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7 07:36:56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

后勤,是学校的基本保障部门,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整体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说学校如家,那后勤就如家里的妈妈,不仅要料理全校师生的教学环境,还要负责照管校内资源,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不仅要奉行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核心宗旨,还要以学校整体的思路和计划为工作路线,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和谐的环境基础。现在就简单谈一下个人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看法,希望以此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1.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思路,无法跟随现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步伐。

2.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未能受到学校管理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不足和管理知识匮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的消极和懈怠。

3.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不健全,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对较差。

4.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服务形象差和工作行为散漫等行为。

二、提高农村中学后勤管理效率的策略

1.提高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

后勤管理部门是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不仅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资的重任,还肩负着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重担。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培训。校方要在师生之间大力宣传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师生尊重后勤管理员工的劳动付出,并以此调动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

2.建立并完善全面的、系统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同时,规范师生在校的日常行为,使学校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发展。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后勤管理要在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下,以科学、民主、实际的工作方式处理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一切事务,使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度可循。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职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常化、秩序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全面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做好学校育人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3.重视后勤财务管理和用途方向,管好学校的钱财和物品

后勤管理掌握着学校的资金,掌握着学校的公用经费。作为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贯彻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学校的财务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做到账目清晰,无死账,无坏账,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文件、有收据,做到每一笔钱都是用在实际需要上。后勤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学物品的采购,还要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在发放物品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明确物品数目和类型,明确物品的出入库记录,做到勤俭节约,严格管理,使学校能够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下正常运转。

4.树立正确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学后勤管理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跟随时展的潮流。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科学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工作思想,在发展中求共存,在实际中求进步。以正确、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员工,调动员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管理工作在质上的真正转变。

5.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

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注重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注重后勤管理队伍的培养。必须注重员工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强化员工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强化员工正派、公道的办事行为。作为后勤管理员工,要时刻树立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发挥自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刻苦性,保障后勤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到位和实效。

总之,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本,以严格的规章和制度为准则,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为手段,以员工的高素质为条件,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2)

一、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

我被分配到了***村,成为了一名助理。近一个半月以来,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该村的村情。**村位于**镇**,全村总户数***户,居民***人,村引进了多家民营企业,为解决村民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税收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李**主任等领导在我工作的第一天就鼓励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要踏踏实实干,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农村这个大集体。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必须要做好工作的决心。在工作中,我在以下两个方面深有体会。

1.积极转变角色,融入农村。

大家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有三个方面的转变是必须面对的。*部长希望我们要尽快完成一是由学生到农村干部的身份转变,二是由学校到农村的环境转变,三是由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刚到村里的时候,由于对村里的领导不熟悉,就像一名刚踏进校门的学生一样,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只好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声地翻着报纸。这时,是**主任的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作为学生,以学习知识为重点,但是成为农村干部后,则需要更加注意的是与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关系的和谐。只有主动去和大家沟通交流,彼此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样才能得到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今后开展工作也会比较顺利。自那天起,我就开始主动与村里的领导同事进行交流,请教他们村里的工作重点、该注意的地方,还时常与来访的村民拉拉家常。虽然在语言交流上还有一些困难,但我已经成功地转变了自己的三个角色,为最大程度地融入农村打下了基础。

2.适应农村工作,学习、提升农村工作的技巧和能力。

到村工作后,要继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从事农村工作的本领。*部长希望我们要努力做到“四勤”一是勤动脑,二是勤动嘴,三是勤动手,四是勤动腿。刚到村里时,坐在办公桌前觉得无所事事,清闲的很。有时村民到村委会办事,书记或主任就接待然后解决;需要外出解决时,骑上车就跟着村民去了,根本不需要我做什么。事后,主任就教育我要积极主动,勤动脑,多想多看;即便他不叫我跟着,自己也要主动去看看,要勤动手、勤动腿;跟去学习,做点笔记,把注意事项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能力,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在村民来访时,要勤动嘴,主动沟通,看是否能帮助解决。一番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农村,我们要以基层干部为师,虚心请教,做到四勤,提升能力,尽快适应农村。

二、生活情况与思想上的转变

首先,调整心态。初到**之时,我的确曾经抱怨过,甚至后悔过。但是,一想到这既是自己当初无悔的选择,又是在从事一项光荣的事业,既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我便把这种落差当成是锻炼自己的契机,把在农村受的所谓的物质上的一点苦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砺和人生的财富,由此,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愉快地去接受,去适应这种生活。

其次,充实自己的生活。要积极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以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弥补心理的落差。我们在傍晚都坚持去**中学打篮球,有时做些慢跑等锻炼,并由此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些老师,时而与他们进行一些交流,慢慢觉得这些健康的运动使我慢慢在消除一些烦躁的情绪。

再次,劳逸结合,制定工作学习计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我们的专业,不能在学习上产生懈怠情绪。考研是我的学习计划之一,所以在晚上,我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功课,保证学习效率。这样思想上由焦虑到愉快,由消极到积极,我又有了一次进步。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以及意见

1.计划去走访村里的一部分家中子女在外上学的家庭,希望能与他们建立联系,去帮助解决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

2.继续协助**、***主任的日常工作,跟随学习处理村里房屋拆迁,土地使用等事项的方法。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3)

近年以来,民勤高考录取屡创佳绩,“每年清华、北大不走空”,2011年高考综合录取率达90.94%,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出23个百分点。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2%,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9.5%。

2009年,民勤县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这一切成绩,都得益于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近年来强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举措,也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境对教育的挑战,使民勤必须立足实际,在最有限的空间里办最优质的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集约型办学的必然选择。”民勤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这样说。

建“教育城”: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基

为了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化办学。2011年6月,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县城东、西各建设一个示范性、现代化的东城区教育苑区和西城区教育苑区。

在规划中,西城区教育苑区以民勤四中、民勤五中、西关小学和规划新建的西关初级中学、南关小学、西关幼儿园和民勤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而东城区教育苑区则以民勤一中、民勤六中、新河中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新民小学、县幼儿园和民勤职专为主。

“教育城”建成后,可以进一步解决民勤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实现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消息一出,全县沸腾了。农村的老百姓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孩子终于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优质的教育了。

但是规划制订好了,问题也摆在了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头上,土地哪里来?项目建设资金哪里来?

位于县城西北角的民勤县园艺场,占地180亩,长期以来,树木品种退化,林地范围收缩,已经失去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各地开发商眼中,这是一块 “肥肉”。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县财政将收入近2亿元。但经过多次调研,为了给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民勤县毅然决定将将这块土地划作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中新教育苑区的建设用地,并估算投资约2.8亿元用于新建教育苑区的学校建设。

从舍弃收入2亿到选择投入2亿,这是民勤县委县政府为了民勤教育做出的重大决定。 对此民勤县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说:“县委、县政府看重的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我们这样的贫苦地区,教育办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更好!”

8月28日,记者来到民勤县城西城区教育城建设现场,在施工现场吊架林立,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加紧施工。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工程迅速推进,没有看到丝毫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工程停滞和延缓。据了解,为了保证“教育城”顺利建成,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多渠道筹措、多角度整合教育项目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全力保障教育城新建学校项目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西城区教育苑新建四所学校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其中2012年上半年完成投资5417万元。

南关小学是教育城项目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施工点。南关小学的校长在采访中说:“项目开工以来,我就日夜守在项目工地上,亲眼看着教学楼和宿舍楼从这片洼地上建起来,心里踏实,为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上学环境,我们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截至目前,南关小学已完成各主体框架、封顶、墙面粉刷、门窗安装等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彻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其实,在县城打造教育苑区,只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之一,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努力将民勤县打造成省内外闻名的“教育县”、“教育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送支帮扶”: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速

师资力量均衡和教育资源均衡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和一体化。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曾经在第27个教师节上说:“实现‘十二五’时期民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在于师资队伍的公平”。

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严重不均衡,是民勤教育产生县城对农村磁铁效应的最根本原因。为此,民勤县把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作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等方面积极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上,作为民勤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民勤县从政策上建立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村薄弱学校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对薄弱学校免除教师培训费、项目审批费等各类管理费用。

建立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城区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开展教学支持活动,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培训教师2100多人次,并为南湖希望小学、红沙岗镇小学等薄弱学校赠送了5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从师资力量上,把深化教师人事改革作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的根本,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

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工作,每学期分两次组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城乡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交流教学经验,传递教改信息,送教下乡。

教育局每年从城区教师中选拔20名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全县20所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活动,先后有180多名城区教师选派到农村学校,下乡轮教,帮助学校培训师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城区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讲座、座谈、网络培训等活动,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组织城区学校和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教学研讨,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学教活动。同时,城区学校还在教学信息、课件设计、图书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薄弱学校,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均衡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和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民勤城乡教育一体化进入了快车道。

花“大力气”: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护航

走遍沙乡大地,无论县城还是乡下,“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民勤县不论政府,社会,民众都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强化薄弱环节和农村地区,力求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整体提升。

“举万民之力,尽全县之财”,是民勤县加大教育投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2006年开始,民勤就设立了“县长教育基金”,每年由县财政按上年度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百分之一列入预算;全县财政供给的在职人员每月捐出一元钱;向社会各界、企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募集资金。截止2011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县长教育基金办公室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57.74598万元,累计为6632名贫困教师、中小学生和考入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发放救助、奖励金470.2789万元。其中救助家庭贫困大学生518名、中小学生5472名、教师172名;奖励优秀大学生94名、农村“两户”子女大学生376人;支付希望小学修建费60万元;根据捐款人意向,支付红沙梁乡两所贫困小学课桌购置费1万元,东湖镇红英学校建设费1万元,泉山镇完全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费4740元。为民勤贫困学生和困难学校的教育解决了很多问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公平。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筹措资金,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交通补助,鼓励教师安心乐教。2008年冬季,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向农村“微型”小学紧急拨款20万元,解决学校取暖的燃眉之急。2009年,一座投资170多万元的天桥横跨县城西大街,成为连接四中两个校区的安全通道。2010年,教育部门筹资90多万元为全县48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县城区12所中小学、幼儿园统一派驻保安17名,试点推行农村寄宿学生校车接送制度……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社会捐助、自筹、借贷、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等途径,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近年来,先后争取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寄宿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等重大项目,完成项目投资6100多万元,修建校舍7.9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2万平方米,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民勤对教育的投资不是仅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民众对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也是不容忽视的。

东湖镇的聂学成多年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为了让两个孩子安心学习,他让妻子到县城租房照管孩子上学。当问到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惜不可惜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惜。孩子学习比什么都重要,钱没了可以再挣,耽误了娃娃们的学习永远也补不回来”,他们把有限的收入主要用在了供孩子上学方面,这样的家庭和家长在民勤早已是普遍的了。陪孩子来县城读书的家长在县城买房、租房,一切都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服务教育。教育事业支撑、拉动着民勤县城第三产业发展。

一件件,一桩桩,都在为民勤教育实现城乡均衡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持和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办“大教育”: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冕

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勤提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目标。

“我们要办‘大教育’”民勤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大教育’不光是要让人人参与教育,人人重视教育,更要把教育的质量提上来,建“教育城”是从硬件上解决民勤教育的困难,师资均衡是从软件上提升民勤教育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把城乡纳入到一个体系,同步提高,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为此,民勤县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与管理、经费保障、人事制度改革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势而变,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主动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帮贫助困,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救助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目标。

民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举动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使民勤县各类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民勤一中、民勤四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分别进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勤职专在校学生达到4900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各乡镇积极利用中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教育教学资源,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4)

一、全省中小学教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与2008年相比,2011年全省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小学由5.54平方米增加到5.86平方米,中学由8.42平方米增加到9.55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小学从1.82平方米增加到2.08平方米,初中从1.96平方米增加到2.38平方米。教学仪器、图书、体育场等设施设备的配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向标准化建设方向迈进。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与区域布局调整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的共享,各地利用小学闲置校舍开办附属幼儿园,或改建成农村化技术学校,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不仅提升和丰富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功能,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三是校舍信息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校舍档案管理制度,校舍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基本完成,为充分发挥校舍信息系统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撑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校安工程经受住地震考验。近3年来,我省发生了3次5.0级以上地震。几次地震,灾区学校的校舍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校舍安然无恙。2012年6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云南宁蒗5.7级地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新建校舍经受住地震考验》为题进行了报道,得到全国校安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效明显

一是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共有18 424所中小学校开展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惠及全省534.9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下达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21.7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7.23亿元,省级资金1.76亿元,州(市)投入资金2.8亿元,全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有效保障了全省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的全面实施。

二是学生就餐条件有新改善。为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我省已下达中央和省级食堂建设及设备购置资金共20.6亿元,加快了学生食堂建设步伐。今年1至6月,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新增食堂面积60.03万平方米,其中:临时性食堂面积44.78万平方米,永久性食堂面积15.25万平方米,学生就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工勤人员逐步得到补充。按照每50名就餐学生配备1名工勤人员测算,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配工勤人员7万多人。为解决食堂工勤人员紧缺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性岗位等方式,逐步为中小学配备了工勤人员,今年3至6月,全省共增加学校工勤人员14 005人,其中: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性岗位13 533人,共投入工勤人员经费5 631.22万元。

四是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根据国家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下发的相关管理制度,省级成立了专家组,积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业务指导。省卫生厅出台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参考食谱》,省教育厅完成了相关配套文件的起草工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供餐准入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将于今年9月份下发全省执行,使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五是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目前,全省逐步建立了营养改善计划主任办公会、月报通报、简报快报、监督举报、分州(市)包干、专项督查督办、信息公开、专项调查、专家组工作等工作制度,促进了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序开展。设立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是经济收益显著,“两基”攻坚亮点纷呈。我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成为“两基”工作亮点,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全省共有10 827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基地达到9 173个,面积10.6万亩。基地纯收入达到3.87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通过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学校创造了收益,家庭减轻了负担,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较好地巩固了“两基”成果。

二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动手能力。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勤工俭学活动,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是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各地坚持“政府统筹、社会支持、师生参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具有云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方法。勤工俭学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谋求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按既定路线图、时间表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大幅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8.69亿元增加到2011年95.33亿元,“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有效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状况,缓解了经济困难家庭的上学压力。

三是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校点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以专业化建设为重点,义务教育师资得到优化。按照“全省统一考试、县级统筹管理、学校自主聘用”的办法,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确保义务教育教职工基本数量和质量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义务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计划,有效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推进了初中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三位一体的初中教育评价制度。目前,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各地各学校基本开齐了国家要求的所有课程,基本开足了课标规定的课时,扭转了“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群体性偏科现象,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现代管理。出台了《云南省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办法》、《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学校现代管理奠定基础,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完善教育惠民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而辍学,受教育权益得到了保障。

(五)学校安全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目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各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安全保卫科室或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明确了学校相应部门的安全职责,各部门协调作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去年评选出首批135所省级“平安校园”的基础上,今年计划评选150所省级“平安校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教育系统对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了考核奖惩机制,确保了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三是排查化解矛盾,周边环境得到整治。今年省教育厅下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隐患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的通知》。通过加强排查整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省共检查学校、幼儿园2 8241个次,发现隐患11 660处,并及时督促整改。

四是妥善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各州市教育局、高等学校今年共处置校园安全事故78起,较大事故4起。同时,主动与媒体沟通,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防止人为炒作或不真实的报道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与判断,为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及时排查整治隐患,学生交通车辆监督得到强化。我厅高度重视学生交通车辆和校车安全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抽调专门人员,配合公安交警、安监、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了道路交通和校车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通过集中排查,学校道路交通和校车安全隐患得到了整治,有效防范了学校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是强化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消防、地震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疏散演练,明确疏散引导人员,使师生职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确定疏散引导员5.9万名,每年开展自救安全疏散演练3.3万次,参加演练师生达830多万人次。

二、中小学管理和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方面

一是危房存量多,资金需求大。目前,全省还需改造不安全校舍1 986.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重建627.4万平方米,加固改造1 359.1万平方米),危房存量多,资金需求大。

二是推进困难。由于我省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加固改造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支撑,工程施工技术力量难于保证,加之不安全校舍数量大,各地工程任务完成率较低,加固改造推进困难。民办和非教育系统办学校、中职学校工程实施难度大。

三是进展不平衡。部分州市的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工程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特别是还有少数2009年和2010年的项目到目前还未能够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资金使用效益得不到及时发挥。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了7起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昭通市4起、普洱市1起、红河州2起,《人民日报》还刊发了题为《营养餐就这样成了“闹心餐”》的文章。这些事件和报道,反映出我们在工作机制上还存在漏洞,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学校供餐条件不足。我省寄宿制学校虽然都有学生食堂,但很难满足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需求,非寄宿制学校几乎都没有学生食堂。尽管各地通过搭建临时伙房、改造利用原有校舍等方式暂时缓解了供餐条件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学校食堂现有硬件条件不足、卫生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

三是学校后勤人员缺口大。我省寄宿制学校食堂工勤人员尚缺口5.6万人,绝大部分学校只能让任课教师承担相应工作,以暂时缓解学校食堂后勤人员不足的困难。

四是部门协调联动和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营部门协调联动进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还未建立,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方面

我省在勤工俭学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与实际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表现在:一是随着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勤工俭学基地随之减少。二是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勤工俭学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较差,基地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开展勤工俭学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勤工俭学基地闲置。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一是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困难;二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明显,短期内无法改变;三是农村学校音体美器材缺乏,开齐开足课时质量无法保证;四是由于财政困难,各地教育系统教职工总编制多年来未增加,每年均在总编范围内对部分学校编制进行调整,教师编制较为紧缺。

(五)学校安全工作方面

我省校园安全事故、事件主要表现在:学生交通事故,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涉校矛盾,校外人员进校滋事,校内学生的群殴事件,师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中小学食品安全事件,学校周边不安定因素引发的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引发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就业不畅引发的事件等方面。

三、落实措施,明确责任,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小学管理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一是坚定信心,全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省政府确定的今年全省拆除重建235万平方米、加固改造10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要确保完成。同时,在年底前要完成前3年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要进一步统筹各项资金,确保资金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加强校舍安全工程收费减免政策的执行力度,通过收费减免、建设“绿色通道”等方式节约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大D级危房拆除力度,加快加固改造步伐。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校安办关于停止使用D级危房的要求,坚决停止使用D级危房,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好广大师生,尽快拆除重建。要进一步加大加固改造工作的力度,及时总结全省不同地区的加固改造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确保2012年加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认真总结前3年的校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制订2012~2015年实施规划,细化每个项目、每栋建筑,按年度、按项目合理制定实施进度,确保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加大对已竣工项目验收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竣工验收工作,切实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校舍安全形势研判、趋势分析、信息通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作用,确保信息准确、全面,不断提高校舍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督促和指导,确保工程同步推进。因地制宜,着力提高学校的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二)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现有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落实省、州、县三级责任,明确校长作为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第一责任人,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二是进一步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各地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的各项建设工作。要合理使用公用经费,逐步添置学生食堂设备,使全省中小学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要通过财政购买服务性岗位、中小学优化布局后富余教师转岗等方式逐步增加食堂后勤人员配备,逐步解决食堂后勤人员不足问题。

三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制定规范和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学校食堂要凭证营业,食堂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范;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原材料采购要索要票据;进货要查验;食品要留样,确保各个环节安全。确保补助资金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营养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或家长。要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建立实名制的学生信息系统,防止冒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学校在进货采购、选择供餐单位时,要确认采购食品、供餐企业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要充分发挥营养改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家工作组的作用和优势,制定肉、蛋、奶、油、面、糕点等大宗食品的准入标准。

四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要逐级逐校制订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实施细则,明确突况下的应急措施,细化事故信息报告、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工作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切实提高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注意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加强正面宣传报道,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各地各校要继续利用课堂教学、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使学生在用餐的同时,掌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养成科学营养膳食的好习惯。

(三)全面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确保勤工俭学工作有效开展。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技术引进、减免税费、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勤工俭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各地要按照农村学校小学不低于5亩、中学不低于10亩的标准,就近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山林、水塘、牧场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生产劳动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农村中小学要把勤工俭学的发展目标,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措施并纳入考核管理。同时,要建立学校勤工俭学启动经费的补助机制。

二是科学管理,提高勤工俭学效益。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培训一批校长和管理干部,指导当地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校指导,提供技术保障,为勤工俭学专干及工勤人员提供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基地的专业化高效生产,提高现有基地的利用率,稳定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食堂部分菜肉的供给问题。

三是管好用好财政安排的勤工俭学专项资金。今年,省财政安排了7 600万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支持各地农村学校建设勤工俭学生产实践基地。各地要做好勤工俭学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我厅将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后,尽快下拨资金。同时,我厅将加强资金的跟踪管理,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学校进行检查、抽查。

四是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基地的育人功能。多年来,我省许多学校在利用基地育人中,已探索出成功的管理办法。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基地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中接受劳动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互助合作能力,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激发学以致用的精神。

五是抓好勤工俭学工作,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勤工俭学与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出有云南特点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切实为学校食堂提供部分蔬菜和肉等食材,降低学生生活成本。要适度有效地开展好勤工俭学,增加勤工俭学的成果和收入,让全体师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决不能让贫困学生因学校生活艰苦而辍学。

(四)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在全面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普及质量的基础上,以推进学校优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为主线,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经费等资源,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以缩小学校、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为重点,着力化解义务教育阶段难点热点问题,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一线的义务教育质量,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义务教育领域各项改革,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打造创新型、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校人才团队;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二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总责,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今年,要确保全省38个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重点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教职工配置标准化、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化、课程实施规范化、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化等八项工作。

三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工作。探索建立并严格实行省政府对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像推进“两基”攻坚一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要重点评估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主要集中在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在评估标准上,只能高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

(五)加强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涉校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各地要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涉校矛盾纠纷和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尤其对因教职工福利待遇、学生就业、学校劳动用工、宿舍管理、伙食管理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教学楼、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重点区域的各类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排查。排查工作要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要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加强分析研判,努力做到预知、预警、预防。对于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能够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要形成工作报告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坚决防止处置不当、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引发事端。

二是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做好校园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要加强学校日常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学校教职员工尤其是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将消防安全常识纳入课堂教育,定期举行消防疏散、逃生演练,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严格门卫管理,强化校园巡逻,严防极端人员暴力冲击校园和别有用心人员混入校园串联滋事。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本辖区学校周边治安重点问题,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周边治安、刑事案件第一时间得到稳妥处置,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要完善校园重大事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充实应急预案,增强可操作性,强化演练。一旦突况,要做到反应迅速、靠前指挥、及时处置,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三是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学生上下学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掌握当地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和校车运营情况,认真排查使用校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校车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协调解决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确保校车安全。各地要在秋季开学后开展一次专项治理。省里将于2012年秋季组织开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

四是切实做好指导、督查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指导,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及时整改,不留隐患。省教育厅将于9月中旬组织督查组赴16个州市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综合治理专项督查。

(六)着力抓好新学期开学前的几项工作

一要完善招生和入学程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的精神,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招生政策,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的办法,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确保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保证六年级学生全部升入七年级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严禁私自跨范围、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组织招生;对因迁移、流动等原因无法在本校入学的,要依规办理转学手续。严禁各民办学校采取不正当手段招生,严禁扰乱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特别重视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工作,切实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严格控制班额,提倡小班额教学。新生报到入学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监督辖区内学校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工作。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5)

依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我县于2012年4月份启动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县教育局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努力改善学生食堂设施,不断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水平,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现将一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我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19所,其中小学12所,初中7所,学生共有7487人,其中有小学生4370人,有初中生3117人,采用食堂供餐的学校有19所,其中小学12所,初中有7所,全县学校没有向企业(单位)购买供餐。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生活标准,供餐模式为“鸡蛋+牛奶+等价食品”。到目前为止,学生食用情况良好,无不适、中毒事故发生。

二、 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县政府成立了“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任成员,制定了《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教育局和各校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和健全相应的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制订学生营养计划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立体化的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

2、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我局要求各学校必须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并通过板报、橱窗、课堂、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各学校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每校均开展了营养知识专题集会或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教育局组织各学校校长和营养餐管理人员,邀请蒙牛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营养安全知识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3、规范流程,保证质量。要求各学校必须指派专人负责营养餐工作,有专人接收,登记造册,查看并索取票证,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查,严禁不合校食品进入校园;学校必须有单独合适的营养餐存放间,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防止食品感染和安全事故发生。每所学校都有专人值班,做好双休日及节假日的防盗工作。

4、检查整改,规范运行。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定时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学期,教育局联合卫生、食品等部门对全县学校食堂管理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运行有序、操作规范。

三、 存在问题

    1、厂家供货运输难。我县是山区,交通复杂,加之学校布点分散,供货企业运输难。一次送5天的食品,这样不仅要增加对学校储藏室、冷藏设备、加热设备等基础性建设的资金投入,而且也大大增加了食品在储存中的安全风险度。

    2、食堂改善达标难。过去建设的食堂,由于当时投入少,标准低,大多不能达到国家食堂标准。实行营养餐以来,绝大多数食堂需要重要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县财政和学校资金压力特别大。

    3、营养食品浪费现象较重。营养加餐总体上还是牛奶、鸡蛋、馍片、水果,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就出现了厌食、挑食现象。虽想尽办法,在不影响营养前提下,照顾学生口感、口味,但众口难调,还是有个别学生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把营养食品扔掉不吃,造成浪费现象。

四、2014年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资金安全等工作,确保不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确保此项工作稳步实施;二是继续做好食堂建设工作,落实规划,明确进度;三是继续做好宣传工作,把握政策,明确方向,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深入人心;四是做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利用假期,对有关学校的校长、总务主任、财务经办员等进行专项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今后工作更规范、更专业;五是稳定和加大后勤队伍建设,要求从县营养办工作人员到学校的分管领导、经办人员、后勤管理队伍要相对稳定,便于科学、高效工作;六是严格要求各校认真做好营养改善计划档案整建和管理工作;七是做好学生营养监测和身体监测工作。

总之,县教育局将以努力把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放心工程”、“营养工程”、“满意工程”为目的,做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教育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6)

http://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小学;后勤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村群众生育意识的转变,农村新出生人口数正呈现逐年下降的势头,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小学呈现出校多人少、点多线长的发展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体局采取了相应措施,合点并校,设立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这既整合了教育资源,集中优化了教学设施、设备与器材,精减优化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放心的在外地务工干活了。

农村寄缩制小学的设立是一种新鲜事物,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也是一项新工作,需要从头做起。我校是2006年8月份成立的寄宿制小学,学生覆盖了周边20多个自然村,寄宿制学校设立后我被安排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小学,也不同于中学,谁都知道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对这些娃娃们的吃喝拉撒、来往接送一切的一切都要负责,是一件很麻烦和很棘手的工作,故此开校时谁都不愿意接受这项工作。本人也一样,知道这项工作很棘手、很麻烦,有可能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不良后果,一开始也是不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的,可后来由于领导的充分支持与信任,我才接受了后勤管理这一艰巨、繁重而又令人头痛的工作。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实践探索,我了解了这项工作的烦琐与精细,懂得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以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感受到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光荣与神圣。深刻地认识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劳动分工并无贵贱之分,重要的是以什么样态度来对待它,能不能把它做得更好,让师生满意,让家长放心。在此将我这几年来做农村寄缩制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以便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制度周全,职责明确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干成干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寄缩制学校一经成立,我与校长及班子成员等人就不辞辛劳、到我市先行成立的其它寄缩制学校去取经,调查了解他们那儿的情况,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借鉴他们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其他县市和地区寄缩制学校的管理情况,吸取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方法。在一个月之内,我们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后勤管理制度与考核考评制度。比如《《饮食标准、餐饮卫生与炊事员工作考评制度》、《食堂就餐管理制度》、《学生就寝管理制度》、《食堂财务管理制度》、《门卫人员值班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岗位职责》、《值班人员值班制度》、《大齐学校责任追究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订为学校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凡事贵在实行。制度虽好但落实不到位也是一句空话,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负责落实、没有人去认真实行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开校之初在经过反复商议研究,确定领导带班、教师值班、生活教师值班、门卫值班制度,严格规定学生出门证的使用,采取学生请假“三见面”制度,即:教师、家长、门卫三见面,并且出门证上签字要齐全。又具体安排确定了低年级教师值班制度,按时清点人数,接送学生,并做好记录。食堂就餐时由生活教师和值班教师亲自带队,按次序排队、打饭,按次序就座、用餐,按次序用水、洗碗,直到学生安全地就餐完备,负责教师才可以自己到食堂用餐。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时间由生活教师和值班教师值班检查,并认真填写《宿舍检查记录卡》和《交接班记录》。值勤老师必须严格认真地检查学生宿舍的房屋安全、电路安全与供暖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考评考核制度中把宿舍纪律、宿舍卫生、教室纪律、教室卫生、环境卫生等情况都纳入到了班级考评成绩当中,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奖评与通报,对于违纪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于违纪教师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等。

三、工作周到精细,无微备至

为了确保家长合租接送学生的安全,我校积极做好监督工作,并搞宣传,提醒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辆”,不乘坐酒驾车和报废车辆。为了搞好学生的伙食,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的饭菜情况,我们经常与学生一同就餐,同吃一锅饭,倾听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在打开水时,为了防止学生不小心烫伤,或者因拥挤而烫伤,我们的领导和后勤人员总是亲自在场,亲自看着学生打开水。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老师每天在班里坐开水给孩子喝,为了让大家起床之时就感觉到温暖与温馨,我们后勤人员早上起得比谁都早;为了学校的安全与师生们的安心工作与学习,我们后勤人员夜间轮流值班,巡回检查,从无怨言;星期天老师们都回家与亲人相聚,探亲访友,我们却留校坚守岗位,无怨无悔。

四、财务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为了搞好老师和学生的伙食,做到不欺诈、不贪污、不挪用,我们实行了公正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我校按教体局要求,财务管理六本帐,而且分工明确,相互帮助,又相互牵制制约,我们不但在会上要向老师们通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还要向家长们通报。学校规定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收费情况,通报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每一学期结束之际,我们都要向老师公布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把重要的收支项目打印成明细表分发给老师们进行评审,并选几个教师参与我们学校的财务决算,并向全体老师通报我们的财务决算情况。为了加强食堂的伙食管理,做到公开透明,我们每一周选派两位教师做监理员,轮流参与采购伙食的活动,亲自过秤,亲自算账和记帐。切实加强出库入库管理。

经过几年来的艰辛努力,我们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与认可,并多次被评选为冀州市“后勤管理先进学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任何事情都缺少不了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后勤工作不但是取得军事胜利的保障,同时也是干好每一件事情的保障。可以说没有后勤保障便干不成任何事情。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败。做为学校的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我们不但要保证让每一位教师舒心地干好工作、当好教师,而且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安全、健康、愉快地学习知识,过好每一天的学生生活。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7)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小学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小学布局的大调整。1998年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都相继开展了以"并乡、并村、并校"的乡镇机构改革,村级区划的改变对小学的影响较大。①小学布局调整前为了便于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个行政村从原来的只有一所四、五年级的高级小学到都办有一所完全小学。原先"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小学办到家门口(自然村)"的布局方式早已被淘汰,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后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农村学校的办学开始和原来的行政村切割,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土地问题就凸现出来。

一、农村学校土地纠纷情况

(一)村别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样的学校是建在两村交界的土地上的。2001年以前是村办小学,两村都自愿捐献土地做学校。2001年以后,学校归县、镇管理,两村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会得到土地补偿款,所以不管自己子女在学校读书与否,要求学校给予土地占用补偿。或是靠近学校的村没有要求补偿土地款,而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要求补偿土地款。

(二)历史遗留的学校土地纠纷。这部分的土地大多是原先建在荒地上的学校,除去学校校区建设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勤工俭学用地,而学校校区建设用地因管理方便都已经被学校建围墙圈了起来,勤工俭学用地教多,学校并未圈起来。根据1983年2月20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国发〔1983〕25号)中"校办农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近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包括山林、水塘、牧场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劳动基地,并允许学校师生按国家规定开荒,拣种撂荒地或已由学校师生开垦或垦复的土地、拣种撂荒地以及征收的土地归学校使用,有关部门应当发给土地、林权证书,保证学校的使用权,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占用或串换,已经占用的尽量退还给学校,需要串换的要经双方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②这类土地原先学校师生已经经过开垦,按上规定应属于学校勤工俭学用地,上级部门应给予学校办理土地使用证。但是学校多年不管理这些土地后,农民复垦就占为己有了。等到学校要收回这类土地时,要办理土地使用证,却因年代久远,证人证物失去而难以办理。

(三)村沿关系的学校土地纠纷。这类纠纷是农村学校土地纠纷中最多的。1、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土地或原先全部都属于这个自然村的,或2001年前扩建,由自然村捐献土地的。只是后来办学主体转变为县办后,村民认为原先给学校的土地应得到补偿。2、趁可侵占校园用地机会要求补偿地款。这些学校的校园往往是无围墙,或半封闭,或只封闭教学区,学校操场和其他用地未用围墙圈入校园。给农民侵占或扰乱学校留下机会。如果学校不补偿地款,那么学校的部分或全部用地将被村民"回收"。3、新校舍地权不明。有些旧校舍建地不适合学校的发展,现在又在另地新建了校舍,由于校舍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学生收取一部分"建校费",而且还发动村民捐款,所以被占地的村认为捐地建校为了各村,所以要求土地补偿。而新校舍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在和村民论理时法理上说不清。

二、未办理土地证的危害

造成以上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学校土地尚未确权发证,土地被占现象严重,许多学校被村民冲击,造成严重后果。学校土地未确权、未办理土地证造成很多危害:

(一)学校无法报建,严重影响学校规划建设。由于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办理土地证,学校要进行建设时无法报建,严重地影响了校园校舍建设。一些村民认为学校没有土地证,学校土地是村集体的,学校无权在集体土地上盖教师宿舍楼,由此引发纠纷,使该工程被迫停工。

(二)是学校的土地流失,学校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学校部分土地被村民所占,长期引起纠纷,学校无法使用土地,给学校的校园校舍建设乃至总体规划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三)勤工俭学用地被占,影响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垦山岭种植的经济利益在农村突显出来,加上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部分农民把手伸到学校用地上。占有学校用地的村民,有的村民不承认占地是学校的;有的村民承认,但要求补偿青苗费或建筑费用。

三、小学土地确权艰难的主要原因

(一)由于存在学校土地边界确定难,许多学校自建校之日起至今都没有修建围墙,部分已修建围墙的学校,因资金不足,围墙年久失修,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学校边界难以确定,很多学校出现农民侵占学校用地的现象。

(二)是个别村委会对土地确权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村民对土地确权工作有抵触情绪。农村学校用地大多原属集体无偿划拨,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若确权办证,学校用地将变成国有土地。于是部分群众认为,土地划定后,性质变了,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致使在土地确权过程中,个别村委会不同意在国土和教育部门认定的界定文件上签名盖章。

(三)材料不全。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学校土地资料不齐全。人、地、证、图、表、册等不相符,增加了土地确权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刍议

(一)全面清查学校用地出租情况,维护学校的权益。对目前农村学校用地管理混乱情况要引起重视,组织国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土地出租承包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①清理出租合同是否合法,违法的要给予中止或撤销;②清理村委会是否违法占用和出租学校学农用地,出租的要依法纠正;③清理学校领导是否有出租土地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宣传。深入农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比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做思想教育工作,让村委会干部及群众懂得中小学校土地确权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确权工作。

(二)为群众考虑。解决土地确权过程中老百姓思想上的疑虑,想方设法让广大群众从阻碍小学土地确权转为支持土地确权工作,确保小学土地确权工作圆满完成,维护社会稳定。

(三)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土地使用管理机制。责令学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国土部门一道,尽快办理学校土地证。一是边界清楚、无争议的学校要尽快依法确权发证。边界不清楚的,主要是学农用地有争议,一般教学用地无争议,可以先办理教学用地的确权并发证(一般教学用地和学农用地都分开为两块地)。对有争议的学农用地要限定时间、责任到单位和个人,加强协调,及时确权发证。二是学校围墙,但有关相邻单位或相邻人不肯指认签名盖章,影响确权工作的,土地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确权处理。一旦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抓紧修建学校围墙,学校要管好、用好学校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避免学校土地再次被侵占。

(四)尽快出台学校土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土地权属明确后,上级部门应尽快依法出台加强小学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出租、承包、土地收益开支、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切实建立由政府领导、国土和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校土地管理共同责任与保护的长效机制,使土地管理有章可循,乱侵占学校用地者得到处罚,遏制违法违规侵占或出租学校用地行为,确保学校用地安全。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功能;改进措施

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新形势下,对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对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功能

(一)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

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小学教学工作及校园活动的有效有序的开展,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良好的后勤管理工作,能够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提升教学品质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为实现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提供基础。

良好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为教师创造一种相对轻松和愉悦的工作环境。教师所适应的教学器具和材料很多需要借助后勤保障得以实现,另外,对于教学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同样需要后勤部门的有效配合。因而,后勤管理工作,为实现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能够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

二、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一)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

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和管理人才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业务限制,使得很多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很不到位,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由于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及长期向教育教学工作的倾斜,致使后勤管理工作在许多小学失位。

(二)后勤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较低。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后勤管理都是由教学一线老师兼任,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后勤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应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在后勤管理方面没有计划方案,更没有业务提升培训,因而管理技能相对较低,业务熟练程度也比较低下。

(三)后勤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

很多农村小学的所谓后勤管理就是临时采办或者临时负责修理,后勤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更没有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致使后勤管理很大程度上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

三、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新形势下,教育面向现代化,后勤管理工作也应面向现代化,只有用科学的方式和管理手段,发挥现代管理人才的智慧,才能促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后勤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只有将提升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内容,才能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和业务的精进。

(二)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财务保障。

做好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其财务支持和保障。后勤管理工作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和分配。没有充分的财务支持,后勤管理的各项事务就很难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就很难维系。当然,后勤管理工作在得到合理的财务保障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

(三)优化校园环境与安全卫生保障。

优化校园环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因而,优化校园环境应该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更应该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在优化校园环境的举措中,可以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软硬实力双向提升。另外,后勤管理还应该在安全卫生方面下大力度,一方面是校园内设施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师生的饮食安全,要把一切危险隐患均消灭在萌芽中。

四、结语

后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工作的优劣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相对落后,且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的调整和部署,当然更需要后勤管理人才的辛勤付出。

作者:殷祥仁 单位:安图县松江镇三道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9)

成为中组部选聘的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我感到光荣和自豪。到今天为止工作整整一年了,在市领导、组织部、村建办的重视关怀,悉心教导下;在镇、村领导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思想认识;在接触工作,熟悉工作,干工作的过程中,熟悉了本村村情;在磨合中适应了工作,在接触中融入了沙洲坝村委会这个集体。这是我一年来最大的收获,这不仅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也为日后新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勤于学习,长才干,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虽然在学校学到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到农村工作岗位后,那些知识就显得不够用了,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法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多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参加工作一年以来,我从没放松过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为了搞好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我学习了许多农村工作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二是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刚参加工作,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领导、同事、群众学习。主动向他们请教。三是向实践学习。向实践学习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农村工作实绩赢得组织的信任,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正如同志对大学生村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做过‘村官’,就知道什么是群众,懂得怎样尊重群众,如何走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轻而易举”。

二、勤于工作,不断锤炼自己

基层一个大舞台,是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大学毕业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是很庆幸的。一年以来我参加或承担了包组联户、计划生育工作、农民网校、农民培训学校、网络党建信息系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引种葡萄示范园……农村工作任务重,千头万绪,事情繁琐。工作一年我深深的体会到农村工作非常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农村工作很重要,都是民生工程。不做好协调纠纷,农民就不能安心生产,社会就不和谐;不做好政策宣传,农民就难以在党中央领导下勤劳致富;不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只有踏实做好每项工作,认真总结,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0)

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政协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努力推动钾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搭平台、聚共识上。在党委领导下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政协协商实现了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等的有机衔接,为政协把握自身性质定位、发挥协商平台作用创造了条件。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优势。人民政协具有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党委领导下,把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为政协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实践中,我勉泛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促进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有机结合、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质量。人民政协必须把履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把提质增效贯穿履职全过程。在党委领导下健全完善政协协商的程序机制,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提高政协履职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党委的重视支持进一步激发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的履职积极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成效。人民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最终要体现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来。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规范的协商成果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有利于委员提出的真知灼见更多转化为决策,有利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得到委员和各界群众的广泛认同,达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效果。

【范文二】

积极主动争取党委领导,推动政协协商纳入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在党委领导下制定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在党委重视支持下开展协商活动,增强协商实效。提请党委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政协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努力推动钾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切实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党委领导,推动政协协商纳入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围绕确定年度协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市政协党组及时向市委请示汇报,提请市委研究部署,推动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措施、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到政协协商。

二是在党委领导下制定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市政协党组拟定协商年度工作计划草案,经向市委书记、市长汇报并调整完善后,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由市委办公厅印发,形成了“两条线”“双循环”的议题征集模式。

三是在党委重视支持下开展协商活动,增强协商实效。围绕落实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协主动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对接,明确协商的时间表、路线图。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参加市政协有关协商会议,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认真回应委员关切。

四是提请党委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市政协把推进政协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重要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提请市委研究制定配套实施意见。市委高度重视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市委或市委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提案办理协商等8份文件,形成协商工作机制和流程“闭环”。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在协商工作中彰显自身特色,推动各协商主体平等协商、充分表达,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作集体决议,不形成倒逼机制,确保政协协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优势。积极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各界委员履职尽责,广泛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促进了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有机结合、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质量。紧紧围绕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协商议政,意见建议不求说了算、但求说得对,努力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成效。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规范的协商成果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党政职能部门与委员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委员提出的真知灼见更多转化为决策、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有利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得到委员和各界群众的广泛认同,达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效果。

【会议发言稿范文】

一、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三个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深入开展作业现场党旗红、党员身边无违章活动,圆满完成考察龙江等重要保电任务。出台报装接电专项治理23条,制定重塑电力营商新环境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办电不求人”。采取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和电力直接交易等措施,2018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5.2亿元。全面完成供电面积占全省70%、有980万客户、3万名职工的131户农电企业划转任务。

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电网先锋党支部”“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组织工程建设大会战,如期完成宝清电厂送出和哈牡、哈佳电铁供电工程。

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架起党群连心桥”活动,广大党员成为攻坚克难时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中坚力量。

二、突出机制创新,探索党建工作“三化管理”

一是推行党建工作标准化。印发基层党委工作指引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建成422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

二是推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对标管理,针对机关党建设置了100个对标项目。

三是推行党建管理信息化。建设党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实时化信息归集”“一体化业务管理”等5个平台,上线应用了“党员教育”等10大功能模块、44个应用子模块。

三、突出基础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三年登高”

一是扎实推进思想建设登高。公司党委中心组实行“成员领学+专题研学+经典诵读”模式。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宣讲986次。

二是扎实推进组织建设登高。规范各级党组织设置。成立公司机关党委。严格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三是扎实推进队伍建设登高。实行党员积分和目标管理。制定干部梯队建设三年规划,启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三个百人计

划”。

四、突出价值创造,实施党建融合“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双向融合”工程。实施“双培”工程,建立了党员、业务骨干双向培养、双向创优机制。

二是实施“党建+”工程。开展“双学双融”党务知识大学习。实施“党建+改革”,聚焦农电划转做足了思想功课。实施“党建+扶贫”,助力抚远市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

三是实施“创先争优”工程。开展“砥砺奋进党旗红”系列活动,打造“竞进提质·创先争优”精品工程,形成共产党员服务队特色党建品牌,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范文三】

xx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让农民群众拥有美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用两年时间打一场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2015年我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2016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从2015年开始又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x多万户,占总户数的67%。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突破性改善。

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民群众沐浴美的乡风民风。2016年底全省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x万余个,实现村居全覆盖。在继续遏制大操大办基础上,在设计新仪式、新上下功夫,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3万多人;在继续抓好抵制婚礼陈规陋习基础上,着力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基础上,以公墓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x万多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行动,建成乡村儒学讲堂x多个。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文化特色示范镇x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x万多个,其中省级文明家园x多个。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享受美的文化生活。连续6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每年帮助基层解决一批实际困难。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全省x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这样一个局面,从具体做法上,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11年4月、2016年10月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工作规划,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抓手。

二是坚持全面覆盖。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提出“富则富干、穷则穷干、不能不干、干就干好”,县为主体,不搞“盆景”,整体推进。2013年起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培训,有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地比着学、较劲干。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乡村文明行动全过程,在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摄影、微电影大赛,拍摄《乡村文明你我他》等系列影片,省主要新闻媒体长期跟踪报道,引导和监督并重,培育“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

四是坚持聚焦汇力。在文明委主导下,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重点项目,由文明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双牵头,成员单位在一个主题下,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同向同力,各计其功,形成了“统起来抓、分开来做”的有效工作机制。

【范文四】

始终遵循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及1595新思路为蓝图,坚持“立德树人、技行天下”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点特色品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总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做好安全、稳定。提高"两个"服务,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做好师生生活服务工作,落实"三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打破常规,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立足于精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

学校后勤管理精细化具体体现“细”“实”“精”。 总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措施求“细”,督查求“实”,成效求“精”。何谓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齐抓共管,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管理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有人管。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数程,精品是成绩的服务态度。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制度,有过程,有监管,有反馈,有整改,最核心的是落实。它要求后勤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用心去做好每件细枝末节的事情。要将平凡事情做好,将简单事情做精,将小事做实。

精细化管理就是人要在“勤”字上多下功夫,下硬功夫,下实功夫。确定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不管是领导还是从业人员应该在校园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多走走,在自己每天工作记录本上多记记,在大会小会上多讲讲,对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后勤人员多交流,好的经验要多宣传,反面教训要作案例多分析,让大家引以为戒。对如何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关键要在“细化”“务实”“精致”三个方面下功夫,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细”字上,落实在“实”字上,成效在“精”字上。

一、精细管理体现在“细”字上

为教育教学、培训及师生的生活服务,是学校后勤的根本任务。这是由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所决定的。如何服务呢?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首先必须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管理,同时还必须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以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就其内容来说,学校后勤工作的服务包括资产管理服务、校舍管理服务、基本建设服务以及安全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者对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指挥、评估,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培训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为教育教学、培训及师生员工等提供优质的服务。要达到这样要求,后勤服务就必须做到主动、热情、周到、细致。要善于抓小事、抓细节。重视细节、善于抓住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这实质是提倡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学校的后勤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应该被忽略或忽视,后勤管理工作尤为突出的:环境维护、卫生打扫、水电维修、校舍维护,桌椅门窗、窗帘的维修、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物品采购及供应发放、绿化养护等等。件件都是不起眼的琐碎小事,而这些繁杂小事如不认真对待或不及时处理,小到影响教学环境或某一方面、某些人或某个人,大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校的成本开支,甚至还会造成大的事故或隐患。所以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个细节,在细字上下功夫。

“细”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做任何事都必须行之有据,按章办事,有规可依,后勤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做细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健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就受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细、想得全,才能做得到位。 学校后勤部门修订制订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各工种岗位的岗位职责,内容涵盖了学校后勤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校产、校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及门卫管理制度、校园环境卫生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维修制度等。后勤管理规章已成为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的行为准则。为学校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细”是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志。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工作的结果,更要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管理者既要对全局了然于心,又必须对细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求得工作效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经常亲自深入到第一线,检查并指导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尽管分管校长的后勤管理工作头绪多,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坚持每天必须巡视校园和各场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抓实抓细的过程中也不能整天陷在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而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抓落实抓安排,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二、精细管理落实在“实”字上

“实”是对管理者以严格要求。“实”是好的管理者起码的工作作风,没有踏实的作风和踏实工作是不能做好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工作、检查工作。其次是行动,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再就是周密的工作计划,管理者应制订好详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实施计划。更重要的还应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工作作风踏实的管理者。

“实”受理工作的评价,是检查考核的过程。各项具体服务工作的情况如何必须通过管理者对其的考核来完成。考核工作情况的依据来源于管理者细致和踏实的工作。各项工作的好坏评价最终通过奖惩机制体现。如执行奖惩机制时,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考核那就无法进行奖惩,那就不能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实也是对管理者工作的评价,是检查考核的过程。

“实”是对实施者工作成绩的记录。后勤工作的服务性和保障性很强,各部门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如对校产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要求,对卫生保洁的流程和细节要求、食堂食品卫生把关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流程、校园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流程、采购人员的工作流程、水、电工的工作流程等等。工作的细致通过工作流程得以体现。同时也给督促、检查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所以说实是对实施者的成绩的实录。

三、精细管理成效在“精”字上

“精”是要向管理工作要成效。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设施、设备、场地、物资,提高设备运转率,充分发挥生产力,这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多办事、办好事,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要讲究运行效益。精细的后勤管理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到的服务能促进教育、教学、培训的发展,能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办学效益的提高。细致的管理能减少浪费,学会保养爱护,提高和延长物品使用年限,能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

“精”是促进管理不断创新的动力。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自我鞭策,才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精通后勤管理,精通各个重要环节。从而在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

“精”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对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责任,严格要求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提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激发他们为教育教学、培训服务和服务育人的热情。克服和消除在学校中低人一等的现象。管理者应切实认真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后勤工作繁杂琐碎,或不为人知,或不为人愿为,其价值、其绩效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或要在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学生身上显现,往往“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让人感觉后勤工作既崇高、伟大,又不乏悲壮色彩。因此,总务后勤管理首先是对后勤员工的人心管理,通过人心管理来激发人的潜能。对员工的管理应该在感情上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和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实施目标激励、岗位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以此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发挥其潜能,促进专业成长,提高工作效率。

四、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构筑安全钢铁长城。

(一)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制度,改善环境,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制定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类检查措施,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将安全工作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形成师生员工人人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不敢有一丝懈怠,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做到了“领导包挂,要求明确,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学校将安全工作纳入了学校日常管理中,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由后勤具体负责。

(二)防患未然,狠抓安全,做好学校保卫工作。

学校会同寸滩派出所、石马河派出所、区工商局等部门,整治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形成了学校安全防范体系。

1、学校拟订了特大事故处理预案,全体教职员工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实施校园安全责任首问制。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校充分利用早会、广播、周五集会等形式向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习,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防范、自救能力。利用班会课、晨会、学科渗透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校要求学生熟记《中职生文明公约》、《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五、存在不足和整改措施:

1、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后勤检查力度略显不足,以后要加强。

2、加强后勤档案管理,注意材料的收集和归档。

上一篇: 综合英语论文 下一篇: 集体备课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