2.2 使用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地区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间有广泛的交流,一种民间治疗方法会在多个地区流传和使用。疗效决定一切,一种疗法能够在多个地区使用,说明其疗效更佳,所以,使用地区可以作为考量民间医药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使用人群

一种流传时间长、使用地区广的民间医药方法必定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可以根据使用地区和流传时间,对使用人群进行大致的统计,从而确定使用人群。

2.4 类比分析

对一种民间处方和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除了进行实验分析和临床观察外,还可以通过与同类疗法和药物组成比较,如比较处方中相近或相似中药的功效、主治和毒性等资料,来推断该处方的疗效和毒性。

2.5 患者体验

患者是民间医药疗法的直接使用者和体验者,口碑相传是民间医药的传播形式,患者往往是民间疗法的推广者,使之拥有更多的使用人群,因此,可以由接受过该种民间医药的直接体验者来进行评定考量。

2.6 专家评定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权威专家对民间疗法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个体评定,这种评定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某种疗法进行考量,可靠性应当为最强。

以上6种评定方法实行打分制,是评价民间医药疗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对民间处方和疗法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计算统计,按分数的多少来确定不同民间疗法的疗效好坏,选取疗效评定为优良的处方和疗法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以便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篇(6)

随着芳香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欧盟香药已经进入药典,法国芳香疗法为独立医疗体系,澳洲皮肤疾病多数首选香药治疗),中国的芳香医药领域也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芳香医药分会承办。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三届全国芳香医药学术会议暨民族医药芳香疗法培训班于2015年10月23日~26日在上海七星唐朝酒店开班。

参加会议代表有118人,来自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法国、美国、中国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代表。参会人员覆盖芳香医药从业人员广泛代表性领域,如芳香医药分会理事、会员(含单位);医院、医学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医药审批及监管机构、芳香种植企业、芳香生产加工企业、芳香科研机构、芳香治疗机构(医疗单位、疗养院、养老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芳香培训机构、美容院、按摩SPA中心)从业人员。

会议编写了论文集,共收集到会议论文43篇,有27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与报告,交流与报告论文涉及面极其广泛,几乎涉及芳香医药的所有领域,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芳香疗法体系:各少数民族不同香药及其临床应用案例与体会。特别是针对我国芳香医药三大核心问题:“源头控制,标准建立,临床应该”方面,更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认真讨论。

会议还邀请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芳香医药、芳香疗法知名专家作了专题讨论及学术报告。特别是法国著名药学家、演说家、芳香治疗师多米尼克博士做了《芳香疗法是神话还是现实》的专题讲座,将法国芳香疗法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完美结合,特别是芳香疗法在法国“治未病”方面研究与应用,如癌症化疗与放疗副作用的预防,给与会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本次学术会议召开暨培训班举行无疑会为推动我国民族芳香医药事业,加强芳香医药工作者、芳香疗法从业者之问学术交流、积极推广传统芳香医药实用技术在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疗养院及养老机构的实施,推进芳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芳香医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医学芳香疗法理论和应用,推进中国芳香医药与医疗标准建设,使芳香医药与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保健、康复与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药疗法论文篇(7)

 

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影响美容。随着经济发展,痤疮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安全、有效成为治疗的目标。0.1%维A酸对痤疮有肯定的疗效,但外用时对皮肤有刺激性,随着药物浓度和用药时间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性炎症、红肿、糜烂,削弱角质层屏障,使药物吸收增加,引起系统毒性〔1〕。笔者自2009年1~6月,采用短时多次接触疗法治疗轻、中度痤疮。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 病人入选标准 确诊为面部痤疮(病程≥6周),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16-40岁男女患者;②临床诊断为寻常型痤疮Ⅰ~Ⅲ级,面部至少有10个皮损(诊断标准见表1)〔2〕;③患者愿意且能够遵守试验方案。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1.2 病人排除标准 ①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疗停止时间少于2周;②系统使用维甲酸类停药时间少于8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疗停止时间少于4周;③已知对维甲酸类药物及其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1.3 病人基本情况 共有48例患者入选,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0.1%维A酸乳膏短时多次接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4例。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两组在性别组成、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随机、有效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为24例,对照组为27例,试验中对照组3例因为局部刺激退出,完成病例数共计4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

1.2.1 药品来源 0.1%维A酸乳膏由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克/支。

1.2.2 用药方法 患者按随机号进入试验,使用药物前用非药物性香皂和温水洗脸,擦干面部后将药物均匀涂于面部皮损区域,短时多次接触治疗组患者擦药5分钟后用清水洗干净面部药物,每日用药5次。对照组(常规组)直到用药次日患者正常洗脸时洗去药物,连续外用8周,分别于用药后2、4、8周复诊。

1.2.3 观察项目及指标

1.2.3.1 疗效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用药后2、4和8周时分别计数非炎症性损害(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的数目、炎症性损害(炎性丘疹、脓疱和结节)的数目及皮损总数。

1.2.3.2 不良事件观察 受试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均应记录在临床观察表上。局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脱屑、干燥、灼痛、红斑和瘙痒等。按轻、中、重度分级。轻度:轻微反应,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改变原观察方案;中度:需要减少用药次数,或/和需要治疗;重度:停止观察用药。同时记录发生时间及转归(仍然存在或已缓解,并记录日期)。

1.2.4 疗效判断

1.2.4.1 疗效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

1.2.4.2 疗效判断标准〔3〕:基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90%;进步:2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20%。作疗效评价时,将基愈病例和显效病例合计为有效病例,计算出有效率。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3 统计方法 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后2、4、8周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药疗法论文篇(8)

0.引言

CBS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新兴教学方法【1】。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其主要是利用案例的方式辅导教学,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今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对于疾病的了解比较透彻,但是在用药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准确的掌握药学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临床用药这一环节还需药师的协助【1】。因此,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无疑是当今医药高等学院重要的任务。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它是连接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对整个临床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临床药学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药学、药动学等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但它又是一门集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临床药物性是一门复杂及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学生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结合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是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临床治疗中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良好效果,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运用药物治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临床技能实施。

2.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实施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突然改变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因此,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和以往一样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的重点与难点作出分析,随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用药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这一章节中“有机磷农药中毒”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是什么?使用那两种特效药物,他们的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查阅资料,整理出分析的结果。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阿托品与解磷定的相关药物学知识后,提供一个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实际案例:患者男性,35岁。因夫妻争吵口服有机农药入院。患者瞳孔缩小,空腔分泌物增多,且带有”蒜臭味”,呼吸急促,焦躁不安,伴有咳嗽,同时心率增快、心音弱、四肢颤抖、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根据以上案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有机磷中毒的表现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3】。理解和掌握对阿托品、解磷定联合药物的知识,对用药过程中剂量的合理分析。

临床药物治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CBS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其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在实践解决问题中,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习,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践药学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对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对培养学生教学方法与训练不到位,使得学生在临床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进行用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临床药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CBS教学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篇(9)

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以其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特色,为本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藏医药以其来自高原、纯天然,及天文历算与医学结合等独特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笔者拟对藏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研究现状

目前,藏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政治局势稳定中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独特和应有的作用。一个以藏医医疗机构为主体、藏医药教育和科研为基础、藏药产业为依托的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辐射到国内许多省份和地区,影响波及海外。

1.1 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民族医药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藏区大力推进藏区藏医药工作,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藏医院也加大了专病专科建设力度,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立专病专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治区藏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外治科、林芝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和昌都地区藏医院肝病科等多个专科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据县以上藏医院有关统计表明,藏医治疗以常见病为主,其中对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骨髓炎、皮肤病、风湿病疗效甚佳,门诊的治愈率一般在80.7%,住院的治愈率则可达85.2%,说明藏医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症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1.2 藏医特色疗法得到临床推广应用

藏医具有很多特色医疗技术,如药浴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均甚满意,深受患者的欢迎;艾灸、火罐、药浴、放血等[1]也很有特色。目前,县级及以上藏医院基本上能够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牛角吸等特色和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

1.3 藏药制剂特色明显,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研究报告还显示,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能够自制100多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科)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满足本辖区内的乡镇及村里的部分藏药需求。

1.4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研究报告显示,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2 存在的问题

2.1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

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

2.2 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

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

2.3 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

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

2.4 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

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3.1 指导思想

3.1.1 继承是基础 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防治疾病的结晶,认真继承才能有发展的底蕴。藏医药千百年的发展证明其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藏医药的内容包含一些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如藏医认为人体内“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一年四季或者一日24 h的量或盈亏是不同的,即人体内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因此,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凌晨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中午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傍晚服用,这与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时间药效学”、“时间治疗学”等新的学科内涵不谋而合。研究藏医药,首先要继承藏医药的理论和特色,但继承不是唯一目的,在传承藏医药的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同时不断创新,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中,发挥藏医药的作用,从而促进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3.1.2 突破影响藏医药发展的瓶颈 藏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藏医药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治疗手段、特殊的用药理论、无法替代的药物资源;但同时必须看到,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恰恰是藏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薄弱和落后之处。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支撑藏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被现代医学理解和接受,已成为制约藏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瓶颈,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才可能在短期内使藏医药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3.1.3 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藏医药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医学与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一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西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上取效迅速以及西医外科手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令藏医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如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有了西医的检验、影像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许多医生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趋于形式;又如,藏药的研究有些按照中药的研究方法研究,有些按照西药的研究方法研究等,均有使藏医药失去特色优势的危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特色。

3.1.4 多学科融合是实现藏医药发展的重要条件 藏医药是本民族历代祖先长期以来在高原上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以博大的藏族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藏族古代哲学、天文历算、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并同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从现代的角度看,藏医学本身包含许多学科的知识,对藏医药只有应用多学科知识、手段、方法进行研究,才有利于揭示藏医药的内涵,促进藏医药的发展。

3.2 藏医药临床研究特点

3.2.1 以藏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藏医临床研究离不开藏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理解藏医学理论体系的自身特点及其防病治病的独特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藏医临床研究工作。

3.2.2 在藏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 临床研究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不仅如此,藏医临床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的设计也大多来源于藏医临床的诊疗实践过程。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藏医临床研究的假说很少是来自动物实验的结论,这一点与西医临床研究有显著的不同。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3.2.3 临床研究操作的复杂性 ①人群选择的复杂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多建立在疾病诊断和证候判断基础上,疾病诊断多是参照西医的诊断,证候诊断遵照中医诊断,因此给临床研究带来操作上的双重要求;②治疗措施的复杂性:不同于现代医学,藏医治疗多数是复方、多途径给药、结合一些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往往是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内外治法合用、针药并用等才能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单纯的治疗措施很少;③疗效评价的复杂性:治疗效应的综合表现给评价带来困难,单个指标的效应并不突出,评价指标往往是多重的,在多个指标上体现出治疗的持久性弱效应可以说是藏医药的特点,因此,评价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被普遍认同;④安全性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藏医治疗措施仍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天然药物为主,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考虑药物的炮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因此,安全性评价重点应该针对引起安全性问题进行。但目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要求与西药的评价相同,而由于藏药组成的复杂性,给藏医药安全性评价带来困扰。

3.2.4 质量控制观念的薄弱性 藏医药发展历史受文化、自然、传承等习惯的影响,有设计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意识更加薄弱。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何遵循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伦理原则,怎样建立一整套操作规范好像只是医院药理基地的事情,临床医生很少关注。这种现实与目前重视临床研究和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需求的形势不符合。所以,在藏医药临床研究任务迫切,经费和项目支持较多,临床研究人员的研究素质和水平偏低、不足以应对研究的需要的情况下,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研究水平、短时间内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3.3 临床研究的任务

由于藏医学特殊的文化背景、生存条件等,其所包涵的内容可能更为广泛,因而藏医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其中既包括对过去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评价,也包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藏医药有关疾病防治体系的问题。本着“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藏医临床研究。根据藏医药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可以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诊断方法、手段客观化的研究为基础,在藏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传染病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疗效及评价方法研究,藏医药方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藏医药方药临床应用规律的研究,藏医药养生、保健理论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藏医药临床研究工作。

总之,藏医临床研究的任务就是在藏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学,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藏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发展藏医药,为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建立现代化的保健和疾病防治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角加才仁.论藏医放血疗法对高脂血症的治疗[J].中国藏学,2010,16(4):150-154.

[2] 孙学华,陈静,李晓红.藏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2):17-19.

[3] 尕日毛.藏药真吾素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2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13-14.

药疗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81—02

近30年来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脑中风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多并发症成为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也成为了医学科研和关注的热点。所以,减少其死亡、致残、并发症及再发率的工作已迫在眉睫。我科结合中风病病因病机,进行辩证施治,严格遵循膏方熬制方法,自制传统黑膏药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中风病。而在众多给药方法中,膏方穴位帖敷更显得“简、效、便、捷”。我科应用黑膏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病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中风病患者13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其中半身不遂49例,上肢不遂15例,下肢不遂5例;对照组:64例,其中半身不遂43例,上肢不遂13例,下肢不遂8例。颅脑CT或MRI排除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期。

1.2 治疗方法 自拟传统黑膏药,这是我科结合清代吴师机《理论骈文》膏药外治理论,参考历代名医大家文献自制膏方,其组成:黄芪300g,赤芍150g,当归150g,川穹150g,苍术100g,薏米200g,地龙100g,水蛭50g,蜈蚣80g,僵蚕80g,五加皮100g,桃仁100g,红花100g等,予粉碎后,按传统黑膏药熬制方法,即在麻油中熬炼,加适量红丹收膏制而成。把膏药摊成2cm*2cm大小,备用。治疗组:穴位敷贴加西药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以抗凝降脂、营养神经、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穴位敷贴治疗选取的穴位为:中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为主,在其基础上辨证选穴;中脏腑以手厥阴经及督脉为主,在其基础上辨证玄穴。其中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另外我科还依据其症状,对症选穴,如上肢不遂选取的穴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等。使用黑膏药贴敷时,均为清洁皮肤,贴于相应穴位,72小时后揭除,停1至2小时后再贴上新的黑膏药。每三天换一次药。三贴为一疗程。

2 疗效标准 按照Barthal指数评分标准:按其依赖程度分:100分 独立;75 ~ 95分 轻度依赖;50 ~ 70分 中度依赖;25 ~ 45分 重度依赖;0 ~ 20分 完全依赖。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Barthal指数评分无差异。

3 治疗结果

4.2 治疗后,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

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Barthal指数评分分数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轻、中度依赖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自主行动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病病机复杂,常涉及心、肝、肾、脾及经脉、血脉,其原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失。临床表现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不经昏倒,或仅以咼僻不遂为主症。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已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因此其治疗就相当重要。在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中,膏方外贴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我科充分发挥其优势,应用于临床实践,结合中风病病因病机,探索出了膏方穴位贴服治疗的方法。清代外治大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而”,指出了膏方论治思路。黑膏药穴位贴敷,对患者相邻的部位、穴位施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中浓度甚微,从而避免药物对肝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并且通过皮肤给药更能持续发挥药物的疗效。其清代名医徐灵胎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体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现代研究也发现,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因此,药物贴服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黑膏药穴位贴敷能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使用时无疼痛,方便安全。配合西医治疗,可提高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缩短治疗周期,降低致残率,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袁久荣等.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报.2003;243:246.

上一篇: 学校后勤论文 下一篇: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