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化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1 07:36:26

资产化管理论文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

(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要求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坚持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三)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履行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职责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必须把__的生态优势放在中省市发展格局中去谋划和定位,自觉跟紧中省市步伐,忠实履行好生态保护的职责。推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承认资源的经济价值属性,把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有偿、有限利用的观念基础上,有利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摒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同步。

从__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来看,仅在建设用地、煤炭资源开发等极少数领域实行了资产化管理,在多数领域是通过审批许可进行管理,如河道取水许可、经济林木采伐手续等,资源管理基本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同时在具体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缺位。从县级层面而言,政府各个组成部门分别是各自领域的自然资源管理主体,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表现出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监管乏力,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在市场化过程中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是自然资源直接开采方获利丰厚,资源开发利用失当。如水电开发,除在建设时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和投产后产生少量税收外,开发者并不需要缴纳其他任何费用,往往形成了开发商“一本万利”,政府职能部门却难以约束其履行生态保护的责任,加之商人的逐利性,部分河道生态基流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水资源过渡使用,从而影响水生态环境。

(二)资源开发使用成本偏离市场经济准价体系。目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通常是通过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来体现资源所有者权利在经济上的实现。按现行政策,土地、水、林木等资源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资源税覆盖面过窄,造成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十分突出。从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应税资源的最终产品价格比非应税资源的最终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体系必然导致对非应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

(三)开发管理呈无序性状态。一方面,由于资源开发使用几乎没有成本,在招商引资中也未对开发强度、开发和使用期限等方面设置准入标准,导致出现“圈而不建、建而不果”的现象,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行政监管和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分离,主管部门既履行自然资源监管责任,又代行自然资源资产运行管理职能,政资不分并缺乏必要的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客观上造成为获取资产收益而忽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现行政权力干预正常的资产出让或转让,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资产的运营绩效,还极易诱发腐败问题。

(四)资源要素资产化管理水平低。实践中,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侧重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管理,而忽视了对资源的价值管理,重视资源的物理属性而忽视资源的商品属性,这使得国有资源既不能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也不能进行产权的转让与置换,所有者权益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严重地削弱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重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资源的廉价和无偿使用体制,提高资源的资产化程度,让价格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充分的调节作用,促使资源开发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对__自然资源的现状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资源保护优先的循环利用机制。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对资源开发范围、利用方式、开发强度进行刚性约束,划定保护和利用红线,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确保自然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一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二是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分析评估,预测未来国土生态安全要素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具有充分技术、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国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三是完善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原则,引导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鼓励依托资源发展“一三相融、接二连三”的生态融合性产业,促进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同步,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2)

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从思想观念方面入手,只有在思想上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轻视,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意识,企业施行分级别管理制度,有各级领导与普通职工共同完成,使管理观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只有大家都自觉做到按程序管理,才能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行开来。另外对固定资产的损坏、废弃、转用、丢失等事情做好登记,避免对资产造成无形中的损失。由人为因素对固定资产造成损失的,要彻底清查过程,对责任人进行应有处罚,要奖罚分明,强化员工爱护设备意识,加强企业管理。

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的落实点在人,管理工作最后还是由人去完成,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管理水平的基础前提。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去核查每一件设备、每一项记录等基础工作,还要对固定资产的运转状态、磨损程度进行核算评估,为企业高层领导者提供信息和意见,帮助领导了解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为企业生产运营决策提供侧面支持。二是增强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基础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会计人员要了解评估固定资产的相关知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在对机械设备进行资产评估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才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大有帮助。

3建全管理制度

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条例,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强化管理,对固定资产从申请、研讨、批复到采购、使用、维护等进行一系列登记审核,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由专人设立固定资产的独立清单账本,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登记管理,首先由采购部门买回设备,填写入库单,生产部门从采购部领取时,登记转交手续,对于设备的走向要填写清楚,包括领取部门、领取人、领取时间,要有领用部门和采购部双方签字。对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检维修保养,定期登记设备磨损情况,在登记单上应附有管理人员的评估意见,供领导参考,以便对相关设备进行及时修理和维护或停用处置。在设备进行维修时,每次都要保留维修报告,包括维修内容和修复后设备的运转情况。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监督一线生产员工有没有按要求操作,是否存在违章作业的情况,如发现有违章作业的,应立即停岗代用,一方面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再留岗观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牵扯到各个部门,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强化各部门的分级管理,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确保人人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力配合,各部门共同监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登记监督,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3)

一、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管理建设的意义

(一)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资产的管理效率,资产资源的配置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投入的不断加重,高职院校的教育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这对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财资〔2016〕2号),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是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其他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并且对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完善,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管理提出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二)主观需要

高职院校资产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功能的实现质量。由于起步时间、投入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迫切需要强化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而解决长期存在的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原因或管理技术原因等造成的传统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整、及时、高效地实现高职院校资产数据收集工作,保证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全程动态监管,切实做到资产管理过程的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二、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之前很多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用起来不方便,效率低,因此,多数职业院校研发或购买了符合校内资产管理需要的网络版资产管理系统,虽然使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新局面,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产原始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当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2006年、2007年全国资产清查后的资产管理存量信息,信息大而全、多而乱,不是动态的信息数据。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但原始数据更新工作滞后。同时,在工作中存在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发生变更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并没有随之变更现象,这些都导致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无法体现资产的实际状态。再者,受历史原因、政策要求或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数据中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重要信息,致使原始资产数据不规范。

(二)资产数据增加缺少主动性、自觉性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资产的使用部门,注重资产的采购、使用,但对新增资产的信息数据缺乏收集、整理意识。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虽然设置了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员,但实际管理水平仍达不到要求,尤其是责任意识薄弱。甚至出现设备到货后尚未验收,与设备相关的说明书、合格证已丢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资产验收的工作进度和使用部门对设备资产的正常使用。工作不到位、数据不完整,导致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物”“信息”“流程”不能有效衔接,形成“资源孤岛”。

(三)资产变更无手续、无记录

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在部门调整、人员变更时,存在物随人走、人走物留、人换物换等不同情况,固定资产的衔接管理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资产的使用人、管理人、存放地点、使用状况等发生了变更,但相关的资产变更手续和变更记录却没有跟进,与之相应,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在账资产数据变更也无人处理。

(四)资产报废流程不完善、不规范

资产报废处置是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工作中,被淘汰的仪器、设备等,往往因不能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实物堆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严重占用学校教学办公场地。同时,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上废旧资产的相关信息一直留存,不能根据设备实际状况变更,导致资产数据不准确,且严重占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空间。报废管理工作滞后加上学校管理人员轮岗变动,资产管理工作衔接不畅,最终导致资产数据信息混乱、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

三、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探索和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关注。建立完整、准确的资产信息系统,实时、便捷地提供资产设备的基础数据,进一步理顺资产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对确保资产管理线上信息系统和线下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网络动态管理,确保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是十分必要的。建设网络版的资产管理系统,顺利发挥其优越性和实用性,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重视制度建设和完善

规章制度是行动的准则,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新的制度规定,要积极组织研学,并及时根据新的规定,出台和修订诸如《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物资设备采购细则》《高职院校国有资产验收管理实施细则》《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员制度》《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使用手册》等相关制度文件,梳理、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指南,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能和责任,规范办事流程,使资产管理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为资产信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制度需要人落实,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必须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必须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相应的要求。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资产管理工作本身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且工作责任心强,人员调整时,要及时交接资产管理账目、实物。资产管理信息建设要求对系统软件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对管理人员学习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要定期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和信息系统升级发展学习的培训,加强业务交流和学习,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资产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加快资产信息系统建设

资产管理的性质要求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版的信息系统权限要开放给二级资产管理单位(即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方便资产管理员及时建账、实时查询。因此,信息系统“云平台”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静态数据查询功能。用户能实时掌控资产的总量、存量以及变化情况,也能实时查询每一资产的状况明细或每位教职工占有和使用资产的相关信息。二是动态数据处理功能。系统涵盖资产验收、入账、调拨、变更、报废以及通知通告等业务处理模块,保证实现高职院校国有资产从配置、建账、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增减变动网格化管理、动态监控。通过信息系统“云平台”的建设,实现相关部门协同办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使资产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安全。

(四)加强资产处置的规范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关于资产处置的规定,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处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处置事项进行批复,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规定上,要求强化对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办公通用设备归各使用单位,科研仪器专用设备归实训中心,图书杂志归图书馆,家具、用具归后勤管理处,同时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资产的综合管理。学校应当对处置资产开展定期或专项盘点,利用资产信息系统,对处置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报告、分析,实现资产处置的程序完整、手续规范,确保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账、卡、物相符。

(五)强化资产清查的管理落实

高职院校资产清查是指按照国家及高校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对学校国有资产的账目、卡片、实物及资产状况开展清查,对资产损益情况进行认定的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或专项的资产清查,能够摸清学校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的资产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使用资产效率。当前,高职院校资产清查过程中的帐、卡、物不符,资产账目混乱,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不高,导致资产清查流于形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未解决、未落实。因此,资产清查过程,可采用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技术,在每台仪器设备上粘贴条码标签,方便快捷扫描信息核实。资产清查后,必须及时将真实的资产使用情况反映到资产系统上,做到管理的动态化,同时发挥相关部门日常网络化的监管作用,对国有资产的盘盈、盘亏情况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保障资产信息的完整、真实。

参考文献:

[1]李健.加强与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发展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6).

[2]赵翠芝.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7).

[3]吴平.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4).

[4]史晓仙.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新探[j].职教通讯,2014(8).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4)

目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信息保存、日常核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仅实现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即侧重于解决会计财务处理方式的改进和提高,从固定资产全寿命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同步性差。固定资产实物相关信息的变化与固定资产账面信息仍不能实现同步,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在已实现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中,账、物的管理系统各自独立,互相分离,没有建立账、物之间的对应关系,造成资产实物状态、地点等信息已发生变化了,在财务账面无法自动联动进行更正,需要依靠有关工作人员对相关系统进行信息维护。信息维护的及时性与正确性决定了系统基础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同时也影响了后续管理人员统计分析资产运营状况的准确性。

(二)信息沟通性差。固定资产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财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角度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归集和登记,从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度来看,各专业部门的关注度都是合理的,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不集中,不沟通,不共享,不利于固定资产整体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财务部门进行实时财务监控,更不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三)决策参考性差。信息化系统设计还不够全面和系统,难以实现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事前、事中的预算控制,不利于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更不能对固定资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和效益。

提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拟定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逐步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资产效益最大化。

(一)确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目标。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推行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价值链为主线,以预算管理为核心;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融合、财务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信息同步;实现共享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贯彻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以完善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在企业内部贯彻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对固定资产的被动式管理转为可控、在控管理;从偏重帐、卡管理,转为注重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从财务部门资产入账时的“一站式”管理转为实施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整体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应当从原来的以账务、审批和资产保障为主,转变为建立一个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资产价值为管理核心、以资产效益管理为重点、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完整的,能够有效控制资产使用和转移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三)建立固定资产各管理系统间的关联。1、拟定各系统间的对应原则与方式。企业根据自身固定资产管理需求,在财务信息系统与实物管理系统中确定对应的原则与方式。企业可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分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或“一对多”的方式。“一对一”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条件的资产,“一对多”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某些大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因未达到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无法单独进行资产管理,但从实物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作为单独的、重要的设备来管理的资产。2、确定各系统间联动字段。企业在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必须确定联动字段,以实现系统间资产信息变动的联动。可将资产的存放地点、状态、编码等涉及资产变动的重要信息作为联动字段,且必须保证这部分字段信息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一旦联动字段发生了变动,系统能够自动判断并触发工作流,经过一定的审批流程后,自动对财务信息系统内的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联动更新,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3、明确联动字段的审批流程。为避免实际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因资产盘亏、资产毁损等情况,利用系统间的联动机制,擅自对财务信息系统中资产的重要字段进行修改的情况,企业必须对一些重要的资产字段(如资产价值、状态、资产数量等字段),设置相应的审批流程。重要字段变动触发的联动工作流,只有在完成审批后,才能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资产信息进行更新。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5)

1.1绿化用苗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点缀了校园的艺术气息。一些高校在建设新校区绿地时,为创造更好的园林效果,趋向于做精品的园林景观,以达到形成亮点、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在选择园林设计方案时,偏向于用精品苗木堆砌而成“大制作”,认为有名贵的绿化树种,便能凸显学校的景观品质。而不少绿化公司便是利用了建设方这一心理,在设计图纸上夸大精品苗木的景观效果,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偷梁换柱”,在苗木蓬径、干径等指标上“缩水”,更有甚者,用其他品种替代,最常见的便是用四季桂替代金桂。虽然这些所谓的“精品苗木”孤植在校园一角后很难看出和原本设计方案的差距,但是就是地径、干径几厘米之差,或者品种上的小小差异,就能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缩水。

1.2绿化资产账目不清

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的是,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改动绿化的品种或者种植地点,特别是小型乔木及灌木,起苗与种植都无需动用太多的人力,可以较轻易地完成,因此即使是绿化建成后,也可根据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变动其种植地。另外,区别于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绿化资产是有生命的,冷暖、干湿等气候因素以及管理养护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绿化的死亡,造成国有资产的折损;或者一些绿化在一定年限后自然老化而死亡,为不影响景观需进行换植,造成绿化资产的变动。存放地及数量的不稳定性就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绿化资产发生变动时不及时登记、上报,资产管理员盘查绿化资产时就很难追溯其来源及去向,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绿化资产账目无法清理。

1.3绿化资产后期管养不到位

自21世纪初的扩建大潮至今,大部分新建校区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早已超出绿化建设单位的管养年限,为保证绿化的存活,学校会选择外包给绿化管养单位,或者自己组建绿化管养队伍。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除农林类高校外,大多数学校对绿化管养仍属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管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苗木的生长不良及死亡,再加上苗木的自然老化,每年学校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绿化环境建设中,无形中占据了一部分教育资金。

1.4绿化资产无法体现其附加意义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但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绿化景观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净化空气、供人欣赏,而应更多地体现其教育意义,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品位,提供园林景观配置信息,普及植物知识等。现今大部分高校对其投入大量资金的绿化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而是任其不断地自然损耗、流失,无法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做到“盘盈”,可以说,这是对绿化资产极大的浪费。

2造成高校绿化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绿化资产管理制度不严,方法不新

就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具、电器、实验设备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齐全,有完整的资产入库、原值变动、调拨、报废等一套程序,有明确的归属部门及责任人,并且能在各省市的资产管理网络体系中得以体现,便于每一件资产的跟踪和追查。而绿化资产虽然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中有专门的一项,但是却很少有高校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录入系统。大多数高校对于绿化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责任到人,定期盘查苗木数量及生长情况,对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而是仅仅停留在维持绿化生长的基本需要,发现有死亡苗木就更换,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再加之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出厂号、保质期等,即使录入系统也信息不全,更无法将打印出的固定资产标签号贴上,种种问题都给绿化资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2.2管理者对绿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绿化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景观得以顺利竣工,便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将绿化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的范畴,所以不会要求有专门的绿化资产管理员,不会特别留意绿化资产的数目及存放地是否属实,对于绿地的新增和改造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思考,绿化死亡后也没有认识到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更不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绿化资产,配合教学科研,使其盘盈增值。管理者的不重视从根源上导致了绿化资源的账目不清,变动不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并且因为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要求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往往绿化资产在发生变动后,仅只有具体经办人清楚详细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调动,这些变更资料和依据也因缺乏记录而无从追查,有时甚至导致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

2.3管理者缺乏绿化资产管理专业知识

俗话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养护才是管理好绿化资产的根本。合理的养护计划、及时的病虫害治理、定期的造型修剪等养护手段能使绿化苗木健康生长,体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美感,提升校园景观品质。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很少会配备专业的绿化养护专员,且大多数高校会选择将校内绿化管养工作外包给其他绿化单位,学校本身缺乏专业队伍,对绿化的养护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干了浇水,有虫打药,枯了就修,死了就拔”的状态,没有一套专业、完整、详细的管养计划,导致绿化苗木生长不良,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苗木识别的专业知识,在绿化工程建设时,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的苗木,或者绿化建设单位擅自更换绿化品种也无从得知,在计量时,对于乔灌木的计量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知识,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绿化建设单位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绿化景观不能达到要求,学校资金也不知不觉大量流失。

3提高高校绿化资产管理实效的几点建议

绿化景观自身的环境作用、教育意义,使其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而言,更多了层衍生意义,因此,如果在校园建设后管理好园内绿化资产,并将这种特殊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严把检验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

为保证建成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高校建设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把质量关。绿化工程进行期间,每一批进场苗木都要有专人严格把关,对苗木品种仔细确认,认真清点苗木数量,并按照合同要求,对乔灌木的干径、地径、蓬径、高度等进行详细测量并记录,对不达标的苗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对整批进场苗木的数量、质量都无异议后,甲方、乙方、监理方三方签字确认,才允许种植。这样既能够从根源上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用苗符合要求,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保证建成后绿地的景观效果,保护学校的利益,又能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为建成后绿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3.2完善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

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确有需要变动的,须及时在图纸上予以体现,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改动方案也应记录在册。项目竣工后,绿化建设单位须以最终建设的方案为准,出具详细、精准的竣工图,标明苗木品种、数量、面积大小、种植地点等。不出具最终竣工图纸的,或者出具的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的,甲方不予验收。高校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以已验收合格的绿化工程竣工图纸为基础,分地块进行统计归类,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这样能相对减少绿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清楚地体现每一个绿化用地上苗木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管养过程中,如有苗木的更换、增减,应及时在图纸以及绿化资产台账中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3.3加强绿化资产专业学习,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绿化专业知识的匮乏无疑是绿化资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以达到能辨别苗木品种,清楚绿化生长规律,掌握绿化养护要领,并对校园内日后绿化配置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和校园信息化专业团队合作,制作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绿化资产管理台账和系统,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专业管理队伍的打造有助于绿化的生长,减少死亡率,维护校园绿化景观,避免绿化资金的浪费;信息化管理能直观体现绿化资产的变动情况,帮助管理人员监控绿化资产的盈亏。定期盘点绿化资产,组织人员分地块对绿化资产进行清查,摸清绿化生长状况,每次盘查后,对于数量上的变动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资产变动添加备注,可以使得绿化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全校绿化资产变化发展的总体过程,脉络清晰,账目清明。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 资源产业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源产业链优化是破解西部经济发展陷入资源诅咒命题的关键。资源产业链优化以资源有效流动为基础,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产权不明晰、市场与行政错位、多头管理、资源补偿不当、政策法规不配套等问题,在提高资源流动成本的同时制约了资源产业链优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 资源管理体制 西部地区 资源产业链 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西部的矛盾也在于资源。资源产业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实现矛盾转化的核心是从资源到资源产业,再到资源产业链,围绕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通过资源产业链优化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成为资源产业链优化的约束成本,资源管理体制制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有如下方面: 一、产权不够明晰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虽然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局趋于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划分矿区范围等约束条件,责任不能落实到位,权利自然无法统一调度。资源所有权模糊,执行者过多,必然导致资源的收入分配扭曲。权力不明,责任便不能落实到位,利益也被各主体相互抢占,从责任的无人问津,到权利争相占有,到利益的加速追求,三者由于国家体制的障碍性被动的细分,导致三者无法相互制约,反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导致资源开采行业门槛低,掠夺式开采普遍存在,这种恶行循环映射在产业链上,则导致矿产资源产业链有些不完整,有些没有延伸,有些没有集群化发展,这也导致矿业企业规模化不强,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结构还需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不能有效整合,人为被拆分,不能有效的保护优势企业集聚,不能延伸并拓展资源产业链。 二、市场与行政错位 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以资源的开发造福社会,维护经济稳定,但国家由于其客观约束,只能成为资源的虚拟所有者,所有权必须下放给企业或个人才能使资源获得交易权,体现资源的价值。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不能具体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个别需要上级定额分配,不能自主调节,即行政与市场错位,价值不能体现在产业链的内循环上,导致企业与市场脱轨。国家在交易资源的同时,也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为使各地资源趋于均衡,国家有权将西部的资源以廉价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区域,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特殊性,与国家政策的干预,导致了在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长期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过分强调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也将使企业偏离资产最优化组合的目标。”忽视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整体功能。西部要走依靠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道路就意味着西部的资源产业链需要不断借助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举措,进行延伸、拓展、整合,如果行政与市场错位,既不能发挥行政调控功能,也不能体现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导致资源市场化不充分。 三、多头管理 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原材料,由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石油、地矿、武警黄金部队、核工业等11个工业部门参与矿产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这种单项资源的分割分散管理体制所产生的多头管理现象,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是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和无序开采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如我国国土资源部只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的管理,在石油管理权上又分为其他职能部门所管辖。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石油、煤炭、冶金等一系列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国建材总公司管辖;而冶金化工、煤炭等管理又划归于各相应国家局,再经国资委分配至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矿产资源管理上,出现了多个管制机构。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导致多头管理和产权混乱,交易市场中,又出现了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地方政府的分层次交易,各属不同的领导机构,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交易时市场的无效性,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各行政部门职能交叉,导致多头管理使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多重管理也阻碍了资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有效流动。 四、资源补偿不合理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 屏障区,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东部、中部的广大地区。虽然我国自1993年后出台《矿产资源补偿法》,并统一将资源税由开采方交纳,但我国的资源补偿费率极低,矿产资源平均补偿费率仅在1%左右,补偿费并没有对开采成本造成太大影响,“从国内看, 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上游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等下游价格相比过低,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不合理地向产业链下游集中。从国际范围看,不仅在总体上我国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结构性地看,存在着国内与国际资源比价关系的严重不对称。”反而由于税率远低于国外同类矿产费率,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成本比国际水平也较低。我国资源费征收面也并未全面铺开,已征得的有限的资源费也没有完全用到生态环保建设中去,造成生态补偿不到位的局面。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的行政体制下,资源税所在地的征收作用也由于多头管理而被减弱,中央可以绕过地方而直接征收本应属于地方的资源税。 此外,资源开发与百姓增收比例严重不平等,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所得与地方的经济效益联系也不强,以致形成资源的秉赋与所在地人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望新闻周刊》在许多资源富集地区调查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如榆林市去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下辖的神木县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这个财政大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是部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下辖的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但是全市的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大型的矿业企业均为中央企业,注册地均在北京等大城市,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其所应交的地方税种大都交给了注册地。资源的转移导致了税收的转移,这使区域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进一步加剧,使得开采利益只流向央企和上级财政,在地方虽然留下了小部分资金,但由于地方认识不到位,没有将现有的资金用以生态补偿,而是偏重加强城市基础建设,造成挖空的矿山无人回填,导致当地居民所在地生态愈演愈差,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不上去,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劣。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也一直存在着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体系,对自然资源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西部地区从资源补偿中获得的利益少。产品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资源提供者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部的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西部丰厚的资源无法给资源省份带来更多的利益。 五、政策法规不配套 西部作为全国资源的储备基地,大部分资源要供给东部,这就导致了占用农田来架构石油管道运输西部能源或耗费全国铁路运输量的40%运输西部能源。西部资源虽然丰富,但远途式的运输,成本急剧增加,甚至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能源价格。因此,西部资源应该实现就地加工和转化。如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气产量是全国四大油气田之一,但可开采量仅有60亿吨,并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中30亿输送东部,剩余的30亿中,多半部分还要由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大型中央直属企业统一调配民用,留给青海本省企业的油气根本不够企业研发新型化工模式所用量,产业链延伸不下去,企业不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刘天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9):17~20 钱丽苏: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资源?产业,2004(1):11~13 张保会丁锋:地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7):18~19 路卓铭刘乃军: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战略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27~28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建立西部地区资源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7)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高校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比较分散、各自的独立性强、各系统间缺乏整体的协调统一性,各个分支系统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脱节现象,从而使系统信息资源流转不畅通,不能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的高效运转,也无法实现信息的互动与共享。只有对学校的管理信息化进行相应的资源规划,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进而实现全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高等学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国有资产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资产数量和价值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有的人工查询和对账模式已经显得很不合适,如何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使之适应当前的高校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当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需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引进了计算机及其配套网络资源,实现了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的同源性,去除了人工核查,同时也就免去了人工核查当中很多因人而导致的不确定性错误。初次登记后,如有查询需求,可通过网络快速查询到当初的登记信息,计算机数据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带给高校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

2.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快速实时与传统的手工记账、人工查询模式相比,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化管理除了带来资产管理的准确性之外,还能带来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的快速实时性。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保管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很方便的网络查询实现资产信息的快带查询。专业的管理软件,让查询的方式和显示结果均可以因人而异地多样化和易阅读,不论保管人对被保管的资产有何种疑问,都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查询得到答案。

3.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态化管理动态化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必备需求,只有通过动态化的管理,学校管理层才能及时了解学校现有的资产的价值及分布状况,为下一步的学校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8)

1.2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通过对当前已经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信息系统管理的高校进行考察,笔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就是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首先,大部分的资产管理系统为单机操作,缺乏开放性,除了本部门的管理者可以进入系统查阅相关资产数据外,其他部门的管理者无法进入管理系统参与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因而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致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其次,数字化管理要求配置高标准的软硬件,以使其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甚至能够达到分析和模拟人脑信息处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即人工智能。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软硬件的配置普遍偏低,仅能进行最简单的运算分析,因而难以满足当前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再者,管理系统效率低下,难以独立完成管理任务。如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实行的是单机操作,且没有配备一些高质量的资产管理软件,导致一些较简单的操作如资产调拨、变动、报损等都无法独立完成,还需要人工来填单子、录入数据等,因而效率极低。

1.3缺少数字化管理系统专业从业人员[4]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既需要精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较扎实的电脑操作知识,如计算机语言的读写,数据的录入、传输,简单的编程等。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要求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安全级别,能够抵制一些网络病毒、黑客的攻击,而现有高校的资产管理队伍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电脑知识培训,从而为数字化管理带来不便。

1.4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费用较高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软硬件的要求都较高,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现在软件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因而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其运算内存至少在1G以上,硬盘容量至少在80G以上,而对后台服务器的配置要求更高,如果后台服务器配置较低,则其响应时间较长,运算速度过慢,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市场上配置越高的计算机,售价就越高。同时铺设Web网线构建局域网,为每个资产管理部门构建系统平台等,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花费巨大,大多数高校出于成本考虑没有完全按高标准配齐软硬件,从而使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6]。

2当前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作者所工作的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推动工作过程中,深切感到数字化网络管理不仅要有健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还要有较高素质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学校下达的《借助网络管理平台推动全员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感到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以使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2.1切实提升全校的数字化管理意识要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数字化,首先必须树立起数字化管理需要全校人人参与的认识。高校资产管理者一定要摒弃过去认为数字化管理是纸面文章的偏颇认识,要认真学习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了解系统特点和共用领域,并对其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其对学校工作推动的趋势。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从人员配置与系统构建上为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要建立一套分管校长负总责,各二级单位领导具体负责的制度,从而将资产管理的责任具体到人,以便管理系统可以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损耗、出借等具体行为实施全过程跟踪和监测,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2.2构建高效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当前高校大多都构建有局域网,且多采用光纤接入,传输速度较快,技术比较成熟,因而可以采用购置相关资产管理软件和后期自行开发的方法建立包括资产购买审批系统、资产清查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资产维修系统、调剂、报废系统和考核在内的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可借助现有成熟的Internet网络,构建自己的分布式数据库,客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访问。系统要设置分级权限,针对不同管理者设计不同授权,实行全方位管理。

2.3持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以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同时要根据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特点,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还应该积极地“走出去”,组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其他高校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以强化自身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方法。

2.4定期考核与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系统性工作,不仅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管理人员负责,同时一些专家学者购置的专用教学科研仪器也需要他们的参与管理。对资产管理定期考核,并提出分层分类管理的一些措施,不仅可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同时可以为仪器设备等资产的有效使用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3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作者所在单位的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始建于2011年,平台使用Internet网络,后台服务器使用WindowsXP构造的Web服务器,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采用的资产管理软件是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普诺迪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产品分为单机版、超级客户端和网络版。该软件主要包括资产清查系统、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家俱管理系统、低值品管理系统、材料(仓库)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设备、家具、交通、房屋、土地)管理系统、高校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等14个子系统,借助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平台中各系统数据汇总、统计、查询等功能,并能以图表格式输出打印,从而使主管部门和领导能全面了解全校资产情况,实现了资产动态化管理,同时为学校事业发展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化网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作用,先后出台并修订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办法。随着校园网的升级换代,资产管理网络从过去的单机版扩展为网络版,各个二级单位均在网上开展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业务。随着事业的发展,学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选派多批次基层管理人员外出培训,以提高资产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强化信息化意识和国有资产管理技能,国有资产数字化系统已经在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9)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组织和人员,通过统一领导,统筹解决,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具体到个人。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时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和财务部门加强对资产的盘存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审核没遗漏,为固定资产预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规章制度应当明确规定资产的清查、入账、统计等管理办法,并且确定日常的检查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

2.加强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

固定资产配置对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配置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配置,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到保障需要、优化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标准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固定资产配置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使预算采购等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资产配置的后期管理,例如对于资产配置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以及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运行情况,最终达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固定资产配置能真正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使固定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加强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资产的评估,只有科学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进行验收,将调查的结果录入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中,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建筑物等自建形式的资产,应当在验收之后的六个月之内进行竣工审计,并且做好资产的使用登记和入账工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自建资产,应当通过暂时评估的方式办理资产的入账工作,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0)

(2)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质量。系统中可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设置标准化、固定化的工作流,使参与业务流程的相关人员按系统规定流程进行操作,并且在业务办理中系统的自动审核机制以及工作痕迹的保留保证了工作的质量。

(3)节能降耗,节省办公成本。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业务在办理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纸张,并且在打印、沟通、邮寄、传真等方面也投入较大费用,整体成本投入很高。通过系统可实现资产业务数据电子化流转,系统通过工作流程控制将资产电子业务数据自动传送到需要的用户,大大减少办公成本,减少浪费。

(4)节约文件归档空间,便于文件、资料查找。资产管理业务办理过程的文件十分庞大,特别是资产使用、处置等业务附属文件很多,文件的归档需要一定空间并且存储不当很容易丢失或不容易找到。系统中对电子文件的归档不易丢失,并且可通过大概的文件名或日期等条件在几秒钟内找到需要的文件。

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应用

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在办理过程中,需要依托大量的纸质文件,特别是在资产外部使用、资产处置业务办理时,一次性会提交大批量的资产卡片和附报材料文件,既不方便业务流转,也不便于审核与查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结合实际业务与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下面以资产报废报损业务为例,简述业务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无纸化自动办公流程。

(1)当基层单位需要进行一批资产报废报损时,可直接在系统中填写资产处置申请表,从系统中直接选择需要报废报损的电子卡片数据,免去申请表和所有卡片信息的打印,减少纸张消耗,同时保证了申请信息的质量,便于上级单位查阅、审核。

(2)根据业务要求添加申请文件,系统中可以直接以word形式编写申请文件,代替传统的纸质申请文件,更加简化、直观。

(3)添加报废报损资产所需要的附报材料,比如有效凭证、鉴定文件、协议文件等,系统可以将电子材料直接上传作为附件,并且按类型进行分类存储,便于查找与审阅,也有效避免了大量附报材料打印的工作量,降低纸张消耗。另外,系统根据资产管理业务类型不同自动提示哪些材料类型必须提交,有效的指导了基层单位人员工作,同时降低了审批单位资料审查工作量。

(4)系统提供强大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业务规则设置单位内部及外部的审批流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既满足上级单位的统一要求,又可以根据本单位内部个性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使工作开展的更加有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以上资产报废报损业务在系统中的功能实现不难看出,应用资产系统不仅规范了资产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需求,将大量的资产业务数据以电子单据为载体在系统中自动流转,不仅达到了节能降耗,而且可以使资产业务办理的更加有效率,质量更加有保障。

上一篇: 残联文化体育工作计划 下一篇: 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