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22:25:44

银行发展论文

银行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银行发展论文篇(2)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除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经营,完善了中国金融体系外,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支持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3.完善开发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政策上扶持其发展。如在没有商业性银行为开发银行项目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时,允许开发银行自行发放短期贷款,以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建设项目的融资环境。又如,可以考虑允许开发银行对政策性很强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从利率上体现国家该项目的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的比例,以增强开发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保证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乃至超过国际标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开发银行的筹资渠道,逐步改变目前开发银行单一的筹资方式。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是开发银行分行一级,其大部分员工由原投资银行并入,分行运行时间不长且处于体制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员或工作经验不足,或对开发银行的业务了解尚需要一个过程,信贷管理的深度、管理的规范性和对管理原则的把握都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业务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银行发展论文篇(3)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2]王玮.电子银行发展之路,银行家,2006年第8期.

银行发展论文篇(4)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论文)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银行发展论文篇(5)

网络银行是Internet时代的必然产物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直接要求。借助于网络银行和新的经济行为模式,除了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所有传统银行能够进行的业务以外,今后,绝大多数的企业对企业、企业对个人和个人对个人的货币交易都将采用网络银行为其平台,电子商务的整个流程中网络银行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用户已达到74万户,较2004年增长27.6%,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未来企业网上银行竞争将十分激烈,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企业数量将稳步增长。预计2006至2010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数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8%。

就网络银行市场份额而言,工商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市场份额为59.2%,但较2004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然后是建设银行11.8%,农业银行6.1%。2005年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网上银行市场份额为4.7%,排在第四位的建设银行。依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及增长率来看2005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用户已达到74万户,较2004年增长27.6%,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未来企业网上银行竞争将十分激烈,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企业数量将稳步增长。预计2006至2010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数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8%。从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及增长率来看,2005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用户已达到74万户,较2004年增长27.6%,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未来企业网上银行竞争将十分激烈,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企业数量将稳步增长。2006至2010年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数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8%。

二、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基础薄弱,社会信息化水平较低

中国网络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网络银行的运行和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广大用户对银行的信心。其次,企业和个人用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模糊,网络银行发展的空间有限。其次推广电子货币和信用卡是发展网络银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受传统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广大用户仍愿意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银行卡的普及率依然很低。

(二)各行支付网关不兼容,跨行结算问题有待解决

国内四大商业银行的金融信息网络建设各搞一套自成体系,而其他的中小银行的网络基础薄弱且规模偏小,没有跨行联合,甚至设防,导致重复建设,金融网络资源浪费严重。已建成的支付体系互不兼容,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也成为网络银行发展的一大阻碍。

(三)安全措施有待完善,用户对安全问题的顾虑多

发展银行在线业务,大量的经济信息在网络上传输,资金在线划拨,安全性是最大的问题。而安全支付系统是建立在CA安全认证系统之上。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安全认证“证”出多门,很不规范。招行有自己的安全认证中心,用的是自己开发的CA证书,缺乏相应的第三方监管系统和机制。除此之外国内各行多使用电信部门开发的CTCA证书进行转账,代扣和网上支付等业务。

(四)技术性风险难控制,发展受到制约

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必然出现金融创新,也将涉及到许多金融监管机制和政策的盲点和。加上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难已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及责任鉴定都不规范,相关法律也不健全,双方合法利益难以有效保障。至今网络银行业务都受到极大的局限。

(五)发展网络银行缺乏相应的信用环境和监管机制

进行银行在线交易,银行除了要提供相应的支付工具外,还要提供信用担保,规范双方的交易行为,保障双方利益。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机制建设落后,没有相关的机制来制约不诚信的行为,也为开展银行网上交易带来风险。

(六)直接效益难以体现,银行的积极性不高

网络银行同其他网络实体不一样,不能靠广告和点击量来赢利。只能通过运用各项优势金融业务,用大规模,高效益和低成本来获取利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中国网络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很大但收益甚少,加上大众对网络银行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是传统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而不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抓,网络银行的创新和发展受到影响。

(七)法律的不健全和相关人才的匮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由于电子商务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加上经济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法律的制定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滞后现象,造成了法律监督和人才需求的空白。

三、中国发展网络银行应对措施

(一)打造优势金融网络产品

网络银行强劲发展必须由可靠的产品质量来支撑,网络银行产品的前期论证与开发工作直接决定着市场竞争的最终成败,对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与声誉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打造优势金融网络产品是网络银行发展的前提。对于网络银行产品的创新,不仅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上要严格把关,而且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对系统开发商提交的不同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兼顾战略发展的需要,不盲目操作,避免重复建设。

(二)完善机制内部计价

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是依托在银行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的商业银行在进行BPR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可删繁就简,去除很多不必要的协调环节,有效地提高网络银行运行效率;同时,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应核定有关网络银行业务品种的单位成本与利润,以部门为单位实行内部计价,深入贯彻全面成本核算管理并落到实处。

(三)拓展功能提升服务

目前,国内各家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基本停留在金融交易功能上,账户信息的交互功能还没有提供或相对弱化。而像Wells-Fargo网上银行提供的汽车贷款服务,不是仅仅提供网上贷款账户服务,而是包括了一系列核心和周边功能的组合,如个人信用情况查询、贷款申请、汽车信息搜索、汽车贷款账户查询、汽车保险报价查询等。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在功能上应从信息型(information-focused)、交易型(transaction-focused)向财务管理型(finan2cial-management-focused)转变,逐步发展到功能完备、广为适用、与客户的金融需求融合渗透、不可替代的阶段,具备贷款业务、专业理财、商人银行、国际结算等功能,与企业客户的财务软件实现对接,与传统业务形成差别互补效应,并实现国际化接轨,充分体现自身的电子化优势,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的3A服务,对银行的经营起到实际的支持作用。

(四)由内而外理念营销

商业银行加强网络银行营销工作的措施首先应是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普及知识,渗透观念,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精当的营销人员队伍,由内而外进行营销。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处室协同配合,共同锁定目标客户,充分带动支行,发挥营销合力,通盘策划,规范营销流程,找准市场切入点,采用银企座谈、光盘演示等全新的营销手段,抢先为重点对公客户设计服务个案,为优质个人客户群设计电子银行品牌套餐服务,如学生储蓄、校园卡、学生贷款、异地汇款等电子银行系列优势产品,迅速抢占市场。

(五)构建CRM互动发展

网络银行是银行规划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战略的重要领域。国内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发挥网络银行的交互功能优势,构建客户信息管理数据仓库,通过对客户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收集和分类,准确地掌握用户行为,计算出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及期望值,用具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拿出针对性营销方案、策略及未来行动计划,与客户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从而使银行在同客户的长期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六)售后追踪主动服务

目前国内及国外各家银行提供的网络银行产品种类相差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之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有没有网络银行服务,而在于哪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服务更好。网络银行业务作为全新的业务,应用系统尚不够完善,管理经验积累还不够,客户也有个适应过渡期。如网络银行客户端软件的安装调试、客户软硬件升级后的系统调整、网络银行的使用方法等均需要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售后服务措施,将业务、技术支持方案进一步落到实处,确保网络银行业务售后的排障和解难服务得以及时进行。超级秘书网

(七)深入调研整体规划

中国商业银行应深入进行电子银行产品市场调研,坚持研究比较国内外、系统内外网络银行产品的发展状况,对网络银行多种接入方式如电话、网络、WAP、有线电视等整合进行前瞻性研究,为网络银行产品发展的整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捕捉新的信息,培养务实、创新的意识,融会到实际工作中,开拓网络银行市场,并为日后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探路,也为网络银行产品风险防范奠定基础。

(八)防微杜渐风险管理

网络银行以其特有的优势不断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但恰恰在这些优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据有关资料报道:早在1998年,全球就有64%的公司信息系统受到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其中金融与银行业占受攻击总数的57%。网络银行业务作为一项全新业务,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多有欠缺或尚不健全,隐藏较大的政策风险、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应从系统设施管理、操作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档案管理、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基础制度,以确保网络银行业务规范稳健开展,并引入风险管理观念,分阶段投资与项目评估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技术、业务和管理规范,切实防范风险。

四、结束语

中国的网络银行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将给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对各银行而言,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积极参与,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强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决策借鉴2000

【2】周勇李光久电子商务时代与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1

【3】尹龙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1

【4】黄正新中外网络银行比较及中方发展战略[J]投资研究2001

【5】卫静芬尹栋梁我国网上银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金融观察2002

银行发展论文篇(6)

一、民营银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这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资产结构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有由此决定的资产结构。对民营银行我们不能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内在联系。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者构成的统一体。对这四者的任一偏离都将是不完善的。所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所谓民治,就是指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所谓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所谓民益,就是指导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因此,我认为所谓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所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1.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公共性的企业。所谓高风险是因为它直接涉及金钱的借贷,而借贷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关系的中断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所谓公共性是指金融业的影响是外溢性的,会波及全社会。因此,对待金融企业要有特别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较之一般企业更严更苛刻。2.民营银行又是一般企业。把银行理解为特殊行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银行的企业属性。企业属性就是指从事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3.当今世界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处理好银行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的办法。在强调“特殊性”时,容易采取银行国有的办法;在强调一般性时,又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国家虽然坚持银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措施又无形中将私有银行的经营约束条件软化了,变成利益上、治理上、产权上是民有,但实质上的经营成本又透过政府救助而外化给了社会,致使银行体系始终逃脱不了“周期性失败”的困扰。如美国,每隔十来年时间就要来一次银行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国有化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呼声也随之而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冷静地回顾和反思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二、中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避免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银行无论私有、公有,都存在一个经营失败成本外化,最终用纳税人的钱救助的问题。

在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下,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最直接简单的处置办法就是破产清算,由股东、存款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来承担破产的损失,无需动用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纳税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既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又可以促进监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财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然而,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银行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银行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银行的倒闭会引起社会公众信心危机,进而会冲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会对银行倒闭坐视不管,都或明或暗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结果是银行经营失败的损失导致了政府的准财政赤字,

而这些损失最终以高税率或增发货币形式落在全体纳税人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爆发的银行危机中,各国政府都无‘例外地付出了昂贵的处置成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对部分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统计分析表明,银行危机爆发后重组银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信贷、债券等财政成本和类似汇率补贴一类的准财政补贴,在有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处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动对国有银行的集中整顿来解决银行业危机,在财政预算中为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而单列了一块预算。据统计,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为重整企业和银行债务以及对银行注资,发行了3600亿福林(约合39亿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债券,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仅此项产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财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场为基础、高度私有化的美国,银行系统几乎全属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银行损失仍要靠预算拨款,或在财政担保下向保险基金借款来进行融资。在1981年到1991年间,美国有超过1400家储蓄机构和1300家银行破产倒闭。这次储蓄机构危机的成本在315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重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为止收购了35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了其中的2280亿美元的资产,而美国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

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保护事实上超过任何发达国家。从90年代至今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中,无论采取行政关闭,还是业务托管、或是并购重组,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清偿都由国家一家承担,个人债务全额兑付,有些甚至单位债务也全额兑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兑付。据估算,我国为此而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不少于千亿。

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其经营失败的成本外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能转嫁给政府。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而民营银行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经营的风险性相对突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即使放手让这些新生金融力量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被行政关闭事件,以及1998—2000年间对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的清理与重组,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这些事件令社会公众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银行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动摇。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不仅获得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自有资本金,以及国家财政直接核销巨额呆坏账准备金,而且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总额达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使人们形成了国有银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预期,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有银行转移。统计数据表明,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国家银行体系(包括四大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非国有银行在我国年度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说明非国有银行部门的发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存款就会向大银行搬家,民营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就要考虑如何科学构筑隔离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失败风险外化和扩大,降低全局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维系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和解决公众信心问题,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银行业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可能引起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用公有制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效率;用私有制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可能由此引发垄断而影响公平。

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低效和风险,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对国有银行及其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私有化改造,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但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大量资金向少数几个金融集团集中的倾向,结果是银行业从国家垄断变为私人寡头的垄断。这种垄断破坏了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大金融集团拥有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市场信心的能力,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处于高度的不对称状态。中小银行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无疑会处于劣势,金融市场失灵使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土耳其金融改革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由少数银行所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进入门坎的解除,若是新银行规模与数量不足以挑战既有银行的市场地位,则对整体市场结构与效率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金融改革之前,土耳其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在金融业的改革之后,银行业的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银行市场被改革前已有的主要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和少数具有垄断性市场势力的民营银行所垄断的格局事实上并未得到改变。国有银行,尽管经营和管理效率并不高,却仍然占居国内银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垄断性地位;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私营银行,同样相当程度上以其同政府的特殊关系来确保其市场地位,结果整个土耳其的银行业呈现为非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对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外资或当地的新进入者进入土耳其银行业市场后,并未明显使当地的银行市场竞争加剧、效率提高,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原有大银行规模巨大,某种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没有来自于政府的有效抑制;同时,垄断者之间利用垄断地位互相协调市场价格却并未受到制裁,使主要银行获取了高额利润;新进入者的规模不足,导致新进入者难以与原有的银行进行有效的竞争。而土耳其中央银行对于问题银行,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私有银行,从来都只是采取政府资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顿甚至让其倒闭退出的方法。正是由于土耳其银行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和不彻底的金融改革,使得九十年代末的最新‘轮改革在仅仅推行了数年便遭受到银行危机的沉重打击。

伴随银行自由化、民营化而来的风险与激励扭曲问题,将使因提升竞争产生的整体效率变得不确定。由于国家管制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导致银行特许价值(Fran·chiseValue)下降,在不完备的监管框架和隐含或明确的担保制度下,银行民营化极易造成道德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驱使银行经营者更倾向于短期的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而且银行受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控制产生大量的关联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很多国家在银行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和赋予银行自的同时却没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相反的激励,这一点成为金融自由化后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世纪70年代和肋年代初,以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为代表,几乎所有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因为“过度借贷综合症”陷人了债务危机的泥潭。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研究显示,金融业的开放和解除管制是一个值得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任何开放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都存在制造银行危机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开放进程上采取较佳的顺序和完善配套制度的安排,无疑是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严肃思考的课题。在我国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完善市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垄断、促进有序竞争,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必须强调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强化市场纪律,建立银行民营化所必需的监管框架,有效控制其过度冒险行为,实施审慎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是银行业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动态监管,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的问题。

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控制住这些风险,金融监管的目标才能实现。金融风险发现得越早,处置得越及时,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越少,风险处理成本越低。但银行风险的积累是由宏观微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风险识别的困难制约了监管者控制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金融监管者在控制状况已恶化的问题银行的风险方面很成功,但在处理表面上健康的银行方面,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当这些银行偿付能力充足,所从事的风险投资仍有利可图时,监管者对这些银行的风险行为很难控制。从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例、创新和其它合适的行为中识别出风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扩张,银行的风险往往被掩盖。在危机发生之前,银行中的问题往往不能充分显露出来,象资本金充足率、坏帐比例等重要指标,并不会在危机发生前就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变动。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甚至衰退,银行中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及致倒闭并危害其他银行。特别是在经济出现泡沫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中的泡沫随之膨胀并在经济形势逆转时迅速破灭,其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个别银行的倒闭,而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危机。

美国80年代早期曾因现场监管的削弱,对金融机构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发现了的,又因资金不足、措施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置,因而付出了失败机构增加,处置成本加大的代价。如在处置储贷机构危机时,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允许大量实际已经破产的储贷机构长期维持经营,指望它们有机会降低风险、纠正不足,但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使处置成本从1982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80年代末的3150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提前发现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对此,极有必要完善风险处置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否则,金融风险愈积愈大,处置成本会愈来愈高。

三、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银行热给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国虽未有明确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但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民间资本。因此,民间银行在我国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扩大功能作用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民营银行的发展道路。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在全民办公司、层层办金融的热潮中,出现了大批的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和信托公司,如城市信用社鼎盛时期多达5000余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大批基层金融机构多数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问题,甚至演变成支付危机,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整顿,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广东曾关闭了2000多家基层金融机构,政府被迫拿出380多亿元用以兑付信托公司和所属证券部、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遗留下的“窟窿”。

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失败呢?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把它看成是融资实体,没有将它看成是“自私的营利”主体。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变成了违规经营的载体。例如出资人与经营者没有分开,许多信用社变成家族式机构,把信用社当作圈钱的机构,高息揽存、违规拆借,大量的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以海南为例。从1988年至1997年,海南共有34家城市信用社、近10家信托公司。这些城市信用社和信托公司都是以支持建设海南特区为名建立起来的。由于批准时就是基于“多个机构多个融资渠道”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在监管上按照以风险为核心,将其视同求利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因此这些机构都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把大量贷款投入到自己的关联公司或股东企业,连本带利长期不还,而是反复借新还旧。资产质量差,债权债务关系混乱,是这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1997年,由于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1997年5月受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携款潜逃案件的影响,该社储户产生恐慌心理而挤兑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大量贷款不还引起支付危机,随后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引发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被迫进行清理整顿。在清理整顿中,由信托公司组建而成的海南发展银行,又由于组建不久陷入经营困难,人民银行即使提供了近四十亿元再贷款也不能维持其清偿支付能力,市民突击挤提储蓄的恐慌风潮日益扩大,最后甚至到了每个储户一天只能取到100元现钞的地步,最后在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也被迫关闭。海南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间资本介入银行,它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动机是我们立法的基础,更是我们监管的基础,切莫为了融资和效率的需要去鼓励民营银行。

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而我们的金融机构都恰恰违背了这一条,导致大家都是银行的主人,却没有人对银行的失败承担责任。这中间涉及产权问题。而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

统一。中外金融机构之所以大面积经营失败,关键在于失败的成本可以外化给社会,金融机构相当于软预算约束,因此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向民间资本放开金融领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关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谨防政府过多的干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是民间金融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保证民营金融机构能顶住部分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为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是首要的难题。

二是要在完善法律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会真正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的渠道,硬化预算约束,才能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及时对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同时要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从千方百计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机构破产转向允许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即按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通过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外在影响来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改造与民营银行的新建问题。

我国银行体制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后,虽然形成了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所掌握,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指标(IMD)来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仍然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最低的部门之一。上述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引入体制外竞争,用外部压力推动国有银行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优化,遵循的是增量改革的思路。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模式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无法担当金融改革的大任。国有银行垄断下的低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系统内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由于面临制度上的歧视和经营网点少的限制,民营银行在存款市场和结算市场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言注定竞争力不足,会重复走上低效运作的老路。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除了要适当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推行银政分开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要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民营资本的进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银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让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业的民营化。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硬化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无论哪种,都存在道德风险加剧、市场约束软化的问题。尤其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弊端大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不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大而不倒”享受政府对其存款的隐性担保,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人也无存款损失之虞。这种制度的弊端是:一是在个别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返还存款准备金或者提供再贷款以增加银行额外的支付手段。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事前并未打人货币投放计划之中,因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二是随机性大。事先没有规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各自到底应履行何种职责、承担何种义务不明隙。问题出现后,到底如何解决取决于各方的博奕能力,因此时间长,结果难以预期。三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往往会热衷于短期投机甚至恶意经营,造成资源的错配,最后将风险转嫁给政府了事。同时激励了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救助能力也有限度,不可能对所有危机银行都进行援助,是否援助取决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支付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通常会对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救助,而中小银行受保护程度会降低,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银行发展论文篇(7)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进行,各种新型农村机构开始试点。特别是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广泛设立。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的资金需求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地居民的资金需求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根据笔者对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调查,发现农户主要是通过跨期支出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根据供求均衡理论及对农村资金供求调查的情况,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资金的需求,I表示内援性融资供给,0就是外援性融资供给。a表示当地农户的储蓄率,b表示农民预防性资金储蓄率,Y表示当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来说,农户通过跨期支出来填补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储蓄、亲戚朋友的友情借款、当地非正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商业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径获得。其中,储蓄作为内援性的融资,受当地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户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数进行储蓄。所以沿海及东部较发达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高,储蓄总额也就相应较高。以浙江的全国百强县长兴为例,普通家庭进行生猪养殖从修建猪圈、购买小猪及饲料进行生猪饲养初期要投入3万~5万元。但是玄坛庙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再加上东部沿海社保等机制建立较完善,村民安保意识也比较强,多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以上式中b也就数值较小。所以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O就较小,需要的外部资金也不多。

三、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村镇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总共只有70家,其中在东部地区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数量上,三地差别不大。但是70家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4516.4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8150万元,中部地区2575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为3342万。

1.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试点村镇银行开设时间短,但是平均注册资本和注册资本总额两项上都是远远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小榄村镇银行和浙江长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分别为2.5亿元和2亿元,远远高出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这些特点与东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充足的资金也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资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普通村民的自由资金较充裕,贷款需求并不强。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所在地长兴县下属玄坛庙全村的总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其中葡萄种植为其特色产业。部分家庭还从事养殖业或是手工业。对于种植葡萄来说,由于是特色经济产业乡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亩地种植葡萄的成本为500元~600元,政府补贴就达到200元~300元。而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500元~3000元。农户足以做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上。

在东部地区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被认为风险过大,一般的商业银行很少会给他们放贷。但是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很具有潜力的。以山东省的莱商银行为例,从1997年的2000万存款,3000多万的贷款到2007年被英国《银行家》评为中国银行业100强中的第66位,‘噪商银行依靠的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多数还是集中在服务行业,整个计划的启动资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万以下。对于东部有着较高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扶持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经验,创业的失败率较高,目前浙江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许多银行在给他们放贷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

2冲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中西部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都低于全国平均资本,甚至调查中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北川富民村镇银行、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这3家注册资金还不足1000万,但是如果发展战略得当,村镇银行依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所在地大邑为例,全县占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也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应该分区区别对待。比如距大邑县城10公里的新场镇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代表。当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或者有规模的企业。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经营一些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经营资本多为自有资金。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邮政储蓄。

首先类似于新场镇这样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部小镇很多,随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当地就需要配套建设一系列的食、住、行设施。但是因为本身经济不够发达,自有资金数额很少,而旅馆、饭店的初期投入及运营资本较大,村民必然会选择外向型融资方式。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必须尽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续简单的一些真正有优惠性质的贷款,吸引当地村民。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选择银行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贷款手续过于烦琐。因为农民实际所拥有的资产不多,而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需要等值的担保、抵押品,所以很多农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学习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推广村民联保制度。在格莱珉银行中,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进行管理,格莱珉银行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组员自己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礼拜5个组员必须有一个讨论。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村镇银行可以依样画壶,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联保方式对村镇银行有以下三点好处:(1)因为村民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在选择组成小组的时候,村民就会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时还款者,这可以减少村镇银行在信息审核上花费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安全。(2)形成联保之后,村镇银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检查一下各小组总的资金使用情况,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就可以减少之后监督上的成本。(3)因为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会刺激各成员,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村镇银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设点以外,还有35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大邑工业园区是四川省唯一的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和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比如说在晋原镇我们了解到,该镇经济情况运行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315元,比2007年增加了10.3%。在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一家王姓农户。从2007年起,他们开始进行双孢蘑菇的种植,现在有差不多3亩的菇田,去年收入非常好,把初期的投入时借亲戚朋友的钱都还清了。现在收入算下来比以前外出打工的还要高。因为产品市场销路好,2009年夫妻两人还准备扩大规模。其实在很多小县城,这样的例子非常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化,中国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据估计,现在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村镇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和当地的政府紧密合作,为这些农民工创业铺平资金道路。

银行发展论文篇(8)

作为交通银行系统内的一家优势分行,南京分行按照总行要求,在总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稳步发展传统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业务,各项业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与此同时,南京分行积极承担和参与全行的各项重大改革项目,为交通银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促进整体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分行应作的贡献。

一、树立分行业务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近年来,南京分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折不扣地践行总行战略转型要求,以此具体指导南京分行的业务发展,在各项业务较快发展同时,十分重视并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

交通银行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外部金融改革发展的形势,还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要求,客观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行中心工作,就是要体现在三种能力上,即提升全行业务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控制能力、加大基层执行能力,做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

几年来,作为处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南京分行,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低于,一个盯住”的发展目标,即“不低于南京市同业平均发展速度、不降低现有市场份额、盯住系统内先进行。”南京分行近几年在当地同业市场一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好的效益。20*年总行对省分行组织机构调整之后,南京分行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各省辖属分行的管理与监督,逐步形成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新局面。以加强条线管理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全省统一信息平台,加强公司、私金、国际三大前台业务的全省联动;二是坚持加快发展,明确营销方向,突出业务重点,着力提升业务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南京省会城市的优势,帮助各省辖分行从源头加强营销,联动协作,共享资源;三是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分行对基层营业网点经营管理的控制能力;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基层合规运作的执行能力。主要加强基层营业网点干部配备、柜面操作、会计结算、授信授权、稽核监察、三防一保等重点工作;五是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奠定核心竞争力基础。健全良好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和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快新兴和中间业务发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的战略转型

南京分行在努力发展传统的机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私人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特别是去年在承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股票基金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全系统中位列承销金额第一名。

加快战略转型是新一届总行党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确定的一个根本性发展战略。南京分行多年来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办法上下功夫,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开拓发展之路,以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为着力点,在南京金融同业中开创出许多第一,如第一个设立自助银行、第一个开办个人外汇买卖、第一个成立个人贷款中心、第一个开通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第一个代销开放式基金、第一个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第一个实行综合柜员制等。

总行提出全行业务实行战略转型后,我行在公司业务、私金业务、国际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中全面瞄准新热点,寻求新市场,开拓新业务,全面出击,力求取得较快发展。例如在对公业务中实行全省联动、成为省市财政集中支付银行、公务员工资、筛选分行级大客户,由行长室成员率队营销等,尤其是抓住战略机遇,率先开办企业年金业务。20*年11月4日,江苏外贸系统知名企业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等三家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按企业年金信托模式运作员工养老保障计划的企业,我行成为其基金帐户管理人、托管人;在对私业务中提出以打造精锐部队、推出精良产品、提供精湛服务、建设精品网点、发展精高客户为主要内容的私金发展“五精”战略,大力拓展VIP客户,开展各种增值和附加服务,在全市设立30余个理财中心和低柜服务区等,针对VIP客户的“得利宝”、开放式基金、个人贷款、外汇买卖等业务发展良好。

三、按照“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提升分行内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南京分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强调“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所谓“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推动全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发展取得的成果,解决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和员工工作生活问题;坚持以发展的实际业绩,作为判别干部工作优劣和决定干部职务升降的标准。

正是通过这“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使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加快业务发展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年我们这一届班子开始工作时,南京分行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是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干部结构、网点结构、员工结构等不合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正确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通过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综合业务考核机制改革、扁平化管理改革,以及今年的全省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改革等,推动了各项业务发展;正确处理好了业务指导与带头营销的关系。在营销中突出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大集团客户、大证券机构、外资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使客户结构得到调整;正确处理好了加强管理与员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发展,建立起规范化服务管理考核与“三位一体”经济处罚管理考核两大体系,使业务合规运作、服务文明规范、绩效稳步上升,主要业务指标基本上翻了一番。四、勇于承担系统内改革重任,争当改革先锋

近年来,南京分行在分行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系统内具有很强挑战性的重要改革项目,如分行扁平化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在全系统内起到了改革与发展“排头兵”作用,做到推进业务发展和承担改革任务两者之间的“两不误,两促进”。

我行始终认为改革将会促进业务发展,而业务发展又能将改革引向深化,也就是“两不误、两促进”。例如,在管理方面,*年我们率先进行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解决用人机制问题。在全国交行系统率先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组阁制”,即对处级中层干部除部门一把手由分行党委选聘或竞聘外,副职由一把手提名,组织部门考察,分行党委任命,实行“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谁负责”,对科级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同时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将全部用工统一纳入社会人才市场,实行租赁制。几年下来,这一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支精神昂扬向上、业务水平精湛、能打敢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再如,在业务发展中,我们率先在南京地区设立自助银行服务区。当时南京金融界对此褒贬不一,行内也有许多同志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助银行投入较大,能否盈利尚在可否之间。但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私人金融业,如不在前期占领市场,等这块市场成熟后再想进去就难了。所以南京分行在短期内连续拓展自助银行,现在已达54家,同时还有150余台自助设备,在南京市规模最大,效益也是明显的,太平洋卡的交易量已占南京市银行卡的17%。

五、加强思想建设和党建工作,为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扁平化管理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如营业网点与公司业务部在授信业务和结算服务上‘两张皮’的问题;营业网点的市场定位,优化整合网点资源,各业务条线联动营销的问题;基层网点负责人素质与柜面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合完善。但就南京分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南京分行在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确定了“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使我们找到了自身的弱点、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明确了努力方向、融洽了干群关系、振奋了工作情绪、促进了业务发展,对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银行发展论文篇(9)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外资银行凭借多年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丰富经验,面对我国潜力巨大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展开了凌厉的攻势:200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银监会首批批准的境外私人银行国内代表处。随后,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也都高调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二)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开始起步

各中资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高端客户对于自身经营利润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外资银行的咄咄攻势开始了反击,从2007年开始在贵宾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信誉度,外资银行更受金字塔顶端的青睐。然而,一场金融危机改变了竞争格局。由于投资理财亏损等问题,现在外资银行的客户纷纷往中资银行转移。除了中国客户,甚至一批外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也选择跳槽到国内银行。

二、客户回流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的信誉遭到挑战,中资银行的信用优势凸显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许多蜚声国际的金融机构宣布破产,这使国内客户在对外资银行美誉度不断下降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对本土银行的信任度。更多投资者考虑将财产留在境内,选择大银行和稳健的产品。毕竟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中国,中资银行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几乎形成垄断地位,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割不断的联系,相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更有保障。

(二)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下降

在中国,由于政策、体制等因素,金融产品数量和种类有限,整体上缺乏个性化、量身订做的专属产品,而且外资私人银行擅长的许多投资领域尚未开放或完全开放,如黄金钻石投资、艺术品投资等,导致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得不到发挥。

而且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时候,没有按照私人银行最本质的发展逻辑,太注重销售产品,却没有为客户平衡地配置资产。不仅如此,外资银行与投资银行结合得太紧密了,由于投资银行的目的就是销售产品,这种作风无疑会影响到私人银行的运作,也埋下了风险隐患。外资银行这次出问题并不是在产品上,而是把错误的产品销售给错误的对象,导致客户损失,信誉受冲击。

(三)中资私人银行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

雄厚的客户基础无疑是本土银行最大优势。在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银行之间争夺客户的筹码,往往不是基于产品是否丰富,服务是否更具竞争力,更多的是基于客户与银行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在这方面,本土的私人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本土银行有比较丰富的高级客户资源,也更为熟悉国内市场和客户的特性,并且与客户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关系。

金融危机固然是中资银行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个机会能持续多久引人深思。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其中,超高净值人群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综合各项宏观因素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影响,预计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在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然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可观的增长潜力但受限于人才、产品以及法律等因素,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还刚刚起步,硬件是建立得相对比较豪华的银行中心。银行中心里面,有桥牌室、室,甚至有红酒屋、雪茄吧,但提供的服务于贵宾理财区别不大。员工没有足够的培训,服务水平和咨询水平还不是很高。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也是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是停留在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方面基本没有差异,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金融危机过后,外资行的汹汹来势依然不可阻挡,中资行应抓住当下的良机,扬长避短,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抢滩中国的巨大财富市场。

【摘要】私人银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一直是国内银行的“老师”,但现在双方竞争格局已经转变。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动。随着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高净值人群(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其中部分人撤资或正考虑撤资转回中资银行。本文从客户回流这个现象的原因切入,探讨金融危机下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私人银行金融危机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怡静.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的最新趋势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华北金融,2009,(1).

银行发展论文篇(10)

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2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同时,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我国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接近7500万,达7495万;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8%。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笔,比上年增长161%。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我国网上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的网上银行,其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网上银行已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渠道。并且基于网上银行的特点和优越性,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网上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维持等创造很好的条件,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各个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放在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了未来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闭门造车的营销理念不复存在,一个组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强强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制胜法宝。网上银行的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强强联合。因为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

3.2以人为本,个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首先,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网上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时刻要以客户为中心,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和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应当充分的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运用CRM来管理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这样也为银行更有效的拓展中间业务,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网上银行和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增强对于高端客户的吸引力。其次,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为客户即时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的多样性需求。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应该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放在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全面进步和革新。最后,根据调查显示,银行客户对网上银行满意度指标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发展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和核心。

3.3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对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庞大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阻碍了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集中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管理手段,在网上银行业务管理中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扁平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也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学术天地,2002,(9).

[2]李治.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出路[J].中国信息导报,2006.

[3]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4]周勇.国有银行基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5).

[5]李青川,徐毛毛.国外网上银行发展经验及借鉴[J].中国金融,2002,(12).

上一篇: 中学班主任德育 下一篇: 国税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